资源描述
专题九 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从近代化史观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时期。从全球史观来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从文明史观来看,是工业文明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国际环境不利。,1、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二)国内形势: 1、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政府统治危机,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阅读下列材料:,图一 甲午战争图 图二 时局图 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战争失败后,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辽东半岛 台湾,列强瓜分中国,领土,2亿,沙市 重庆 苏州,内地,投资设厂,资本输出,马关条约(1895年):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加深民族危机,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 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 方式?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差异? 3、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美国。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国旗代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中部酣睡、寻欢作乐、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列强瓜分中国,加深民族危机; 腐朽的清政府,加剧社会危机; 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中国的政治改革、革命势在必行;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封建统治危机。,2、经济:,(二)国内形势: 1、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政府统治危机。,1895年,1912年,1919年,1927年,1937年,1945年,1956年,1860年,产生,初步发展,迅速发展,迅速衰落,恢复发展,沉重打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外部原因(客观条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内部原因:在民族危机下,“实业救国”兴起;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原因)。,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封建统治危机。,2、经济:,(二)国内形势: 1、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经济基础。,3、阶级:,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提供阶级(组织)基础。,4、思想:,早期维新思潮的形成,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经济、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 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 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 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 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 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潮(l9世纪60、70年代) 1、代表人物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 2、思想主张: (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图说新思想,陈独秀,黄 兴,梁启超,李鸿章,魏 源,曾国藩,林则徐,李大钊,郑观应,孙中山,王 韬,康有为,地主阶级抵抗派( ) 地主阶级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 )资产阶级维新派(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资产阶级激进派( ),5、7,4、6,9、11,3、12,2、10,1、8,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 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被誉为“岭南奇才” 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人物介绍,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时务报主笔 变法通议 创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原富,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二、过程:,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维新派人物政治主张和特点,百日维新内容、特点,特点: (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 (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 。 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 。 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从目的上看, 。 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涉及领域比较广泛,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变革的巨大力量,薄弱,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失败 失败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主观上: 维新派缺乏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客观上: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表现: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从 中央到地方大多数高级官吏反对新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三、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国际大势: 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历史根源,维新派基本主张: 变法图存(强);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二、维新过程和内容,1、兴起:公车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 创办报刊和学会。,3、高潮:百日维新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 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新政从6月11日至9月21日,史称“百日维新”。,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4、结局: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5、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主观上: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政治上不够成熟,急于求成; 客观上:封建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三、历史评价,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积极性: 进步性: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性: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启蒙性: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局限性: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对于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教训:,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近代改革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