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二章需要动机价值观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66325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40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需要动机价值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需要动机价值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需要动机价值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1,上节回顾,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心理现象,那么个体心理现象根据不同的维度分为三个层次,个性心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课主要了解心理活动中,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倾向性,学习中的三个子系统:需要、动机、价值观。,2,第二章 需要、动机、价值观,本章主要内容: 一、需要的概念和理论 二、动机的概念 三、动机理论及研究方法 四、价值观的概念和作用,3,第一节 需要,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积极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特点: (1)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吃饭、喝水、安全、交往等需要)。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进而产生新的需要。 (2)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它总是指向满足该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4,(三)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他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当最初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形成新的需要。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人与动物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二者却存在本质区别。人的需要的对象满足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将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为两大类,例如,生物性(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原发性需要或,5,继发性(习得性)需要,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物质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等等;人文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1954)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奥尔德弗(Alderfer,1969)则分为三大类: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当我们从各种维度来考察人的各种需要时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进食(社会性需要)、穿衣(心理对美的需要)。下面仅从生物性社会性的维度来对人的各种需要做一项简单的考察。 (一)生物性需要(保存或者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动物同样存在此类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原发性需要、生物性需要等) 进食的需要、饮水的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的需要(并非维护个体生存所必须,维持种族延续所必需、消耗能量的过程),6,(二)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系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如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等。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需求,社会性需求是后天获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 1.劳动需要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根本不能生存。人类劳动表现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热爱劳动、向往劳动、如果失去了劳动的机会就会感到不安和难受。 2.交往的需要 人自出生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就会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交往。交往的需要就是个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7,息的需要,依亲、交友、家人团聚,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都可以使人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如果人的交往的需要受到剥夺,那么就会产生恐惧和不安。(沙赫特“隔离实验”)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助于全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助于创造一个美好、和平的社会环境。 沙赫特的“隔离实验” 沙赫特(Schachter,S.1959)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间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去住,房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灯,此外别无他物,三餐由人送到门底下的小洞口,住在里面的人伸手就可拿食物。一个人住进这房间后即与外界完全隔绝。有五名大学生应征参加实验。其中一人只呆了20分钟就要求出来,放弃了实验,三人呆了两天,最长的呆了八天。这个研究表明,人是难以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人们对孤立的容忍力也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8,3.成就需要 成就的需要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图达成的愿望。成就需要包含内容很多,例如,对地位,名誉、声望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的需要。人们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强度也不同。 如何激发人的成就需要? (1)营造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的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氛围;(2)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对于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 具有高成就需求的人往往接受中等风险,而不愿意在极大成功和彻底失败的两极中进行赌博。这已被不少研究所证明。因为高成就需要者渴望持续成功,而不愿一次彻底的失败来破坏他的记录。,9,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著名比较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是颇具影响的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为: 1.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所谓需要层次其先后顺序为:生理需要(在人的各项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安全需要(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折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需要朋友、家人和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之间有深厚的关系)、自尊的需要(希望有实力、有成就、有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系或者高度评价)、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10,11,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需要,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的趋势。这种似本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因此即使是最基本的对事物的需要,也与动物有很大区别。需要层次越高,其变易性和可塑性就更大。 3.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越是高级需求,越是人类所独有。 4.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因此也称为匮乏性需要。高级需要则能满足人类健康,长寿、精力旺盛、产生幸福感与宁静感,也成为成长性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能够实现自我实现只有一少部分人。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积极评价: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系统。并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序列,较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12,发生、发展及需要在人生中的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的需要是由启发的。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存在问题:(1)马斯洛用“似本能”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2)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然而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共产党宣言把理想社会的实现作为实现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3)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因素。但是它强调的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以及的需要,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作用。(4)在研究方法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临床法局限于精神病人和行为主义者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但在信度和效度上让存在着不少问题。,13,第二节 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或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需要动力。需要和动机紧密连系但也有差异。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它是一种静态的需要,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一)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饥饿,口渴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是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的或对象。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这活动的强度和维持时间。(考试),14,在具体活动中,动机的上述功能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参加国考);不同的活动也可能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所支配(减肥)。并且人的一种活动可以由多种动机所支配。 二、动机、内驱力、诱因 动机、内驱力(drive)和诱因(incentive)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内驱力 内驱力是由伍德沃斯(R.S.Woodworth,1918)首次提出,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内驱力,动机并非等同,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即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大致与需要成正相关,但二者又不能等同(动物过度饥饿)。 人的内驱力大致分为两类:由生理需要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成为原发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饥饿内驱力、口渴内驱力等),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成为继发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继发性内驱力对原发性内驱力有调节作用。,15,(二)诱因 很明显,有机体并不仅仅是由于内驱力的趋势才被迫活动的。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机体的活动。(不饥饿者看到食物也会引起食欲)因此,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原因。凡是能引起有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成为诱因。诱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成为正诱因(获得奖励),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成为负诱因(逃避惩罚)。 外部刺激的诱因强度和性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机体的经验和需要等不同而经常变化的。诱因强度还受有机体与目标距离的影响,随着目标的接近,诱因强度有增大倾向,赫尔(Hull,C.L.1943)把这种现象称为目标梯度。 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的内部,诱因有机体的外部,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他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服务于任何有机体的行为。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决定的。,16,三、动机的种类 人的动机和需要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分为高尚的和卑劣的动机(道德规范)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有可能是意识不到的。实际上在活动的瞬间动机是意识不到的。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一种动机。所谓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山东人豪爽正直、浙江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等等)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小学生学习为了奖励)和内在动机(活动动机出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赞赏)。,17,人的各种活动有时不只受一种动机的推动,形形色色的动机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成为主导动机,另一些是次要的,成为次要动机。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动机的强度 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密切联系,活动动机很低对工作持漠然态度,工作效率使低的。然而,当动机过强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会变得过于狭窄反而限制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考试) 各种活动都有一个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是由耶克斯和多德森(Yerkes,R.M.& Dodson,J.D.,1908)通过实验发现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8,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19,第三节 动机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动机理论 在现代心理学中,关于行为的动机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在不断演变,主要的动机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论,内驱力理论和认知论。 (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里比多)(饮食、性、自爱、他爱等),并用里比多概括一系列的行为和动机现象。另一种是死的本能(萨那托斯)(仇恨、侵犯、自杀),弗洛伊德认为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常常受到压制进入无意识状态,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趋势人的行动。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合物。人的心理像一座冰山,其中露出水上面的是意识领域,水下大部分都是无意识领域,这个无意识大部分是冲动,是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20,因此,只分析意识领域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人们有意识的压抑自己的本能冲动,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决不能消除,也不能完全加以控制。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动机的解释,经过数位心理学家的修改,但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无意识的,这一点看法确实相同的。 (二)内驱力理论(内驱力降低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ull,1884-1952)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和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但他认为的时间是个相当不完善的指标,因而强调用行为的力量来衡量。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和继发性内驱力(环境中的其他刺激)。 需要 内驱力 行为 赫尔认为,要形成学习行为,必须降低需要或由需要产生的内驱力;为了使被强化的习惯转化产生行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诱因,而且必须引起内驱力。因此,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潜能,21,(sER)等于内驱力(D)、诱因(K)、习惯强度(sHR)的乘积,这样,在赫尔的体系中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sER=DKsHR 公式表明,反应潜能是由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的多元乘积所决定的。如果D=0或K=0,则sER也等于零,而不发生反应。同时不论D多高,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情况下,也是没有行为反应的。相反,不论习惯水平多高,驱力水平低,反应潜能也低。由此可以看出赫尔的动机理论主要有两点:(1)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2)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赫尔的动机理论也被称为内驱力降低理论。 (三)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选择、并朝向一定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 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原始状态,期望理论必须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期望什,22,么,即期望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 弗洛姆为了解这两个问题,用效价(V),期望(E)和力(F)构成人类动机的作用模式。 F=VE 弗洛姆所说的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倾向。效价有正负之分,个人对于各种结果,具有喜欢欲得其所得到的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那效价值为零,如果不喜欢可能出现的结果,则为负效价,效价值在(-1到1之间);期望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时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的。期望值就是如果进行某种行为,必定回答到的某种结果的主观概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行为的努力强度是由效价和期望相结合决定的。其数值由+1到-1来表示。由于效价和主观期望概率成反比,主观期望概率等于0.5是最优的,说明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 弗洛姆把期望达到的结果分为两个层次,由特定的努力导致特定的第一层次结果;从第一层次结果产生第二层次结果,管理者从这种动机过程可以了解工人的生产标准,以改善管理。例如从组织目标(第一层次结果,如生产标准),达到个人目标(第二层次结果,如,23,薪资、安全、认可),及预测努力和能力以完成组织目标,如果生产低于标准,则可能工人没有看到第二层次结果的价值,或不认为第一层次结果为第二层次结果的工具;或工人可能认为其努力未能达到第一层次结果,这些主观概率都会导致低动机。 针对期望是如何形成的,归因理论做出了解释,海德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因果概念,并不是来自逻辑推理。而是来自于对复杂现象的简单化、笼统化的理解。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的(能力和努力)和外部的(工作难度和运气)。内外部归因,24,还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同为内部的,能力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例如,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归因于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动机,归因于不努力的就会振奋起来,挽回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便不愿意在努力了,这里也有个别差异。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不努力。低成就动机者则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工作难度或运气。因此,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论把认知失调作为一种动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具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这种不愉快的体验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有关的态度和行为变得协调起来,因而具有动机作用。例如,一个人知道了吸烟会导致肺癌,可他的行为却一天吸一包烟,就会使他产生不舒服的认知失调,因而有可能驱使他戒烟。 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心理学家对动机的理论探索也是多侧面的,上述各种动机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能解释所有的,25,动机现象而都有其局限性,现在动机理论的研究已经不再醉心于解释各种动机现象的大理论,而侧重于探索各种活动领域中的动机作用规律,根据观察实验材料,建立各种小型的动机理论,例如弗洛姆的效价期望理论就是一种工作动机理论。 二、动机的研究方法 由于心理学家对动机的理解不同,研究动机的侧面也不相同,因而,所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动机的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访谈法、投射法和实验法。 (一)访谈法 用访谈法了解人的行为动机,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直接询问和深度访问。直接询问行为动机所获得的资料往往真假混杂,令人难以置信(人只喜欢讲述对自己或者最社会有利的动机;谈话通过回忆了解动机不够准确;人的意识水平有差异,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没有意识得到)。深度访谈就是访谈时间较长,不是照本宣科的问问题,而是自由地提出与行为有关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记录被试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的行为,对人的行为动机有准确的了解。,26,(二)投射法 由于行为动机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是有意压抑的,直接询问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是不真实的。透射法目的是让个人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内心的动机泄露出来。 麦克莱兰的主体统觉测验 这个测验有四张图片,图片内容分别为(1)工作情境(两个人在机器旁);(2)读书情境(一男孩在书桌前看书);(3)父子情境(父子俩相对立着);(4)幻想情境(一男孩独坐作沉思状)。被试看完每张图片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四个问题:(1)图中所示的是什么人?他或他们在做什么?(2)这件事是怎么演变成的?(3)他或他们打算将来怎么办? (4)这件事将来会有怎样的演变?最后研究者根据最后编出来的故事内容分析推测其成就动机状况。 透射法没有向被试直接进行提问,隐蔽了所有的研究问题,从被试自然流露出来的内心思想情感来推测行为动机,避免了访谈法固有的缺点。但要用好这种方法,研究者必须经过专门化的训练,有较高的心理素养,避免解释的主观性。,27,(三)实验法 用实验法研究行为动机,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实验设计,可以用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来研究动机的强度和性质等问题。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有种与他人亲近的动机叫亲和动机(交往动机),沙赫特(Schachter,1959)曾用实验法研究这种动机。在实验前,研究者让被试(女大学生)在一间有许多电器设备的实验室里,并告诉她们将要进行的实验是电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告知两个被试组的指导语不同,对一组说电击相当痛,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高恐惧组);对另一组说电击一点儿也不痛,顶多有点刺痛和痒痒(低恐惧组),然后主试规定被试必须在实验开始前几分钟到达等候,在这段时间里,她可以一个人等候,也可以找其他人来一起等候。实验结果发现, 32名高恐惧组被试中的20名,30名低恐惧组被试中的10名,表示想与别人一起等候电击实验的开始,这说明恐惧感越高,亲和动机的强度越强。 但是,实验法研究行为动机也有局限性,因为实验法通常是以被试的客观行为来推论其动机的。然而行为与动机的关系又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或同一的行为,一种行为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动机驱使。因此,目前研究动机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也都有它的局限性。只有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较准确的了解行为动机。,28,第四节 价值观,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 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能适应环境。而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他知道应该做什么,要什么和选择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设计自己,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 (一)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人们区分好与坏(得失、荣辱、成败、福祸、善恶)的标准,是根据自己的内心的尺度进行判断的。,29,2.选择性:个人的价值观是人出生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萌发和形成的。儿童时期价值观的获得更多的是照搬成年人的价值观,而到了青年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人们才开始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3.稳定性:个人价值观形成之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愿望、目标、理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4.社会历史性:处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里的人们的价值观也不相同。 (二)价值观的分类 价值观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倾向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价值观进行分类。施普兰格(E.Spranger, 1882-1963)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宗教价值观;雷赛尔(N.Rescher)根据自我他人维度分,30,为自我取向价值观和他人取向价值观;罗克(M.Rescher,1969)根据工具目标维度将人的价值观区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来看,兴趣、信念、理想等都可以说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观的研究目前心理学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法。经常用于价值观测量的问卷有:阿尔伯特等的“价值研究”量表、莫里斯编制的“生活方式”问卷、罗克奇编制的“价值调查表” 二、兴趣、信念和理想 (一)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时,就变成了爱好。所以,兴趣和爱好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兴趣的个别差异,31,人们的兴趣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可以从下列四方面进行分析: 1.兴趣的指向性:指人对什么事物感兴趣。人们兴趣的指向不同,主要是不同的生活实践造成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我们也可以根据社会伦理的观点将兴趣分为:高尚的兴趣和低级的兴趣。 2.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数量范围。有人兴趣广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有人兴趣狭窄,除了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发兴趣外,对于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发生兴趣。 3.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感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人们的兴趣可能是经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化无常的。 4.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在推动认识深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的人的兴趣只停留在消极的感知的水平上(听音乐、看图画),有的人的兴趣是积极主动的表现出力求认识它,掌握它。(业余爱好者与专家学者),32,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因为兴趣也是用来评价一个事物好坏的的一个内心尺度。但是,兴趣的稳定性较差,人们也往往不一定意识到用这个尺度评价事物,兴趣的行为表现通常是自发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二)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人定胜天”、“正义必胜”等)信念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与人的知识经验并以这种知识经验为依据对未来的推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通常是充满感情的。信念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它为人的愿望、兴趣、态度和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一种被意识到的具有理论性的价值取向,与信念类似的还有一种概念叫信仰。信仰也是一种信念。信仰是指能调动人的全部身心力量,去为之分动的一种信念。 信念是人的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的行为动机以巨大力量,信念的动摇和瓦解,是人的精神崩溃的一个根本原因。 信念也有科学与不科学,正确与错误之分,33,(三)理想 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奋斗目标是人积极向往的对象。作为理想的奋斗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对于这个目标,人既有生动的想象内容,明确的思想认识,又怀有喜爱,赞扬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并且决心力求加以实现。 理想是信仰对象的未来形象,是信仰的具体内容,它比信仰更具体、更丰富、更确定,因而就更有情感意志上的感召力,理想给人以巨大的激励力量,他激发着人的活动指向一定的方向,是使人具有从事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对个性产生深刻影响。丧失或缺乏理想的人,不懂的生活的真正意义,不可能有从事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难以确立长远持久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理想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的人们,社会理想,生活理想的内容也不同。,34,总结,35,课后思考,1.名词解释:需要、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动机、内驱力、诱因、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效价、期望、定势、透射法、价值观、兴趣、信念、信仰、理想 2.需要的特征、种类、 3.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动机的功能 5.内驱力、诱因、动机之间的关系 6.现代心理学中的主要动机理论及基本要点 7.动机的研究方法 8.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9.心理学为什么要研究人的价值观,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