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41215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 会 工 作 基 础 知 识一社会工作概述1. 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含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性质:从定义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2.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1) 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2) 社会工作的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的形成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A. 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B.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3) 社会工作的发展专业目标的发展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作为社工唯一普遍承认的工作方法。C.20世纪20年代,小组工作被纳入社工训练课程,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工专业方法被接受。D.到60年代社区工作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E.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从只关注目前问题的解决到助人自助。治疗预防 救助发展3. 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对象: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1) 早期社会工作救助的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大规模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所面对的也是城市失业群体和贫困群体,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从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实践上看,其基本对象依旧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如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因自然灾害和社会困境而陷入危险境地的人。(2) 从个人到社区(从微观到宏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工作对象,如英国的社区睦邻活动。中国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社区工作与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的开展常常是互补的。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3) 社会工作对象扩大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的性质由补救性、治疗性向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福利国家的出现将社会工作面向贫困的弱者的救助工作发展成面对全体国民的、全面的、制度化的关怀。不仅对物质上的救助,而且心理方面的救助也成为社会工作的内容。社会工作的对象扩大至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也称为社会工作的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1) 社会工作领域可分为:理想的和实际中的两种。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发生领域。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是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领域。(2)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相关,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3)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4) 社会工作主要领域:a公共救助b家庭服务c儿童服务d老人服务e康复服务 f学校社会工作g就业服务h矫治服务i心理健康服务 J医疗社会工作k乡村社区发展l军队社会工作m社会保险服务(5) 社会工作领域分类: 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或: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 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按社会工作的特点:救助、帮助、发展4. 社会工作的功能(1) 对受助者:就难、解困、发展(2) 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1) 对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2) 对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1. 社会福利思想(1) 社会福利从广义上说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2) 从历史上看,社会福利的发展变化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密不可分。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二战后,福利国家成为普遍的政治共识。 福利显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惠关系与照顾责任的必要性。福利在现代社会不仅强调公民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公民的责任,福利不仅被当作权利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公民之间的相互义务关系,而这一点反映了福利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3) 福利的政治基础福利与权利、平等、正义密不可分。社会福利思想(一)(1) 宗教理念 基督教,相信人是神所创造的,人生来平等。 天主教 爱:树立“利他主义”的思想,无私的不求回报地关心他人的疾苦与需要 给予:透过社工的理解、关怀、治疗和其他社会救助活动,来帮助有需要的社会弱势人群,从而完善社会功能与自立功能。(社工是一种利他主义活动,本质上强调对受助者的给予。) 人性: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爱人如己”。(2) 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性解放 人道主义:人权(3)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实证主义:以经验的证据来确定受助者的需要并制订相应的治疗干预模式;实用主义:社工注重的是解决受助者的问题,并透过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4) 理想主义:乌托邦 理想主义(5) 集体主义:关注群体的幸福。 源于费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它反对强调以个人自由和市场价值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福利观,主张政府或国家对公民的福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福利国家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反个人主义 19世纪成为西方政府推行社会福利的主要思想基础 费边社会主义 对民主过程的一贯承诺同时毫不含糊地支持社会福利服务。 核心价值观:平等、自由、合作、民主参与、人道主义理念。社会福利思想(二)(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社会变迁会引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贫困就是(穷人)失范的一个明显例子。人越贫困,追求无限需求的欲望越小。“社会团结”。个人应接纳自己的贫穷,社会福利需同经济市场同在。(2) 斯宾塞和社会福利 反对济贫措施、个人追求利益(3) 韦伯和社会福利2. 社会福利制度(1) 社会福利制度主要要素: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2) 概念:社会福利制度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3) 功能:a.潜功能:提升公民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 b.显功能: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的发展。(4) 分类:二分法:a.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b.积极社会福利与消极社会福利 c.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三分法:剩余性福利、财政福利、职业福利(5)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发送或传递体系。3. 社会工作价值与价值体系(1) 定义:社会工作中的价值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2) 意义: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它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与态度。总之价值是贯穿社会工作实践始终的东西。(3) 发展演化:早期: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怜悯、博爱、施舍等。不平等关系。正式社会工作价值观: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帮助。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以科学和知识为基础,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位置来考虑。是一种人道主义义务。社会工作完全被放到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来检验。(4) 反价值:操纵、家长作风(5) 价值体基础: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 价值体系:操作定义价值体系 比斯合克价值体系 泰彻价值体系 (泰彻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达到周到的对待 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每一个人都应公平地分享对物品和服务的控制 对实现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 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包括:社会价值、专业价值、专业伦理、操作守则专业价值: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保密原则 接纳原则 个别化原则 非批判原则 案主参与自决原则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为所有社会 成员所共享; 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体系,这一层次受第一层次价值的影响,同时具 有自身的独特性;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社工工作的职业道德。4.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1) 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它们是受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a.尊重案主权益 b.严守案主秘密 c.公平服务大众 d.重视同事工作 e.恪守公私分明 f.维护社会正义 g.信守机构政策 h.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 i.促进专业发展 j.约束不当行为 k.增进公众福利 l.共同执行守则(2) 包含: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a.适当性:应维持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能力和身份上的高标准。 b.能力和专业发展:社会工作者努力争取和保持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表现中的精通地位。 c.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服务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义务。 d.诚实:按专业诚实的最高标准行动。 e.学问和研究:从事学习和研究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由学者质询的惯例来指导。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a.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社工的首要责任是对当事人负责。 b.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社工应做出一切努力来最大限度地培育代表当事人的自我决定权利 c.秘密和隐私。应尊重当事人隐私,并保守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所获的一切信息和秘密。 d.费用。当设定费用时,社工应保证其所履行的服务与当事人支付能力比较是公平的、合理的、考虑周到和相称的。 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a.尊重、公平和礼貌 b.处理同事的当事人。社工有责任用全部的专业知识来处理同事的当事人。 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对雇用组织的承诺。社工应遵守对雇用组织的承诺。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a.维持专业正直。社工应坚持和推进这个专业的价值、伦理、知识和使命。 b.社区服务。社工应帮助这个专业在使一般大众接受社区服务方面更加方便和可行。 c.发展知识。社工应承担起在专业实践中鉴定、发展和完全使用知识责任。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促进社会普遍福利的增长。(3) 操作守则:价值、知识和技术的统一。 专业人员在实践中履行的基本义务: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 以受助者利益为第一 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 在有关受助者个人的信息使用和处理上,要知 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履行保密原则 严格专业标准,避免失职、渎职的行为。三社会工作的理论1. 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涵义:所谓“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地位或功能:(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 工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与模式。 选择不同的理论,就可能意味着对同一类对象和问题作出不同的界定,设 立不同的工作目标,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因而也意味着产生不同的效果。因 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对各种社会工作理论进行研究、验证和选择,具有 重要意义。社会工作理论的地位:理论作用作为一种对行动意义和方法的探究与争辩,有助于人们澄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求可能的突破。发展出社工领域独有概念,从而使它们能更精准地描述和分析助人实践中的“问题域”,有助于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和分析功能的不足。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理论本身可以反映出社会工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的知识状况;理论的储备使专业人员对实践更具信心,并对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的判断。2.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在其发展中,借用并形成不少理论体系,主要有: (1)心理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驱使的。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和“超我”所控制。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2)认知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 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3)行为主义理论(源于行为心理学) 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恰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4)社会系统理论(源于一般系统理论及结构功能主义等)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标签理论(勒麦特&贝克)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7)人文主义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现象学、布鲁诺的符号互动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现在和过去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工的任务就是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也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激进人本主义虽然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仍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 (9)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社会问题。与激进的人本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上的变化。 (10)“增权”或“倡导”理论(马克思主义) 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11)女权主义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受到的许多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如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皮拉利斯“三分模型”: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本质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如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抽象程度最高。 中观理论:a.解释性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如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等; b.介入模式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如危机介入模式理论、任务中心模式理论等。 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如自由联想法、批判式提问法等。抽象程度最低)3. 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主要有评估理论与干预理论。 (1)评估理论包括:问题的界定与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受助者的需要分析以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的分析的相关理论概念。 (2)干预理论:主要指工作者如何通过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改良的双重目标。 干预致力于两个系统的改变:微观体系的改变&宏观体系的改变 干预理论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模式。 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包括: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功能派个案工作 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 行为修正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 存在主义模式 一般系统模式 完型治疗模式 生命模式 交流互动分析模式等。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1. 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关系(1)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在以及外在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人类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分,体现在生理、认知、心理社会、精神等多方面。行为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上述多方面的组合。 关于人类行为异常的划分:包括统计规律、社会范围、行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 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叉场景之中。人的生物发展、心理和人格发展、社会化过程一般由他人组成的特定社会场景中进行。(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分析视角:宏观:a.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 b.勒温场论 c.杰曼的生态模型 d.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e.马克思的冲突论 f.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g.布劳的交换理论 h.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论 微观:a.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b.弗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及人格发展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d.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e.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f.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被用于说明成年案主所面临的问题。“人在环境中”已被称为真正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特殊概念和理论。基本关系:a.个人必须适应环境 b.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c.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d.人类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社会工作者应由整体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而非简单认为人的困境来自个人还是环境,社会工作者常常认为该人们的困境源于上述两者的不恰当互动。因此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实现人和环境间适应平衡的专业手法。2. 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1) 理论:a.鲍尔比依恋理论 b.皮亚杰认知理论 c.弗洛伊德心理和性理论 d.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e.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2) 儿童阶段特性生理特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不良环境则反之,情况愈偏离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受到的限制越大。心理和人格发展表现为各个阶段家庭、学校以及朋辈群体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社会化是儿童的重要任务。(3) 儿童问题及对策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行为问题有所不同。儿童行为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儿童所处的场景有所不同,但都可细化为家庭、学校、朋辈、社区、社会等系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等方面。 a.独生子女家庭和核心家庭越来越多; b.离婚家庭对孩子影响; c.家庭教育两极化; d.虐待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校是提供儿童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多元化是儿童所在环境的重要特征。对策:社工需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基本特征、剖析行为偏差的微观机制。 认知偏差认知疗法;行为学习不当行为治疗法 社工也需领悟儿童问题乃至偏差行为的宏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与家庭、学校、社区、媒体、政府中的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有关。 详见社工导论P1083. 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青少年阶段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本阶段也常被称为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和反抗期。其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显现出不稳定发展的特性。(1) 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青少年阶段属正式运作期; 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该时期的认同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青少年处于习惯期。(2)心理及生理特点: 生理:性成熟、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 心理:逐渐由不稳定不成熟向比较稳定成熟发展(3) 社会关系特征:少年与青年和家庭关系有所不同 少年受家庭影响大于青年,青年与朋友的关系好于少年。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青少年的同学和朋友已成为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部分,并会 对其本人产生重要影响。 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4)问题:表现形式多样 视角:a.社会控制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拉力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5) 对策根据社会工作的视角,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在于其人与环境的不适当互动,表现为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两个方面,其中有些原因是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的,另一些则是可以改变的。推动可变的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朝积极方面变化,是帮助青少年与环境达成平衡手段的根本原因。A针对个人原因,可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如:心理失调肌肉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越轨问题认知治疗法、行为治疗法B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人际关系不佳源于缺乏交往技巧社区工作手法青少年犯罪增多可能有教育不力、打击不力等原因,也有媒体的副作用,因此可以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制订相应的惩治政策,并对媒体宣称制订相应操作规则。针对可能的多个原因采用整合手法,以学校为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就是舒缓、解决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方法。4. 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1) 理论:a.斯通&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 b.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c.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d.荣格的分析理论 (详见社概P113)(2) 特性 40岁以前,进行多个角色转型; 40岁以后,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情感趋于深沉稳定 婚姻更加务实 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更年期综合症是本年龄段人士的特有体验(3) 问题 成年期需要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某些任务完成得不圆满,就可能引发成年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婚姻和就业问题。(4) 对策 要对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提出若干备选工作方案 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最佳最合适的方案 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理念、理论基础、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工作者角色 推进工作计划,提供专业服务 在达成预期目标后,逐步结束与服务对象的工作关系,并对项目执行的多方面情况进行评估。5. 老年人发展与社会环境(1) 理论:a.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b.伯克莱成长研究 c.卡朋&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 d.伯吉斯和哈威格斯特的活动理论 详见P116P117(2) 特性:生理衰退越来越显著 角色发生多角度改变 认知和心理变化也是老年人的重要行为特征 社会环境对老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3) 问题:经济收入减少情感生活弱化各类疾病增加(4) 对策:社会工作应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 社会服务人员要:积极了解老人的根本需要和主要需要; 协助恢复其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 对不可恢复的功能,要防止其恶化; 要整合资源解决老人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求。 社会工作人员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 会生活,扩大老人的社交圈,丰富与社会联系,充实晚年生活; 鼓励家庭照顾; 举行针对性的个别服务和小组服务的同时,多开拓老年人 的教学训练项目和其他社区服务项目,训练老人的社会适应技 巧,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 政府: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政策。五社会工作过程1. 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1) 社会工作者:即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2) 受助者:也称当事人、服务对象等。(3) 资源系统:主要有非正式的或自然的资源系统或正式的及社会性资源系统。(4) 环境:指与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包括:社会小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 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1) 约定阶段:了解案主的来源:“自动求助或自荐的案主”、“转介的案主”、“外展的案主”; 初步评估:界定并确认案主问题,对照机构的功能确定是否接受其为案主;建立关系:同理心、积极关注、尊重、亲切感、真实;促使案主进入角色:澄清并讨论双方对对方角色期待;与案主以外的其他系统建立关系。(2) 评估问题阶段收集资料 分析及解释资料认定案主问题,做出评估报告(3) 计划及合约阶段计划内容:a.目的和目标b.关注对象c.介入策略制定计划原则:a.详细、具体b.具有可行性c.与工作目的、目标相符d.能够总结和度量合约:是工作者与案主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工作投入努力的承诺,它体现了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合作关系。 内容:a.计划的目的与目标;b.工作者和案主各自的角色和任务; c.为达到目的和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技巧; d.期望达到的结果及总结、测量的方法。(4) 工作介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协助案主按照前一阶段达成的社会服务计划、合约开展工作和采取行动的阶段,是助人过程的重要阶段。策略:与案主一起行动:a.帮助案主认识和运用现有资源 b.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危机调试 c.运用活动帮助案主 代表案主采取行动: a.争取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工作,共同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而努力 b.协调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将他们连接起来,以达到服务的目标 c.发展、创新资源,满足案主的需要 d.改变案主所处的环境,从而达到服务的目标 e.改变组织与机构,以更好地为案主服务 f.集体倡导,通过倡导为案主争取所需的资源,改变社会的不公正 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5) 评估总结及结束阶段 评估总结的目的:一方面帮助工作者反思工作过程,总结得失,提高工作质量; 另一方面,帮助案主回顾改变的过程,检查双方同意的目标是否 实现。此外,总结评估的目的还在于向机构交待。 内容:a.制定的目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达到; b.工作方法和技巧是否运用得当; c.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完成情况。 巩固案主已有的改变:a.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 b.强调案主已经获得的成绩; c.有必要时可以假设一些问题,同案主讨论解决方法,给予 必要的指导。 终止、解除工作关系: 基本方法包括:a.转介(即将案主转往其他机构接受服务) b.转移(即转由本机构内的其他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帮助) c.终止(即不再为案主提供服务) PS:专业关系结束后社工与案主的关系:社工不可直接找案主;不可留私人号码给案主;必要时只可留机构号码。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角色: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工所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六社会工作教育1. 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意义(1) 含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个人施以专门的教育训练,使之在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伦理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要求,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过程。(2) 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社会工作专业准备合格的专业人员;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更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务模式的功能。2. 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1) 含义: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集合向由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专业的不断发展过程。(2) 专业教育与专业化的关系专业教育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这套知识、技能已超越个人经验范畴,这就决定了教育在专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入口;专业教育的作用是为专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与专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具有推动社工专业知识增长和社工专业服务模式创新的作用。3.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1) 含义: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对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指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2) 本土理论的来源:历史文化传统 现实社会基础(3) 本土化的方式:在实践中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在实践中发现外来社会工作模式的不适应问题,以及适应的可能性; 另一种方式是首先在理性层面上进行检验。在理性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技巧和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相关领域进行考察,在二者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双方在相互适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制定本土化的方案和策略,最后放到实践中验证,并经实践检验后再作进一步修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