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自学考试复习知识点.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92707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自学考试复习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闻摄影自学考试复习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闻摄影自学考试复习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2.“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经过景物,再经过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3.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墨子,见于墨经一书。 4.含有银盐的硝酸银经过光照后会变黑,开启了感光材料之路。5.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6.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又名鸽子窝尼埃普斯1826年 牵马的孩子1825年 7.达盖尔首张照片工作室一角1837年 巴黎寺院街1838年 8.摄影术的诞生日: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购买达盖尔的发明权 9.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法”最有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纸作材料,成本低,负片奠定底片冲洗基础。 10.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废虚1842年5月,比欧乌、史特尔茨纳拍摄。 11.战争摄影是早期新闻摄影的重要内容。 12.克里米亚战争,芬顿,芬顿的马车1855年;死亡的山谷1855年。 13.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地新闻摄影: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布雷迪组织的战地摄影队。 14.布雷迪作品:内战时期的林肯谢尔曼将军罗伯特李将军 15.1880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创办了伊斯曼柯达公司; 1888年,伊斯曼参照“卡罗摄影法”发明了最早的胶卷; 1888年,伊斯曼制造出了第一台轻便的方盒式柯达相机。 16.1914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135相机,1924年投产出售,命名为“莱卡”(leica) 17.莱卡相机小巧、轻便,成为照相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现代摄影的新时代。 18.18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 19.1880年,英国人霍根发明了照相铜版术,使得照片的印刷质量得到提高,纽约的每日镜报用这种方法印出了第一张清晰的新闻照片。 20.1902年,人们第一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这逐渐成为新闻行业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 21.1906年,日本宾得公司前身-日本旭光学公司开发出了内测光镜头,35毫米照相机从此进入自动化发展阶段。 22.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尝试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图片第一次取代文字。 23.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新闻摄影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阶段。 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卢斯创办生活杂志,全部使用照片进行报道,开创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新闻样式。 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 1947年,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与卡帕、摩西等共同创立了冯格南图片社。 1952年,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1956年,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和布拉姆威斯曼3位荷兰摄影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简称“荷赛”每年一次,为当代水平最高的新闻摄影比赛。 24.新闻摄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记录客观现实世界的途径。人们发明摄影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摄影来记录现实世界,当这一本质特征与新闻本质属性-真实性相结合时,必然会推动新闻摄的快速发展。 25.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在中西交流过程中掌握了制作透镜和暗箱的基本方法。26.1844年,邹伯奇先后完成格术补摄影之器记并自制出绘画用的暗箱。27.1844年,邹伯奇在绘画暗箱的基础上研制出“摄影之器”(取景器)后来又装上了收光和弹簧装置,造出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28.约翰汤姆森江西九江街头流动商贩。 29.19世纪下半叶,摄里术在中国不断发展,大中城市普遍开设了照相馆,并拥有了中国自己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早期的摄影主要是一些人物肖像摄影,19世纪末,纪实摄影的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30.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画报,最早采用手绘新闻画。1902年,新民丛报第一次使用照片,梁启超,日本横滨。 31.1907年创刊的世界画报,由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编印,是当时在国内行销的唯一一种摄画报。32.1920年6月9日,著名报刊学者戋公振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1924年,正名为图画时报1937年停刊,是我国报纸摄影附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揭开了我国新闻摄影史上新的一页。 33.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北大学生发起并成立 34.1927年,“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在南京成立。 35.九一八事变后,摄影机构迅速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北新闻影片社、国际新闻摄影社 36.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刊登了新闻摄影记者李少穆署名的新闻照片,是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37.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王小亭(1900-1981)英美公司电影部,1937年8月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他是最早从事新闻纪录电影的中国人。 38.中国新闻摄影成熟的标志:新闻理论的研究 39.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将其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是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40.邵飘萍(1886-1926)中国著名记者,毕生从事新闻事业,当过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主笔、报社及通讯社社长,京报创始人,并从事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工作,是民国初期不可多得的新闻界全才。 41.戋公振(1890-1935)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第一次把新闻摄影作为一门学科。 42.1936年,胡伯洲对新闻摄影给出了最早的定义:“凡时事性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照片。”43.中共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44.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中共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此开始。 45.晋察冀画报 黎明的钟声江波1942年秋。 延安的哨兵徐肖冰1943年。 4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设立新闻摄影局。 1950年人民画报出版,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画报。 1952年,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 47.三峡工地交响曲马宁。 48.1988年,杨绍明获得第3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人物系列三等奖第二章新闻摄影第一编 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第一节 动态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卢米埃尔兄弟、爱迪生等发明家对电影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弗拉哈迪、维尔托夫和格里尔逊等推动了电影纪录片的发展。1 电影的发明过程1880年,美国人埃德沃.幕布里奇将连续拍摄的奔马照片投射在幻灯银幕上;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的能够连续拍摄的感光片,一条感光片能拍摄40张照片,从而设计出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最早的摄影机就此产生。幕布里奇将24台照相机排成一行,拍摄马,因此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1894年,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自己的电影摄像机,被称为“电影视镜”体型庞大、不易操作,无法推广。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取代爱迪生,发明了手摇式电影摄影机。只有5公斤,可以在户外拍摄。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2电影纪录片的发展过程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影片的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都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体现了人类对于电影的最质的要求-还原现实生活。1922年,美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了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这部讲述加拿大北部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生活的影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与佛拉哈迪同时期的苏联纪录片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将自己的电影冠以“电影真理报”的名称。代表作关于列宁的三支歌和在世界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好评。吉加.维尔托夫提出了革命性的“电影眼睛”理论。是“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1926年,弗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评论中,第一次使用“纪录片”这一词语,并对纪录片的概念、形式、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将纪录片从剧情片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形态。格里尔逊被人们称为“纪录片之父”。他创作的漂网渔船、夜邮等纪录片,都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价值和尊严。在约翰.格里尔逊的发起和领导下,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美国导演佩尔.劳伦斯、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等,也都对纪录片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研究。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在政治上极端反动,记录了1934年德国纳粹党代表大会的活动。但在艺术上具有巨大价值的纪录片,这也是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进入20世纪60年代,纪录片进入了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小型便携式摄影机和同步录音设备的应用,“真实电影”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让.鲁什和“直接电影”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开始出现。“真实电影”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真实。为了得到表面下的本质真实,创作者不应躲在摄影机后成为一个局外人,而应积极地参与到拍摄之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直接电影”则认为,创作者不应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尽管两种流派在创作方法和观念上各有不同,但都对后来的纪录片创作和电视新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逐渐由电影转向了电视。作为新兴的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传播享有电影所无法企及的广泛性、及时性与亲和力;20世纪70-8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得到了广泛使用,这又使得电影摄像在轻巧便捷方面大大超过了电影摄影。3 电视的诞生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硒,直到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才无意中发现了硒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电效应。所谓光电效应,是指硒元素在接受光线照射时,会产生放电现象,而且放射的电子数量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从理论上讲,人们可以将光线变成电信号进行传播。而世界上的一切的影像都是光的作用,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把图像变成电进行传送。光电效应的发现,奠定了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石。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种机械的扫描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扫描盘,为日后的电视机发明奠定了基础。1925年,根据尼普科夫的扫描原理,英国人贝尔德研制出了第一台机械电视机。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23年,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佐里金发明了光电摄影管,随后又制造出了光电子显像管;1930年,方斯渥茨发明了图像分析仪和新型电视扫描同声系统;1934年,更为实用的电视摄影机出现。1936年11月2日,利用贝尔德的发明,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的诞生日。不久,德、美、苏、法等国也相继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4 美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1946年6月7日,BBC从7年前停播的米老鼠节目的中断处开始复播,宣告了英国电视的新生。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开办了新闻类的公共事务专栏节目现在请看,由原来的广播明星爱德华.默罗主持。讨论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二次大战期间,爱德华.默罗凭借“这里是伦敦”的报道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他的言行和思想为美国新闻界树立了一个标尺。1953年美国人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的12个小时之后,收看到了典礼的实况纪录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开始更多地介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争夺和匈牙利事件,1959年尼克松与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及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用鞋底敲击桌面等电视新闻节目,都让美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奇特政治景象。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进行了首次电视答辩。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新闻进入了黄金时代。电视新闻见证1963年肯尼迪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黑人争取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人类登月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CBS、NBC(全国广播公司)和ABC(美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网的垄断地位开始形成,并且确定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明星制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电视新闻开始越来越倾向于触及尖锐敏感的社会问题,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以CBS的60分钟和ABC的20/20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开始出现。人们意识到电视新闻的作用远非单纯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那么简单,它们还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这个更重要的责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节目进一步发展。新型技术设备的应用使得电视制作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卫星直播和有线传输等技术,为电视新闻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了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海湾战争时期一举成名。今天,随着FOX电视台打破三大电视网的垄断格局,美国电视新闻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电视是世界电视的试验田。美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可以看做是世界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缩影。5 电视新闻创作的发展电视新闻是伴随着电视的产生而快速发展起来的。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条件的改进,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创作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最初阶段。为了突出电视的画面优势,1947年,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使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新闻,电视新闻进入影片新闻时期。(优点:携带轻便。缺点:缺乏同步记录声音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ENG设备被发明出来,并被普遍应用。这是电视新闻发展里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电视新闻从此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品格。(ENG是Electronc News Gathering的缩写,意味“电子新闻采集”)。优点:它是一个独立的采访拍摄系统。具有小型、轻便、摄录同步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灵活拍摄,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同时,由于ENG能够同步记录新闻的画面和声音,使得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ENG的出现还使得电视新闻创作的观念得以丰富,人物采访、电话采访等手段都被纳入到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中。卫星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广泛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60年代,日本第一次采用直播卫星传播电视节目。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在用卫星传送节目。今天,伴随着方兴未艾的数字技术革命,电视的制作、传输和接收过程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上的变革。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必将给电视带来一种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变革。第二节中国动态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1 “萌芽时期”(19381957)中国电视新闻摄影的主要史实、代表人物及新闻理论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起源于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在中国的电视事业尚未创立的时期,新闻纪录电影一直担负着用影像记录真实历史的重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解放区成立了一支新闻记录电影队伍。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成立了电影团,成员包括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著名摄影师。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全中国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闻记录电影转为对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报道。在后来,新闻记录电影一直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来源。2 草创时期(1958-1966)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第一天的新闻节目内容是: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的谈话、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1958年5月15日的图片新闻报道东风牌小汽车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自办新闻节目。1958年11月2日开始播出口播新闻节目简明新闻。当时的大量节目来自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从1960年开始,北京电视台设立固定的电视新闻专栏,播出自拍的新闻和纪录片。这个时期成为“新闻纪录片”的时代。3 挫折时期(1966-1976)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的电视事业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取得的唯一成绩,就是陆续开办了彩色电视。1973年,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4 大发展时期(1976-1992)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电视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节目正式设立,这就是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1978年底,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拍摄中使用ENG设备。同时,西方电视新闻比较出成熟的新闻观念和报道手法也逐渐被中国电视新闻所采纳。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和电视语言语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技术落后和特定政治气候对新闻报道观念、内容、手法的制约,使得中国电视在创立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早打破这种状况的是1979年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没有粉饰过的真实的生活。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此后的话说运河则以写实、冷静的手法引导观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纪录片话说长江引得中国观众万人空巷。中国人对纪实节目的兴趣第一次超过了对电视剧的兴趣。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是又一部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它为中国电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变革。5 继续繁荣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电视新闻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真实性、客观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创作手法日趋多样,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样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电视新闻杂志、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直播等节目形态先后出现在屏幕中,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制作能力的日益提高。1993东方时空、1994-4-1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兴起)、1995实话实说、1996新闻调查先后诞生。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纪实主义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要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创作上,重视新闻节目主题的真实性和表现的真实感;在取材上,关注民生,更加具有平民意识和平民视角。以生活空间、实话实说等为代表的一批关注普通百姓的纪实性栏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电视纪录片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1991年望长城掀起了纪实主义浪潮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全面走向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先后产生了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远去的村庄、八廊南街16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纪录片。同时产生了康建宁、孙增田、陈晓卿、王海兵、梁碧波、段锦川等一批享誉国际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中国的纪录片已经走向了世界。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图文电视、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电视媒体也从实验室走了出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也初露端倪。第三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含义1 新闻摄影的概念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2 新闻摄影概念所包含的两个层次新闻摄影的概念应该是包含了静态的新闻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纪录电影、电视新闻等在内的所有摄影手段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3 摄影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摄影,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照片为表现形式的静态摄影;广义的摄影,则指一切用摄影手段记录影响的活动,不仅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还包括用摄影机、摄像机拍摄的动态影像。4 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首先,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须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5 作为新闻传播的摄影和作为艺术创作的摄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新闻摄影从属于新闻传播,这一点划清了新闻摄影与艺术创作的界线。它不是虚构的,不能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去干涉、摆布乃至于“创作”对象,而必须根据客观性的原则,去真实地记录、反映和再现新闻现场、事件和人物。艺术摄影,是摄影师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各种摄影技巧来表现他所看到的事物,凭借摄影的语言来构造摄影的艺术美,带给人以美的愉悦。影视剧的摄影,则是通过对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来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从而表达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这些艺术创作,更侧重于创作者主观思想意识的表达。新闻摄影必须面对一个真实的空间和现场,面对真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新闻摄影师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去记录、再现新闻事实和新闻形象。尽管新闻摄影者的报道内容、方法和角度是有选择的,是存在主观性的,但从根本上说,新闻摄影仍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客观记录。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发挥摄影的形象纪实属性的作用和特点,选择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形象来报道新闻。不仅要做到每一张具体的照片或者每一个镜头的真实可信,还要做到新闻报道的总体真实。细节的真实是总体真实的前提,而总体真实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特性与功能1 新闻摄影的特性:真实性为避免新闻摄影的失真和失实,首先新闻摄影拍摄的对象、内容都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虚构、编造,也就是要做到“具体真实”;其次,记者报道所拍摄的人物、事件、瞬间和过程,以至于所选取的拍摄角度,都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说明和反映人物的真实性格和事物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要做到“总体真实”。形象性新闻摄影的视觉形象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新闻摄影的形象应该具有冲击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能够让读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新闻照片的形象具有瞬间永久性。电视新闻、纪录电影等动态新闻摄影的形象是活动的。时效性现场性,新闻摄影要求拍摄活动必须来源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者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现场感与真实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场感的强弱与真实感的强弱成正比。典型性2 新闻摄影的功能传播功能。 (首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认知功能。文献功能。审美功能。第三节 新闻摄影的种类1 静态新闻摄影的种类: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性质分类可预知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新闻活动,通常是指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会议、仪式性活动、体育赛事等。这些新闻的共同特点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计划和组织,有规定好的议程、时间、地点等。突发性新闻:指的是那些在人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未知性等特点。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有很多的社会热点问题、热门话题,虽然不是一些具体的事件,却可以成为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这类新闻没有明确的时间性和时效性要求,往往是一些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艾滋病等。通常情况下,非事件性新闻的拍摄价值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内容本身,而在于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和思考。根据摄影体裁和报道形式分类新闻摄影的体裁,是指新闻摄影报道的呈现形式,即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样式和结构。图片新闻:是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多数情况下是由单张照片(或组照)、标题和简短的文字共同组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某一新闻进行独立报道。要拍摄好图片新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其次,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再次,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最后,要重视文字的作用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进行的重点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目的是强化视觉效果,并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意义。(类似于文字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特写”。有一种常见的概念混淆错误,即将特写性新闻摄影简单地当作景别当中的“特写镜头”。这种错误看法认为,只要是用长焦镜头或近距离拍摄的“特写镜头”就是特写性新闻图片。事实上,特写性新闻摄影当中的“特写”,指的是一种新闻报道的体裁,而不是指照片的景别。那些具有特殊角度和特殊认识的、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新闻图片,即使不是“特写”景别,却仍然是“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从新闻要素方面来看,图片新闻主要交代的是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而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则侧重于交代新闻事件的原因和过程。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既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成组、成系列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又称为“新闻摄影专题”,有时也称为“新闻组照”、“系列照片”等,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网络上应用广泛。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其发展和完善也都与生活杂志密不可分。1936年11月23日,生活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女摄影师玛格丽特. 伯克.怀特拍摄的一组照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这成为了专题摄影报道的开端。将这种报道体裁推向高潮的是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师尤金.史密斯。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水俣等。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必须有一个主题,每一张照片都是为表现主题而存在的。其次,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形式。第三,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方式。第四,专题新闻摄影大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故事性。第五,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篇幅往往较长,一般在杂志上占几页甚至十几页的篇幅。第六,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图片新闻和特写性新闻报道的有机结合。第七,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应更加重视文字的作用。插图照片插图照片是指在整体新闻报道中起到辅助性作用,配合文字报道新闻照片。插图照片与图片新闻不同,前者的照片只是对文字新闻报道的辅助,而后者的照片就是新闻本身,二者在各自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根据新闻内容、题材分类如政治新闻摄影、经济新闻摄影、军事新闻摄影、文化新闻摄影、体育新闻摄影、科技新闻摄影、自然历史摄影、人物肖像摄影等。2 动态新闻摄影的种类 当代的动态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要代表。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形态,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形态最为简单,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习惯上,狭义的“电视新闻”概念,指的就是消息类的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一般情况下,人们将3分钟以下的消息新闻称为短新闻,将3分钟以上的消息新闻称为长消息。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口播新闻、图片新闻、一般报道、现场报道、字幕新闻等。这些新闻形式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波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都有如下一些特殊的要求:首先,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当做到用事实说话。其次,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做到用画面说话。第三,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考虑到电视画面的特性。(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第四,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突出新闻现场。第五,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重视细节的捕捉。电视新闻专题摄影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与“专题性”。电视新闻专题摄影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注重对观众的针对型要注重纪实风格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电视新闻评论摄影电视新闻评论依靠电视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取材,并通过取证过程的展示,将论点、论据、论证融为一体,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理。这一变化过程,事实上就是电视新闻逐渐寻找和发现自身特色的过程。这个特色,也就是电视自身所具有的形象化特证。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选题的形象化论据的形象化论证过程的形象化电视新闻评论摄影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要重视对事实的取证,做到“用事实说话”要重视多角度取材要重视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3)电视新闻直播电视新闻直播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层次是在演播室阶段实现的直播;另一个层次是包括了新闻现场在内的直播,一般称为“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直播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最吸引人、最具魅力)策划类现场直播(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方式进行)现场实况转播(最传统、最基本)电视新闻直播具有以下特点: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现场同步性信息的原生态过程体验第四节 新闻摄影创作方法一 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抓拍 摆拍 偷拍抓拍的含义、作用和要求:能够真实地再现现场氛围,能够捕捉到真实生动的形象,一般称之为“抓拍”;抓拍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新闻摄影先驱埃里克.萨洛蒙,专门抓拍政治人物的肖像,从此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1952年,布列松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了总结,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抓拍的意义: 抓拍可以提供真实客观的形象抓拍可以使被拍摄的对象更加自然、生动抓拍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抓拍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提倡抓拍,有助于提高新闻摄影记者自身的素质抓拍的要求: 应突出画面主体。 要有创新意识 要使摄影作品具有情感2 摆拍的含义和要求: 摆拍是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段。 摆拍必须遵循的准则:不能去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不能重新摆拍已经过去的事件,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新闻,必须谨慎对待说明(或解说)文字的写作等。在尊重被摄对象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摆拍,与任意摆布的导演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摆拍与弄虚作假的界限:事实上,摆拍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制造虚假新闻。关键是摆拍必须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在不违反真实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尊重事实、尊重真实的基础上进行。3 偷拍的含义、方法和要求: 偷拍是指摄影记者在被拍摄主体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偷拍是抓拍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电视新闻摄影当中,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节目开始采用偷拍的方式,通常称之为“暗访”或“隐性采访”。 偷拍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适当的偷拍对于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加限制的偷拍则有可能违反职业道德、甚至于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触犯法律。对于揭露违法犯罪事实的偷拍,也应该慎重行事。提高法律意识,注意保护他人的合法权利。二 “决定性瞬间”含义: 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 就画面内容而言,“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 “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师布列松将自己多年的摄影经验进行了整理,出版了决定性瞬间,提倡抓拍,提出自己的摄影美学观念。捕捉到“决定性瞬间”的要求:要捕捉到“决定性瞬间”,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有出众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要求记者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洞察力。第五节 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1 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原则 党性原则 群众性原则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第一条规定:“真实是我们的最终目标”;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中的第一条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1994年公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一件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应映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真实与客观,还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和观众认识到新闻事件背后本质的真实。这就需要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坚持党性原则所包含的内容: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在组织上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正面宣传:是指新闻机构对社会主流与正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正面宣传为主,就是在新闻工作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占辅助地位。新闻工作的主调是正面报道党、国家和人民,正面报道我们的社会制度,其他的报道不能削弱正面报道的主调,而且应该有利于主调的弘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条长久之计。做到正面宣传为主,首先应当提高政策的说理性。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就要灵活运用典范。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就应当强调重大事件宣传的深刻性。第六节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1 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质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 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2 政治理论素质的含义: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这是做好新闻摄影工作、当好新闻记者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具有相应的政治理论素质。这是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在理论上武装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新闻摄影记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自己手中的镜头,及时准确地通报给广大的读者、观众;要正确反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呼声和要求。3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新闻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记者的业务素质。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要有较强的采访、写作能力;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热爱新闻工作;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常识。4 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 熟练掌握摄影技术 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 编辑意识第七节 新闻摄影与伦理道德一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1 新闻伦理道德的含义:伦理道德是指那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控制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准则,是对合适与不合适、对于错、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具体到新闻摄影领域,就是新闻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在面对新闻事件时,是否拍摄和如何拍摄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被拍摄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的问题。2 如何处理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矛盾:首先需要明确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次,当发生灾难和意外情况下,应当视受害者所处状况的危急程度来进行选择。二 他人的权利与公共利益1 是否适合拍摄 是否适合刊登 帕帕拉齐现象2 帕帕拉齐现象:“帕帕拉齐”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指一种能发出蚊子一样嗡嗡声的讨厌虫子。20世纪60年代一个自称“帕帕拉齐”摄影记者盖尔拉,专门跟踪偷拍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奎林,致使后者向法院提出诉讼。后来,专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今天人们称之为狗仔队。三 新闻画面的真实性1新闻画面的真实性问题所包含的内容: 假照片问题 图片编辑的界限 新闻画面的抄袭与模仿2 把握图片编辑的界限:一般情况下,所有的技术处理都有一个前提: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不能使视觉符号的互动关系改变,以及不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受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简单的说,就是绝不能够改动照片的内容从而导致读者对信息的误读。第七节新闻摄影与法律法规新闻摄影与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和著作权。尽管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定新闻记者的权利与义务,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体现了对媒体报道和新闻记者的约束和保护。1 名誉权:指工民对于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和社会评价,法人对自己的信誉、宗旨等享有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2 肖像权:是指肖像主体对自己的肖像的支配与控制权。3 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保护私人生活秘密不受侵犯的权利。4 著作权:也叫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著作权法规中更多地包含了对新闻记者权利的保护。5 构成侵犯肖像权的三个要素: 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 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6 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的情况主要包括: 干涉和影响私人生活,使被拍摄者对象失去心理和生活安宁; 未经拍摄对象准许而进入私人场所进行拍摄;未经同意而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影像或在公布其影像过程中公布他人隐私。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法颁布,1992年,中国先后加入了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工作品公约和世界著作权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4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第二编 图片新闻摄影第一章 图片新闻摄影器材及其使用第一节 传统相机一 各个时期的主流相机机型及其性能特点:1 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2 最早开始关注我们身边事件的摄影是记录战争真实场面的纪实摄影。早期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图片当数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3 摄影师芬顿1855年进入拍摄,使用火棉胶湿版法进行拍摄。代表作克尔克拉港口,刊登在伦敦新闻上。4 摄影师马修.布雷迪拍摄的南北战争刊登在哈佛大学周报上。5 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插图新闻的日报。(报道的是一场火灾)6 1882年,德国的一名铜版刻版师乔治.梅森巴赫在网板翻印照片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影印术。7 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4*4英寸Speed Graphic相机一直是新闻摄影领域的标准相机。(1912年问世)8 1889年,托马斯.爱迪生首先将35毫米电影胶片放入一部静止的照相机中,他想用这些电影胶片拍出一些静止的照片。9 1905年,德国科学家奥斯卡.巴纳克将35毫米胶卷装进了一台小型照片相机中,由此第一台135型照相机问世,并被命名为“莱卡”。10 1927年蔡斯.依康公司推出Ermanox相机,这种相机因其非凡的大光圈镜头而闻名于世。11 1932年,莱卡公司给相机装上了测距仪以便相机更准确地调焦,同时还推出7款可换镜头。12 依尔福公司推出了包括ASA32胶片在内的首批35毫米黑白胶片。13 20世纪50年代以后,35毫米胶片的小型照相机开始流行起来。14 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了自动相机制造业最有活力的地方。15 1969年雅西卡公司推出的“雅西卡E35”是第一部实现自动曝光的相机,拍摄时先由摄影者选定光圈,而后相机中的电子快门便能根据相机的内装测光表数据完成自动曝光,这种方式后来称之为光圈先决式自动曝光。16 1973年的“柯尼卡单镜头反光(SLR)”相机则开创了快门先决式自动曝光的先河。17 1978年,佳能A-1相机的上市才实现了真正的全自动曝光。二 当今主流新闻媒体主要胶片机型、性能特点: 自动对焦1.自动对焦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很多自动对焦系统的工作原理都与雷达相似,它们会发出一束红外线或者超声波。从照相机发射出的这束波直线传播,碰到被摄体后向回反射到照相机的电脑芯片传感器上。电脑芯片根据波速往返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被摄体的距离,并即刻通知微型“伺服”电机移动镜头,使该距离成为焦点。自动对焦最主要的特点是,聚焦准确性高,操作方便,特别是在对被摄体的聚焦上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由于在拍摄过程中能省去手动聚焦的操作,故也有利于摄影者把精力更对地集中在所摄的画面上,全神贯注地抓拍被摄体的瞬间影像。2. 自动对焦的类别:主动式自动对焦主要是利用发射红外线或超声波来量度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所获得距离资料驱动镜头调节像距,从而完成自动对焦。被动式自动对焦是先接受来自被摄体的光线,然后以电子视测或相位差检测的方式完成自动对焦。全息自动对焦功能(Hologram AF),是一种崭新的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的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3自动对焦的特性: 以某种方式自动判断摄影者所拍摄的主体。以某种方式测量被摄主体与相机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通过驱动马达将镜头的对焦装置推到合适的距离刻度。4.相机中自动对焦的模式:多点自动对焦眼控对焦 曝光曝光是指光学镜头吸收景物发出的光线,使它通过镜头光孔,汇聚投影在感光材料上或投射在光导材料上,并记录在胶片或录像磁带上,从而获得可视的影像。正确曝光从理论上讲,“就是一般把被摄影体的明暗光亮比,能正好纳入到胶片的宽容度之内的曝光”。照相机使用光圈和快门速度来控制影像曝光的光量。自动曝光(AE)功能包括 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和快门优先曝光。 程序自动曝光:是指照相机通过测光系统测得被摄画面的曝光值,然后按照厂家生产时所设定的快门及光圈曝光组合,自动地设定快门速度和光圈值。 光圈优先曝光:准确的说是一种半自动的曝光模式,它的原理是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先确定光圈的数值,然后相机经过测光后自动为其匹配一个快门速度值,以得到正确的曝光。这种曝光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摄影师自已控制所需要的最大或最小的景深限度。快门优先曝光:也是一种半自动曝光模式。它的原理是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先确定快门速度,然后相机进过测光后自动为其匹配一个光圈值,以得到正确的曝光。这种曝光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摄影师自己选择是要凝固主体瞬间的动作还是要拍摄其运动轨迹。 测光主要有以下几种测光模式: 单点测光:单点测光是一种十分精确的测光模式,就像手持测光表一样。相机是对画面中很小的一部分区域进行测光,不考虑周边环境亮度,所以它可以让摄影记者完全按照自己选择的“点”来测光。 矩阵式测光:这种测光方式又称为多区域估计测光,可以在许多高级照相机上找到。 中心重点平均测光:第二节 数码相机一 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的各自优劣点:(一)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在制作工艺与成像原理上的区别 数码相机中的感光器件分为CCD和CMOC两大类。它们在数码照相机中的作用是把影像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分别寄存起来,在外加扫描信号的作用下传输出去,最后经过各种运算转换为图像的数码文件。 胶片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影像。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个单层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和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感光-卤化银-负像(二)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在图像质量上的区别 数码单反相机的成像品质是由镜头、影像传感器、光电转换器及色彩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牵制、合作来综合体现的。胶片单反相机的成像品质则主要取决于镜头和胶卷。在清晰度上,胶片拍摄的画面的清晰度主要由银盐颗粒粗细决定的,而数码相机的清晰度则是由影像传感器的CCD的像素数决定的。(三)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在存储和传输方式上的区别数码相机所采用的存储方式是以电子图像的方式进行文件的存储;而传统相机则是以胶片的形式来进行存储。二 与新闻摄影相关的主要数码相机功能(一)白平衡调整光的色温是光颜色的一种标志,光的色温越高,光线越偏蓝;光的色温越低,光线越偏红。这些不同色温的光线在照亮被摄景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摄影带来一些麻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拍到的图像偏色。1 自动白平衡调整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室外拍摄,使用自动白平衡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光线色温超出了有效范围,自动平衡就无能为力了。2 预设白平衡调整 晴天(日光):用于晴天在户外拍摄阳光直射下的被摄体,要求色温约5600K(开尔文)左右 多云(阴天):用于在阴天多云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对应色温6000K以上。白炽灯(钨丝灯):用于在白炽灯照明的室内拍摄,对应色温3000K左右。荧光灯(日光灯):有的相机细分为3种白平衡模式。“荧光灯1”,住房内常用的色温为6700K的日光型荧光灯;“荧光灯2”,色温为5000K的中性白色荧光灯,这种灯常常是台灯;“荧光灯3”,办公室常用的色温为4200K的冷白色荧光灯。3 手动白平衡调整你可以通过事先调整色彩平衡,来得到更出色的拍摄效果。方法为:在相机上手动设定色彩平衡的相关数据;使用色温测光表,并输入数据;根据经验,手动输入色彩平衡的色温度数。 手动白平衡的具体调整简单调节白平衡的方法如下:找到一张白色的卡片,将其放在离开你一个手臂的距离,其大小要能填补整个取景框。如果没有,就试图找到一件白色上衣或一张白纸,或者一堵白墙也可以。当你在实地拍摄时,举起那张白色卡,让光线落到卡片上,并把它当做你的拍摄对象。用镜头对准白色卡,并让白色卡片清晰地从满整个画面后,按下相机的白平衡(WB)按钮。相机显示器会出现提示画面。当你按下对话框中“OK”键时,相机会记录下正确的白平衡,以便随后平衡光线。很多高端数码相机都会准许你保存这个设置,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只需要将表盘拨到自定义状态,就会进入你所保留的设置状态。这样会非常方便你在快速转换地点时进行拍摄。 对色温平衡的总结对相机选项设置的越精确,最后拍出来的照片效果越好。(二)数码相机的存储介质数码相机图像数据的存储有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是存储速度,另一个是存储容量。目前用于数码相机数据存储的设备主要有半导体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及光介质存储器,其中半导体存储器是最主要的存储设备。半导体存储器即存储卡,其全称为闪速存储器。数码相机的各种存储卡是由高度集成的芯片作为数字存储介质的,具有体积小巧、存储速度快、即插即用、抗冲击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