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结构研究——魏小安.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5821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经济结构研究——魏小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旅游经济结构研究——魏小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旅游经济结构研究——魏小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经济结构研究(本文是2012年5月17日在首都旅游发展论坛上的演讲)这几年全国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感觉形势越火,我们的脑子越需要冷下来。我现在很担心,下一步可能会面临一个危机阶段,危机何在呢?就是结构,所以我今天以旅游经济结构研究为题。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增加效益这四句话,但是我们经常是说点新话不容易,这点新话一出来马上变成套话,最后变成空话,很难有人认认真真琢磨这些话到底什么意思。比如说1999年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一个观点,中国已经是一个旅游大国,我们要向世界旅游强国发展,这个话是经过反复斟酌的,也经过讨论,结果迅速演变成套话。大的意思就是规模已经够了,强的意思就是要优化结构,但是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醒。水平大家倒是注意了,我们要提高水平,尤其提高服务品质。效益方面,现在各级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效益关注甚至不如15年以前,因为那个时候各级旅游局还都有自己的直属企业,自己的直属企业想不关注也不行,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开会批评,你们这些部长们九分精力管脚下,一分精力管天下,这是很自然的。后来政企脱钩,这是好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客观来说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政府官员不关注企业的效益,可是规模、结构、水平最终体现在效益上。如果说各级旅游部门,不关注旅游企业的效益,我们还能关注什么?但是客观来看,现在大家关注的仍然是规模,所以我以为如果这种前景再往下发展,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危机。1978年到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三十年,形成固定资产原值八千亿,但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就我了解的全国在旅游方面的投入要达到五万亿,也就是说我们在五年之内形成的产业规模要超过过去三十年的六倍,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吗?这个问题今天不是第一次谈,我在全国旅游局长培训班上也谈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进出口下降了,全国都要紧张,粮食减产了,全国也要解决,不会因为粮食减产了,就不重视农业了。可是如果旅游碰到这样的状况,背得住吗?再说了,现在很多行业都把自己的很多事情附加到旅游头上,旅游背得住吗?很自然,好的一方面叫做旅游达到了产业融合,但是也确有一方面我们能不能背得住,如果背不住怎么办?现在各地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对旅游都给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能实现吗?如果实现不了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危机。所以我以为旅游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全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也应该是学界共同需要关注的最大的问题。一、产业结构的变化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既是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初期都追求规模扩大,中期强化结构,后期注重水平,最终达到效益。我们现在到哪个时期了?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忙于扩大规模,就意味着我们还是在发展早期,现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显然得不出。这里面还涉及到大的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就是“中国旅游经济结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多年讲三次产业结构,我以为现在已经很不合理了,比如说北京一产不到1%,二产23%,三产76%,很不匹配,所以三产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对北京的旅游发展来说意义不大,而且对我们总体来说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在课题里归纳了一下,说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旅游要跳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样的概念。虽然是国务院文件的表述,但这是三年以前写的,这个概念已经落后了,我的看法,旅游产业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所以如果我们重新创造一个结构来说,旅游叫做第六产业。一产,种植,保障生存;二产,制造,缓解短缺;三产,服务,提供便利;四产,信息,提高效率;五产,文化,引领发展;六产,旅游,幸福,追求根本。竞争范围扩大,竞争对手升级,经济环境严酷,中国面临碳霸权和金融霸权的双重压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从中国服务到中国环境,从粗暴型向和谐型发展。只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越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越排斥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将是长期的重大问题。其中,结构性问题是牛鼻子,也是永恒的问题,需要动态平衡,结构性短缺,结构性过剩,结构性阶段,结构性挑战,都将长期存在。结构优化是共同的历史任务,服务业发展是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对旅游的重视是必然,关键是如何落实,不能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在口号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旅游形成内需加外需。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利用工业化的成果,创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二、新结构与大旅游如果从发展视角来看,旅游是覆盖各个产业的,我们总是强调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包括现在所说的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些说法我都觉得不准确。客观来看,比如我们按三次产业来说,旅游覆盖了各个产业,拉动了各个产业,为什么非要把旅游降到第三产业里面呢?在这一系列的产业里,旅游对于种植业来说提升了附加值,对于制造业来说创造了新的领域,对于服务业来说成为服务业的发展龙头,对于信息业来说促进了信息业的升级,对于文化业来说起到了一个全面拉动的作用,所以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独树一帜。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来说,研究旅游经济结构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旅游要重新定位,所以我的定位就是创造幸福的产业,提升幸福的方式,开拓幸福的通道。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不满意之处甚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所以才追求旅游,旅游脱离了日常生活,就应该是一个创造幸福的领域。同样旅游自身也有三架马车,就是旅游的投资、旅游的出口和旅游的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存在,应该说各个方面的必要性都强,这样的话我们不必拿着一件小衣服穿到我们的身上,这个小衣服束缚了我们的发展。三、结构分析1、元结构所谓元结构,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就是无需论证的东西。一是花费结构,这是旅游经济结构的起源;二是市场结构,这是我们的起点;三是投资结构,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启动;四是产品结构,这是发展的一个基础;五是产业结构,最终要达到优化;六是区域结构,需要协调;七是城乡结构,一定要达到互补。我们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都在元结构里,这是这么多年学界始终在研究的问题,当然每一项里都要做具体的研究。2、深结构第一是组织结构,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企业。第二是运营结构,在运营结构方面应该说研究普遍不足,实际上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深化发展与优化推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企业现在到底有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来解决?现在企业动不动就呼吁政府要帮忙,政府就说我到底帮什么?而且说来说去要不然就强调给我点优惠政策,要不然就是强调加强管制。改革开放33年了,我们怎么本能上动不动就回到计划经济呢?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运营结构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困难,这就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第三是技术结构,实际上客观来看,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正是由于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使我们的整个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客观评价,酒店行业30年有更新没有换代,旅行社行业连更新都没有,景区行业连更新的意识都没有。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三十多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本质性的飞跃。旅游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落后的产业,原因何在?就是技术含量小,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里把旅游业列为传统服务业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只能叫做新兴而不是新型。第四是人才结构,这就涉及到从业的素质,也涉及到如何全面挖掘,形成一个优化的人才结构。现在大家都觉得困难,在座的绝大部分都是院校的,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我们的门槛不高,太低了,一个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这个产业的从业素质就高不了。比如我在招博士的时候,还有一个老师跟我一块招生,他是教金融的,一帮人考他的金融学博士,一帮人考我的旅游博士,我就明显感觉到他的考生素质高一大块,很简单,干那行的挣钱多,素质高的就过去了,可是干我们这行呢?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门槛为什么这么低?进一步要求我们的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结构?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都需要研究。3、超结构第一是要素结构,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老讲行、游、住、食、购、娱这六要素,这六要素是运营要素,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上都有一整套的发展要素。恰恰是在发展要素方面旅游是边缘化的,旅游是弱势的,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管理、产权、品牌等等,这些是所有企业都要对应的,这是发展要素的概念,但是发展要素方面我们比其他行业落后了一大块,而且没有旅游专门的市场。在我们实际工作里好多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比如说起草合同法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应该把旅游的内容加到合同法里,单独列一章,结果最后人大法工委就说这个事太复杂了,合同法里不能进,什么时候你们搞旅游法把这个事写进去。所以合同法出来了,旅游的事就进不去,旅游碰到什么样的官司就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对旅游发展,中央的一个基本的做法叫做重视在口头上,落实上口号上,到了地方一层一层开始务实,有的到县里头可能比什么都务实,但是中央是要虚一点,客观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不能总是边缘化,同样这和我们的心态也有关系,包括我们的状态,我们经常说旅游一定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我边缘化。制造业、农业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大局,为什么我们总要说服从和服务呢?这不是自我边缘化吗?如果我们自我放逐,还想追求一个什么地位,门都没有。实际上回过头来说,就是在结构方面我们没搞明白,如果在结构方面搞明白了,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里到底是什么位置,第二是我们旅游自身的产业结构到底应该如何优化,这才能从元结构到深结构,才涉及到超结构的问题。第二是环境结构,涉及到自然、人文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环境,不只是一个自然环境。第三是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该做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不该做什么的问题。比如像刚才谈的四合院宾馆的事,实际上就是在政府不经意之间,东城区发展出20多个精品,如果说政府早就警醒了,我看这20多个现在肯定没有了。政府一说就是要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是我们的政府是闲不住的手,所以要把界限划清楚,到底什么政府管,到底什么不该政府管。昨天一个记者跑来跟我讨论景区门票涨价,说社会反映很强烈,我说这个事不是新事,多年了,原来景区门票的价格直接由国家旅游局管,那时候国家旅游局管理司有价格处,效果怎么样?所以不要把什么东西都栽在政府头上,我以为在这个事上政府是冤枉的。现在很多城市公园是免费的,城市博物馆免费的,这就是对的,有了这些东西,就替代了一部分景区的涨价。另外,不同产品不同价格是很自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价格,在这个时候非得逼着政府出面,还是那句话,干脆回到计划经济。所以不要认为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就处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我觉得学者应该有一种认知的良心,不只是道德的良心。道德的良心谁都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第四是二元结构,一般说二元结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对于旅游来说现在形成一个更重要的二元结构,就是内外二元结构,就是外来人口和外来消费在当地占了多大比重,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构造了一个新的二元结构。三亚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香港人跟大陆的旅游者闹也是一个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第三个二元结构就是有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二元结构问题,所以我们研究旅游的结构性特点很自然就深化了。第五是国际结构,就是按照目前的情况,中国的旅游业和国际上是一个水平分工,而不是一个垂直分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国际上把握我们的主导权。四、做结构文章,谋发展大局深化结构,优化结构,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最终要培育结构竞争力,创造结构性效率。我们要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如果在这一点上不做文章,我看也就是说一说而已。包括现在很多省一说就是要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很多城市也这么说。北京已经超越了,已经超越了这种所谓的大和强的概念,北京提的是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这个目标叫一步到位。再说了,我们祖宗造词是强大,我们干嘛非得颠倒过来说大强呢?显然违背了规律。1、调整战略结构认识到位,结构分析深化,构造我们新的战略。GDP至上的情结,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就是规模冲动,现在大项目层出不穷,各种区遍地开花。客观来说,目前结构性的认识刚刚起步,结构性的研究严重不足,所以我在这儿呼吁一下,我觉得旅游学界应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前沿问题,因为这是影响中国旅游发展乃至影响每一个投资项目最大的问题,应该借助旅游市场的优势,创造新型的产业结构。2、调整结构调整结构是当务之急,优化结构是长远战略。我不认同现在这种大忽悠的发展格局,好多地方我去了之后听了都害怕,比如我在一个县看了两天,算了一下,这三年的旅游投资一千亿。海南省自己统计出来的,“十二五”期间旅游投资五千亿,如果从经济规模来看,海南省基本上就是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概念。一开始我说“十二五”中国旅游投资五万亿,觉得有点冒,现在看起来我太保守了,这里面就没有泡沫化的成分吗?所以要注意发展泡沫,第一就是投资泡沫,第二是工作泡沫,第三是市场泡沫。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市场非常坚实,实际上这里有泡沫化的成分在。我们的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概括下来就是大钱花不起,买房子买不起了,中钱不用花,在北京买个车还得排号,小钱敞开花,这种小钱敞开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旅游。而且现在一个价格通道打开了,大家有比较了,一平方米游欧洲,一个洗手间周游世界,这是一个旅行社的广告,要是两套价格体系没有联系起来的时候,还觉得挺贵,一联系起来一平方米就可以游欧洲了。可是客观来看,这里面包含的也有市场泡沫,如果说我们现在体制比较到位了,老百姓的投资机会更多了,很可能就把一部分钱拿来干别的事了。我们现在是挤得老百姓的钱没有地方花,挤到了旅游领域,这就是一种市场泡沫。总体而言,我觉得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企业是基础,效益是根本,一个产业如果没有硬碰硬的企业,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说什么强国?再说了,我们的企业问谁谁不行,这个产业叫好产业吗?只能说这个产业已经生了病,有时候可能病入膏肓,现在说不准,因为这些方面现在缺乏足够的研究,也缺乏相应的判断。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群体追求自然是经济总量,求规模;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提出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的时期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发展质量的转型之举,是发展导向的提升之举,是全方位超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看,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挥优势,积极顺应趋势的战略之举。所以我觉得从学界开始,确实应当好好关注结构问题,研究结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结构的课题,大概有半年了,越做越难,越做越觉得这个事很难做下去,但是怎么咬牙也得做。所以几乎每一次讨论都把前面的思路推翻,我今天这个框架是最后一个思路,我觉得这么理下来,大体上把这个事理清楚了。下一步不光是这个事,还需要我们研究怎么来警醒。我现在实在是担心,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我确实发现该关注的关注的不够,不该关注的瞎忽悠。我的话说的可能有点不客气,但是确有这个问题。3、规划创新我最近评审了很多的规划,就感觉我们的规划有问题了,虽然“旅游规划通则”这个标准是我制订的,但是我早觉得这个标准需要调整。很简单,因为原来的规划通则的标准是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的,现在不同了,各类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规划要求。一个新的规划思路应该是从结构规划入手,以产业规划布局,形成环节规划的深化,最后在空间规划中体现,我觉得应该是这么一个路径。可是我们习惯性的是先看有什么资源,然后研究弄一个什么产品,产品弄完了之后再看看空间上怎么体现,一般是这个路数。这就意味着规划本身就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特种旅游规划怎么做,休闲度假的旅游规划怎么做,观光景区的规划怎么做,商务旅游的规划怎么做,都市旅游规划怎么做,规划本身就构造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里又有一个结构问题。4、管理转换对应整个结构性的需求,或者说进一步结构性的提升,从管理方面需要一个转换。这里我不说企业管理,先说宏观管理,实际上就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转换,最早各级旅游局是企业管理,之后进步了,变成一个行业,这些年大家提出产业管理,我以为产业管理这个话是不对的,只能说明大家形成了产业的概念,更关注的是项目怎么投入,怎么来组织,但是最终的发展是公共管理,到了公共管理,政府才能真正到位。企业、行业、产业、公共,这是一个过程,也不能说这个过程是多余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摸索,所以很自然公共管理就涉及到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也涉及到公共性产品。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战略,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核心就是抓四个方面:一是要素市场化,我觉得这是现在旅游工作里最薄弱的一块。二是发展社会化,通过我们的努力,拉动方方面面。有一些领导也提出来,说产业融合,我们不又变成弱势了吗?旅游局要是和其他各个部门相比就是弱势,但是我有一个经验,一对一是弱势,一对多就是强势,因为我们可以对应几十个部门,出一个题目把大家拉起来就是强势,历史上有这样的经验,现在仍然应该这么做,这就是一个发展社会化的概念。三是运行智能化。四是推进国际化。同时也涉及到一个总的治理结构的转换问题,从旅游部门管理到协同管理,从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从星级饭店管理到流动住宿管理,从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从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这一系列的转换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讲了多年的大旅游,大旅游到底大在哪儿?如果没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很容易变成大忽悠,如果有结构性的基础,大旅游就实实在在的能够落起来。我也确实觉得这个题目非常之难,也没来得及查证国际资料,但是我知道国际上如果有这样相应的成果,我们早就引进来了,就意味着在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也是薄弱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沿,也是一个高端,既是发展的前沿,也是理论学术研究的前沿,所以我也建议大家一起来攻这个关,这样既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有一个提升,当然这只是一个愿望。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我只是把这个题目提出来。旅游经济结构课题讨论 (本文是2011年10月9日与课题组成员的讨论) 今天下午我的想法就是大家一起随便聊聊,所以我也没做什么准备,就是把有关的东西弄了一个文件夹,文件夹你们都看了,我估计意思懂,但是深一层的意思恐怕就不太懂了。 一、北京联大旅游学院 1、实践出真知 所谓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所以一个学校没有若干好老师,这个学校是立不起来的。旅游研究三十多年,应该说也出了一批人才,可是这批人才客观来说有点过时了,包括我在内,有点过去了。这个过去不是个人的原因,是一个时代的原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我们原来说各领风骚数十年,后来说十数年,现在只能说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样一个时代原因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东西,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进步,行业的进步就需要学术的进展,就是学术能不能跟上这个行业。 我做旅游研究是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31年了,之所以我在行业会有一些影响,包括在学术界会有一些影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始终在跟踪实际。我不太关注院校的这一套规则,比如SCI来源期刊我从来不关注,我好像也没有发表过这样的文章,再比如学术规范,我也做过几次,但是后来真是给我做烦了,有一次浙江大学学报找到我,说看了我的一篇文章不错,希望我把它改造成一篇学术文章,然后我就找厉新建帮我改造,结果改造完了给人家,人家说还不行,我写这篇文章一共就花了一个小时,就是当时有那么一个火花,我把这个火花记录下来,但是这种改造最后花了我大概四个小时,从那以后这个活我就不干了,有这四个小时我又写一篇文章了。但是你们要讲究,可是容易陷入为学术而学术,为了在什么上面发表过什么文章,所以就得凑这个东西。我是一个极端,我从来不管这一套,你们容易形成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就变成一个圈子的学术,就是以文献引证文献,以观点论证观点,所以这么以来我最关注的始终都是实践。 一般而言,学术要跟在实践的后面,实践进展到这一步了,学术跟上去做一些总结、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我们需要做这一步文章,但是很遗憾,这一步工作我们现在基本没有做到。不能说没有做,我只能说基本没有做到,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结局,就是你玩你的,业界不关注。因为我始终关注业界,所以很自然业界就始终关注我,可是如果我们辛辛苦苦搞了半天,业界是怎么回事都说不清楚,那显然不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旅游这个学科,是一个实证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如果实证政研究都跟不上去,还谈什么理论?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这几十年的很多理论基本上就是翻译点东西,然后就把它中国化,然后就变成我们的理论了,这种理论有些可以立得住,有一些基本上就立不住。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好的学者应该能够引领行业,当然现在跟你们说引领行业这个要求偏高,可是如果真正做起来,一个人很难做到,但是一个团队应该做到。能够引领行业,大家就会老关注你又出什么新的观点,实际上我个人现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就是很多人都在关注我又在谈什么,因为他们觉得我谈的都是新的东西,也确实如此,如果不是新的东西我也不愿意谈。我的新东西从哪儿来的?主要就是从实践中来的,可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原来的基本方式是就是跑,一年在全国要跑200多天,跑一百多个地方,要看五六百个项目,有的是看,有的是跟人家探讨,几乎天天如此。这样我就敢说我是处在行业的前沿,行业有什么新的东西我都知道,因为人家有什么新的东西都会来找我,而且这是一个客观情况。但是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不可能年年那么跑,比如这三个月我就没怎么跑,但是这三个月没少谈项目,我现在的方式就是到家里来谈,看看图和资料,看完了我谈意见,至少可以保持对行业的敏锐度,保持新鲜感。这些东西你们现在没有机会碰到,但是将来一定要走到这一步,走到这一步才能感觉到什么叫专家,走不到这一步只是教师,不是专家。这样的话要靠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就需要把方方面面的优势整合起来。 2、团队培养 按我的看法,现在北京旅游学院开始具备这种优势了。北京旅游学院1978年成立我就去过,曾经有一度还想到那儿工作,最早的那批老师我都很熟,我是看着过来的。应该说一开始按职业教育定位,后来慢慢提升,就目前而言,我感觉北京旅游学院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期。第一就是有个好院长,黄院长这个人求贤若渴,而且非常大气,也有大思路,这是我非常赞赏的。第二就是敢进人,这两年进了17个博士、博士后,这不得了。而且现在硬件条件也在逐步完善,新楼准备开工了。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北京旅游学院这么多年没有转过向,不像二外,二外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找到北,八十年代的时候二外就有一个名称叫中国旅游学院,但是这个名称有了,牌子始终不挂,学校一批老师抵制,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北,按我的评价就是自废武功。国内的旅游研究,从院校角度来说,能聚起这么一批整齐的人很难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看好北京旅游学院。但是人靠练,你们容易形成的方式就是原子化的方式,单打独斗,反正就这点东西,慢慢琢磨,慢慢弄,抠一段时间抠出一篇文章来,隔几年整一本书出来,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觉得已经很好了,这不灵。作为个人是一种常规的方式,这个常规的方式混一混,凑合,但是要真正想干出来,这种方式绝不行。所以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是要做课题,通过课题来历练。 我现在手里有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严格地说不是很理想,领头的是付磊,非常优秀,但是团队不足。这些年大体上做几类事情: 第一类事情就是做规划,做策划,这是属于经营型的,生意性的。 第二类就是做了一些大课题,我们做课题有我们的独特方式,一般跟人讲人家都不信,我们的方式就是立了一个课题之后,大家就聊,基本上聊个两三天,放开了聊,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每天有一个人记录,聊到晚上把今天聊的东西整理出来,第二天在这个基础上再聊。我一边听一边做一个课件,这个课件做完了,最后我讲一次,一般讲个三几万字,最多的一次讲五万字,讲完了就按这套东西大家再分工、再细化,比如说需要论证,需要增加数字,需要有表有图之类的再加上,大体上一个课题一个礼拜就能出来,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个北京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还是当时杜江在北京旅游局当局长的时候我们做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是一月份做的,二月份北京开旅游工作会议,丁市长讲话基本上就是以我们那个课题为主讲的,他很接受。再比如我们做了一个中国旅游发展三十年战略研究,这个题目我们大体上就是做了四天,形成了一个七万字的研究报告,然后交给国家旅游局,那是当年国家旅游局的重点课题,最后浓缩了一个两万多字的文本,到处发这个文本。可是按照一般院校做课题的思路,就复杂了,像我刚才说的这些课题怎么也得折腾一年,但是我敢说一句话,你折腾一年那个东西未必能好过我这个东西,因为很正规的做课题我也做过,只不过我觉得一个课题的核心是一套新思路、新观点,这套东西出来了,剩下无非就是技术化,把它说得更圆一点,无非就是这种方式。但是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人培养出来。 第三类就是做标准,这五年我们大概做了有十几、二十多个标准了。做标准也是这样,先找人搜集点基本资料,发给大家,然后集中,第一天出框架,第二天明确观点,第三天出文字,三天就可以写一个国家标准。做标准更锻炼人,因为做标准就要求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就达到这种程度。所以一开始我们是五天做一个标准,后来弄来弄去做顺了,大家也都比较适应了,基本上就是三天出一个标准,可是这三天头都大了。 大体上就是这么三类东西,三类东西这么往下走,应该说队伍基本带出来了,可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像这种实证性的研究还是可以做的,真正要一点理论根底,更有点劲的队伍我就带不出来了,这里有一个基础素质的问题。我带博士就知道,写博士论文是一个大关,这一关过去了,基本上对一个题目怎么立题、开题,怎么形成框架,形成基本思路,基本上就清楚了。我带的博士也有很多混的,差三天答辩了,才把论文发给我看,可是答辩日期已经定了,实在不能改了,可是也就混过去了。所以同样是博士,水分也很大,情况也不同,我希望你们的水分小一点。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至少现在有一支队伍,我也希望有几个课题能把你们带出来。 我自己就有切身体会,我做旅游研究真正上台阶就是从1987年到1990年这三年跟着做课题,当时课题负责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孙尚清,大经济学家,题目叫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当时做这个题目是国务院主管旅游的副总理谷牧找到孙先生,所以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我很有幸,那个时候刚刚到财贸所,就跟着参加这个课题,对孙先生来说这不是个正差,就是一个小题目而已,他有他的大题目,但是怎么做课题这一套路数,我跟着他走一遍,就很清楚了。那个课题分了14个子课题,一个子课题有三五个人,等于凝聚了全国上百个搞旅游的人,当时基本是这么一个概念,但是骨干就是这么几个骨干,我当时算是骨干了。而且说句老实话,我当时也不是很了解情况,因为那时候虽然搞了一段时间旅游,但是真正上台面的东西没做过,也基本就是你们这个状况,属于散兵游勇的状况。但是在这14个子课题里我一个人就接了四个,一开始老师们担心这么大的题目我能不能写得下来,但是最后也都做下来了。整个课题做了三年时间,出了一次中期报告,出了一个总报告,中期出了一本书叫中国旅游经济研究,40万字,最后出了一个课题成果,也是一本书,叫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个成果应该说影响了中国旅游业十年,就是基本上从1990年到2000年,这个成果里的观点包括一些主要的语言,包括我们这种论证方式,全国旅游行业普遍采用,省委书记讲旅游,省长讲旅游都从这里面找材料,找观点,所以那个课题应该说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就是这一次,我就知道了怎么做课题,而且也知道这么一个大课题怎么起作用。我们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之中,跟着孙先生在全国跑过七个省,每一个省都是很系统的调研,后来还去了一次日本调研,所以这个成果做下来,确实很扎实,我也就此明白了一个宏观的大课题到底怎么把握。到后来这本书弄得差不多了给孙先生,然后孙先生改了一下就出来了,他也很满意,也觉得通过这么一个课题锻炼了一批人。我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之中,就调到国家旅游局去了,而且当时国家旅游局也有一批人参加了这个课题,都是这个课题的骨干。我们就是课题的主力,然后又都是业务骨干,所以有什么东西拿过来就塞到文件里,就把学术的东西转化成政府的东西,跟着就出来了,就起作用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本身就是一个政府部门,所以他们现在也知道怎么和政府对接。 我说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课题基本的路数也应该按这么个路数走,但是具体的方式要研究。 二、旅游经济结构 1、结构分析 为什么定这么一个题目?就是源于当年跟着孙先生搞课题的时候我们就做过一些结构研究,孙先生本身在经济学界里就是以结构研究著称,所以他说得很清楚,任何经济分析深入一个层次一定是结构性的研究,把结构分析透了,这些问题一定就分析透了。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跟着他,很自然做了很多结构性研究,那几年出的东西今天来看仍然是质量很高的。但是非常遗憾,从那之后很少见到结构性研究。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的研究基本上都浮在面上,要不然就是探讨一些概念,从虚到虚,要不然就是论一些所谓的国际上时髦的东西,比如景区容量分析,比如环保、文化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实际到底发生了多大的作用,还真看不出来。当然,从学者做文章来说,有几篇文章发表出来这就行了,从90年到现在,20年了,我很少看到真正比较系统的结构性研究,我就始终在琢磨这个事。 后来我也不做这些东西了,因为做结构性分析很较劲,需要大量的数字分析,做数字分析很难,首先得有数,然后这些数字得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型。我们那时候做结构分析还到不了模型的深度,一般得有图,得有表,在这个分析过程之中好多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而且这样分析出来的结论很扎实。我们那时候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数字极缺,我专门做了一个中国旅游投资分析,只能先构造一个框架,按照这个框架找一些数字往里堆,但是这篇文章做下来了,还真是做的不错,至少在我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个分析,而且我说句不客气的话,在我之后也没人做过这个分析。再比如做消费结构分析,就要把历年的统计的东西找出来,那时候又没有电脑,就是自己一张一张画,比如划一个曲线图,拿着尺子比着画,经过三个小时眼看画完了,画错了又得重新来,也没有技术手段,也没有数字。应该说一直到现在为止,旅游经济结构分析这篇文章做的人很少。我想恐怕这是个原因,觉得这个东西有点累、有点难,实际上并不太难,尤其是现在你们玩电脑的,这种技术手段真是简单多了。 2、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越来越变成中国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所以这几年,几次开会发言我都谈这个问题。我真正把这个问题完全明确下来是今年七月份,在兰州开了一个全国旅游局长培训班,国家旅游局的领导都去了,再加上20几个司长,再加上各个省局、市局的局长都去了。这次的主题就是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怎么办,先请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的一个副司长讲了中国服务业发展,当时他们担心司长讲的有点虚,后来专门找到我,希望我再给他们讲一课,所以我就专门讲了一下旅游经济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讲完了,我觉得思路都明确了,而且我讲的过程之中能感觉到大家很关注。我们俩讲完了之后就是局长的发言,局长们一发言就说“十二五”期间有什么大项目,全是这些东西,越发印证了我这个观点。 说起来经济发展就是三个方面:第一规模扩大,现在大家关注的还都是规模扩大;第二结构优化;第三水平提升,基本就是这么三个方面的问题。经济结构的调整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化,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国家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来叫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讲了20年,但是始终没有转过来,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我们一口一个新兴产业,但是新兴产业不等于新型产业,新兴只说明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原来小的现在大了,新型就不同了,要求体制、机制的转变,要求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要求结构的优化,这才是新型产业。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整个行业忽悠的还是如何扩大规模。我大体上算了一笔帐,就是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整个中国旅游行业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是8000亿,但是按“十二五”期间各省汇总上来的概念,基本上“十二五”期间旅游投资总额要达到5万亿,就是说在这五年之内我们形成的资产总量要达到过去三十年的六倍还要多,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格局吗?显然不是。当然,如果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规模可以扩大,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泡沫化的发展格局,而且大家还不自知,不警惕,还以此为荣,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我在兰州那个班上这些观点都谈了。 研究进一步的发展,结构如果不能优化,还只是追求规模扩大,将来的前景不可乐观。历史上我们虽然造成了无数的闲置资产,但是发展的还很好,可是现在投资商大规模进入,和历史上已经完全不同了,十年以前我碰到有一些大投资商,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投资旅游,他们就说旅游来得太慢,是长线投资、长远回报,同时旅游这潭水太深,陷不进去。可是现在进来了,而且是大规模进入。今天上午我就接触了两个投资商,一个投资商现在正在搞一个50亿的项目,在河南的云台山弄了5000亩地,土地手续都办下来了,一开始说这个投资商就是北京的世贸天街,我就感觉不对,因为世贸天街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能力,后面还有一家京能集团,有投资能力。去年我和京能集团到青海去,就是研究青海一个地方的旅游投资问题,青海省政府提的要求就是投一百亿能源项目,其中拿十个亿做旅游。但是现在房地产又碰到一个拐点,这时候投资能不能下来就得警惕,需要转化模式。还有一个投资商就是陕西旅游集团,他们的华清池搞的不错,现在也想进一步扩大,一张口就说,现在的投资规模不大,初步想投十个亿。十年以前听到旅游投资十亿,就觉得是一个不得了的项目,现在十亿投资不大,我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我就觉得大家有点晕了。 从学者的角度,我们有义务来说点这样的话,但是这样的话不是白说,必须得有比较切实的依据,就是既要有基本理论的支撑,又要有比较切实的实证分析,才能够把这个事说的比较透,我只是从投资的角度在讲一个点。旅游的结构问题应该说涉及到方方面面,今日之因,明日之果,现在构造了这么一个格局,将来就要承担代价,问题是将来这个代价谁来承担?所以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现在中国旅游发展最急切的问题,而且是最重要的问题。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国家旅游局现在一说就是未来五年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未来五年五星饭店全国至少要建五百家,三十多年发展现在的五星饭店就是500家,未来五年又要达到三十年的总量。我的看法不能当作功绩来说,当功绩来说这个事肯定不对,所以就意味着从这个点入手,一系列的结构问题都需要研究,如果把结构问题研究透,我们对中国的旅游发展就有了一个最大的、最实质性的贡献。可以直接引导行业,包括让某些投资商警醒一下,让某些地方惊醒一下。 3、结构优化 我们应该尽可能达到结构优化,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叫做结构优化?我们现在都说不清楚。国际文献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也是寥寥无几,因为国际专家让他就某一个项目做研究,可以研究的很深,就某一个事研究一个什么东西也可以说得不错,这些东西客观来说市场没有这种需求,恰恰在中国不同。国际上没有需求,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比如要投资,一定把这个事研究透了才投资,我们现在投资没有这些问题,上来投就行了。中国有很多所谓的特色和我们这种国情紧密联系,比如我是海南省政府的顾问,这两年开顾问会我都谈一个问题,海南绝不能搞大规模的主题公园,因为主题公园一定要靠一个城市群来支撑,海南一年就来这点旅游者、度假的人,指着他们来支撑大规模的主题公园没有可能。海南省政府很不喜欢听我谈这个观点,说现在有很多投资商非常积极要投资主题公园。我就要探讨一下这些投资商的积极性何在。实际上他们的积极性在于土地,不在于主题公园本身,比如投资三十亿,拿到六千亩地,拿一千亩来做主题公园,剩下五千亩地开发房地产,这五千亩地可能挣60亿,宁肯把这30亿扔掉,所以就无须考虑这个主题公园可行与否,但是这笔帐算下来的代价是海南宝贵的土地资源。所以不能光看投资商的积极性,现在主要诉求就是对土地的积极性,而不是对旅游项目的积极性。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全国是非常有普遍性的,那就确实需要研究对这些问题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结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结构问题,有一些东西也不能盲目地说没有意义,我们已经经历过很多这样的事了。比如说在1985年的时候,北京有一批专家就给北京市委市政府写信,认为北京的高档饭店建多了,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不是说笑话嘛?可是当时确实是这种感觉,北京市委领导当时就说书生还是不行,他说北京现在最大的矛盾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就要靠这些项目去解决。那时候就有一个典型,就是北京王府饭店、台湾饭店再加上一个和平宾馆改造,这三个饭店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要把北京东单到东四这一条路修一遍,这是领导的一个考虑方式。反过来说不同的阶段确有不同的认识,而且任何产品都有高端、中端、低端。比如说研究商务旅游,大家就说商务旅游是高端,我说不对,一说观光旅游就是大众,我说也不对,观光旅游里也有高端产品,商务旅游里也有中低端产品,比如中小企业的商务旅游,要服务他们就是中低端的产品,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商务就是高端,说观光就是大众旅游,这么说就是缺乏结构分析。反过来说由于缺乏结构分析使我们现在很多观点是笼统的,很多结论是似是而非的。 4、结构课题 如果说这个课题我们能够比较透彻地做下来,在国际上就是前沿,这句话我敢说,我还没看到这方面国际上有什么新的观点。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这种团队性的运作,做不了大型课题,要不然就做虚的,旅游文化这套东西,这套东西可以说的云山雾罩,里面也会有很多火花,有一些东西也确实不错,但是像我说的这种题目,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人家又没有我们这一套。所以如果从学术角度来说,我是希望这个题目成为北京旅游学院的一个看家题目,而且不是做一次,过几年我们还要做一次,这是一个看家的行为。但是第一次要形成框架,形成方法,形成基本的研究思路,以后我们把新的材料一注入,就会形成新的结论。国内搞旅游研究的人我差不多都认识,说句老实话做这样的也没有,因为确有难度。 为什么我们琢磨这么一个题目,大体的出发点就是这么几个出发点,我觉得在实践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具有相应的突破性,在国际上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学术影响,这个题目就值得做。而且这一次这个题目做完了,隔几年再来一次,意味着我们在旅游研究领域永远处于前列,这就是一个前沿的题目,也需要这样前沿性的题目。当然,现在我们还可以选一些其他的题目,比如研究旅游的低碳发展,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旅游文化,这些题目都做过了,无非就是弄个论文,弄本书出来而已,但是在现实中的影响看不到。而这个题目不同,确实对现实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题目确实需要一个团队运作的模式。 三、课题怎么做? 关于这个题目怎么做,我现在这个课件里大体上就是八章: 1、第一章 关于结构,这一章基本上是理论上的分析,基本的意思就是结构是普适的,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所以要做结构分析,这就是从哲学视角来论。 2、第二章 第二章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从未来视角来论,这个意思应该说是一个突破,但是能不能论下来我还真说不准。我们老说旅游是第三产业,我也说了三十多年了,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是窗口产业,是主导产业,现在的说法是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可是在实践中会发现这个观念有点说的不足,所以我就提了一个观点,就是旅游覆盖一、二、三产业,旅游超越一、二、三产业的,这就超越旅游了,等于在说一个大的结构问题。我说了六个产业,这六个产业中旅游是六产,是幸福产业,覆盖着一、二、三、四、五产业,这应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观点,因为这么多年以来有人提过第四产业,现在大家介绍的都是三次产业划分,这就形成一个格局,第三产业就是一锅粥,什么都往第三产业里扔,第三产业需要这么一锅粥吗?我们能不能把它再区分一下?如果说旅游作为第六产业,一个幸福产业,覆盖一、二、三、四、五产业,那旅游的地位没话说,用不着论。但是这么说行不行,不知道,我只是把它提出来而已。第二章实际上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是一个大的概念。 3、第三章 第三章就是产业结构与中国旅游,旅游覆盖其他产业,所以旅游对于一产来说是提升附加值,对于二产来说创造新领域,对于服务业来说发展成为龙头,对于信息业来说是促进升级,对于文化业来说是全面拉动,所以作为幸福产业独树一帜,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旅游本身也有一个三架马车的概念,就是旅游的投资,旅游的出口和旅游的消费。 4、第四章 第四章是休闲旅游,就是把旅游更放大了看,简单的概念就是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 5、第五章 第五章是旅游经济结构,就是作为旅游自身的结构是什么结构,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这一块。首先是花费结构,花费结构是一个综合市场,包括时间的花费、空间的配置、收入的花费。我们一般说花费都是讲花多少钱,实际上首先一个就是时间的花费,消费变化;第二个就是市场结构,市场结构还可以有很多的种类;第三个就是区域结构,东部、西部、中部;第四个叫城镇化结构。第五章实际上就是对现有的结构做一个基本分析。 6、第六章 第六章叫做深结构,就是从运行的视角来看深层次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深层次发展。 (1)开发结构。现在的特点就是布局从分散到集中,投资从小到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最重要的就是其他行业进入了。这样一个开发态势会形成一种新的开发结构,新的开发结构从布局的角度来说就是集中式的发展,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就是大项目越来越多。从发展过程来看,高潮时期调整增量,低潮时期调整存量,平缓时期以增量促存量,现在是高潮时期,所以我们现在的核心是调整增量,如果说在增量方面我们真的能做一些好项目,对应下一步就确实能发展起来了。 (2)产品结构。在产品结构方面,我们现在有一些基本观点都不对。比如国家旅游局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我参加了两次论证都说你们这个观点不对,他们一说产品结构就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有特种旅游,然后特种旅游里又列了十几项,把红色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列进去了,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这么列显然不对,这说明在一个基本问题上都不清楚。包括我上个礼拜参加了一次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的论证,后来我就说他们这套观点是从国家旅游局套过来的。 产品结构问题按说是最基本的问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说清楚,后来我查了一下以前的东西,实际上我那时候也没有认识清楚。现在客观来看是四大类:第一类叫观光旅游,这是主体性的;第二类叫做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是两个概念,休闲是一个概念,度假是一个概念;第三类就是商务旅游,商务旅游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是重中之重;第四类是特种旅游。从大的产品结构来说是这么四类,但是这四类到现在没有说清楚。旅游学科建立了三十多年了,对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说清楚,能谈得上是一个学科吗?没有科学就没有学科,科学就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分类、分析,有了这些东西才能谈上形成学科。我们现在是科学性不足,学科无比丰富,一个题目就是一个学,旅游现在已经划出无数个学来了,但是很难立得住,产品结构都没有说清楚,就从这点来说就不对。为什么没有说清楚?因为缺乏最基本的数量分析,现在就是一锅粥这么往下说。还有一个分类就是产品对应的资源和过程对应的资源,就会形成目标性产品和过程性产品,这等于是另外一种分类方式。反正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有分类,但是不同的分类本身又形成了结构。 (3)运营结构。运营结构包括行业结构和企业的运营效益分析。我有一些同学就是经济学家,有时候我跟他们也探讨过一个问题,我说你们这些大经济学家怎么不研究研究旅游?他们就说旅游没数。何局长在国家旅游局的时候就专门请过经济学家吃过饭,邵局长也专门请经济学家吃过饭,都是我约的,每次都给大家发一堆旅游统计资料,大家看完的结果就是这些旅游统计资料没法做分析,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行业没有财务指标。1999年,我到计划财务司去工作,去了之后我就给财务处提了一个要求,要搞一本旅游行业的财务信息年鉴,后来他们就搞了一本,那真是我逼着他们搞出来的,他们觉得做这么个东西没用,我说有用,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到现在大概出了四五本,可是基本上没人知道,这个东西里旅游的财务信息、运营效益分析,基础都有,财务处的感觉就是工作复杂,因为要在全国要数字,要完了再汇总,汇总出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出来后也不那么理想,尤其让领导看完觉得不那么理想,结论就是旅游的效益不高,实际上这才符合旅游实实在在的情况。现在由于这套数字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家还认为旅游很棒,实际上这种观点本身就违背了经济规律,就不可能成立。 我记得80年代刚开始做旅游研究的时候,那时候有个说法叫做旅游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创汇多,这就变成了一个统治性的观点,我是学经济学出身的,当时就怀疑这个说法不对,如果一个行业真的达到了这么一个程度了,社会资金会大幅度的转移过去,马上就会形成平均利润率,这些结论怎么可能呢?后来我大学毕业之后到北京旅游局工作,做了一个行业的比较分析,旅游那时候也没有行业数字,我就找了十来家酒店,找了若干旅行社,这么一比就比出来了。结论就是要不然就是我们的翻译有误,要不然就是他们的分析错误,旅行社这个行业可以称得上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创汇多,当时行业比较了一下,资金密集量最大的是三个,第一个是航空,第二个是石油化工,第三个是饭店,就拿人均占用固定资产这么一个指标来比。后来我专门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能说旅游投资小、见效快吗?反过来说,到现在30年了,这个事仍然没说清楚。那我只能有一个结论,这是我们学者的悲哀。到现在为止,这个行业运营的效益到底如何仍然说不清楚,尤其不能自说自话,必须要有行业比较,我那次做了这么一次分析就有数了。 1998年的时候,我从管理司到了政策法规司,那时候管统计,因为我在管理司的时候就有一个感觉,提出饭店全行业要警惕,饭店要往下滑了,很多人都不接受,因为那时候情况确实比较好,结果98年全行业亏损。就涉及到给领导怎么报这个问题,我当时专门和统计处做了一篇文章,就是饭店全行业亏损的分析,列了十五个原因,这篇文章写完了,连同数字一块上了局长办公会。当时我们几个局长都很急,他们就开始说原因,我说对不起,原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字报不报,国家有统计法,我管统计,有数字不报这种违法的事不干,但是他们的观点是对于行业发展不利。这件事的根本就是不要把行业的经营情况和旅游局的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当时我们几个领导不接受,后来折中了一下,就是在统计公报里不报这个数,但是在统计年鉴里出这个数,统计公报大家比较关注,统计年鉴大家不太关注,就算这么做下来了。 到1999年,我离开了政策法规司,国家旅游局索性把这个指标取消了,但是我就问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行业的主管部门为什么不能客观地报道和分析行业的状况?到现在为止,在这个问题上仍然也是一锅粥,包括学者们也是一锅粥,我没看几个学者认真分析过,更没说出点振聋发聩的结论来。我后来几次在局里开局长办公会都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