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PA772000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544163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FPA772000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NFPA772000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NFPA772000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FPA (国家防火协会美)77 静电领域推荐实施 2000 版 NFPA 在静电领域推荐应用的这个版本是在 2000.5.14-17 于美国丹佛 举行的全球火灾和爆炸安全大会上由静电技术委员会筹备,由美国国家防 火协会执行。2000.7.20 由标准理事会颁布,生效日期为 2000.8.18,同时以 前版本废止。 此版本于 2000.8.18 成为美国国家标准 NFPA77 的产生和发展 NFPA 于 1936 年设立静电领域项目,1937 年取得成果报告。NFPA77 于 1941 年一种试验性版本。此版经进一步修订于 1946 年被 NFPA 正式采 纳。被采纳的修订版有 1950,1961,1966,1972,1977,1982,1988,1993 版。 NFPA77 的 2000 版是静电及其灾害领域的全新修订。它反映了人们目 前对静电的认识,展示了大量新理论,用它解释物理现象的原理并对评估、 控制潜在危害提出参考。新理论祥述了可燃气体、蒸汽和可染粉尘的特性 同时也论述了在工业过程和工业操作中的灾害特性。2000 版还提供给使用 者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如术语表,规定方式的连接、接地的图表。 静电技术委员会 目录 第一章 管理 1.1 范围 1.2 目的 1.3 适用性 1.4 等价 第二章 参考书目 第三章 定义.定义单位和符号 3.1 定义 3.2 符号和单位 第四章 静电基本原理 4.1 概要 4.2 电荷的集聚和消散 4.3 静电放电和机械点火 第五章 静电危害的评估 5.1 概要 5.2 静电带电的测量 5.3 导体上的电荷测量 5.4 非导体上的电荷测量 5.5 常规应用 5.6 电荷集聚、消散的测量 5.7 物质电阻的测量 5.9 对连接和接地的评定 5.10 点火能的测定 第六章 静电危害的控制 6.1 概要 6.2 利用延迟设备、通风和合理部署控制可燃混合物 6.3 控制感应电荷的产生 6.4 电荷的消散 6.5 电荷的中和 6.6 控制人体感应电荷 6.7 保持与测量 6.8 电荷产生的不适于伤害 第七章 可燃、易燃液体和它们的蒸汽 7.1 适用范围 7.2 可燃性液体、蒸汽和薄雾 7.3 液体中电荷的产生和消散 7.4 液体在管道管线的流动 7.5 贮藏罐 7.6 装车 7.7 真空油槽车 7.8 铁路槽车 7.9 海轮与驳船 7.10 装船过程 7.11 检尺与采样 7.12 运输罐、中监罐和固定储罐 7.13 储罐的清理 7.14 真空清理 7.15 清扫油气 7.16 塑料膜与包装 第八章 粉末和粉尘 8.1 概要 8.2 粉尘的可燃性 8.3 物理充电 8.4 持续充电 8.5 粉体操作过程中的放电 8.6 风送系统 8.7 软管 8.8 纤维鞋、袜 8.9 堆袋室 8.10 混合物 8.11 人工往可燃性液体中加入粉体 8.12 料仓储存 第九章 具体应用 9.1 中间罐 9.2 9.3 喷雾的应用 9.4 传送带 9.5 爆炸物 9.6 视频显示阴极射线管终端 第十章 参考文献 附件 A 解释资料 附件 B 物质的物理特性 附件 C 提供的连接、接地参考方法 附件 D 术语表 附件 E 参考文献 索引 NFPA 77 静电领域建议实施 注意:下属带有(*)的数字或字母附带解释性材料可于附件 A 中得到。 参考文献的信息可于第 10 章得到。 第一章 行政 1.1 应用范围 1.1.1 应用于鉴定、评估及为防止火灾爆炸而采取的静电控制手段。 1.1.2 本推荐实施规程不直接应用于因静电短路而造成的危害。然而依上述的建议方案操作可 以减少人体的静电短路危害。 1.1.3 本建议规程不适用于防止或控制医院的手术室和应用易燃麻醉剂场所的静电 1.1.4 本建议规程不适用雷电放电 1.1.5 本建议规程不适用从无线电波能量中分离电流或减少电流。 1.1.6 本建议规程不适用机动车、轮船、飞机的加油过程 1.1.7 本建议规程不适用房间清理 1.1.8 本建议规程不适用对具有特殊要求的电子器件的静电控制和静电危害 1.2 目的。本建议规程的目的在于帮助使用者控制静电危害,包括在静电的产生、积累、和消 散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如下: (1)静电本质的初步认识 (2)判定评估静电危害的方法 (3)静电危害的控制技术 (4)特定工业场所的静电控制方法 1.3 适用性 1.4 第二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定义、单位和符号 3.1 定义。 本章中下述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本建议规程 3.1.1 抗静电性。以规定速度泻放静电荷的能力 3.1.2 连接。 用导体将俩个或多个导电物体相连接使它们处于等电位。但可不必要求与大地 等电位。 3.1.3 击穿场强。在电压测试中,使得夹在两个电极之间的固体物质产生火花的最小电压。固 体物质厚度为 1 米,俩电极为匀强电场并且处在规定的试验条件。 3.1.4 击穿电压。在电压测试中,使得俩电极之间的气体混合物产生放电火花的最小电压。电 极为特定试验条件下的匀强电场。 3.1.5 电容。 3.1.6 可燃性。燃烧的能力。 3.1.7 可染粉尘。微小的固态物质直径420m,当空气或气态氧化剂存在而处于火灾、爆 炸危险状态下的物质。 3.1.8 导电的。电荷流动的能力;电导率大于 104pS/m 或电阻率小于 108/m 3.1.9 导体。容易使电荷通过的物质 3.1.10 接地。将一个或多个物体于大地相连,使所有物体处于参考 0 电位,也称参考地点为。 3.1.11 可燃性混合物。油气与空气、蒸汽与空气、尘雾与空气、粉尘与空气或者是能够被足够 大能量如静电放电能量点燃的混合物的统称。 3.1.12 介入气。在系统中(燃烧时)可以归还可燃物质而自身不支持燃烧的不可燃不反应的气 体 3.1.13 不导电的。阻止电荷流动的能力。 3.1.14 不导电体。能够阻止电荷通过的物质。 3.1.15 半导性的。导电性在 102-104pS/m 之间或电阻在 108-1010/m 之间 3.1.16 静电泄放。以火花放电、环形泻放、刷形泻放或传播形刷形放电形式泻放静电荷,在适 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引起点燃的静电释放。 3.1.17 静电。仅考虑电厂效应没有磁场效应的电荷。 3.2 符号和单位。下述符号通篇适用于本建议规程定义如下。 A=安培 (每秒的流量)。电流;每秒钟通过指定电的电荷数量。 C=电容(法拉) d=直径(米) e=2.718自然对数的底 E=V/M=电场强度(伏特每米) =物质的电解质常数 0=8.84510-12 法拉/米(真空介电常数) 0=物质的带电介电常数 Is=流动电流 =液体电导率(兆分之一西门子/米) =离子移动速率(平方米/伏特 秒) m=微米=10 -6 米 m=电阻率( 欧姆-米) P=压强(毫米汞柱) Q=带电量(库仑) R=电阻(欧姆) =体电阻率(欧姆-米) S=电导(西门子) t=消逝时间(秒) =冲放电时间常数(秒) v=流动速度(米/秒) V=电势差(伏特) W=能量或做功(焦耳) 第四章 静电基本原理 4.1 概要 4.1.1 人们对静电常见的体验主要是脱去干燥的衣服时发出的噼噼啪啪放电声和粘贴纤维,还 有走过地毯或走下汽车是触摸金属发生的电击。几乎每人都认识到这种现象大都发生在气候干燥的 时候尤其发生在冬季。对大部分人来说仅这是一个恼人的事件。在许多工厂,尤其是处理可燃物的 企业,静电将引起燃烧或爆炸。 4.1.2 “电”这一词原自古希腊的“ electron”琥珀一词。第一次发现充电现象是在剧烈摩擦琥 珀时出现的。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电”一词是指一种物质被丝绸或毛破摩擦后产生的吸引或 排斥轻微物体的现象。更强烈的伴有发光和微小火花的充电现象是在 300 年前由(von Guericke) 观测发现的。近代,随着电的流动特性被发现后,静态的这一术语用来区分一种充电形式是静止的 和动态的。然而,今天此术语用于描述源自电荷的现象而忽略掉电荷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 4.1.3 所有物质包括固体、液体都是由不同排列的原子构成的。原子由构成它质量的正极性的 原子核以及带有反极性的围绕它旋转的电子构成。原子在常规状态下呈电中性,即具有等同数量的 正负电荷量。当相对于中性状态下,有过剩的或不足的电子存在时,物质就被充电。电子是运动的、 质量可忽略的,是产生静电充电现象的主要因素。 4.1.4 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电子能够自由的流动。绝缘物质中,电子被紧紧的束缚在原子核周 围,不能自由移动。几个绝缘体的例子如下 (1)绝缘玻璃 (2)橡胶 (3)用树脂做的塑料 (4)干燥的瓦斯 (5)纸 (6)液态石油 半导体中电子的流动性强于绝缘体弱于导体。半导体物质一般具有较高电阻,它可以通 过兆欧表测量。 4.1.5 在一些绝缘液体中,电子能够自由的移出原子或结合到其它原子上而形成负离子。原子 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离子就是充电的原子核原子核。 4.1.6 如果电荷是运动的,不同于使电荷互相吸引而聚合道一起的形式,相反使电荷拉开一定 距离,能量便被储存下来了。 4.1.7 因为电荷的起源在物质的表面 ,所以剥离电荷是不能绝对防止的。当物质靠地足够近 的时候,一些电子不断地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上直至达到一种能量平衡。这种电荷分离通 常不易被察觉,诸如液体与固体表面或固体育另一固体的接触。流动于固体表面的 4.1.8 图 4.1.8(a) 典型的绝缘物体整体运动产生的充电示意图(Walmsley,1992,) 接触面无净电荷 物质表面充电 图 4.1.8(b) 典型的雾化充电示意图(Walmsley,1992)气 液 液体中电荷的双电层 双电层 外部雾滴的形成 4.1.9 当导电物质置于高度充电物表面时,自身将被充电。导电物质中的电子被拉到或推离与 带电物表面相距最近处,这些运动取决于物体表面电荷的特性。如果此时导电物质接触一下地面或 是第三个物体,附加电荷将从大地或第三个物体中流入或流出。如果此时将导电物体与带电表面分 离,孤立的导体上的电荷发生了变化。转移了的静电荷称为感应带电。见图 4.1.9(a),(b),(c),和(d) 4.1.10 孤立的中性导体的电荷分离和靠近绝缘的充电表面的电荷分配在最接近处产生电场分布。 导体尖端边缘产生局部的放电气流,俗称电晕,或在间隙之间产生电火花。上述任意一种都会在物 质之间转移电荷,至使孤立导体带电。这种现象的发生如: 传着不导电鞋的人,当接触自身充电 很高的金属框架时发生静电电击, 4.1.11 4.1.12 在不导电液体流中,电荷也可以由置于液体流中的加有高电压的电极注入。 图 4.1.9(a) 附有电力线的充电绝缘体图 图 4.1.9(b) 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导体从绝缘体接触状态移开时,电荷保留在导体中图。 图 4.1.9(c) 导体上自由电荷的泻放图。 图 4.1.9(d) 由绝缘体移开带有电荷的导体 4.2 当电荷分离的速度大于电荷复合的速度时便发生了静电荷的积累。电荷有恢复中性的一种 趋势,所以分离电荷要做功。电势的不同即 俩点间的电压为从一点到另一点移动单位电荷所作的 功。功的大小取决于特定系统的物理几何特性可由下述公式表达: C=Q/V 这里: C=电容(法拉) Q=分离的电荷(库仑) V=电势差(伏特) 电荷累积的典型图示如图 4.2.1 4.2.1 图 4.2.1 电荷累积典型图例(a)接地储罐 液体流 第导电性液体的电荷积累(b)人体在绝 缘地板上或穿着绝缘鞋时的电荷积累(c)注入流 连接线未连接 孤立导体的电荷积累(d)绝缘 固体的电荷积累 4.2.2 分离了的电荷自身或许不构成火灾爆炸危害,分离的电荷发生放电或者突然复合才形成点火 危害。防止静电放电的最好措施之一是电荷通过一种导体或半导体受控制的复合。 4.2.3 静电现象中,电荷常常分作不同能级,如同俩导体之间的气隙或绝缘物,在许多应用中,尤 其在绝缘体充电,难于测量电荷或是电势差。 4.2.4 通过一个具有电阻的回路发生电荷复合时,这一过程将有一定的速率。由 t/ 张弛时间或是 电荷衰减时间来描述。此衰减过程为一典型的指数函数由下述方程描述 Qt=Q0et/ 此处:Q t=时间 t 时电荷的量(库仑) Q0=最初分离时的电荷量(库仑) e=2.718(自然对数的底 ) t=经过的时间(秒) = 时间常数(秒) 电荷复合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电容和电阻表示如下: =RC =时间常数(秒) R=电阻(欧姆) C=电容(法拉) 大多数物体张弛时间长表示为体电阻率与物质的介电常数的积。如下: = 0 其中:=时间常数(秒) =电阻率(欧姆- 米) 0=介电常数(法拉每米) 4.2.5 电势衰减的模型如 4.2.4 中所述,可帮助解释复合过程,然而它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特 殊地,如在导电性能向当底的液体或由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粉末带电体系中就发现有非指数衰减 情况。这些状况下的衰减比设定的指数模型还要快。 4.2.6 静电荷消散受下述因素影响:改变体积、通过加入抗静电剂改变绝缘物质表面电阻、孤立导 体接地、电离绝缘体或孤立导体附近的空气。离子风包括向带电物体周围空间吹(正、负、双极性) 离子。这些离子被吸附导带电物体上直至它们变成电中性。空气中的离子流为其他物体或孤立电荷 提供中和电荷。 4.3 静电泄放和点火机理 4.3.1 概述。伴随着因分离而产生的电荷积累,电场强度不断升高,此场强通过静电泄放方式,恢 复中性。图 4.3.1 为各种静电泄放情况。若要静电泄放成为点火源,下述 4 种条件必须具备: (1)能够有效地分离电荷。 (2)能够积累电荷并能保持一定电势差。 (3)静电泄放必须具备一定能量。 (4)静电泄放发生在可燃混合物之中。 4.3.2 电晕放电。电晕势在一个小的范围之中产生局部的针状气体击穿,是由尖锐的边缘、尖端、 细金属丝表面的电荷引起的,电荷在高压导体或接近充电表面的接地导体上产生,产生的电晕伴有 微弱的光。 图 4.3.2 电晕放电 4.3.2.1 大多数情况下,电晕放电的能量密度非常低,危害常常很小。在电晕放电密度较大的地方, 产生击穿的彩条称为刷形放电,刷形放电时出现伴有丝丝放电声的随机的亮线,刷形放电源于半径 小于 1mm 的尖端,一般不能引起点火。然而,在锋利边缘的放电可以点燃诸如氢气 -空气混合物或 二硫化碳-空气混合物等很低点火能的混合物。刷形放电发生于直径大于 5mm 的金属边缘或如同人 手指状半圆电极时,可以点燃油气-空气、蒸汽- 空气混合物。 (见图 4.3.2.1) 图 4.3.2.1 刷形放电。 () 4.3.2.2 尖端边缘、脚部、突出物(边缘直径小于等于 5mm)接近带电表面时应引起重视。这些尖 端集聚电荷产生局部场强升高引起电晕和火花。 4.3.3 导体之间的火花放电 4.3.3.1 带电的非接地导体包括人体静电所产生的火花是是大部分的火灾爆炸的点火源。火花放电 是典型的电容放电,一般发生于充电的两导体之间通常是金属,火花放电的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上高 度集中。 4.3.3.2 发生点火的火花放电能力大部分取决于能量,此能量是系统中储存能量的一部分。 4.3.3.3 火花放电的能量可以通过导体的系统电容和电势或者分离的电荷数量来决定,并可由下述 方程表达: W= (CV2)/2 W=Q2/2C 这里:W=能量(焦耳) ; C=电容(法拉) V=电势差(伏特) Q=电量(库仑)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4.3.3.3 4.3.3.3 电容性火花放电能量的估算图 4.3.3.4 能够引起点火的能量至少要达到可燃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其他因素诸如:放电电极的形 状、放电形式,影响着静电泄放和点火的可能性 4.3.3.5 假设混合优最优化的空气,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油气和蒸汽火花放电点火能量大约需要 25mj。非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最小点火能要地一些,物质最小点火能的论述可以参阅第 7、9 章。 4.3.3.6 薄雾、粉尘、纤维最小点火能通常比油气或蒸汽的点火能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对于一些特 殊物质,物质颗粒的减小其最小点火能迅速降低。 4.3.3.7 油气、蒸汽、和粉体在相对于空气状况下,氧气浓度增高点火能降低,氧气浓度下降点火 能将提高。 4.3.4 杂质混合物。一种混合物中具有不同状态(如粉体和蒸汽)的两种或多种可燃物质,称之为 杂质。试验表明,粉体中参入可燃气体时大大的降低了粉体的最小点火能。在气体浓度低于点火限 或是粉体浓度低于最小爆炸限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有时,这种杂质混合物甚至在低于构成它的每 种物质的各自下限时也能被点燃。杂质混合物可形成于: (1)颗粒中解析的蒸汽(诸如 在树脂生产接受其中) (2)一定空气湿度下的颗粒反应产生的可燃气。 (3)将粉体引入到可燃蒸汽环境中(如同往可燃液体中加入粉提或粉末) 在这些例子中,杂质混合物可以在混合物中最易的能量下被点燃 4.3.5 人体的静电泄放 4.3.5.1 人体是一个良好的电导体,大量事故是由人体静电泄放引起的。 4.3.5.2 如果人体与地面隔离,在绝缘的表面上行走、触摸充电表面、穿着不导电衣物时掸刷表面、 在环境里有电荷的存在时快速接触接地物体,人体能积累相当多的电荷。 4.3.6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电荷泄放 4.3.6.1 导体与绝缘体间常有火花发生,例如处理塑料部件和物品、绝缘薄漠和网 4.3.6.2 即便使用了静电中和器,某些部位仍然还有一定电荷,但是在没有机械运动产生电荷积累 情况下,这些电荷一般不造成危害。然而,带电的单个物体集中时,会导致静电危害。如堆积、套 装塑料容器,往轴或辊上缠绕薄膜,容器中注入不导电的液体或粉末。 4.3.7 后部具有导体的不导电表面上的静电泄放。表面附有一薄层(小于 8mm)不导电物质其他工 作原理如同电容器存储电荷。在电荷达到足够量时(如 大于 250uC/m2),此表面将产生局部放电。 这种局部放电称为传播性刷形放电。它有时可能击穿这个薄层表面,薄层中存储的能量可达每平方 米几焦耳。所以这种能量的泄放足可以点燃油气-空气、蒸汽- 空气、以及粉尘-空气混合物(见图 4.3.7) 图 4.3.7 传播性刷形放电 图 4.3.8 膨胀性刷形放电(堆表面放电) 4.3.8* 罐装操作中的放电。在大料仓罐装粉末、颗粒、小球状物料过程中,表面可见一米长的闪光, 这种放电称为膨胀刷性刷形放电,同时伴有爆裂声。膨胀形刷性放电释放的最大有效能量在 10 25mJ 能够引起接地料舱内粉体爆炸。常见的如槽车里对不导电液体的罐装,这种现象称表面流光 或 go-devil(见图 4.3.8) 第五章 静电危害的评估 5.1 概述 5.1.1 以下是评估静电危害的两个基本步骤: (1) 确定电荷分离和积累的部位。 (2) 评定此部位的点火危害 主要过程框图见图 5.1.1 5.1.2 在线评估测量过程中,须明确其周围所有非接地导体物质,包括:人体、电气绝缘的金属、 影响正常连接和接地的金属。即使在评估时证实了这些部位不会造成电荷积累,也应查出。 5.1.2.1 应特别注意处理和操作过程中物质的绝缘性,每个操作过程应单独考虑,并关注可暴露出 物体的范围。如:改变温度和相对湿度将极大地影响物质整体的导电性和表面导电性。 5.1.2.2 完成一项设计后,先重审一下操作、过程或机械、外观检查是很有意义的, 在确有静电危 害条件下测量其特性和大小时,必须施行在线测试评估。 注意 审核过程中,注意被测物体要与测量仪表相符合。主要的点火危害来自接地电极的引入,诸如: 场强仪机架、深入充电表面附近,因此,需要提供一个静电放电的路径。表面测量时,要慢慢接近 的同时观察仪表的反应。尤其注意即不能让仪表也不能让试验操作引燃周围可燃气体。在移动皮带、 薄膜、滑轮等具有实际危害的操作时,测量过程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图 5.1.1 确定静电点火危害的流程图 注 1:有如下过程否: 注 2:有如下过程否: 是流动的物质? 搅拌或雾化? 粉末或颗粒? 有人体的影响? 过滤? 位置? 发泡? 绝缘仪器? 绝缘物? 孤立的导电仪器? 人体的影响? 不导电液体? 雾或云? 5.2 静电测量。有价值的估算需要采用适当的仪器。仪器的使用依据使用手册,保持仪器精度要 依照手册说明。 5.3 导体上电荷的测量 5.3.1 导体上的电压正比与其身所带的电荷并可由下述方程表达: V=Q/C V=电时差(伏特) ,Q=导体所带电荷(库仑) C=导体电容(法拉) 5.3.2 导体声的电压可用电压表直接接触测得。 5.4 5.4.1 5.4.2 5.4.3 5.4.4 5.5 5.5.1 5.5.2 5.5.3 5.6 5.6.1 5.6.2 5.6.3 5.7 5.7 5.7.1 5.7.2 5.7.3 (1) (2) (3) 5.8 5.8.1 5.8.2 5.8.3 5.8.4 5.9 5.10 6.4 电荷的泄放 6.4.1 连接于接地。连接用于减小导体之间的电位差。接地是指处使物体于大地电位相等。连接与 接地的示意图如 6.4.1 图 6.4.1 接地和连接 1 连接 2 接地 3 接地和连接 6.4.1.1 对于导体接地可以使用两种方法:直接与大地连接,连接到另一个已经接地的导体上。一 些物体于大地接触时本身已经连接或接地了。如埋于地下的金属管线或金属储罐。 6.4.1.2 接地物体与土壤的总电阻包括:接地线电阻、连接器、接地路径中其他导电金属电阻和接 地极到土壤间的电阻。接地电阻值是常常变化的,他依赖于接触面积、土壤电阻、土壤的湿度。 6.4.1.3 防止设备上的静电积累需要设备的接地路径中有相应电电阻。电阻值不大于 1 兆(10 6) 一般认为是合适的。在所有连接接地系统中全部为金属时,总电阻一般不大于 10。这样的系统 包括附加部件系统。电阻较大时一般表明金属连接路径不连续,一般是金属接触松动或被腐蚀。电 源或照明保护回路的接地系统大大优于静电接地系统,可被采用。附件 C 有设备、连接体和仪器的 不同接地组值图表。 6.4.1.4 接地导线的使用处,其最小尺寸取决于机械强度而不是它可通过电流的容量。经常连接、 断开的连接必须使用标准的裸导线。 (附加信息见附件 C) 6.4.1.5 接地导体可绝缘(如铠装或塑料封装)或不绝缘(如裸导体) ,建议使用不觉远道体,因为 可以便于检测缺陷。 6.4.1.6 永久性的连接和接地可采用焊接或 brazing,临时性连接可以采用螺栓、压力性接地夹、或 其它特殊夹子。压力性夹子必须具有足够的压力,能透过保护层、腐蚀层、或其他喷渐物,确保 6.4.1.7 6.4.2 6.4.2.1 6.4.2.2 6.4.2.3 6.4.3 6.4.3.1 6.4.3.2 6.4.3.3 7.3 液体中电荷的产生和消散 7.3.1 电荷的产生。 当液体流过管线、阀门和过滤器时,运输过程中产生喷溅时,液体搅拌、煽动 时,产生电荷分离。液体与表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流速越快,产生电荷的速率越高。产生的电荷混 入液体里,并携带到储罐中,在这里电荷不断积累。电荷常常用体电荷密度来衡量而它到储罐的电 荷流动如同电流。 (见图 7.3.1) 图 7.3.1 液体中电荷产生的实例 管线 管路中带有电荷的流体 流入大地的管路电流 (a)流动(管线带电) (b)搅动 没搅动,无电荷 搅动;电荷进入液体、反极性电荷在 固体上但是总量不想等 7.3.2 电荷的泄放。 在接地的储管中液体中电荷的泄放速率取决于液体的导电性,对于电导率低于 1pS/m 的液体,泄放符合指数规律,服从欧姆定律如同 4.2.4 所述的半导体那样。对于电导率低于 1pS/m 的液体,泄放速率远高于指数衰减模型(见 4.2.5)依 Bustin 定律(见 A.7.3.2)当低粘度液 体带电时(低于 3*10-6m2/sec) ,泄放规律依双曲线衰减。尽管如此,这些液体的电荷泄放时间仍以 指数规律作为近似估算。 7.3.3 影响液体带电的因素。接地系统中,液体组份的导电性是影响液体或悬浮物电荷积累的主要 因素。如果电导率低于 50pS/m,电解质常数为 2,就认为该液体不导电(见 A.7.3.3 的细节)附件 B 列出了常见液体的电导率数据表。依液体的流动速度和操作条件,在某些特殊应用场合电导率可 以大些或小些,重要的是电荷的消散速度快到可以避免点火的危害。 导电液体定义为电导率大于 104pS/m 的液体,因为在这些烃类和化学工序及操作控制中不能产 生电荷积累而造成危害。本建议规程中,电导率在 5010 4pS/m 的液体称为半导体性液体。 一些工业液体的起电特性,尤其是非极性烃类,表现为混入其中的占百万分之一的污染物的情 况,因此,工业液体的电导率可通过改变混合物使其大大增强或减小。 导电液体起初可显得很安全但当其被悬浮于空中或通过绝缘罐与地绝缘时将变得十分危险。绝 缘状态下导电液体的携带的所有电荷将以火花的形式放电,当悬浮于尘雾中时,将产生显著的刷形 放电。 7.3.3.1 石化行业中,液体的装罐和分配操作包括石油的中间蒸馏操作,液体控制在半导体状态并 以导电液体情况处理。因为在不包括规章禁止的使用非导体的软管及容器、多相混合物、清理过滤 器等情况,这种操作是可行的。 7.3.3.2 常规化学操作,半导体液体代表一种特殊的范畴,它的电荷积累趋势受操作及液体导电性 影响的变化较大。这些操作包括多相混合、非导体罐衬里、精细过滤,上述均在设备中产生电荷积 累。 7.4 液体在管线、软管、容器中的流动 7.4.1 金属管线系统。各部分连接的金属管线系统对地电阻将不大于 10 欧姆。尽管其取决于整个系 统,电阻特别高时表明电气接触不良。当边缘结合处或是有油漆或是有一层薄塑料膜覆着,使用螺 栓螺母紧固达到正常力矩也将发生。电气连接的接地路径必须在装配完成后定期检查确认。 连接线要使用圆的带线卡或有活动接头的软线。试验与经验显示这些接头的电阻小于 10 欧姆, 不能引起电荷积累,然而,建议查看这些制造厂的详细说明和检查接触点,因为一些操作导致表面 绝缘。刷油时,松动接触面(打开连接点) ,使用不导电的密封垫,均可造成接地回路断开。这种 线路松动可以采用易弯的石墨密封垫、螺旋缠绕密封垫、火在结合处架设跳线方法解决。 必须确保连接与接地没有危及到必须绝缘的管路处,例如采用绝缘凸面来避免泄漏电流或独立 接地路径的保护电极系统中产生的弧光。 图 7.4.1(a)和 7.4.1(b)提供了一个光滑管路内流动的不导电液体起电姑值指南 7.4.2 非导体管线和衬里管线。 液体流过管线时,非导体表面影响电荷产生和消散的速度,电荷产 生的速度在导体和非导体中近似相等,而电荷消散时,非导体远远慢于导体。就起电而言,不导电 液体可以在对地绝缘的管线外表面积累反极性的电荷,电荷的积累最终导致放电并击穿管线衬里或 不导电管线的整个间隔。 7.4.3 软管于筒。软管和软筒可用于金属中、金属衬里、不导电塑料、增强橡胶、塑料、和其他复 合型材料,由于操作条件的限制,一些场所必须使用不导电的管线,这样静电荷产生的危害就必须 考虑。至少,所有的导电部分必须连结和接地。如果靠近过滤器的管线内流动的液体不导电,就必 须采用金属或其他导电材质。半导体的衬里有利于阻止电荷积累和管线的静电击穿。导电管线必须 电气连接可靠并且要求定期检测它的连接可靠性。 7.4.4 注油罐线。 注油罐线必须采用导电材料且必须与注油系统连接。注油罐线必须深入容器底部 且出油口或与尖端成 45 或以倒 “T”形与容器底部平行放置。设计应防止注油初期油向上溢流。 应该采用“缓慢注油方式”即注油初期流速限制在 1m/sec ,这种速度要保持到液面高于管线直径 至少 2 倍。 7.4.5 过滤 7.4.5.1 精细过滤。精细过滤指孔径小于 150um 的过滤。由于这种过滤与液体接触面积大,当液体 不导电时将产生很大的电流, (导电液体一般产生的电荷通过自身可将电荷泄放到大地 )它将远远 大于管线到过滤器阶段液体的起电量,液体中电荷密度可超过 2000uC/m3。 为防止这些电荷进入容器,过滤器出口的管线应长到可以使其内部液体电荷两量衰减到一般管 线内液体的带电量水平。一般的经验为流出过滤器 30 秒的滞留时间,导电的液体不包括在内。对 于不导电液体,即具有很低的电导率(如低于 2pS/m)又具有高粘度(如高于 30 厘沲) 、最低的可 操作温度下,应考虑较长的滞留时间,一般情况要高于一般液体滞留时间的 3 倍。 7.4.5.2 网式过滤器。 网式过滤器的网孔密于 150um 视为精细过滤,网孔大 150um 于当纠结碎片 时也能产生足够的静电荷。如果网孔过滤器存在碎片,也应将其以精细过滤器对待。 7.4.5.3 清洗过滤器。 -被清理的过滤器有时是在输送管线的末端,过滤器可能使安装在管线末端的 一个袋子,它直接暴露在罐内的蒸汽中。使用可燃液体清洗过滤器时,必须使其置于接地的金属屏 蔽罩内部。 7.4.6 悬浮物。不同的、难容的和缓慢溶解的固体在不导电液体中以小颗粒和乳化物形式存在(这 种混合操作例子的讨论见 7.10.1) ,如同水中的油滴。它的分布连续性就决定了电荷的泄放特性。 存在悬浮物的液体比单一纯净的液体。起电要高。 7.4.7 各类管线电阻。管线系统中的节流板、阀门、弯管及三通使流速提升造成带电速率提高,尤 其是与塑料材质的部件接触时,产生电荷更高。悬浮物诸如水分同样可以带来这样效果。 7.5 储罐 7.5.1 概述。 液体流入储罐会携带电荷并在其中产生电荷积累。这种电荷可以采用液体表面电位测 量的方式来检测,表面电位的最大值不仅与流入罐体的液体电荷密度有关也与罐体的直径大小有关。 相同容量的商用罐,横界面极小的将具有更高的最大电位,因为这样的储罐中液体深度增长速度高 于液体中电荷泄放的速度,因此,大截面的储罐产生的电位小。例如:平地驳船的液体电位要小于 相同容量的圆柱形桶的电位 7.5.2 导电的固定顶部储罐。 储罐中液体电荷的积累将导致静电泄放,放电发生于液体表面与罐体、 管顶桁架、或储罐附属物。液体中电荷产生的速度与液体的搅拌、液体中的物质颗粒 如:水滴、 铁锈、沉淀物 有关。 7.5.2.1 注意。 当罐体空间有可燃混合物时(如:在中等气压或低等气压产品混入高压液体情况) , 或是负荷接近临界值时,应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必须避免采用喷溅注入和向上注入。注入管线应在罐体底部使其对罐体底部的水分及沉淀物的 搅动最小。 如可能的话,在罐体注入初期应限制流速以减少液体翻滚和动荡。在进入的液体没达到 2 倍的管 径或 0.6m 时,流速要控制在 1m/sec。因为较低的流速可以保证液体底部的水分沉淀,否则,水分 及杂质的混入将显著地提升液体起电趋势。 体积大于 50m3 的储罐,无论是装不导电液体还是电导率未知的液体,当液面高于输入管口实, 可将流速提升值 7m/sec。实际操作中,比如在石化行业中这个流速证明是可行的,流速还可以提得 更高,但是不能超过 10m/sec。见图 7.4.1(a)和(b) “流速的确定” 。 不导电液体罐装过程中,当混有水分时,流速应限制在 1m/sec。 液体在精细过滤器出口至罐体之间至少应滞留 30 秒钟。 (见 7.4.5) 储罐中必须检查不解地的导电物,诸如:松动的飘浮测量仪表、采样器等,如果这些物体存在与 液体表面将引起火花放电。 如果液体为 Class或操作温度接近或大与其闪点的,管线吹扫不能使用空气或其他瓦斯气。由 液体携带的空气及瓦斯气进入罐体,可因电荷、液雾、可燃环境的产生造成危害。 7.5.2.2 接地。 盛不导电液体的储罐必须接地。安装于 grade-lever 上的基础上的储罐一般认为是接 地的,忽略基础的种类(如混凝土、沙石、沥青) ,安装于提升的基础及支撑物上的储罐,当对地 电阻在 106 欧姆时,仍可认为足够静电荷的泄放,但是应作接地电阻校验。附加的接地棒和类似的 接地系统不能减小液体中静电荷的减少。 7.5.2.3 火花放电的产生。 罐体重的轨距杆、高位报警传感器、或其它的向下的设备会与上升的液 面产生静电放电。这些设备必须可靠连接并直接通过导线与罐底连接或者安装与检测井中。必须定 期的检测系统连接确保没有分离。如果罐体中的固定设备是不导电物体无需考虑放电危害。设备安 装与罐体的侧面(如:液位计、温度传感器)并凸出于罐中一小段距离无须考虑静电泄放危害。 7.5.2.4 混合罐。 注入混合与高速搅拌混合时,可激起水分或残片而产生静电电荷,如此时液体表 面存在可燃气,可能发生点燃。必须减小飞溅的表面。采用惰性气体覆盖方法可以减小点火危害。 7.5.2.5 气体搅动。不建议采用空气、蒸汽或其他瓦斯气进行气体搅动,因为它将在液体、液雾或 泡沫中产生及高的静电起电,另外,空气搅动会在罐体中形成一个可燃的大气环境。如在此之前已 混合的话,应缓慢进行下一个操作,确保电荷的积累速度小于电荷的泄放速度。 应注意到由于空 气的搅动而稀释先前的惰性气体环境,而由惰性气体的吹入则形成一种气体环境。由于搅动产生电 荷并可能在罐体空间惰性气体环境形成之前发生火花和点燃。综上,在检尺和采样之前等候一段时 间是必要的。 7.5.3 导电浮顶储罐。 如果浮顶与罐壳连接良好,我们认为是安全的。典型的连接为浮顶或上盖与 罐壁之间加一个转轨,转轨装备有防雷电保护,它同时可以起到防止静电的功能。如果浮顶落到它 的支撑体上时,液体表面产生电荷积累,同样的注意事项也是用于固定顶部的储罐。如果内浮顶罐 没有足够的通风,活动顶与固定顶部之间将积累可燃气体。 7.5.4 具有外防护层和衬里的储罐。 具有不导电外防护层和衬里的金属储罐当适合下述两款之一可 认为是导电储罐。 a. 不导电的外涂层和衬里的电阻值在 1010 欧姆-米以内时,如:厚度不大于 2mm 的玻璃纤维防腐层 b. 虽然不导电衬里的电阻值大 1010 欧姆-米,于但是它的击穿电压小于 4kV。 不符合上述两款得不导电防护处理的金属储罐应视为不导电罐对待。不论防护外层及衬里的电组合 厚度如何,罐体必须与输入系统可靠连接。外层及衬里不能阻止电荷的流动,护层中应有小部分裸 露面积。 薄层防护漆、薄塑料衬里和管线、容器、设备内部的金属氧化物防护层不构成静电危害。 7.5.5 不导电物质构成的储罐。 不导电物质构成的储罐不允许储存 Class、和A 类液体特殊 情况例外如符合 NFPA30 的第 2.2.概要部分,可燃、易燃液体表(见 7.10.7 设计使用参数表) 7.6 储罐的液体输送设备。 推荐的储罐输送设备是以被控的液体特性而定。基本注意事项为:罐 体中存在有可燃混合物“符合 APIRP2003 防止因静电、雷电、漏电流引起的点火”见表 7.6。这些 防护适应用于储罐相关设备是导体时(金属) 。 (对于具有非导体衬里的 见 7.10.4,具有不导电物 质的 见 7.10.7) 7.6.1 顶部装载。 应避免喷溅装载,输入管线设计应依照 7.4.4。 7.6.2 底部装载。 应采用具有变流装置或分流装置的底部输入设计,以便防止向上喷流和产生液雾。 使用一个盖帽或者“T”型管导引液体至罐壁来取代向上注入,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7.6.3 临界装载。装载高闪点、低电导率的液体之前罐体中存有低闪点液体时称为临界装载。罐装 时可能点燃罐体中的可燃蒸汽。防护方法同 7.5.2.1 a,b,d,e,f,g 流速控制见表 7.6。 7.6.4 公路运输。 如同 API RP2003 “防止因静电、雷奠及 杂散电流引起的点燃”所述,油罐车的 油罐中被分成小的空间和腔体,常常在运输过程中产生静电危害。这些小的空间和腔体可见小液体 的动荡,但是将产生大量的静电荷。清理油罐时不应采用能产生可燃性混合物蒸汽的液体。 7.6.5 放静电添加剂。 采用添加防静电物质(方静电添加剂)的方法增加液体的导电性,从而减少 电荷的积累。这种添加剂一般加入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具体依照厂商提供的介绍。当添加剂作为液 体防止电荷积累的主要办法时,要确保添加剂在系统中的浓度。 7.7 真空由槽车。 为控制静电,软管必须为导体或半导体。所有导电部分必须连接并接地。任何 时候不能采用塑料插入管线或塑料收集盘、桶 7.8 铁路槽车。铁路槽车的一般注意事项同 7.6。不同的是铁路槽车体积(大于 87m3)大于油罐车 (大约 50m3)。更大的体积允许更高的流速,最大为:(0.8/d)m/sec,此处 d 为输入管线的内径, 单位 m. 许多槽车装有不导电支撑并在罐体与车体间有不导电的垫。一般地,罐体和车体与铁轨之 间的电阻不足以防止电荷的积累,因此,将罐体与注入系统连接来防止电荷积累使必须的。另外, 为防止杂散电流的存在,输入管线必须与铁轨连接。 表 7.6 油罐车装载注意事项 装载注意事项 1. 连接与接地 装有罐的卡车须与输入系统相连接,并且所有的连接和接地应在罐装之前进行。常 常使用接地指示器形成接地连锁以确保连接到位。连接部件和输入系统中的连接可靠性必须定期检 测。如:夹子 对于顶部注入式,输入管线须构成连续的导电路径并要与罐低相连。 2. 装载初步阶段。 顶部装载和底部装载系统应安装注入分流装置同时应避免喷溅注入。开始时缓 慢进行(如流小于 1m/sec) ,此流速控制保持到液面高于入口直径 2 倍。严防喷溅注入以减小液面 搅动。 3. 最大装载流速。 最大流速应控制在低于 7m/sec 或者(0.5/d)m/sec(此处直径的单位取 m)。由慢 速开始到正常装载的过渡应有装载控制器自动调控(超过安全深度时,改变流速) 。无论是偶尔还 是依系统的设计能力都应避免采用超标的更高流速。 4. 电荷泄放。 液体在精细过滤出口至储罐之间滞留时间至少应保证有 30 秒钟。储罐顶部或舱口 的检尺和采样操作至少应等待罐装结束后 1 分钟,但是在相关的采样井(检尺井)中的操作,可随 时进行。 5. 防电火花的产生。罐体的检尺棒、高位报警器、以及其它的导电设备等,他们放置在罐体空间, 在液体表面不断升高时将产生放电,应避免。这些设备应可靠连接并甬导线或导电棒直通罐体底部。 应定期检测以确保系统连接不脱离,使得此处没有不接地部件和外部物体。 7.9 海轮和驳船。 海轮和驳船超出了本规程的应用范围。应准照“(ISGOTT)的规定” 7.10 罐装操作过程。 7.10.1 静电荷积累的途径。 罐装操作中静电荷积累的途径如同 7.5 部分所描述。如果可能的话, 当导电性液体与不导电性液体相混合时,要先注入导电性液体,这样,在混合的过程中,混合物的 电导性可尽可能的高。 如:采用液下注入,可以不破坏液体的表面。 7.10.2 导罐操作。 罐装两种或更多种不导电液体时,先装密度低的液体,能避免更轻、带电荷更 高的组份升到表层。仅当容器是惰性材质或蒸汽是浓缩的时,才能采用喷溅注入。 7.10.3 搅动。 操作前搅拌器要深入液体内部,减小飞溅,或者在不够深度时减缓转动速度。再不 能避免产生电荷积累场合,要使用惰性气体物质。 7.10.4 具有非导电衬里的储罐。 井电荷的积累会导致设备击穿的危害如瓷釉、玻璃衬里的储罐。 因为静电泄放常常发生在液体表面或是一体流过的湿壁上,同时又可能发生点火危害。有时可见在 储罐中或搅拌器上的静电泄放,推荐使用导电储罐及附属物并连接、接地。但有时要采用惰性气体。 7.10.5 添加固体物质。 罐装操作中产生静电点燃的多数情况是向可燃液体中添加固体物质时发生 的。即使是惰性材质的储罐,会在储罐内排除可燃蒸汽同时,因大量添加固体物质而引入空气。突 然加入大量固体物质也可能因带电的固体颗粒由悬浮的管线原因,产生静电。建议通过开放的端口 或入口人工添加固体物质时,每次操作的物质质量应低于 25kg。大批量添加如:由柔软的中兼容 器中注入时应使用一个带有旋转料勺或类是物品的联接漏斗。漏斗可单独充入惰性气体以防空气 进入容器,而消除散发到开放空间的可燃蒸汽可采用通风装置将其排放到其它安全区域。在使用不 导电的塑料包装添加固体时,将带来很大的危害,即使该物质是不导电的也不例外。所以包装袋应 采用纸制、纸板或是两面附有纸章的塑料或是防静电塑料。因为接地夹无法实施,此类包装的有效 接地采用与接地的导体储罐相接触或是表面接触已接地的操作者。 纤维筒或袋不应有松动的塑料 内衬,如果是这样其特性如同塑料袋。金属筒的边缘应接地。人员在开放的装有可燃液体的储罐操 作时,要接地。并要特别注意孤立操作,因为在地上或是接地夹上的不导电颗粒、残杂的堆积会削 弱电气连续性。 7.10.6 搅动。 当固体溶解或分散到不导电液体中时,起电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加入固体的量、 固体颗粒的大小、以及搅动的速度。电荷的泄放常常采用加入防静电添加剂提升液体连续组份的电 导性。点火的危害可通过控制充入惰性气体的的方法解决。 7.10.7 不导电储罐的罐装操作。因为不导电储罐外表面充电时,存在外部点燃的风险,所以,一般 地,不用不导电储罐存储可燃液体。如果使用,并且很可能罐体周围空间或罐内空间能够被点燃的 话,下述几项应同时满足,以防止静电放电。 a. 所有导电部件(如:金属外框及舱盖)必须联接并接地。 b. 用于盛装不导电液体的容器其接地外罩能够抗击外部的静电放电,这个外罩可以是埋于储罐外 壁的金属导线网,如果它接地,外罩必须完全的包围所有外部表面。 c. 用于存储不导电液体处,储罐底部应有一个不小于 0.05cm2/m3 的金属接线端子,此接线缎子可 在液体与地之间提供一个电荷泄防的电气路径。 d. 在导电液体存储处,应使接地的输入管线延伸到储罐的底部或是使用接地线缆从内部将罐体的 顶部与底部联接并接地。准照上述建议的底部设置的输入管线不会引入火花放电。 7.11 检尺与采样。 检尺与采样包括温度测量将在储罐或间隔间之中引入放电火花,建议手工操作 时,采用导电的检尺井。当液体为不导电或者空间蒸汽会被点燃情况下,如没有检尺井,应依照 7.11 的规定执行。人员的接地依照 6.6。 7.11.1 材质。 检尺和采样系统的材质或者采用导体物质或者采用非导体物质。例如:导电的采样、 检尺设备应用导电的升降装置,如导电的钢带、钢缆。链条不能保证电气的连续性不能用于可燃环 境中。导体采样、检尺设备包括采样器及升降设备的设施,它们必须正确地连接到罐体或间隔间。 这些联接应该使用联接线缆或是确保升降设备与罐口连续的金属与金属间的接触. 实际上,如果使用非导体采样和检尺设备,装载或注入后不需要静止时间。然而,必须注意到,由 于环境因素如湿度及污染的影响这些设备不能保证必要的绝缘性。因此,即使使用绝缘性设备 也应采用静止时间。 诸如尼龙纤维等制成的绳,如果快速与手套发生摩擦会产生电荷,所以建议不使用。尽管在原理上 可以采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绳,但是,实际中发现这样的绳也能够产生电荷。 7.11.2 检尺。 可能的话,尽量采用自动检尺系统。当检尺浮子或类是设备通过导电的引入带或导 电导向线连接于罐壳,操作可以在罐体中安全的进行。自由飘浮物非联接飘浮物能够产生火花应于 避免。非接触检尺设备,诸如雷达、超声波检尺如果电气联接可靠,能过确保安全。必须避免孤立 导体。 7.11.3 静止时间。 依据容器的尺寸以及装载物品的电导性,必须采取一定的静止时间来消散积累 的电荷。无检尺井情况下,建议对大于 40m3 的储罐,检尺与采样之前应静止 30 分钟。容积在 20 m3 至 40 m3 之间的静止时间可减至 5 分钟,小于 20 m3 的,静止时间为 1 分钟。在处理特别低电导 性液体(2pS/m 或不导电性液体中混有其它组分 (如 Class液体中混入重量占 0.5%的水)时, 静止时间应适当增长。如果使用检尺井,静止时间可忽略。 7.12 清洗储罐 7.12.1 水清洗。 使用水清洗时,如果储罐中激起水雾,将产生很高电荷量。特别是对于容积大于 100 m3 的情况,这是由于可产生水雾的空间大。尽管对于海轮及驳船于“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Guide for Oil Tanker and Terminals”规程中有相关论述,用水喷射清洗仅在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或 者是不可燃气体时进行。对于容积小于 100 的储罐,在所有导体部件接地时,可忽略放电危害。水 清洗同时有可能进入蒸汽的,注意事项参阅 7.12.3。 7.12.2 溶剂清洗。 溶剂清洗时带电雾的产生的机理如同水清洗时一样,并且导体部件接地时采取 的注意事项也相同。当采用溶剂清洗时产生可燃气体不可避免,清洗时要使得空间惰性化或浓缩化 以减少点燃的因素。当采用溶剂清洗时,容器未惰性化而存在点燃的气体环境,应准照下述规程 a. 溶剂必须导电。并且在溶剂混合时如:使用可回收溶剂 定期检查。 b. 应使用高闪点物质(清洗过程中至少高于操作温度 9) ,闪点应以一天为周期,定期检测。 c. 清洗系统必须导电并连结到罐体,联接的电气连续性应定期检测。 d. 清洗过程中和清洗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引入不接地导体。由于产生气雾,这个静止时间有可 能是几小时。 7.12.3 蒸汽清洗。 随着容器体积的增大蒸汽清洗能产生很高的电荷密度,因此应注意下述事项 1. 容积大于 4 m3 的清洗前应充入惰性气体。 2. 所有蒸汽吹扫系统均应为导体并要接地。 3. 罐体中所有导电部件均应连结并接地。 7.12.4 内部隔挡的吹扫。 在储罐及容器可以不受可燃物影响而自由吹扫处(体积百分比布高于 10%), 使用软管吹扫隔挡时,应确保软管的任何部分尤其是管口接地且对地电阻不超过 106 欧姆 7.13 便携罐、中间储罐(IBCS) 、储罐。 下述操作规程用于减小便携罐、中间储罐(IBCS) 、储 罐 罐装中的静电危害。 7.13.1 金属便携罐及中间储罐。金属便携罐、中间储罐(IBCS)应采用底部注入。当液体是不导 电可燃液体或是过滤过的如同 7.4.5 应静止至少 30 秒钟。罐装便携罐、中间储罐( IBCS)前应先 将其连接到输入系统中,操作结束后打开连结。没有充入惰性气体情况下,罐装流速依照筒体罐装 大约在 225L/min 或者更低一些。如果输入管没能伸到罐体底部或是罐中无惰性气体,在液体没能 没及管线 150mm 应采用低流速 1m/sec 或更低。便携罐、中间储罐(IBCS)具有不导电衬里时,存 在的静电危害远大于桶形容器,这是由于它的电容较大相同的电荷密度下存储的能量更大。 7.13.2 非导体便携罐及中间储罐。 在操作温度低于可燃液体闪点时罐装绝缘体便携罐和中间储罐 时没有静电危害。可燃液体温度超过其闪点 或低于闪点 9以内,操作时应视其为易燃液体。不 允许往先前含有易燃液体蒸汽的储罐中再注入液体。另外,非导体储罐中装入任何种类的液体其外 表面都将产生电荷。绝缘便携储罐及中间储罐不应在周围存在可点燃的蒸汽环境下操作。 不能用绝缘物质构成的便携式储罐及中间罐罐装 Class类液体规定见 NFPA 易燃可燃液体列表 30,而用其罐装 Class、Class液体时,操作的注意事项应视容器的尺寸、规格和液体的导电性 来定。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