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 7864-1999.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51082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b 7864-199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jb 7864-199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jb 7864-199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60.99 B91 JB/T 78641999 旱田中耕追肥机 试验方法 Test methods of cultivatorfertilizer 1999-08-06 发布 2000-01-01 实施 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 发 布 I 前言 1 范围1 2 定义1 3 试验条件与准备2 4 性能试验3 5 生产试验7 6 试验报告内容8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样机技 术测定 16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肥料的物理机械特性 测定方法 20 附录 C(提示的附录) 主要仪 器和工具 22 JB/T 78641999 目 次 II 前 言 本标准是对 JB/T 786495旱田中耕追肥机 试验方法 的修订。修 订时对原标准作了编辑性修改, 主要技术内容没有变化。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JB/T 786495。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都是 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C 是提示的附录 。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耕作种植机械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勇、杨 兆文、沈永宁、刘云东。 JB/T 78641999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锄铲式及旋转式中耕追肥机的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本标准适用于锄铲式及旋转式中耕追肥机。 注:试验内容可根据试验目的以及试验条件,全部或部分 进行,文中有*号者为选择项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 1 行距 相邻两作物苗行中心线间的距离。 2. 2 中耕深度 从锄铲形成的沟底至原地表的垂直距离。 2. 3 培土高度 高于耕前地表的土壤厚度。 2. 4 开沟深度 沟底至原地表的垂直高度。 2. 5 开沟宽度 沟底宽度。 2. 6 护苗带 作物苗行或苗带两侧的未耕区域。 2. 7 施肥深度 肥料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 2. 8 排肥能力 排肥器在保证工作性能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和最小排肥量。 2. 9 排肥均匀度 排肥器排出的肥料在一定地段长度内分布的均匀程度。 2. 10 断条率 机具行驶中,在一定地段 长度内,排肥器( 单口)排肥断条 总长度占测定总长度的百分数。 2. 11 排肥稳定性 排肥器在要求的工作条件下排肥量的稳定程度。 2. 12 各行排肥一致性 国家机械工业局 1999-08-06 批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旱田中耕追肥机 试验方法 Test methods of cultivatorfertilizer JB/T 78641999 代替 JB/T 786495 2000-01-01 实施 JB/T 78641999 2 各排肥口在相同条件下排肥量的一致程度。 2. 13 比阻 作用在单位耕作土壤横截面上的牵引阻力。 3 试验条件与准备 3. 1 试验样机 3. 1. 1 技术测定 试验样机应符合制造厂提供的使用说明书要求, 质量合格,技术状态良好。 样机在性能试验前和生产试验后, 须按附录 A(标准的附录)进行测定,并对机具各种状态的全貌拍 摄照片或摄影。同时,分析机具在试验前后所存在的有关结 构设计、制造、装配 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3. 1. 2 易磨损及易腐蚀零件的测定 在试验前后应对易磨损零件进行测定。用 测定质量损 耗的方法确定磨损量。有明 显损坏或变形现象 应记录并摄影(易损件包括:土壤工作部件、 传动链轮及链 条、 轴颈、轴套以及与肥料经常接触的零件)。 将初测结果记入表 2。 对于形状简单易测量的磨擦表面,如 轴、 轴承等,用量具直接测量。 直径磨损测量精度不低于 0.05 mm,其他尺寸 测量精度不低于 0.5 mm,称量精度 为 1 g(较大零件可 放宽)。 机架及梁的弯扭变形可用拉线方法测定, 测出各测量点 试验前后的变化量, 测量精度不低于 1 mm。 3. 1. 3 室内调整 按使用说明书要求,调整机具达到正常工作状 态。 3. 1. 4 中耕机工作部件配置状态 根据使用说明书,检查中耕机在不同作 业要求时工作部件配置状 态,将技 术特征记入表 3。并绘制 工作部件配置图,注明拖拉机及中耕机 轮距、 轮宽、行距、护苗带宽度、工作部件的种 类及前后安装距离 等。 3. 2 试验用肥料的物理机械特性测定 测定肥料的含水率、容积质 量、自然休止角和磨擦角等。 测定方法见附录 B(标准的附 录)。 3. 3 试验地 3. 3. 1 试验地的选择 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 样机适应范围的田块。其播种质量、行数和行距等应符合中耕追肥作业机 具的配套要求。试验地的面积应满 足各种试验项目的要求,试验地的长度不小于 100 m。记录各项数据。 3. 3. 2 试验地特征调查 3. 3. 2. 1 地形特征 坡度的变化及最深洼陷、最高隆起的大小(以 cm 表示),并记录数据。 3. 3. 2. 2 土壤特征 a) 土壤类型; JB/T 78641999 3 b) 土壤 绝对含水率和坚实度:在试验区内,两条对角线上各取 5 点,测定 05 cm,510 cm,1015 cm 深度的土层 含水率和坚实度,求出平均值,记录测量结 果和计算结果。 3. 3. 2. 3 杂草情况 试验地杂草的种类、密度、高度(在试验地对角线上取 3 点,测定中耕前每平方米内杂草的株数,求 出平均值)。测定点应用标记标 明, 检查中耕后除草率(护苗 带内不计),记入表 5。 3. 3. 2. 4 作物生长情况 在试验区内来回行程上各取 2 点,在机具全耕作幅内,长度为 1 m,调查在该面积内每行植株数及 总数,记入表 6。 3. 3. 3 试验地规划 试验地规划如图 1 所示。 预 备 区 测 区 预 备 区 20 m 以上 50 m 以上 20 m 以上 图 1 试验地规划 3. 4 试验用拖拉机 按机具使用说明书选择配套拖拉机,其技 术状态应完好。 3. 5 试验用测试仪器 试验用的各种仪器,应在 试验前按本试验方法规定的种 类和计量要求做好检查与标定。主要 仪器和 工具见附录 C(提示的附录)。 4 性能试验 4. 1 静态试验 4. 1. 1 排肥机构工作性能测定 4. 1. 1. 1 排肥能力测定 试验时肥箱中肥料应不少于肥箱容积的三分之二。 测 定按理论计算的每公顷最大和最小排肥量。 方法:将调节板调至最大、最小位置,架起中耕追肥机,使传动轮轮缘离开地面,机架呈水平状态, 转动传动轮使转速与田间施肥时相似,不少于 20 圈,接取每个排肥口所排出的肥料,称得 总排肥量,重 复 3 次求其平均值,记入表 7。 按式(1)计算排肥量: (1)DMnNqQz10 式中:Q排肥量,kg/hm 2; qz传动轮转 N 转时的几个排肥口的总排量, g; JB/T 78641999 4 D传动轮直径,m; M行距,m; n排肥口数; N试验时传动轮转 数, r/min。 注:在田间作业时其实际施肥量应计入传动轮的滑移因素。 4. 1. 1. 2 排肥量稳定性、一致性 测定 将肥量调至规定施肥量,重复 测定 5 次, 记入表 8。 4. 1. 1. 3* 肥箱内化肥装载程度对施肥量影响的测定 将肥量调节器调至规定施肥量位置,分 别将肥箱内的化肥装至 3/4、1/2、1/4 肥箱容积 V。收集主轴 转动 1 min 所排出的肥料,称其质量。重复 3 次, 记录平均值。 4. 1. 1. 4* 主轴转速对施肥量影响的测定 试验前分别计算不同速度作业时排肥器主轴转速范围。然后测定主轴不同转速时的排肥量并记录。 4. 1. 1. 5* 肥料含水率对施肥质量影响的测定 按给定的肥料含水率,将水均匀地喷洒到肥料中,再 测 定此时肥料的含水率,直到与所给定的含水 率偏差小于 2%时将调节器调 整到规定施肥量位置,使主轴转动 1 min。收集排出的肥料并称其 质量。重 复试验 3 次并记录平均值。 4. 2 动态试验 4. 2. 1 施肥均匀度测定 在平坦的水泥地或其他光洁场地,中耕追肥机以正常作业速度行驶 20 m。取其中长度不小于 3 m 的地段。按 10 cm 划分小段, 测定各小段内肥料质量,记入表 8(测定时排肥量不大于 100 kg/hm2),选择 有代表性的区段进行拍照。 4. 2. 2 施肥断条率测定 长度在 10 cm 以上的无肥料区段为断条。 测定 5 m 内各行断条数和最大断条长度。并计算断条总长 度占排肥总长度的百分比记录所测数据。 4. 3 田间性能试验 确定中耕追肥机的作业质量时,在田 间试验中应考虑 以下因素的影响。 a) 土壤类型、湿度、坚实 度、 杂草情况、地表坡度; b) 工作速度、耕深; c) 护苗 带宽度。 4. 3. 1* 中耕深度、中耕前后地表和沟底不平整程度,土壤膨松度。 上述各项可同时进行测定,分 别计算。 测定时,在中耕机全工作幅 宽的宽度外插两根支架,加上标尺,用水平仪校正水平。先测定中耕前 地面不平整度,再在中耕机通过后, 测定耕后地面不平整度及扒开松土后的沟底不平整度。纵向断面只 测定耕前地面与耕后沟底的断面(长度为 2 m)。 注:按 15 的比例 绘出耕前、耕后及沟底断面曲线图,该断面图 也可用断面测绘仪或计算机绘制。 土壤膨松度按式(2)计算: JB/T 78641999 5 (2)%10SAD 式中:D土壤膨松度,%; AS中耕后土垄断面面积, cm2; A中耕前断面面积, cm2。 4. 3. 2 最大中耕深度的适应性测定 将工作部件调至最大耕深位置,全工作幅内的各行间 隔不小于 5 m,随机测定 5 点耕深,求平均 值。 考核动力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机具所达到的最大耕深。记入表 9。 4. 3. 3 碎土质量测定 中耕后在任一行间的宽度内,取 0.25 m2,深 为中耕深度,将耕松的土块按直径(量土块长度)分为 25 mm 以下及 2550 mm,50100 mm,100150 mm 及 150 mm 以上五级,分 别称得各级土块质量。在 往返行程内各测 2 点,记入表 10。 注:小于 25 mm 土块的质量占测区内总碎土质量的百分比,称为碎土率。 4. 3. 4 除草率测定 在原中耕前进行杂草情况检查区域(见 3.3.2.3)测定中耕后平方米内的除草率, 记入表 5。 (3)%10zsQHC 式中:C除草率,%; Qz耕前草株数; Hz耕后草株数。 4. 3. 5 作物损伤率测定 在作物生长调查点内(见 3.3.2.4)进行。在 测定的长度内 调查伤苗、埋苗等株数占 总株数的百分比, 并说明其原因,往返行程各测 2 点, 记入表 6。 (4)%10zsMS 式中:S作物损伤率; Mz测定长度内总苗数; Ms测定长度内伤苗、埋苗总株数。 4. 3. 6 开沟培土器作业质量测定 可参照 4.3.1 中耕工作部件的测定方法进行, 记入表 11,并将开沟培土前后断面 图附于表后。 4. 3. 6. 1* 各行开沟深度稳定性及各行开沟深度一致性测定 在一般开沟深度下测定,深度 稳定性由纵向断面图上 测得,各行开沟一致性由横向断面 图上测得。 在测定横向断面时,先测沟底上回落土表面的断面,再去掉回落土,测沟底断面,从图上测出各行沟底 座土一致性,并在纵向断面上 测出各行沟底座土稳定性。 4. 3. 6. 2* 培土与作物茎基部密接程度测定 根据不同行距的要求,在最大深度及一般深度下测定,也可由横向断面图上测得,记入表 11。 4. 3. 6. 3 开沟培土断面测定 根据不同行距要求,在最大深度及一般深度下测定,从横向断面图上测出沟的底宽、上宽、边坡角、 JB/T 78641999 6 深度及培土高度,沟底座土及沟壁浮土厚度等数据,记入表 11。 4. 3. 7 施肥深度适应性测定 同 4.3.2。 4. 3. 8 施肥量准确度测定 (5)%10ysfZ 式中:Z f施肥量准确度; fs实际施肥量,kg/hm 2; fy预计施肥量(以计 滑移率), kg/hm2。 施肥前后需将箱内化肥称重,根据施肥公顷数计算实际 公顷施肥量, 记入表 12。 4. 3. 9* 地轮滑移率及下陷深度测定 滑移率可采用定圈数测距离的方法测定。 测定长度不少于 20 m,往返行程各 测 2 次。并同时测定地 轮、仿形轮的下陷深度不少于 10 点。 记入表 13。 (6)%10LDn 式中: 滑移率; L轮子转动的实际距离, m; D轮子直径,m; n轮子转数,r/min。 注:刚性轮子测量轮子的最外缘,轮缘外凸出物不计;胶轮测量轮胎承载后的净半径,花 纹不计。 4. 3. 10 中耕追肥机的牵引阻力及所需功率测定 根据工作部件种类,分别对 中耕锄铲、施肥开沟器、培土器等土壤工作部件在 进行作业时的牵引阻 力(或比阻)及功率的测定。试验应 在最大耕深(根据农业技 术要求)及一般耕深二种情况下进行。 记入 表 14。 4. 3. 10. 1 中耕追肥机滚动阻力测定 将土壤工作部件提起,整机置于工作状态(地轮、仿形轮与地面接触),在相同的作业速度测定。 4. 3. 10. 2 中耕追肥机工作阻力测定 a) 中耕追肥机作业时全部土壤工作部件入土工作的牵 引阻力。 b) 工作部件工作阻力:中耕追肥机工作阻力减去中耕追肥机滚动阻力。 c) 单组锄铲 或单个施肥开沟器、培土器的牵引阻力。 4. 3. 10. 3 中耕追肥机安装锄铲时的工作比阻 工作比阻按式(7)计算: (7)hgAPK 式中:K中耕锄铲工作比阻,N/cm 2; Pg中耕追肥机工作阻力,N; Ah各组锄铲中耕深度和宽度的断面面积之和,cm 2。 4. 3. 10. 4 中耕追肥机所需功率测定 JB/T 78641999 7 用各种工作部件或复式作业时,在最大和一般深度及适宜于中耕追肥作 业的速度下进行。 (8)10PvM 式中:M所消耗牵引功率,kW; P机具在某工作档位牵引阻力,N; v行进速度,m/s。 4. 3. 10. 5 中耕追肥机的额定牵引力利用率及额定功率利用率: (9)%10yP (10)qxN (11)10jz 式中:P 1牵引力利用率,%; Py有效牵引力,kW; N1牵引功率利用率,% ; Nx机具所消耗的牵 引功率, kW; Nq牵引功率,kW; Nz总功率利用率, %; Nj机具所消耗的总功率, kW。 4. 3. 11 作业速度测定 各项作业时,测量拖拉机 实际行进速度(m/s )。在中耕追肥机试验地段 50100 m 距离内进行测定。 5 生产试验 生产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使机具通过大面积生产试验,考核其使用可靠性、耐久性、地区适应性及使 用经济性指标。生产试验面积 每米幅宽不少于 35 hm2,应在作物不同生育时期进行。 5. 1 试验样机 生产试验的样机必须技术状态良好,若 发现问题应作 记录。 5. 2 使用经济性指标测定 每种作业查定应不少于连续三个班次,每班次工作不少于 6 h。测定各项时间消耗,计算机具使用经 济性指标并作记录。 5. 2. 1 生产率 5. 2. 1. 1 作业总延续小时生产率 (12)zbTQE 式中:E z作 业总延续小时生产率, hm2/h; Qb生产考核期间的班次作 业量,hm 2; Tz生产考核期间的班次作 业时间, h。 5. 2. 1. 2 纯工作小时生产率 JB/T 78641999 8 (13)cbTQE 式中:E c纯 工作小时生产率, hm2/h; Qcb生产查定的班次作业量,hm 2; Tc生产查定班次纯 工作时间, h。 5. 2. 2* 时间利用率 (14)%10yc1Tk 式中:k 1时间利用率,% ; Ty每班总延续时间,h。 5. 2. 3 使用可靠性 (15)10zgTK 式中:K使用可靠性,%; Tg机具在生产考核期间每班次的故障排除时间,h。 5. 2. 4 调整、保养方便性 (16)%10tbztbTK 式中:K tb生产考核期间的调整保养方便性, %; Ttb生产考核期间机具每次的调整保养时间, h。 5. 2. 5* 工艺服务系数 指停机加肥料时间等。 (17)%10wcyT 式中: y工艺服务系数,%; Tw工 艺服务时间,h。 5. 2. 6 燃油消耗量 (18)cbnzQG 式中:G n单位作业量的燃油消耗量,kg/hm 2; Gnz生产查定班次的主燃油消耗量,kg。 记录以上计算结果。 对采用合金化钢板等耐腐蚀材料的零部件的加工部位(如打孔、冷弯、焊接、涂漆等)应仔细观察, 若出现异常情况,须详细记录 。 6 试验报告内容 6. 1 试验任务的由来和目的(包括试验样机型号、研制 单 位、 试验时间等)。 6. 2 试验地区的农业技术要求和试验条件。 6. 3 试验样机各种作业技术特征简介(附整机及作业状态照片及各次作业工作部件排列示意图)。 JB/T 78641999 9 6. 4 试验结果和分析:用试验中测得的数据及所观察的现象,对试验样机进行分析及评定。 6. 5 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6. 6 用户意见。 6. 7 结论。 6. 8 试验负责单位及参加单位人员。 6. 9 附件:各项结论性测定数据表格、 图表、照片、有关文字记录说明。 表 1 技术特征表 机具名称、型号: 试验地点: 提供单位: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mm 项 目 项 目 工作状态 机具工作幅度 m外形 尺寸 长宽高 运输状态 型式 机具总质量 开沟深度 排肥器 开沟器 深度调节范围 仿形机构单组 型式 开沟器 宽度及调节范围 培土器 培土器 最大深度 主要 零部 件质 量 中耕铲 型式 机 具 质 量 kg 备件及附件重 a 中耕铲 宽度 h 型式 机具重 心位置 e 排肥轮直径 排肥口尺寸 传动速比 重 心 位 置 机组重 心位置 传动方式 在最大工作位置苗行通过间隙 肥箱容积 L 道路 输肥管类型运输间隙 田间 排肥机构 肥箱材料 机组 R 外侧最远点 R1 轮距 最内侧轮 R2 机组最小 转弯半径 水平通过半径 R3 直径 有环结机组在地头最小回转地带宽度 m 无环结 轮缘宽度 横向稳定极限角 () 机组的稳定性 纵向稳定极限角 () 地 轮 轮缘断面形状 备注: 表 2 主要易损件磨损测定记录表 机具名称、型号: 机具编号: JB/T 78641999 10 : 土壤坚实度: N/cm2试 验 地 点 : %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土 壤 湿 度 测量部位尺寸 mm序号 名称 或 代号 零件示意图 或测量部位 测量 次数 测量 质量 g 腐蚀 情况 作业量或 作业时间 备注 初测 复测1 磨损量 初测 复测2 磨损量 注:初测和复测的测量方法和量具精度应严格一致。 测定人: 表 3 机具不同作业状态特征表 作业状态 数值 项目 工作状态外形尺寸 (长宽高)mm 运输状态 总质量 kg 作业行数 作 业行距 cm 工作深度 cm 双翼铲 单翼铲 施肥开沟器 工作部件数量 培土器 肥箱容积 L 传动速比 肥料种类施肥机构 施肥量 kg/hm2 使用动力型号 工作速度 km/h 实际工作效率 hm2/h 工作人员数 备 注 测定人: 表 4 肥料含水率测定记录表 测 定 试 验 肥 料 测 定 样 品 样 品 干 燥 前 干 燥 后 失 去 肥料 含水 JB/T 78641999 11 日 期 项 目 名 称 次 数 盒 号 数 盒 质 量 盛有试样杯 质 量 肥料 质量 盛有试样杯 质 量 肥料 质量 水 分 率 %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表 5 除草率调查表 中 耕 前 中 耕 后 平均高度 cm 数 量 数 量 占耕前 %行程 测 定 点 1 2 1 2 1 2 1 2 除草率 % 平均 表 6 作物损伤程度调查表 机具名称、型号: 动力型号: 动力地隙高度: cm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中耕后损伤的植株 行 程 测 定 点 中耕前测定 点内总株数 被铲去 被压倒 被 埋 枝叶破碎 茎杆折损 其 他 总损伤率 % 1 2 3 往 平均 1 2 3 返 平均 总平均 测定人: 表 7 排肥能力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试验地点: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JB/T 78641999 12 各 口 排 肥 量 g 肥料名称 排肥量 调节位置 传动速比 1 2 3 4 5 平均 排肥量 kg/hm2 最大 最小 规定 最大 最小 规定 测定人: 表 8 施肥均匀度、 稳定性、一致性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传动速比: : 肥料种类:试 验 地 点 : 年 月 日 肥料含水率: %试 验 日 期 g 每段内施肥量 均匀度变异程度 一致性变异程度 段 次 行 1 2 实 际 施肥量 kg/hm2 预 计 施肥量 kg/hm2 平 均 标准差 变异系数 % 平 均 标准差 变异系数% 1 2 总 和 平均 标准差 一致 性变 异程 度 变异系数 % 测定人: 表 9 最大中耕、施肥深度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轮子下陷深度: cm 试验地点: 作业速度: km/h JB/T 78641999 13 土壤部件型式: 土壤表层内清洁程度: 动力种类型号: 土壤坚实度: N/cm2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工作部件调节深度: cm cm 测 点 深 度 稳定性变异系数 行程 行次 1 2 3 4 5 平均 标准差 变异系数 % 1 2 3 总计 测定人: 表 10 碎土质量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试 验 地 点 g 耕 后 碎 土 25 2550 50100 100150 150 测 定 点 质量 % 质量 % 质量 % 质量 % 质量 % 碎土率 % 平均 测定人: 表 11 开沟培土器作业质量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作业速度: km/h 行 距: cm 试验地点: JB/T 78641999 14 作物名称: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cm 行 程 测 定 点 行 次 平 均 安 装 深 度 调 节 宽 度 底 宽 上 宽 开 沟 深 开沟 培土 断面 边 坡 角 培 土 高 度 与作物茎密接程度 平 均 标准差 开沟深度 稳 定 性 (纵向) 变 异系数 % 平 均 标准差 开沟深度 一 致 性 (横向) 变 异系数 % 平 均 标准差稳定性 变 异系数 % 平 均 标准差 沟 底 座 土 一致性 变 异系数 % 沟壁浮土平均厚度 测定人: 表 12 田间施肥量准确度测定记录表 机具名称、型号: 作业速度: km/h : 排肥口开度:试 验 地 点 :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肥 料 名 称 行次 测定长度 m 实际施肥量 kg/hm2 预计施肥量 kg/hm2 施肥量准确度 % 1 2 3 平均 测定人: 表 13 地轮滑移率及下陷深度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土壤坚实度: N/cm2 JB/T 78641999 15 试验地点: 动力种类及型号: 松土层深度: cm 地轮、仿形轮型式: 作业速度: km/h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轮 子 下 陷 深 度 cm 拖拉机 中耕机 仿形机构 次数 左轮 或 右轮 轮子 直径 cm 测定 转数 理论 前进 距离 m 实际 前进 距离 m 滑 移 率 % 左 右 左 右 1 2 3 4 平均 测定人: 表 14 牵引阻力及功率测定表 机具名称、型号: 土壤湿度: % 肥箱充满程度: 试验地点: 土壤坚实度: N/cm2 行距: cm 测力仪类型: 地轮下陷深度: cm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耕 作 深 度 耕 作 宽 度 滚动 阻力 工 作 阻 力 每组 工作 部件 阻力 单台 工作 部件 阻力 牵引力 利用率 功 率 利用率 工 作 部 件 测 定 点 作 业 速 度 km/h cm 断 面 面 积 cm2 N 工 作 比 阻 N/cm2 功 率 kW % 平均 测定人: JB/T 78641999 16 附 录 1. A1 结构测定 按使用说明书,将机具安装成各种作 业状态。放在平坦场地检查,将测定及计算结果记入表 1。 A1. 1 测定机具在升降时调 整位置的范围。 A1. 2 测定机具的质量 A1. 2. 1* 测定全部零件及主要部件的 质量,求得机具的总质量。 A1. 2. 2 测定机具在中耕、施肥工作状态的质量。 A1. 2. 3* 测定机具或机组的重心位置。 机具和机组的重心位置,可从 测定机具前支承点与两行走 轮支承点的质量及拖拉机前后轮支承点 的质量,左右轮支承点质量,以及将前轮吊起(不小于 15)后, 测定后轮质量或吊挂点质量,列出力矩方 程式计算。用坐标 a(重心离后 轮轴线的垂直平面距离)、坐标 h(重心离地高度)、坐标 e(重心对纵向对 称垂直面的偏移量,应以前进 方向为准注明偏右或偏左)来表示。 坐标 a:将机具或机组的拖拉机放置在水平位置时进行测定,可将机组在磅秤上称量得前支承点质 量,或吊起前支承点,使机组呈水平,用测力计测得如图 A1a)。 (A1)LGpa1 式中:p 1机具前支承点或机组的拖拉机前部支承点质量,kg; G机具或机组总质 量,kg; L后支承点距前支承点(或吊挂点)的水平距离, mm。 坐标 h:将机具或机组的拖拉机前端吊起成一角度(不小于 15),测定后支承点质量,或用测力计测 定吊挂点的质量 p2如图 A1b)。 (A2)21h 式中: )(cot2LGah 机具或机组配套拖拉机吊起后,原支持面 对水平面的倾斜角, (); h2吊挂点到支承面的距离, mm。 坐标 e:机具或机组拖拉机在水平位置时, 测定右轮 p3、左轮 p4 的支承点质量或用测力计测定吊挂 点的质量如图 A1c),及左右轮的中心距离 B。用式( A3)计算 e 值: (A3)BGe5.04 当 e 值为正值时重心偏左,为负值时偏右。 (标准的附录) 样 机 技 术 测 定 JB/T 78641999 17 a) b) c) 图 A1 机组重心示意图 A2 测定机组的通过性 A2. 1 最大运输间隙(道路和田 间)。 A2. 2 作物行间的通过性:中耕作 业时,应测定机具及机组距地面的最大通过间隙。 A3 测定机组的最小转弯半径 机组在牵引状态时,在平坦 场地上向左向右各作 180以上的回转,测定其最小转弯半径。 测定时以 机组转弯时全部轮子向前滚动而无侧向滑移时为准。在田间测定机组的转弯半径时,如果不是一个等半 径划的圆弧,测定时可多次测 量拖拉机内外两个驱动轮中心面的 转弯轨迹的直径,求其平均 转弯半径 JB/T 78641999 18 R(图 A2)。 (A4)4wnDR 式中:D n、Dw对应于内、外 驱动轮轨迹的直径, mm。 R1转弯时外侧最远轮辙中心的最小转弯半径,mm ; R2转弯时最内侧轮辙中心的最小转弯半径,mm ; R3水平通过半径;机组离转弯中心最远点水平投影的最小转弯半径, mm。 图 A2 机组转弯半径示意图 A4 机组的地头最小回转地 带宽度 机组在作 180回转时,分别测定有环结回转和无环结回转的地头最小回转地带宽度。 A5 悬挂机组的纵向稳定极限角及横向 稳定极限角 极限角可以按式(A5)、式(A6)及式(A7 )计算,列入表 1。 轮式拖拉机机组上坡翻转极限角: (A5)haxtn 轮式拖拉机机组下坡翻转极限角: JB/T 78641999 19 (A6)haLx1tn 式中:L轴距,mm。 轮式拖拉机机组横向倾斜翻转极限角: (A7)heBx5.0tan1 式中:B轮距,mm; e机组重心对纵向对称垂直平面的偏移量,mm 。 A6 校核肥料箱的容积 应对肥料箱的容积进行校核。 JB/T 78641999 20 附 录 2. B1 含水率 测定时,随机取样三份,每份质量不少于 20 g,装于铝质样品盒中,称其质量(精确度 0.01 g)。 按各种肥料的标准测定水分法测定其含水率。 记入表 4。 B2 容积质量 肥料的容积质量是单位体积内肥料的质量。 测定时,随机取样 3 份,填装在容积为 100200 cm3 的 玻璃杯中,并略高于杯口,然后用薄片沿杯口刮去上面多余肥料称量(图 B1)。 图 B1 容积质量按式(B1)计算或用 仪器测量并作记录。 (B1)VQq21 式中:q肥料的容积质量, g/cm3; Q肥料质量,g; V玻璃杯容积,cm 3; Q1称得的肥料与玻璃杯 总质量,g; Q2玻璃杯的质量,g。 B3 自然休止角 测定时,使漏斗流出口距平板 约 200 mm,先将下口接一平板,待肥料装满后再抽去平板,使肥料流 出,用测角器测出肥料堆的圆锥 底角 ,即为肥料的自然休止角,如图 B2。 (标准的附录) 肥料的物理机械特性测定方法 JB/T 78641999 21 图 B2 B4 磨擦角 为决定肥料内部及肥料对其他材料的磨擦角, 应用磨擦角 测定仪(如图 B3)。 图 B3 磨擦角测定仪 测定时,将与肥料箱材料相同的板材铺在升起板上,将肥料撒在处于水平位置的升起板上。然后摇 动手柄,使升起板逐渐倾斜,至肥料开始滑落时为止,记录升起板的倾斜角度,即为肥料对该种材料的 磨擦角。重复 3 次,计算平均值并作记录。 JB/T 78641999 22 附 录 3. C1 5001000 kg 磅秤。 C2 20 kg 台秤。 C3 200500 g 天平,感量 0.01 g。 C4 3050 kg 弹簧秤。 C5 50100 m 皮尺或测绳。 C6 钢卷尺。 C7 直 尺。 C8 直角尺。 C9 坐标尺一套。 C10 水平尺。 C11 卡 尺。 C12 内、外卡。 C13 万能量角器。 C14 土壤盒。 C15 取土钻。 C16 土壤坚实度仪。 C17 倾斜仪。 C18 求积仪。 C19 烘干箱。 C20 测力仪。 C21 土壤取样框。 C22 标 杆。 C23 木 桩。 C24 小红旗。 C25 测 锤。 C26 秒 表。 C27 小口袋。 C28 照相机。 C29 机务工具。 C30 计算器。 (提示的附录) 主要仪器和工具 JB/T 7864 1999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旱田中耕追肥机 试验方法 JB/T 78641999 * 机 械 科 学 研 究 院 出 版 发 行 机 械 科 学 研 究 院 印 刷 (北京首体南路 2 号 邮编 100044) *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字数 46,000431 2000 年 4 月第一版 2000 年 4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定价 20.00 元 编号 991430 机械工业标准服务网:http:/www.J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