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3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268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赤壁赋教案1教学目标:以赤壁赋为范本与突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挫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下面我先朗诵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看课文注释(12)脱离人世。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否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于江面,清风徐徐吹,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字词和句子最能传达作者的这种心情?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什么是“一苇”(指小船)这里的“纵”是什么意思?凭、听凭、随意的意思。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也仿佛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冯凭:乘。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廉”不贪,这里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的意思。)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下面我们齐读第一段。注意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面对美景,每个人都想让它与世永存,羽化而登仙更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课文第3段所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于是悲从中来。我找同学朗诵第3段,看看客因何而悲?悲的内容是什么?来到赤壁,自然会联想到赤壁的历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重点是哪几句?)“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层应该读到什么地方?如何读?战船接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出曹操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写尽了一代之英雄的豪迈与气势。语调应该激越上扬。这一长句的重心应在哪儿而今安在哉?(什么意思?宾语前置。如何读?无限沉重惆怅)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苏轼现在只能把短暂如蜉蝣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过着侣鱼虾而友麇鹿的生活,只能无端的哀叹与羡慕。然而苏子又确非平庸之辈,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步古今的才华,苏轼又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政治才干,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问:文中“客”的悲哀好象与苏轼的心情有某些吻合,如何理解。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这里的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也可以理解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的一场对话和辩论。面对苦短的人生,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的?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止,(注意“曾”连都愚公移山中说,曾不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因此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也不必羡慕“长江之无穷”。这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重点讲了“不变”。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天地间的万物,有些我们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取,而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暂时的陶醉,一种山水之乐,诗酒之乐;而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坦然之乐,超脱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提问:文人被贬官时大多数是消极、苦闷的,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苏轼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表达了乐观旷达人生观。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我们要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忘却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回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得精神上的超脱。小结: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难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业:1、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2、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对这问题你是怎样看的?讨论后大家碰撞出的火花:、如果学生不充分预习,恐怕一节课很难搞定。、教学线索尚需进一步明确,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是不错的选择,但似乎还没有围绕其展开。、两个层面的矛盾其实就是左右手互搏,应该是一个精彩的突破口。两个层面的矛盾就是“客”之悲与“我”之“乐”引导学生追究“各自”产生不同情感的深层原因不仅可以深入文本,而且还可以在“知人论文”的基础上通过多重对话,调动学生生命感悟、情感体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4此文要讲的东西太多,要讲深的东西更多,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讲,让他们在充分预习、现场不断朗读的基础上讲,讲出意外,讲出惊喜,讲出精彩。5这个教案内容非常充实,但不知哪些是属于学生应该解决的部分。建议你再多读几遍,找到进入文本最简单、最便利的几个字、词、句子或画面,设置几个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