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130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1教学目标 1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2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的阅读方法。说明 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日益稀缺。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一剂良药,可以预防学生年轻的心灵受到虚华浮躁的社会风气的熏染。因此,本文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目标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能目标。而要达成情感目标,又绝不能离开具体阅读方法的引导。离开了有效的阅读方法,脱离了对文本的体验,情感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作为说理性散文的阅读,把握关键语句是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篇有鲜明现实针对性的文章,激活阅读时的现实体验,让文本与生活对话,无疑是深化理解,丰富文本意义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情感目标能够高质量达成的重要保证。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 2 难点:对生命本色的理解。说明: 生命是一个笼统宽泛的名词,既可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也可以是人格学意义上的精神生命。在本文中,“生命”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和诠释。这一方面使文章获得了一个自由阐释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如果学生对生命的内涵缺乏比较清楚的理解,文章绕来绕去就都是一个空,整堂课也就架空蹈虚了。因为“生命”在本文中是一个核心词语,必须把这一词语的意义内涵吃准吃透,才可能达成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生命体验的升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周国平的资料,选读周国平的两篇散文。教师推荐自我二重奏人与永恒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安静丰富的安静等散文。2 你对周国平和他的散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1 课前查阅周国平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2 交流读书心得,初步形成对周国平散文的基本认识。通过课前的相关阅读,使学生对周国平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为深入研读课文获得前置性知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生命意义、精神生活等人文话题的思考。设疑导学形成整体把握1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试着提炼两个问题概括文章的内容。2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参考问题:1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2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本色日渐消失,生命感觉日趋麻木?3怎样才能做到生命之间以本色相对?等等。)1 默读课文2 圈划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提炼问题。3 课堂交流所提炼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阐述之所以提炼这两个问题的理由1 形成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基础。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深入研读,探讨文本精义1 你认为“年轻女孩的来信”中,哪些语言最能引起心灵的“温暖的感动”?为什么?2 对文中的“安静”“静静”,你是怎样理解的?3 在学生阐发对“安静”的理解后,教师结合周国平的其他文本如丰富的安静等进行深入阐发。1 学生默读或朗读“年轻女孩”的来信。2 圈划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3 交流阅读体验和对具体语句的品读体会。4 学生谈对“安静”的理解。(宁静淡泊、远离浮华喧嚣,追求心灵的安适和精神的丰富。)周国平写作这篇散文,是源自于内心的一份“温暖的感动”,因此要想使学生对周国平的生命哲思产生共鸣,就要努力在文本阅读中复原这份感动。第一个问题旨在通过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优化整合学生的阅读初体验。第二三个问题则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读领悟来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1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的“名字”一词,在文中有双关含义,你能说说它的具体意思吗?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谈谈你对“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一句的理解。1 学生阅读第十段,圈划出与“名字”相关的文本信息。(称谓;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伦常、习惯等)2 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谈理解,说感悟。立足文本,关注现实,激活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这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是情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 提问:生命本身具有怎样的特性?2 引入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描述周国平对妞妞的至深父爱。提问:周国平对妞妞的爱,除了源自父爱的本能之外,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生命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种生命理解的认识。3 提问:你认为生活中哪些现象和行为同样体现了“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人间之爱的至深源泉”之精义?1 阅读第十一段,圈划出具体界定生命特性的词语。(普通而又独特,无名无姓却可歌可泣,偶然降生又必然死去)2 结合文本,谈一谈周国平对妞妞之爱的人性深度。3 学生谈生活中的爱的表现。(如“2005感动中国”中哥哥洪占辉、歌手丛飞的故事,捐献造血干细胞,甚至小至公交车上的主动让座等等。)1 遵循由易到难,由文本到生活的原则,深化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2 引入作者的自传性文章介绍,是为了使学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概念化、语词化的层面,而是能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的理性读解。3 第三个问题则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体认,并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在文本意义的关照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拓展总结形成深层理解1 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够远离名声地位财产等外在功利的侵扰,使生命返璞归真、还原本色、留住纯真?2 引入丰富的安静中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有精神丰富的人,才能够保持生命的纯真。1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2 思考、讨论并交流对问题的认识1 避免学生对生命内涵产生误读。(本文中的“生命”显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2 开拓文本的意义空间。布置作业以“生命的名字叫_”为题,写一篇练笔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宽容”“淡泊”“诚信”等)课后构思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而又与课文的意义取向殊途同归,通过读写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还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教读。文章属于即事说理的写法,可以从分析结构的角度入手,赏析文章由一件事生发开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生发议论的特点。在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形成明确的把握后,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仿写。还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本文与我很重要放在一起,从立意、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抓取文章重点段落或语句加以深入品读领悟。练习举隅 1 阅读周国平的其他散文,摘录要点或关键语句,并结合自身体会分别作一下点评。 2 设若你是那个曾经写信给周国平的年轻女孩,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给周国平写一封信。请你把这封信写出来。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