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检测】2013年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四)(适用粤教版答案+解析)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946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关检测】2013年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四)(适用粤教版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过关检测】2013年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四)(适用粤教版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过关检测】2013年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四)(适用粤教版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单元综合检测(四)(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A马厩/既往不咎 溺爱/销声匿迹赈灾/饮鸩止渴B骁勇/祸起萧墙 训诂/怙恶不悛逶迤/怡然自得C桅杆/危如累卵 休憩/锲而不舍笼罩/震耳欲聋D募捐/蓦然回首 孺子/含辛茹苦驾驶/狼奔豕突解析:选A。A项分别读ji,n,zhn;B项分别读xio,/h,y;C项分别读wi/wi,q/qi,ln/ln;D项分别读m/m,r,sh。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现在,佛山的旧城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情,又注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两者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东华里一带耸立起一片“岭南在地”:仿古建筑鳞次栉比,栩栩如生。街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晚上灯火辉煌,流金溢彩。这里将同东方广场连为一体,成为公众游览、购物、休闲的中心区域。A不可思议B鳞次栉比C栩栩如生 D流金溢彩解析:选C。A项“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的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B项“鳞次栉比”,多用于形容房屋密集。C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好像活的一样。不能用于仿古建筑。D项“流金溢彩”,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灯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3下项各项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房地产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房价是继续上涨,还是逐渐回归理性?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对此不抱希望。B经过神探深入调查和缜密推理,终于将谜案破解,并在华莱士和帕里佐的婚礼上,怒指新郎官就是真正的杀人凶手。C因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被烧伤的任家萱,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在全国“粉丝”的热切关注中,出席了记者招待会。D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解析:选C。A项“对此”,表意不明。B项语序不当,把“经过”调至“神探”后。D项,成分残缺,在“制约”后加“的难题”。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BC D解析:选D。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两句,其中第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句中的“本是”与第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句的解说;第句与第句构成递进关系。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雄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杀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注】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比:近来,最近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C旋以海内无虞 虞:忧患D我已与其断当讫 断:推断解析:选D。断:判决。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A。A项“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而”:表修饰,表递进。C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之”:代词,代“大家”;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3分)()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杀诛夷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ABC D解析:选A。此题使用排除法,两句不能体现太宗喜纳谏言,排除含有这两句的那组即可。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解析:选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9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诚 如 公 言 非 公 无 能 道 此 者 人 皆 苦 不 自 觉 公 向 未 道 时 都 自 谓 所 行 不 变 及 见 公 论 说 过 失 堪 惊 公 但 存 此 心 朕 终 不 违 公 语。(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译文:_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译文:_解析:断句与翻译都是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要抓住关键字词,找出断句标志,翻译出词类活用或特殊句式,确保语意完整。答案:(1)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2)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参考译文: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钱。有人说:孙伏伽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司的官员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知道自己的过失己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7分)采莲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1)有人说王诗中“乱”、“始”两字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抓住“乱”使荷叶与罗裙一样的颜色、荷花与脸庞一样的红艳,难以分辨理解,“始”说明了这种似有若无的状态之重,只有听到歌声才能看出了。符合这种意思即可。答案: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用“乱”“始”二字,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2)这两首诗写采莲女形象时的手法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4分)答:_解析:这两首诗都是写采莲少女的,手法上都采用了衬托,用莲叶、芙蓉、藕花衬托少女的美丽,但也有不同,白居易诗歌的最后两句是细节描写。答案: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以环境美(荷叶荷花的美)衬托出采莲姑娘的美丽容貌。不同点:白诗还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精心刻画了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王昌龄采莲曲: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白居易采莲曲: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杜牧阿房宫赋)(2)明星荧荧,_;绿云扰扰,_。(杜牧阿房宫赋)(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苏轼赤壁赋)(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置杯焉则胶,_。(庄子逍遥游)解析:这些名句需要平时多积累,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开妆镜也梳晓鬟也(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闲的视镜 汪涌豪“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主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A“闲”因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既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大抵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解析:选AE。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13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4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解析:选C。C项“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项的“悠然”、B项的“游目骋怀”、D项的“纵”均能体现“闲”。14请结合文本第一段,简要分析“闲”有哪两方面的作用?(4分)答:_解析:解答时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答案:“闲”影响着古人以一种特殊的气性修养去处世和审物,也影响了古人作品的体调与风格,使作品显艺术的本真。15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4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全文进行概括,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要对文章结构、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全文进行筛选。答案: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与精神修养。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儒家高度重视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道家他们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森林 陈世旭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森林有诗。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鳞鳞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16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文章赞美的是真正的森林,用水泥钢筋的城市森林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厌弃。答案:与真正的森林形成对比,突出“我”对嘈杂、冷漠的城市的厌弃,对自由、充满温情的真正的森林的向往。引出下文,正是因为厌弃了城市,“我”才会走进森林,演奏自己的乐章。17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先通读文章,按照作者的思路,大体切分出文章的层次,然后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要点。答案:开宗明义,点明“最喜欢森林”;渴望、梦想走进森林;厌恶城市生活,钢筋水泥的森林只有压抑;我曾经真正走进森林,进入森林的深处;死后愿与森林完全融为一体。18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答:_解析:探究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含意,要重点把握两个词语的含义:“生命的典范”,即生命应有的最根本的状态、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最本色的生命;“生命的原始法则”,是生命之间的平等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等。答案: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的主人,相互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是生命的家园,人类应该走进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一场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动 叶铁桥2011年2月8日,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上,“解救乞讨儿童”已经成了排名第三的热门话题,甚至连“春晚”都排在了它的后面。一场在微博世界里发起,并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场行动的缘起是,1月17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收到一名被拐孩子母亲的信,这封信说,一个叫杨伟鑫的6岁男孩,是福建泉州人,2009年被人拐骗并致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年年初有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家人寻找未果,现在仍然下落不明。“我愤怒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于建嵘将这封信发到微博上时这样表示。当天,他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以后凡是看到伤残儿童(10岁以下者)在街头行乞,我们就打110,并把110出警的情况发在微博上。经过几天的酝酿,1月25日,于建嵘在微博里宣布,已在新浪及腾讯两大门户网站设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并聘请自愿者专门管理。他呼吁网友如碰到乞讨儿童即拍摄并上传,同时督促警方采取相应行动。这一号召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反响,截至2月8日19时30分,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粉丝已达8.8万余人,最近几天粉丝数量更是以每日上万人的速度增长。目前,该微博已发微博1800余条,90%以上都是全国各地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许多知名人士也加入了打拐行列。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也在自己的微博里号召:“2011年,和儿童拐卖打一仗。”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在2008年调查广东、广西等地儿童拐卖情况时发现,被拐儿童部分流向职业乞讨产业。“在微博时代,我们可用微博联系和动员各地志愿者拍摄卖艺乞讨儿童,然后报警,通过警察来鉴别和做DNA鉴定对比。以前做不到的,今天可做到了。我们应贡献、整合和集中我们自己的资源和力量,支持和协助公安部门的打拐行动。”这场全民打拐行动也引起了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注意,他对此表示支持。2月3日,他在微博上写道:“反对拐卖,人人有责”,“禁绝拐卖、禁绝利用儿童乞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表示“反拐工作任务繁重艰巨,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欢迎提供拐卖犯罪线索,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据介绍,迄今为止,我国已开展5次全国“打拐”专项行动。2009年4月开始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全国破获拐卖妇女案件6574起,拐卖儿童案件4595起,打掉2757个犯罪团伙,刑事拘留拐卖犯罪嫌疑人17486人,抓获此类在逃人员3044人,解救被拐卖儿童6785人、妇女11839人。事实上,自从2010年12月12日开通微博以来,陈士渠就随时接收网友线索,并向发现线索的当地公安部门进行部署。但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暂不接受媒体采访。多个地区的警方已表示支持这场全民打拐行动,并号召当地民众响应。广东省中山市警方今日在微博中表示:针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爱心接力,中山警方将马上联合城管、民政等部门对全市乞讨儿童进行清查。对有被拐骗嫌疑的儿童采集血样,对其身份进行技术甄别并立案侦查。不是被拐骗的,将协助民政部门积极救助并遣送。警方提醒市民,发现行乞儿童身上有致残致伤痕迹疑似被拐的,请立即拔打110。该行动也引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2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在微博中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被拐儿童被虐待的帖子,不由得想起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2010年两会上提出的应禁止儿童乞讨、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提案,她由此愤怒地表示,要和人贩子“拼了”,“咱两会”提案见!2月7日晚,韩红表示“提案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当天还召开了由律师、资深媒体人以及专家参与的第一次打拐提案启动会,2月8日,会议第二次召开。韩红在微博中透露提案主旨已基本确定,一、立法严惩;二、解救收容;三、开放福利院的创办规定;四、提高低保人群的福利待遇。韩红说:“我们知道有困难、有危险、工作量巨大但我们必须坚持!我们要相信政府一定会解决此事!”(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9日,有删节)19根据文本内容,归纳“微博打拐”的特点。(5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可以从“微博打拐”的兴起、传播、影响、目前的现状等角度概括文本中的要点。答案:在微博世界里发起,网友如碰到乞讨儿童即拍摄并上传到微博,同时督促警方采取相应行动;得到广大网友的有力支持,他们并行动迅速;引起警方、官方、媒体、人大代表的重视;互动性强,传播迅速;微博打拐,力量并不微薄。20新闻具有时效性,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的这一特征的?(4分)答:_解析:新闻的时效性可以从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表时间性的词语看,是报道了“时下”的事情,从文章的结构形式看,也采用了新闻体裁常用的倒叙手法,把最新的事件放在文章的开始进行报道。能从这两点分析即可。答案:首先,本文通过倒叙的写法,并不断突出时间,以此来体现出“微博打拐”事件报道的快速、及时,新闻的时效性“快”的特点;其次,本文将“微博打拐”这一个诞生不到一个月的新生事物报道出来,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的“新”的特点,并在文中不断渲染“微博打拐”引起的关注与取得的效果,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21这一场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动会产生怎样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6分)答:_解析:此题探究文本报道的事件的社会价值。从人们的参与情况、提出的有创意的方法,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使拐卖儿童与乞讨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从网络迅速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人们思考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方法,寻找更为有效、合理的打击与解救方法。使禁止儿童乞讨、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有望得到立法,走上法制的道路,从根本上打击拐卖儿童与解决儿童乞讨现象。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续写结尾。巴甫雷什乡村学校的花圃里,绽放了春天第一批月季花。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该校校长、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摘下一枝月季花,从容地向校外走去。他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便亲切地问:“小姑娘,花送给谁?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奶奶病很重,很久没有下床了。我说花开了,她有点不信。我摘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这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了。他_要求:要有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有意蕴,符合教育家的身份。解析:抓住“心颤”这一中心,表现对这天真、纯洁的童心的爱与赞美。注意要求中的事项。答案:(示例)(他)弯下腰,轻轻抚摸小女孩的头,然后走进花圃,指着大片的月季花说:“小姑娘,再挑一枝最大的,算是我送给你奶奶的。”(他)轻轻拉着小姑娘的手,又走进花圃,摘下一枝花递过去,说:“这枝花是送给你的。”(他)转过身走进花圃,摘下两枝花,递给小女孩,说:“一枝送给你,一枝送给你母亲,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23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连贯、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然后概括梧桐叶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6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片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窗前植了几株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之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挂到树顶。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答:顺序是:_;梧桐叶的特点是:_解析:排序时要先确定领起句,然后根据文段采用的比较的方法,逐句递加;说明梧桐叶的特点时,抓住这一组句子通过对比强调的中心。答案:顺序;特点:梧桐叶大并且数目繁多,充满绿意。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也许你曾艳羡那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的荣耀之座,也许你曾抱怨天灾人祸、人生悲苦。人生的行程中自然有两岸风光无限好的坦途,可激流和险滩也在所难免。芸芸众生,谁不会经历一些曲折和痛苦呢?庄子有他的持竿不顾,曹操有他的横槊赋诗,鲁迅有他的横眉冷对生命的舞台上,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剧情,呈现自己生命的姿态。要求:请以“生命的姿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但不得成写诗歌;不少于800字。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