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语文版必修三)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75960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语文版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语文版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语文版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一、 概述与介绍1、学习内容概述:诗六首为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八课,其中包括了六首宋、明、清时期的诗,书愤为本课第三首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为第四首诗,本节课将完成这两首诗的学习。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2、学生分析:学生为东北育才学校高一年级英语特长班的学生,语文素养较好,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宋代及清末历史有简单的了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4、能够背诵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2、初读书愤解决字面意义,质疑提问3、听读听配乐朗诵录音,体会朗诵者所传达的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学生分组互相朗读,体会与所听朗诵是否一致?学生讨论,朗读,教师点拨。4、品读选择你最欣赏的诗句来鉴赏分析,注意运用想象拓展、语句替换、相关比较等方法。学生讨论,教师点拨。5、齐读6、教师范读,指导朗诵。7、背诵8、引入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简介写作背景9、引导学生体会诗意10、比较这两首诗。11、总结四、教学后记: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这似乎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表面上看,教学内容就是这两首诗。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实际上关于这两首诗可讲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过去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能以来参考书和教师个人的学识。于是语文课堂曾经经常被批评为参考书搬家、千人一面。当然这不仅仅是内容问题,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于是我们相信一句话,怎么讲比讲什么更重要,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而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教师能够很方便的占有更丰富也更深入的教学资源,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教学篇目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于是当前的语文课堂内容便正在朝丰富化、深刻化发展。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芜杂和远离学生的接受水平。目前丰富的语文课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混乱,而且教师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丰富与深刻的讲述之中。鉴于目前课程标准的简略,缺少明晰的教学目标体系,尤其是缺少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序列,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甚至具体的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确定仍然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那么教师便尤其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在哪一学段的课堂上,而不是在专业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上。对本课而言,教学材料为中国古典诗词,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一般来说高中诗词教学应适当的注重鉴赏方法的指导,对一些重要的诗词鉴赏术语应有明晰的认识。面对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一定的文本欣赏方法,并了解重要的诗词表现手法。进入本单元学习以来,我们重点学习了三种诗词欣赏方法,即想象拓展、文本替换、相关比较,本课教学目标即确定为运用这三种方法初步完成诗歌文本的鉴赏,并了解意象叠加这种表现手法。2、诗歌教学中的诵读诗歌教学中情感与美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诵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对诵读的注重可以说是目前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说,声音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波动,而文字则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想象的过程,一个有很高文学素养的人,这个思考想象的过程可能非常短暂,但对初学者而言,显然声音更容易打动他。而且,学生如果认真的进行诵读的话,是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解的,反复诵读的过程便也是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但这个反复并不等于简单的一遍遍重复。在这课教学中,诵读是通过疏通诗意、情感理解、文本欣赏等几个阶段反复进行的,每经过一个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诵读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大部分的诗歌教学中,充分的诵读是一种必要的过程。除了学生的诵读外,我们常常会为学生作范读或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这显然能够更直接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帮助也使学生减少了自我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在某些时候可能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我们可以认为,范读也是一种教学中的脚手架,它的运用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来确定。对本课而言,书愤并不是一首非常难于理解的诗,应该更多的给学生自主理解与感悟的机会,因此本课中教师的范读环节并没有出现在教学的开始,而是在学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进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而在课堂导入后播放的配乐朗诵录音并不是作为范读出现,而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也是我要讨论了下一个问题。3、多媒体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曾经是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也曾引起许多争论,应该说目前已达成了某些共识。仅就多媒体技术而言,这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它的具体运用实际反映了教师的某种教育理念。一般来说,从知识传递的层面而言,恰当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主要作用是:1.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2.降低认知难度,将抽象的化为形象的、直接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从学生知识建构的层面而言,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我们需要注意,无论如何,就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首先是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目标的明确。就诗词教学来说,从小学到高中应是从注重内容、情感的理解到注重文本鉴赏逐步变化的过程,应该越来越多的引导学生仅仅以文本本身为媒介体味诗词,这样相应的音乐、图画、动态视频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情感的技术手段应该随着学生年级或者说诗词欣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减少,同时也避免图画等确定的形象限制学生的想象与感悟的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基本没有出现图画、动态视频等,学生初读文本后呈现的配乐朗诵录音并不以降低认知难度为目的,而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质疑,从而触发学生自我深入理解诗歌情感的过程,也就是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四、关注学生的思考诗歌教学中情感体验应该是一种重要内容,但对高中生而言,更要学习用语言去表达这种体验,鉴赏这种体验。让学生感动并不是语文课或者说高中语文课的目标,也不是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情感体验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本课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的掌握,这种运用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因此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这个过程比给学生结论显然更重要。教师可以适当作出示范,给学生展示这种方法运用的思维过程。然后可以让学生当堂在练习本上书写,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讨论,书写可以放慢思考的速度,但也提高了思考的强度,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更有利于思维的成长。有人说,每一节课都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但也正是种种遗憾让我们反思,让我们有新的领悟,也让我们有新的变化。二、 赏析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 1.高启:元末明初著明文学家。 2.钟山句:钟山即紫金山。 3.欲破句:本句化用南史宗悫(qu)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语。 4.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埋: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 5.城南台:即雨花台。 6.坐觉:自然而觉。 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8.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9.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10.萧萧:冷落,凄清。 11.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致力,从事。 12.我幸句:圣人,指朱元璋。 评析: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无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格疏放,不拘礼法。曾参与编修元史。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众体皆长,尤工于歌行。著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