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工作报告/考察报告 赴延安学习考察报告 滔滔延河水,承载了全国人民的重托;巍巍宝塔山,唤起了备受欺凌的民族.我们一同走进延安,了解延安,感受延安,追忆延安.赴延安学习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延安期间,大家瞻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了13个春秋的延安革命遗址,重点在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重要党史发生地现场回顾了党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等历史,并在文艺座谈会旧址召开了我们学生党员自己的文艺座谈会.大家亲眼看到了当时极为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睹物思人,感慨颇深,都觉得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很大震动,决心以新的姿态,新的行动开拓创新,充实人生,将延安之行作为一个转折,为党,为人民,社会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此次延安之行,引发了很多感想,关于精神与行动初到延安即深切地感受到,延安已经成为精神的化身.从1935年到1948年,中国革命从最艰难走向了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最困苦走向了强大.延安记载了这段历史,也铸就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实践是不断前进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永恒不变的却是精神.可以说,延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延安历史传承了中华历史,延安精神丰富了中华精神.通过考察学习,大家认识到延安精神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起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它由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精神,白求恩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等原生形态衍化而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今天,历史条件发生变迁,但延安精神意义犹存,而且面对新的挑战更需要发扬光大.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地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那么,需要怎样的接班人呢毛泽东同志曾说: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荡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狂妄,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人,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完成.这些论述阐明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和要求.1989年9月,xx同志视察延安时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今天我们更要发扬延安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XX年12月,在全党上下认真学习贯彻xx大精神的热潮中,xx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号召更是新时期发扬延安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延安精神一脉相承,需要代代相传.每一个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对于如何实现理想,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却时常拿不准,有时甚至感到迷茫.这其实是一个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问题.在延安考察的整个过程中,大家近距离地体会到当时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残酷现实之间的极大差距.红军进入延安是在长征中的被动局面下作出的战略选择,无论是延安的条件,还是革命力量自身,对于实现革命胜利的理想都到了最艰难,最困苦的境地.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大生产到整风,从党建到强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是立稳脚跟,然后发展壮大,最后解放全中国,13年弹指一挥间,党硬是把革命理想变成了现实.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包含了走向成功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细节,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讲话,每一部文献.这一切真实地见证了党如何立足现实,改变现实,重视问题,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反败为胜,扭转乾坤.这其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成为后来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