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74623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格式.整理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三、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 ,“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实施授业等内容。优级师范学堂规定教育学在第二、三年开设,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史、教授法、教授实事练习等内容。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2“教学法”阶段: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1919年由陶行知提出来,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的这一新的提法很快为教育界所采纳。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教材教法阶段”: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部分。同时还规定,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4“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文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5“教学论”阶段: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6“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他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又是不断拓展的。学科教学法侧重于研究教学技能,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掌握方法技能。学科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敬爱哦学基本理论问题,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近百年来,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对其评价:语文课程论的发展全过程,对教材教法育人等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改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上我国的特殊政治因素,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过去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形成过程中,反映了时代风貌,符合形势的需要。但是其变化,从学生个体诧异等角度考虑的不多,怎么样能让语文课程能更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语文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值得上汉语文。汉语不仅是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而且是整个中华通用的语言。汉语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承传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惜的文化精神。我们所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就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课程与教学。2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的重要特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内涵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3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提倡人文性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组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二、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是社会性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补)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补)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一、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得、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来源:对学生的研究、社会发展得需求、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专家的意见。2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向,制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检查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是课程目标的分科目标,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3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表现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叙述之中。二、简述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1、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2、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其对语文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3、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三、论述义务教学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语文知识与语言能力发展得关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语文学习的情感方面,关注兴趣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在写作教学方面,这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阶段:2、普通高中阶段语文的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阶段目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简介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的总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目标文言文的阅读目标课外阅读的目标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的总目标:第一、在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身的基础上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二、从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出发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一、名词解释1.语文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书上没找到,是百度的)2、语文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反对平庸,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间的竞争;2、重视母语课程的文化构成,形成国家观念,培养负责的公民意识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是母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3、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文学熏陶与语文文字的实际应用并重;5、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语言学习;6、强调语言学习必须同不同领域的内容结合;7、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8、课程标准和评价紧密结合;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位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三、论述我国现行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目标: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阶段目标: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发、有序的语文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必修课程: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选修课程: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系列5 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选修课程举例第四章1.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2.语文知识狭义上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3.语文能力是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言语操作系统。4.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它蕴含了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1.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学生的听与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文化的输入过程,也就是讲民族的、传统的、他人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言语主体在文化的反思中重组和改造了旧有的、他人的文化。2.说与写,是一种言语表达行为,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文化的输出过程。即将自己的内在的精神展示给世界并试图改变他居于其中的世界。3.选文,既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从关注选文“写了什么”开始,直指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层面,从而让选文起到对学生精神陶冶与文化涵养的作用。同时,选文所呈现的民族智慧、文化观念、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等精神价值层面的东西所起到的对学生终身的文化影响。事实、原理、概念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它们呈现出汉语文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汉语的所有特点都是它浓郁的人文性的体现。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学生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文化使命。5.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课程内容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于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与我们交互作用,这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预设是指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和学生也会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语文课程的生成是指从国家课程方案等规定的课程内容到学生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统一的。尽管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的、可设计的、可控制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6.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1.从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观点来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不应该割裂开来的,它们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都是对“教”与“学”的建议或生成。2.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理解语文课程内容作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很强的实践性特征的语文,应当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获得、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锻炼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3.从不同的层面来把握语文课程内容是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定或建议的课程内容是教科书在特定的编排中所呈现出来的课程内容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理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通过对有关课程资源的接触与开发所理解的课程内容是师生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所生成和实现的课程内容第五章1.语文教材“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2.分编型语文教材是指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而分编型语文教材大致分为两类。教学分科,教材分编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中学实施汉语、文学分科教学,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出现汉语和文学分编的教材。文学课本按文学史和文学体裁编写,汉语课本按汉语知识体系编写。语文学科实际上被分为两门学科,各有教材。最近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出现了一些此类地方自编语文教材和校本语文教材。教材分编,教学并进这种语文教材是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语文课程内容分编成独立的课本。分编型语文教材优点:相对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教学中容易把握各部分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系统地学习缺点:难以相互协调配合,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弊病,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3.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主次配合式合编教材以某些语文教学内容为主体,辅之以其他方面的内容,重视语文内容安排上的主次配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某些语文能力为主导,兼顾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但是不利于各方面语文能力的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综合组元式合编教材在一个单元中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多方面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特定教学目标的统率下,彼此联系,形成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整体。优点:包容性大,充分体现语文教材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缺点:编制难度大,难以实现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4.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所谓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借助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能在感悟到知识的逻辑性、语言的艺术性、情感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选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它们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功能包括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识别、筛选、接受、贮存、加工、应用的能力,语文教材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构建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师生智力潜能的功能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语文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健全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中的文字,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有利于学生获得美的感性认识,构建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5.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1949年草拟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时候,他又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例子”,是从它的示范功能说的,意思就是语文教本中的选文是各式文章的样品,是“举一隅”的“一隅”,由这些例子可以推及其他同类的文章。他的“例子”说表明:第一,例子就是样品,它必须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至少涉及这样一些方面:从应付生活的需要看,教本中的选文既要有“文学”的,还要有“非文学”的,凡属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普通文章,在教本中都应该举其佼佼者作为样品,供学生研读;从文章的格调看,教本中的选文应该兼顾各体各派,目的在使学生接触各体各派的文章,广闻博识,而不致眼光偏狭;从写作技术看,教本中的选文也应该篇篇都有这种或那种技术足以供学生观摩借鉴。第二,例子既是样品,还必须讲究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说,从学生实际受益着眼,要求“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的评价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小学:(一)兴趣牵引意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儿童在感到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有可能自我激发,往往产生一种“认知内驱动”(二)科学合理意识。注重科学、追求合理是各版本不约而同的选择。(三)编排整合意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等任务。传统的语文教科书为了兼顾到方方面面,编写体系往往繁荣杂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以其强烈的整合意识成为“化繁为简”的表率。初中:(一)学生主体意识。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主体意识。这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体现在教科书的编制中。(二)综合培养意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三)资源拓展意识纵观各套教科书,都可以感受到鲜明的资源拓展意识。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人教版基本情况特色评点稳妥而与时俱进的编辑指导思想语文素养型的立体化的教科书系统语文版基本情况特色评点集时代性与经典性于一体的原创性课文的开发集语言学习与文学鉴赏于一体的课后习题的设计苏教版基本情况特色评点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创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粤教版(一)基本情况(二)特色评点1.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突破口2.以活动促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鲁人版(一)基本情况(二)特色评点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活动型教科书结构的设计2.以培养语文素养为旨归的活动性学习设计本章结构第一节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的评价一、基本情况(一)指导思想(二)编写体例(三)文本选择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一)兴趣牵引意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儿童在感到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有可能自我激发,往往产生一种“认知内驱动”(二)科学合理意识。注重科学、追求合理是各版本不约而同的选择。(三)编排整合意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等任务。传统的语文教科书为了兼顾到方方面面,编写体系往往繁荣杂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以其强烈的整合意识成为“化繁为简”的表率。第二节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基本情况指导思想编写体例文本选择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一)学生主体意识。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主体意识。这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体现在教科书的编制中。(二)综合培养意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三)资源拓展意识纵观各套教科书,都可以感受到鲜明的资源拓展意识。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一)凸显人文意识(二)强化探究意识(三)发展个性意识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一、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一般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施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即优先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适用性原则要求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课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应该说,这些筛选机制和原则能够保证符合课程目标和具有教育价值的要素进入学校课程或作为学校课程的条件而支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保证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用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地方课程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具体化。因而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的重要功能。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也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这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正式成为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本章结构: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概述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一般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施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别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其他类型划分语文课程资源的分布见P113图认识:第一,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直接的联系。 第二,语文课程资源与家庭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语文课程资源与社会信息、公共网络信息有紧密的联系。 第四,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场景有相辅相成的联系。 第五,语文课程资源与文化传播有天然的联系。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筛选机制及原则筛选机制: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夫人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用。筛选原则: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即优先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适用性原则要求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课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应该说,这些筛选机制和原则能够保证符合课程目标和具有教育价值的要素进入学校课程或作为学校课程的条件而支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保证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3.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开发与利用家庭资源4.语文呢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和与利用:语文教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活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学习心理的调试和优化、学习行为的改造和优化、学习感情的培养和升华、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与兴趣、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三节 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语文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含义: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强化地方课程资源意识,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形式的多样化语文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1.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学校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要有参与、民主、开放、合作的学校氛围。2.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1)合作开发法一是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二是校际之间的合作。(2)课题研究与实验法(3)对口支援法(4)过渡法第十章 写作教学一、名词解释1、写作: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2、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3、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标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等。4、写作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 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为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展,必须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能遵循写作教学的原则,并不等于就能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要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还必须注意写作教学的方法。方法的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者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一写作教学的原则一般有文道结合的原则、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原则、突出重点,兼及其他的原则。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入门写作训练、单项写作训练、综合写作训练、强化写作训练。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性有关,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吸引学生写作的题材,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阶梯,循循诱导学生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识世界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在分析事理时坚持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真切的认识世界,主要有材料的取舍来体现。第二:整理思路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3条和第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4-7条、 “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3条和第5条。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接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整理思路,主要通过材料的安排以及文章的构思(及谋篇布局)来体现。第三:锤炼语言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2-3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5-7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5-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8-9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锤炼语言,主要有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如有计划的多做一些造句练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1、入门写作训练:小学进行写通句子的训练;2、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教学、“小作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训练活动;3、综合写作训练:也称“大作文”,写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训练活动。4、强化写作训练:立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依据训练列提纲训练。四、你觉得学生作文的评语该如何写?作文评语是选材指导、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微的辅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作文评语批写有三个要求:第一,紧扣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如安排学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篇游记,那么在批改时就以“移步换景”为重点,能“移步换景”者,承认其合格,甚至毫不吝啬的给以高分;未掌握“移步换景”者。重学重作,直至合格为止。至于学生习作中的其他问题,一般可少问甚至不问,实行“一作一得”, “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第二,了解学生作文基础和敢想。教师既要对每个学生以前的作文基础有所了解,同时最好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相关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前者,是有利于把握学生该次作文进退的脉络,及时对症下药;掌握后者则更有利于从深层去把握该生作文得失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利于加强师生在心理上的亲近感,从而增强评语的可接受性,并能更好地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启迪。第三,尊重学生的劳动,多鼓励,多肯定,切忌讽刺挖苦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话坚决不说,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比较含蓄的语句。第四,多批少该。实际上,一般学生对教师的改不怎么在乎,教师最好用批语指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改。第五,评语内容遵循“三化两性”的原则及方法。1、重点化。评语应该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高屋建瓴地指出全篇主要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之上再涉及局部问题,要有主次,不宜面面俱到。2、具体化。评语不宜太抽象、太笼统,否则学生不明白失误到底在哪里。3、个性化。评语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4、启发性。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抓住症结所在,多使用疑问句,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修改。5、可接受性。首先评语要写得通俗、简明。直接明确地指出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笔,使学生有切肤之感,既心服口服,又获得有益启迪;其次,评语要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个性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做过高的要求。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一、名词解释1.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3.口语交际素养: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有这样几点:1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述2善于进行自我表达3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口语交际学习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和对象感。只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以交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以江西师大附小杨祖德老师执教的感谢和安慰为例,开课伊始,杨老师准备播放课件,不料课件“出现问题”,摄像老师赶来帮忙,“课件调好”后,杨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让学生用掌声表示感谢。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课件真的出现了问题。待课继续往下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预设的情境。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着刀斧痕迹,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感谢”,继而用语言继续表示感谢,真是一举数得。创设情境的方式,从情境来源考虑有:教材情境,可以根据课本的配图创设情境,按照教材的文字提示创设情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扩展创设情境;从情境性质考虑有:可以设计问路、买菜、打电话、逛商场等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实际,创设诸如网络交流、推销商品等社会文化情境。从创设手段考虑有:问题情境,可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诸如“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样”等一些连贯的问题,一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还有视听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张贴、网络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进行口语交际创设生动的视听情境。创设情境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展开交际。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网上摘取得,大家自行参考)口语交际与读写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有机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口语交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它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口语交际运用口语,读写运用书面语,因而,口语交际与读写既有区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口语交际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学习读写,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来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发展,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使口语和书面语和谐一致地得到发展。(一)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1口语交际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口语交际影响着阅读,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其一,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靠阅读获得。其二,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提高了,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三,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四,口语交际教学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就课文内容进行即兴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活跃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体会感情,使阅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2阅读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进其口语交际能力。其一,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提供内容。课文及其他内容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材料,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交流基础。其二,阅读就是理解原文,进行思考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能促使说话明晰完整,有条理,有逻辑。其三,阅读课文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的鉴别能力和感受能力,学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学到运用语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