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师用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7275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部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纲原文呈现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2)内战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宪章运动(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知识主线本讲主要讲述近代世界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东西方的实践。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经历了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的转变,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萌生。西方民主革命的实践经历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和工人民主运动发展的过程,受其影响,中国也经历了从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到无产阶级的实践的发展过程。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的天赋人权论(1)“天赋人权”学说,包括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2)强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 (3)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2卢梭的人民主权论(1)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平等,不仅追求法律上的平等,也主张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2)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建立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3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1)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3)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洛克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的“主权在民”说,被当作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而且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二、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历数国王在内政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废除各种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2内战(1)议会与国王冲突的原因 英王实行无议会统治,推行反动政策,迫害清教徒。国王在征税问题上更加肆无忌惮。(2)英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1640年新议会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2年国王挑起内战;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1649年宣布英国为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三、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时期(1)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2)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君主政体,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2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实行军事独裁。 (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3)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波旁王朝复辟。319世纪中期的斗争 (1)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对内独裁专制。(2)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并颁布1875年宪法,共和制正式确立。4认识(1)共和制度的每一项革命成果都是同封建专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产物。 (2)不是与封建专制势力妥协的结果,更不是封建势力的恩赐。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史中最典型的一次民主力量战胜封建专制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深刻性、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由于时代局限和法国的特殊国情,政权几度更替,法国共和制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才最终得以确立。四、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的发表(1)发表背景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北美殖民地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和解幻想彻底破灭。(2)内容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没有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的公民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等。2人权宣言的颁布(1789年)人权宣言的颁布是君主立宪派最大的贡献,也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2)进步性: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3)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企图谋夺胜利成果。(2)强调主权在民;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规定了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美国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被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明和新制度的出生证明”,两个文献都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前者是对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发出的挑战;而后者则是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抗议。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2)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重视提高国民素质,提出了“新民”思想。(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民权主义的主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专制。2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针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抗日战争胜利前“三三制”民主政策:团结了广大群众,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普选制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的民主斗争a全面内战爆发前,在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上,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b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国统区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3)斗争的胜利1948年4月,中共中央颁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改造社会的方式却有很大不同,即一个是改良,另一个是暴力革命;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康梁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六、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英国宪章运动(1)是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利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英国以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第一国际:1864年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用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3第二国际:1889年,成立第二国际,以合法斗争方式为主,展开了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工人运动的阶段特征(1)19世纪初期,以自发的武装斗争为主,以经济斗争为主要特点。(2)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走向经济、政治联合斗争,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但起义先后走向失败,表明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做指导。(3)19世纪40年代后,有了科学理论做指导,目标更加明确,且开始走向联合。主干英国代议制的模式与评价1(2016高考全国乙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来回答“变化”;“实质”从民主角度来回答。第(2)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积极作用”,可以从政府工作与民主制度等角度进行回答。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多角度审视西方民主化进程(1)产生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专制统治的矛盾愈演愈烈。(2)过程和实质:反对专制、争取人权和公民权;从臣民(人治)转变为公民(法治)。(3)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民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成为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4)基本蓝图(理念):人权是基石;代议制是基本框架;法治和分权是根本保障。(5)实现道路(实践)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自上而下的改革:英国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6)结果: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诞生;代议制民主制确立,但各国特色不同;代议制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2主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2016高考全国丙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因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以中国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概括。第(2)问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阶级属性,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95年”“1905年”“1915年”分别从三个历史时期即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进行客观评价,注意重点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严复思想的不同影响。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2)戊戌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对比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类别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不同点政治目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实现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暴力革命思想武器把西方民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并加以改造借鉴依靠力量依靠清政府、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关注民生相同 点产生根源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思想来源都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实质都是用资产阶级政体取代封建君主专制阶级局限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宣传的民主都有较大局限性3主干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独立前途的斗争(2016高考全国甲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据洪仁玕资政新篇(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洪仁玕的政治主张,要根据材料的三层含义从“立法”、“邦长”和“官员”的任职、“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三方面逐点概括;洪仁玕政治主张的目的主要是根据资政新篇颁布的历史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洪仁玕对西方民主的表述分析,也要考虑洪仁玕个人的经历,分析角度一方面要看到他对西方民主的先进之处的认识,另一方面亦要看到其认识的肤浅,还要考虑到不切实际的特点。答案:(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1)苏维埃政府逐步健全了民主与法制。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宪法大纲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1933年九、十月间,中央苏区普遍开展了一次自下而上的选举运动,代表们纷纷表示,“把革命战争与选举密切联系起来”。(2)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即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3)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4)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1(2016高考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仿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解析:第(1)问由材料“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可得出对洋务派体用观的批判,材料“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可得出主张设议院,由材料“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可得出选举议员,为君主服务等内容。第(2)问从第一小问的内容逐点进行评价即可,同时应该总体指出他们的认识仍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也具有局限性。答案:(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材料二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并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抗战胜利的影响、国内和平力量、当时的国际因素等加以分析;第二小问从政治民主化以及对后来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作答。答案:(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2)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基础。3(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概括主张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从“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可概括主张是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第(2)问简评陈独秀的思想,结合史实先总结其主张出现的原因,概括其主张的核心,然后对其主张进行全面评价。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4(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政制遽变,松解了政治对文化的刻板控制,造成了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为中国社会的价值重建工作提供了某些便利。袁世凯发布崇孔伦常文之后,康有为随之筹建孔教组织,并积极推广中国式宗教。这激起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对价值重建问题的关注。然而,1915年前,一批新的思想家正在悄悄聚拢,更大的思想风暴已经临近。材料二然而,新青年同人显然无法解答:如果不进行社会改造,新道德、新人格、新价值又如何实现?整个新思想的实现,似乎愈来愈有赖于社会改造本身。新青年同人棘手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他们无一例外地把欧美当作人本主义、个性自由的典范,然而1918年大战结束后的欧洲却呈现出近世以来从未有过的衰败现象。不少思想大哲对中国的道家、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带给梁启超、张君劢的是新保守主义的强化,而对新青年同人则意味着一种范式危机。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风暴”的兴起背景和主要使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同人们面临的主要困境。这些困境又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哪些变化?答案:(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文化自由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袁世凯等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满。使命:社会价值重建。(2)困境:面临社会改造的压力;面对学习范式的危机。变化:文化领域新保守主义的强化;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胡适等人仍坚持改良主义,李大钊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5(2017山西大同适应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解析:本题以孙中山的思想纲领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近代民权的实施情况。考查学生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如“民国之主人翁”等概括。不同之处如“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等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反专制、人民主权、权力制衡。不同之处材料中体现较为明显:三权分立五权分立;间接民权直接民权,分期进行。第(2)问,要从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注意全面性。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6(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摘自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前途1899年材料二“何谓国民?曰:天使吾为民而吾尽期为民者也。何为奴隶?曰:天使吾民而卒不成其为民也。故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隶甘压制,而国民喜自由;奴隶尚尊卑,而国民言平等;奴隶好依傍,而国民尚独立。此奴隶与国民之别也。”摘自丹丘生说国民1901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一词出现的背景。(2)指出材料一、二中阐述“国民”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国民”一词的系统阐述对当时中国的意义。答案:(1)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传播启蒙;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其改良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清朝的专制腐败。(2)不同:材料一主要是从国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国民意识)说明。材料二主要是从民权意识角度说明。意义:启迪国民意识,促使民族觉醒,为反对清朝专制,推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变革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