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16872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 幼儿心理学概述一、识记1、幼儿心理发展一般为分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日内瓦学派皮亚杰。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被公认是第一步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霍尔提出“复演说”,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创者。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调和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的成熟论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格塞尔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他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瓦龙以及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2、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 13 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是 04 岁,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是 5 岁左右,幼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洛伦茨首次提出印刻概念,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3、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与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4、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是幼儿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思维发展中,其年龄特征表现为:在幼儿初期,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萌芽;到了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思维的主导地位;而到了幼儿晚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萌芽。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自我意识、能力、性格、人格等,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二、名词解释5、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6、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期(3 岁至 6 、7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7、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8、关键期: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三、简答9、简述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10、简述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需要探讨的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11、简述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2)充实与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实践意义:(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3)为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13、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心理发展的实质;(2)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3)心理发展的动力;(4)心理发展的基本模式14、简述心理发展的变化(实质)表现为四个方面。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2 、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3 、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4 、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15、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 )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发展的关键期16、简述幼儿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或揭示幼儿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2、描述或揭示这些共同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3、对幼儿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解释发展的实质、动力、内在机制。第二章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识记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观察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a. 确定观察内容; b 。选择观察策略; c 。制订观察记录表。2、目前心理发展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是最早使用纵向研究法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心理学家。3、幼儿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六种:有意义的自然反映法、偏爱法、习惯化法、列联强化法、陌生情境研究法、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临床法)。陌生情境研究法是安斯沃思创造的,这也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二、名词解释4、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悼念幼儿的行为与言语,以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的一种方法。5、书面调查法(问卷法),它是通过由研究者根据目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有关性别、年龄、爱好、态度、行为等)构成调查表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6、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与幼儿或熟悉幼儿的人(如父母、幼儿园教师)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7、测验法是通过测验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8、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三、简答9、简述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应注意几个方面:(1)幼儿心理活动不稳定,行为表现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观察,避免在幼儿行为评定中的主观性;(2)尽量让幼儿处在自然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对象;(3)记录要准确、详细,研究者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10、运用访谈法时,在与幼儿的谈话过程中应注意: 1、研究者事前要熟悉幼儿,并与其建立亲密关系,谈话应在愉快、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乐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 2、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幼儿易于理解和回答,问题数量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幼儿疲劳和厌烦;3、谈话内容应及时记录,也可使用录音或摄像设备,便于以后的资料整理与核实。11、用标准化的量表来对幼儿心理进行测量时(运用测验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根据研究目的和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量表;(2)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测验;(3)应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进行记分、处理和解释结果。12、对幼儿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2)幼儿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保持一致,使幼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3)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尽量使儿童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绪状态。13、幼儿心理研究中研究的特殊性有哪些表现?(1)幼儿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2)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3)通过对幼儿的语言与行为的研究来考察其心理发展14、幼儿心理研究中研究有哪些新趋势:1)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3)研究中的综合化趋势;4)研究中的跨文化趋势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一、识记1、1895 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唇期( 01 岁),肛门期( 13 岁)、性器期( 35 岁)、潜伏期( 512 岁左右)、生殖期( 11 或 13 岁开始)。2、1916 年,华生开始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是把学习原则应用到发展领域的第一人。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中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理论强调,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主张,在程序教育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小步子前进主动参与及时反馈。3、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包括:1、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3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5、维果茨基开创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教学与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他提出的心理发展观是最近发展区。二、名词解释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有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三、简答12、简述对格塞尔的成熟论评价:(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3)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13、简述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1、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重要性得以凸显。 14、如何评价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他主张,个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2、他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实际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给儿童树立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榜样,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必须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3、他的理论开辟了行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5、简述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前运算阶段(26、7 岁)3、具体运算阶段(6 或 711或12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或 1215 岁),16、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及相应发展危机和任务。1.婴儿期:( 11.5 岁)信任对不信任 2.儿童早期:( 1.53 岁)自主对羞怯3.学前期:( 36 岁主动对罪疚4.学龄期:( 612 岁)勤奋对自卑5青春期:( 1218 岁)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 1825 岁)亲密对孤独7成年中期:( 2565 岁)繁殖对停滞8成年晚期( 65 岁以后)完善对失望四、论述18、对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评价:(1)维果斯基主张意识室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系统,意识和各种心理机能是两种不同质的反映水平,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生命。(2)他关于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在教学实践中极富指导意义。(3)他开创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4)忽视心理形成中生物因素的研究。第四章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一、识记1、感知过程是个体产生和成熟得最早的心理过程,蒙台梭利将37 岁称为“感觉敏感期”。2、视知觉发展包括客体知觉和恒常性、空间知觉、视觉偏好。儿童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 7 岁左右。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3、5 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上下左右的辨别;67 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的发生、辨别、定位。听知觉的发展包括语音知觉、音乐知觉。其他感知觉的发展包括触觉、嗅觉和味觉、时间知觉、跨通道知觉。4、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的功能。注意的发展包括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发展。二、名词解释5、感觉是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7、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8、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9、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包括对其方向和同主体之间距离的信息认识。10、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动认识过程。12、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察对象中去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13、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细节部分观察的程度 14、观察的持续性是指观察过程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15、观察的逻辑性指针对观察过程来说,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相互关系的能力。16、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征。18、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三、简答19、简述幼儿观察力的特征:1 观察的目的性;2 、观察的精确性;3 、观察的持续性; 4 、观察的逻辑性 。四、论述20、试述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1 、活动分区明确; 2 、课内课外互动; 3 、感知认识要多启发(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1 、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2 、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3 、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4 、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5 、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6 、及时总结、及时反馈(三)注意发展的策略。1 、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2 、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3 、明确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发展有意注意;4 、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第五章 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识记1、根据信息的加工阶段,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感觉记忆的特点是瞬间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几乎都被存储。且保存的时间很短。4、幼儿记忆策略的发展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检索策略。组织策略加工方式包括: 归类加工、主观加工、意义加工、心象化。5、幼儿元记忆的发展包括:1关于主体的元记忆;2 、关于任务的元记忆;3 、关于策略的元记忆二、名词解释6、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7、感觉记忆是外界信息进入感觉通道,并以感觉映象的形式保持的记忆。 8、情节记忆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11、记忆的回涨是第一次记忆测验以后一段时间里幼儿又回忆起了一些测验项目的现象。12、形象记忆(表象记忆)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记忆某种材料的。13、语词记忆是利用词的标志来记忆材料的。14、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15、幼儿的元记忆是指儿童对作为记忆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物质所具有的认识。三、简答1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大约一岁半以后,儿童的记忆具备了新的特点:1,儿童再现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2,出生后的三年,儿童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记忆。 36岁儿童记忆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四、论述17、试论促进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幼儿记忆的发展)1、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学习等活动),只有在活动中,记忆才得以发展。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活动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并在活动中适当配语词的说明,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2、要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如果在记忆某一事物或音讯之前,教师用语言向幼儿提出记忆的目的、任务、重要性,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记忆的效果就好。3、要培养幼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时,应力求使他们懂得所教的东西,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他们记住,从而发展他们的记忆。第六章 幼儿思维的发展一、识记 1、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思维按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展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假造性思维。思维发展的核心方面是思维的结构随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思维的结构分成六个基本成分:思维的目的、思维的心智操作、知识经验、思维的监控、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策略。3、思维的监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定向、控制和调节。思维的品质包含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5、幼儿最初掌握的多是具体的实物概念。幼儿数概念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口头数数、给物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其中,23 岁是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关键年龄。56岁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6、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三种类型的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少数到多数的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7、根据产生想象时的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形象新颖且开创性。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8、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二、名词解释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是借助语言和言语提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知活动。10、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11、思维的概括性是人们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形成本质的一般的规律和特征。12、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的问题。14、形象思维是利用物体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15、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16、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问题、追求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17、常规思维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18、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19、定向是使思维指向一定的任务,提高思维的自觉性和正确性。20、控制是把握思维活动的信息量,排除思维任务外的干扰和暗示,删除思维活动中多余和错误信息,提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21、调节是在思维活动时及时修改思维的目的和手段或策略,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和速度。2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进程。23、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法思考问题。2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思维具有的个性特征和新颖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事物进行独立的、全面的、正确的思考。25、思维的策略是个体为了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为思维活动制订的方案。26、直觉行为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27、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28、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29、表征或心理表征是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是应用语词、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某一物体的代替物。30、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1、无意想象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3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3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34、创造想象指的是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三、简答36、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1)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幼儿思维发展研究的新进展;3)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37、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的萌芽。(幼儿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幼儿最早出现的是直觉行动思维,最典型的是具体形象思维,出现最晚的是抽象逻辑思维)38、简述幼儿出现抽象思维萌芽的表现。1,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2,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3,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4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39、简述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1、幼儿表征、分类能力的发展及概念形成; 2 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思维策略的发展; 3 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40、简述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2、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3、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41、简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想象发展的特点)。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 2 )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 3 )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42、简述幼儿的无意想象的主要特点。(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43、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1、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 、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 、实际行动是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44、简述创造想象主要特点:(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3)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45、简述幼儿创造力主要特点:(1)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3)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4)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四、论述试述在幼儿园教学中,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活动设计原则有哪些?1 、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和发展水平;2 、在活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思维;3 、充分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4 尊重幼儿的求知欲;5 、尊重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性;6 、重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第八章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识记1、幼儿言语的分类可分成外部言语、过渡言语、内部言语。其中外部言语含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初步的书面言语。3、言语的发展包括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句子的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3、幼儿期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先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再过渡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4、幼儿言语获得的理论中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提出,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语言的先天论者最有关联的理论家当数美国的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三、简答7、简述内部言语的特点:(1)内部言语是对自己的言语;(2)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的联系。8、简述幼儿语音发展的特点:1 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2 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 34 岁;3 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4 语音意识逐渐发展9、简述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 1 、词汇数量逐渐增加; 2 、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3 、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10、简述幼儿语法(句子)发展的特点1、句子结构的发展;2 、句子功能的发展;3 、句子的理解11、简述幼儿句子结构的发展特点:(1)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2)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12、简述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的特点:1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2)从情景性言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2、言语表达技能的发展。1)说话技能的发展;(2 听说技能的发展;(3)元沟通技能的发展13、 简述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第九章 情绪与意志的发展一、识记1、情绪的基本状态(种类)一般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2、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3、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哭、笑、恐惧、依恋。 4、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5、意志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6、幼儿意志的发展发展包括坚持性的发展,自制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发展。45 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坚持发展最快的年龄。自制行为 56 岁发展较快。7、成人帮助儿童调控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法、冷处理法、消退法、行为反思法、想象法。二、名解8、情绪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任命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9、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10、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善下出现的情绪状态。11、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12、依恋是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13、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14、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评价而产生的。15、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16、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17、意志品质是当意志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时,形成个人不同的意志特征。18、坚持性是较长时间内按照预定目的去行动。19、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的判断、意见、信念或行动不轻易受他人影响的自主程度。20、果断性是指选择行动目标或遇到内部动机斗争中,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三、简答22、简述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二)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三)情绪对幼儿交往发展的作用;(四)情绪对幼儿个体形成的作用23、简述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具体表现。(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情绪表达社会化24、简述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具体表现(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控制与掩饰增加。25、简述幼儿依恋三个特点:1 、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幼儿感到很愉快;2 在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人都更能抚慰幼儿;3 、依恋对象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时,幼儿较少害怕,当幼儿害怕时,总要寻找依恋对象。26、简述幼儿意志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克服困难;(3)自觉调节行动28、简述幼儿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二)成人情绪自控的示范;(三)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1 、正面肯定和鼓励;2 、耐心倾听幼儿说话;3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 、帮助幼儿调控情绪29、简述培养幼儿良好情绪和意志的活动设计遵循的五大原则:1、生活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交往性原则; 5、游戏性原则四 、论述试述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1 、通过提出目的培养幼儿( 45 岁)的目的性行为;2 、通过提示使幼儿( 56 岁)明确行为目的;3 、通过暗示逐步让幼儿( 7 岁左右)为自己提出行为目的。(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行为;1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锻炼意志行为的环境; 2 、抓住幼儿意志行为的“闪光点”,因时适度地培养幼儿的坚韧性; 3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觉寻找目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4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5 、抑制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自制性。(三)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培养幼儿的意志力1 、运用物质刺激手段培养幼儿的毅力; 2 、用成人自我形象去感染幼儿第十章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识记1、自我意识的三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包括自尊和自信。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意识大约发展经过三个时期。一,自我中心期;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自我体验发生于 4 岁;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 4 岁。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转折年龄在 45 岁。二、名解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4、自我观察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5、自我分析是人把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6、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7、自我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8、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9、自信是对自己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10、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11、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12、主体我是作为了解者的自我,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13、客体我是被了解的自我,是作为了解的对象自我。客体我的主要元素包括所有的物质特点(如身体、财物)、所有的社会特点(如关系、角色、人格),以及所有的精神特点(如意识、思想、心理机制)。三、简答14、简述自我体验的调节功能作用(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2)引起和维持行动;(3)制止自己行为。15、简述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 5 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不同,自我评价能力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则呈明显的转折点,在 5 岁左右变化较大。16、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 、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2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 、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19、简述情绪控制的发展趋势表现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20、简述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方法:1 、在自我概念方面,应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姓名、性别和身心发展的简单特点;2、在自我体验方面,指导幼儿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进步,作出了哪些成绩,有哪些不足;3、在自我控制方面,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教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挫折,能安慰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行为十一章 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一、识记1、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2、亲子交往的性质:亲子交往是存在于亲子之间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智力水平、成熟的差异,幼儿与父母亲交往中,父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3、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具体表现为:1渴望接近父母;2努力维持接近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父母,发出注视、啼哭、微笑或声响等信息,希望引发父母的关注。依恋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需要,是通过双方的交往与相互强化性形成的复杂行为系统。婴幼儿中非常普遍的分离焦虑和与之同时出现的陌生人焦虑,这是公认的依恋产生的标志4、师幼交往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亲密型、紧张型、淡漠型。5、师幼互动行为的本质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具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体系6、根据同伴关系的不同,儿童一般划分为受欢迎型、一般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矛盾型五种。大多数幼儿处于一般化状态。二、名解8、亲子交往在广义上笼统地指家庭中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狭义上则指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础内容的物质关键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总和。9、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10、同伴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11、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12、社会交往技能指人在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技能。三、简答 14、简述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师幼关系状况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师幼关系影响幼儿的入园生活;3、师幼关系影响着幼儿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幼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师幼关系也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15、简述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1教育性;(2)交互性和连续性;(3)网络性;(4)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 16、如何创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幼关系1、建立新型师幼关系,就要教师打破长期固有的“师道尊严”、“严师出高高徒”等传统思想,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关系。2、建立新型师幼关系,就要在师幼交往中,转变不得师幼身心发展的交往模式,面向每一个幼儿,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牢记“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包容幼儿成长中的错误行为,耐心等待他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成长。3、建立新型师幼关系,是以师爱与互动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17、简述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儿童发展社会认知与社会技能;2、对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影响;3、有利于儿童情绪社会化、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需要。18、简述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一)教师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有效指导;(1)仔细观察;(2)及时指导;(3)积极评价19、简述培养幼儿在社会交往技能的主要策略:(一)创设适宜的社交环境;1)时间保证;(2)空间适度;(3)鼓励交往;(4)家园合作(二)加强移情能力训练;(三)丰富角色游戏的经验;(四)巧用幼儿争执、冲突、告状等契机。20、简述培养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活动设计原则1、平等尊重原则2、情感体验原则3、学习移情原则4、模拟情景原则5、渗透迁移原则。 第十二章 幼儿品行的发展识记2、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心理过程。道德品德的四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3、道德认知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4、道德认知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归因、道德评价、道德信念形成发展的过程。5、道德认知的获得:(一)获得途径;1、从做中学;2、系统学习(二)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1、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发展;2、幼儿道德认知与判断力的关系(三)影响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因素1、自身认知能力;2、年龄因素;3、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幼儿园、同伴交往。6幼儿行为习惯的理论包括(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所产生的替代性经验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二)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人类攻击和毁灭的内在倾向(三)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观念上的成熟应该能预示道德行为上的成熟7、幼儿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和侵犯行为。二、名解8、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关于善良与邪恶、公正与偏私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0、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11、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12、道德行为是人在其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13、幼儿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14、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通常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侵犯行为是指对人和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三、简答17、幼儿的行为的特点:(1)自控性差;(2)模仿性强;(3)随意性强;18、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因素:1、道德认知水平;2、榜样的示范作用;3、自我控制的能力;4、生理机能的成熟程度;5、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19、侵犯行为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趋势:(1)侵犯行为的起因。(2)侵犯方式。(3)侵犯类型。(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0、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原则:(一)集体教育;(二)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三)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四)目标和行为一致;(五)个别对待;(六)表扬与惩罚相结合 2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幼儿的道德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行为动机。具体是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2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与途径:(一)榜样示范;(二)文学和艺术作品;(三)游戏;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是两种重要和常见的方法:1、角色扮演;2、移情训练(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积累道德体验;还可以通过委派任务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十三章 幼儿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一、识记1、性别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性别差异对孩子发育有直接影响;二,性别对孩子成长的间接影响来自周围环境。幼儿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对其社会化、价值观、身心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性别认同出现的年龄最早,大致在1.52岁;然后是性别稳定性,大致在34岁;最后则是性别恒常性,大致在67岁。3、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获得的因素(1)生物因素;(2)家庭环境;(3)大众媒体的强化;(4)教学环境;(5)模仿与扮演游戏4、幼儿性别角色的差异表现:一、身体机能差异;二、认知发展差异;三、个性和社会性差异二、名解6、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7、性别恒常性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8、性别角色知识指个体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三、简答10、简述儿童性别概念与性别稳定性、恒常性之间的特征:(1)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2)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3)大约在九岁,儿童开始能够用语言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11、简述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差异:(1)玩具偏好的差异;(2)游戏中同伴选择的差异;(3)攻击性的差异;(4)亲子关系的差异;(5)抚育方面的差异;(6)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十四章 幼儿的游戏一、识记1、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早期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的理论:(一)经典游戏理论;1、剩余能量说(席勒、斯宾塞);2、松驰说(休闲论 拉扎鲁斯);3、生活准备说(练习论格罗斯);4、成熟说(博伊千介克);5、复演说(霍尔)(二)现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认知动力理论;3、苏联的游戏理论;4、萨顿史密斯的游戏理论;5、布鲁纳的游戏理论。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从活动的角度来解释游戏,主要观点:(1)强调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3、对幼儿的游戏,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1)按认知水平分类;儿童的游戏分为四类:1、练习性游戏,(02岁)2、象征性游戏,(27岁);3、有规则游戏,(711岁)它包括四个要素,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其中规则是核心。4、创造性游戏,发生在形式运算阶段。三、简答 (1118岁)8、简述幼儿游戏发展的趋势:一、游戏内容的发展;二、游戏形式的发展;三、其他因素的发展9、简述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三、丰富和调节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10、简述幼儿游戏课程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学习和游戏融合,确定游戏在幼儿流动中的主导地位;二、以间接指导为主,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三、创造适合的条件,为幼儿游戏的展开做好充分准备。1、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2、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适当的游戏场所和适宜的游戏材料 第十五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识记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发展正常,有求知欲;(二)情绪健康;(三)意志健全;(四)行为协调;(五)人际融洽;(六)反应适度。2、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四个因素:(一)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2)病菌或病毒感染;(3)大脑损伤(二)家庭因素;(三)幼儿园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故事熏陶法;2、榜样示范法;3、实践磨炼法;4、行为矫正法;5、情境表演法6、游戏矫治法4、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的步骤:1、准备工作;2、确定指标与内容;3、收集并录入基本信息;4、观察并记录;5、初步建档;6、补充修改二、名解5、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在与环境、他人的交互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与环境、人际以及自我的积极良好的适应状态。6、幼儿心理档案是以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为目标,由幼儿教师、父母与幼儿本人参与的对幼儿心理发展中各项指标与内容进行记录、整理运用的动态档案。7、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与设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丰富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认知发展辅导、人格发展辅导、生活与适应辅导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幼儿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三、简答8、简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因素:一,陈旧教育观念与缺乏科学性的教育方法会直接促使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二,师幼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三,同伴交往不仅是幼儿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幼儿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五,规范合理、完善具体的教育活动制度、生活膳食制度、适当的防病措施与安全制度等也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0、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维护和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培养幼儿较强意志品质,提高幼儿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处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具体可分为以下两方面的目标:(一)维护与调适目标;(二)发展与培养目标11、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正反结合原则、尊重与矫正相结合原则、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12、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认知发展的辅导;2、情感的教育;3、意志品质与挫折耐受力的教育;4、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5、伙伴关系的辅导13、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在环境创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心理教育教育;5、心理辅导、感觉统合专项训练14、如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可在幼儿班集体的建设与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教师应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3、教师应当注意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让幼儿获得正确应对意外事件或冲突的解决方法,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4、对于有某种心理障碍倾向的幼儿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实施巧妙的干预手段,以产生矫治的效果15、如何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智能;二,通过游戏调整幼儿的消极情绪;三,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四,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五,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16、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1,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2,树立科学的育子观念;3,使用科学的育子方法;4,学当孩子的心理医生17、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二)提升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三)家园协同进行;(四)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化的问题;(五)避免走向两个误区。一是完全活动化;二是简单医学化。18、简述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的意义:1、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以丰富教育资源;2、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善提供重要依据;3、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4、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促进家园协作;5、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评价的有益资料;6、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可以提高教师素质19、简述幼儿心理档案的内容:1、基本概况(包括幼儿姓名、性别、年龄、身长、体重、视力、家庭简介等方面的指数;)2、认知发展的材料(包括材料化和非标准化两类材料);3、操作能力的材料;4、幼儿语言发展的材料;5、情绪和意志发展的材料;6、社会交往方面的材料;7、其他方面的材料。20、简述使用幼儿心理档案要注意的问题:1、辩证地使用,避免出现偏差;2、发展地使用,充分体现幼儿心理档案的功能;3、开放地使用,避免档案神秘化,增加幼儿心理压力21、简述“幼心课”的设计步骤:1,确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调和目标;2,拟订计划;3,确定课程的执行措施与保障条件;4,课程试用;5,课程修改、调整与补充.22、简述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1、确定主题目标;2、选择方法;3、确定活动时空、形式与内容;4、确定活动步骤;5、准备活动器材;6、明确反馈与调节措施;7、指明活动效果的检验与评价 第十六章 幼儿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一、识记1、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1、语言发展障碍;2、智力障碍;3、学习障碍2、智力落后分为轻度(IQ处于5070)、中度(IQ处于2550)、重度(IQ在25以下)3、常见的问题行为包括一)说谎;(二)拒绝上幼儿园;(三)侵犯行为;(四)偷窃行为;(五)固执违拗和过度任性行为。4、常见的综合性的发展障碍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以及恐怖症。二、名解10、侵犯行为包括对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