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5953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A朝代更替B经济政策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2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4北周鲜卑大臣豆卢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李悝变法 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8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9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10(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 BC D11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了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1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C忽必烈改革 D孝文帝改革1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C D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二、非选择题(第15题10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72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分)(2)请对材料二中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6分)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王公卿士,咸以然不?”禧对曰:“实如圣旨,宜应改易。”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舛违之罪,实合刑宪。”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其卿等之谓乎?”魏书咸阳王禧传(1)文中“高祖”指谁?(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高祖在位期间有何重大举措?有何影响?(6分)(3)材料中事件表明了高祖怎样的态度?(2分)17“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6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材料二中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2分)(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8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材料二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勇武之风为汉人文弱之气,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4分)(2)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2分)(3)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解析1【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可以看出作者研究历史的角度是经济角度,故B项正确;朝代更替、民族矛盾和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2导学号1624001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立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选C。3【解析】选C。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4导学号162400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重要历史问题的深层次分析能力。北周是我国北朝的一个朝代,它继承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结果。5【解析】选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成片的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6导学号16240017【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材料“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选D。7【解析】选B。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明显错误;D是从特点说的。8导学号16240018【解析】选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10导学号16240019【解析】选A。为了保证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推行均田制,正确;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正确;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封建统治,正确。故选A。11【解析】选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北魏创立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北魏均田制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大量无主荒地,不存在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和可以买卖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无法杜绝,故D项错误。1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A项正确;B项是影响;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13【解析】选D。“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故选D。14【解析】选D。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第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因此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D项。15导学号16240020【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可以概括出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另外结合所学从北魏统一北方但风俗落后,社会矛盾激化及统治者改革的热情等角度组织回答。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可以概括出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对统一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观点:孝文帝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言之有理,酌情赋分)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及著作出处可以判断是北魏孝文帝。第(2)问,一方面根据材料归纳,另一方面结合教材知识列举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加以论证即可。【答案】(1)高祖是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2)重大举措: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减轻租调,这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负担也相对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政治文化上主张汉化,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如禁鲜卑语、改鲜卑复姓、禁胡服、改官制、改革律令等。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以及各民族的大融合。(3)坚决推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相应措施等。17导学号16240021【解析】第(1)题难度稍大,首先分析出四则材料的观点,然后判断是赞成派还是反对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首先分析出赵翼的观点,即认为北魏的衰落是因为推行“汉化”政策,然后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加以辩驳,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须言之有理。【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革除旧俗等(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的发展。18导学号16240022【解析】(1)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翻译解读的能力。(2)考查民族融合的概况,双方相互交流,促进了饮食的变化。(3)该问考查了对民族融合的理解,融合意味着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而不是谁吞掉谁。(4)从材料二中孝文帝的服饰及饮食变化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5)该问考查了对改革家的评价,以及改革成败的原因。【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5)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从材料中“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兼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解决的具体措施。第(3)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后来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改革本身,充分肯定孝文帝改革对于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2)措施:推行均田制。(3)不正确。北魏衰落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和北方的繁荣,加快了北方各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20导学号16240023【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说汉话、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