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2109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3.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4.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5. 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6.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 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7.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8.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9. 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10. “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11.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 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12.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13.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4. 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15. 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16.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17.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18.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19. 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管理方式。20.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特循。21.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22. 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3.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24. 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25.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6.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27. 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8. 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29.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30. 制度化优先:导学P34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31. 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32.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33. 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34.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35.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6.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37.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38.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39.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40. 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41. 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2.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43.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44.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45.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46.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47.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48. 世界体系论:该论理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49. “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50. 社会趋同论:该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4年提出来的,其观点是:在社会现代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51、全球发展理论: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该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二.填空题1.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2. 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的自身)的生产。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4.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5.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6.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7. 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8. 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9. 按照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类。10.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1. 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12.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13.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14.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5.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16.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17.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18.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19. 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20.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21.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22.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23. (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24. 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25.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6.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27.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28.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29.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的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30. 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31.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32. 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33.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段。34. 从家庭结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35.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交换)。36. 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岗前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其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及领导的直接监督。37. 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38. 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39. 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论的两种特点: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40. 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41. 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42. 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使用的。43. 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44.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三种。45.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46. 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47. 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48.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49.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50. 城市社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工作共同体。51.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集团的区别。52. 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53.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论)、(种姓制)和(阶级)。54.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55.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56.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权力。57. 社会分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58. 阶层的划分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59. 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60.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61.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设备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62. 制度建设与(政治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63.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1901)年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64.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65.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66. 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来实现的。67. 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68. 标签论认为越轨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即加标签)的结果。69. 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健全法律体系)。63、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70.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71. 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72. 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73. 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74.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的关系,顺应关系和(掠夺关系)。75.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76. 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77. 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78.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79.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80.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81.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工作)。8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83. 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和人道主义是(社会保障)的特点。84. 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对象是正常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员。85.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86. 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87. 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88. 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89. “文化类型”说是由(索罗金)提出的。90. 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91. 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92. 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治(神灵时代)、贵族统治(英雄时代)、人民统治(凡人时代)三个历史阶段。86、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论。93. 社会流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94.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是指(代际流动)。95.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纺织业的兴起);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子制造的电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宇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应用。96. 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97. 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的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98. 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99. 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100. 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是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的(增长的极限)。101. 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是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三.选择题1.“社会”一词源于(A)。【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2.人类社会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C)。【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C)。【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操 D、陈千秋】5.理论社会学又称(A)。【A、纯粹社会学 B、经验社会学 C、应用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6.文化是指(D)。【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的所有财富】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与爱 D、自尊的】9.“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B)【A、安全的 B、归属的与爱的 C、自尊的 D、自】10.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C)。【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11.“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B)。【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1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擦背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13. “不同的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A、冲突 B竞争C、合作D、顺应】14.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A、角色扮演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5.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16. 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A)。【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B、家庭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17. 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角色关系,叫做(D)。【A、复式角色B、自致角色C、实际角色D、角色丛】18.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受主义B、权力主义C、观主义D、乐观主义】19.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A、形式运算B、具体运算C、感知运算D、前运算】20.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2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22.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23.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24.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B)。【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25. 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D)。【A、同事B、军人C、师生D、儿童游戏群】26. 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作用相互形成关系状态是(B)。【A、家庭的定义B、家庭结构C、家庭作用D、家庭类型】27.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28.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C)。【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29.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30.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A)。【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31.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C)。【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B、能更快地实现社会效益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32.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33.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提出的。【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34.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35.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36. 社区有的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C)。【A、按人们主要活动分类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D、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37. 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A)。【A、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B、血缘关系和业缘关系C、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D、地缘关系和人缘关系】38. 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A)。【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39. 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D)。【A、城市社区B、郊区C、城乡融合区D、农村社区】40.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C)。【A、超城市化B、逆城市化C、城市化D、过度城市化】41.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A、迪尔凯姆B、帕森斯C、韦伯D、吴文藻】42.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A、肉体上消灭B、财产上全部消灭C、让其自生自灭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43. 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A、专业化的程度B、社会声望的高低C、职务D、报酬的高低】51. 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C)。【A、韦伯B、库利C、帕森斯D、米德】45. 阶级的本质是(B)。【A、压迫B、剥削C、掠夺D、强权】46. 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A)。【A、阶级 B、等级 C、种姓 D、阶层】47. 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B)。【A、剩余产品B、私有制C、公有制D、封建制】48. 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D)。【A、阶层B、等级C、种姓D、阶级】49. (D)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A、1954 B、1949 C、1960 D、1956】50. 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以下哪个阶层。(D)【A、农民阶层B、工人阶层C、小资产阶层D、知识分子阶层】51. 整合作用是指(C)。【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52.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53.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B)。【A、规则系统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54. 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C)。【A、概念系统B、组织系统C、规则系统D、设备系统】55. 政治制度的政策、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C)。【A、组织系统B、规则系统C、实用设备D、象征性设备】56. 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D)。【A、制度化冲突B、制度化逃避C、制度化建设D、制度化优先】57. 提出社会失范的是(C)。【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58.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59.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遵从D、反叛】60.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A)。【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61.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A、消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控制】62. 手段一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C)。” 【A、创新B、逃避行为C、反叛D、形式主义】63. 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A)。【A、社会失范论B、亚文化群体论C、标签论D、弗洛伊德人格论】64.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C)【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65.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66. 大规模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B)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A、人与环境的关系B、社会关系C、利益关系D、价值关系】6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D)。【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68、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D)。【A、充分就业B、不充分就业C、隐性失业D、就业】69、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D)。【A、显性失业B、不充分失业C、隐性失业D、失业】70、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A)。【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不充分就业D、充分就业】71、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B)。【A、绝对贫穷B、相对贫穷C、长期贫穷D、短期贫穷】7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C)状态。【A、相对贫穷B、个案贫穷C、长期贫穷D、短期贫穷】73、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A)。【A、个别贫穷B、集体贫穷C、相对贫穷D、绝对贫穷】74、社会工作是指(A)。【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75、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B)。【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社区服务】76、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B)。【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D、志愿者服务】77、社会保险属于(C)。【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D、人身,人寿保险】78、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C)。【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经济保障】79、1948年,(D)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80、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A)。【A、维持社会稳定B、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生活安全】81、依社会工作的(D)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A、对象B、定义C、发展的渊源D、方法】8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B)的西方社会。【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C、20世纪中期D、20世纪90年代】83、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民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C)。【A、经济的发展B、物质文明的进步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D、政府的足够重视】84、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85、“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86、“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A、“文化类型”说B、“生物有机体”说C、历史三阶段说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87、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88、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D)发生变动而引起的。【A、意识形态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89、“.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A)【A、历史循环论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社会流动论】90、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C)。【A、个人流动B、代际流动C、垂直流动D、代内流动】91、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C)。【A、熊彼得B、帕雷托C、索罗金D、米勒】92、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B)。【A、水平流动B、垂直流动C、代际流动D、代内流动】93、按照流动的(C)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A、方向B、参照物C、主体D、涵义】94、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A、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95、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C)【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 、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96、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A、弗兰克B、丁伯根C、普雷毕什D、沃勒斯坦】97、“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A)。【A、贝尔B、弗兰克C、奈斯比特D、达伦道夫】98、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A)。【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起来越相似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99、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B)【A、社会趋同论B、依附理论C、全球发展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100、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A)【A、普雷毕什B、弗兰克C、沃勒斯坦D、丁伯根】101、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C)中的观点。【A、人类的目标B、人类处在转折点C、增长的极限D、超越浪费的时代】102、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D)的出版。【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B、今后200年C、人类处在转折点D、未来社会学】四、简答及论述题1、 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下列三点:(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人们社会生活是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通的,每日在一个人身上要发生无数次的社会交往现象分析起。人不能离群索居,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为了要活下去,那就要进行生产。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便构成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必然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便构成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制了人类自身,创制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答:社会学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3、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体说来是: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社会规律,而社会学则是研究社会现象即特殊规律。第三,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了断吸取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研究成果,扎根于具体科学之中才能更加充实地发展自己。4、 社会学的功能。答:(1)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化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2)增长社会管理人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3)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四、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5、 社会需要的涵义。答: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需要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2)需要的客观性,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凭空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的条件下产生的。(3)需要的社会性。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6、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答: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追求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目的。这些目的分为四个方面: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四个方面的目的,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2)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7、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论述题)?答:(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的辨证的统一。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意志,也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因为人从来就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的本性。(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别是人的需要的表现都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一定程度上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的、本能的表现。但人性与兽性却又不能完全分开,毫无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这是人类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满足需要的三个阶段,更是人类为了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为享受而斗争,再进一步到为发展而斗争的必然过程。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论述题)?答: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从人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1943年马斯洛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一书中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到1945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是中有对这项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个基本点:(1)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2)一个愿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以上五种需要的关系是:(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较低级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后,较高级的需要才会成为他们所追求的需要;(3)高级的需要比低级的需要更能持久的激励人;(4)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地需要发挥主要作用;(5)并非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划分等级逐步上升,而其顺序可以颠倒或者超越。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9、 社会交往的意义。答: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它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扩大文化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和传播社会文化。(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10、 马思主义的交往理论。(论述题)答:(1)“交往”这个术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含义极为广泛。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4)该理论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影响物质交往的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1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1、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2、人际关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3、人际关系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1)需求的互补性;(2)态度的类似性;(3)距离的远近;(4)交往频率。4、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相互尊重与合作,需要使双方都感到满足等因素的影响。1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答: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它的基本内容:1、传授生活技能;包括:(1)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2)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3)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知识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社会真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他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3、指点生活目标。人生的目标问题,也即人生观问题。一个人的人生观过于他一生的生活方向和道路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年轻人生观的健康发展,便是一个问题。4、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便是向社会输送经过培训的、合格的,社会角色的候选人。13、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论述题)答: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的社会规范,培养的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个性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表现在:(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2)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的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4、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形成的条件及功能。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它的特征: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组织,家庭的建立虽然要履行一定的手续,但子女的加入却近乎是自然的。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的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的间的界线,打破了角色之间的严格分工。个人通常将自己的全部个性投入,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格特征。在初级群体中,其成员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性的人而存在的。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法律等,而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亲密是成员间感情上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千方百计的设法加以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它形成的条件:(1)保持较小的规模;(2)进行直接地面对面的互动;(3)保持相对持久的互动关系。它的功能:(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人们为了满足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程度不同。(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相应的社会规范。能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正是通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且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作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达到社会控制的效果。15、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答:新中国的婚姻家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第二,早婚的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第三,独生子女问题。第四,老人赡养问题。第五,离婚问题。16、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答: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人和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群体。是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人和组织都是为了负担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标就简单发。(3)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此成员的关系少带感情。(4)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社会组织成员可代替性强。17、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有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答:社会组织的目标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包括组织的使命、目的对象、时限和指标几部分内容。它的具有以下意义:(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当的社会职能的集中表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3)目标是社会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便构成分工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协同努力这就是合作。(4)目标是团结的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