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1685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shangdaxue.cc/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4)考点: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如同国内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产生垄断一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垄断,即国际垄断。各资本主义国 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其目的,是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或者说,是通过 各国垄断组织的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几乎同步。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也同时在发展。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垄断阶段,资本国际化的形式 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继续发展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国际化进程加速,这主要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同盟。战 后以来,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表现为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扩大在国外的投资。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考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1)生产的全球化。早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国际分工主要是所谓垂直分工,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事工业生产,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从事农 业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二战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并进而从过去的在世界范围内按部门实行专业化 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2)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发展得更快。(3)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资本全球化的另一表现是世界货币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大发展。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实际主导者和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积极影响: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引进国外的先 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调整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国内的就业,促进国内的消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 交流。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这方面的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在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 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 来,这就使得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考点: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生产力 要素的变化上,就劳动者来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加强。就劳动对象 来说,新变化也层出不穷: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等。考点: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 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使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在分配上,许多国家进 行了政策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缓和了社会矛盾。考点: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变化的主要表现: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 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地通过个人的政治、法律行为,或以团体、组织、政党为单位,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谋求自身利益;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 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变。本质上讲,正是工人创造出了更多价值、社会财富,才使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则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的胚胎里孕育“新的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都是非爆发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考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曾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顽强抵抗,甚至出现过暂时的“复辟”,但最终还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会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 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 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考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 盾的。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股份资本是资本家的集体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后来,又出现了私人垄断乃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考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 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会继续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 量和斗争。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考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已经出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托马斯莫尔(ThomnasMore,1478-1535年)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造的尝试。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间祸害,必须为一种更好的 社会制度所取代。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以及新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 的思想萌芽等。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城乡、体脑差别;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管理机构,直至其最后消亡。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和启示。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但因为他们的唯心史观,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阐述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并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论述和预言。考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 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对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实际情况,马、恩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 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 不平衡。列宁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十月 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是列宁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考点: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战时共 产主义时期。外国资产阶级不甘心资本主义统治在俄国的失败,14个国家武装围攻俄国。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的主 要特征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列宁指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这时列宁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 经济政策。就是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农村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六年多里,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 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即能控制其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列宁晚年的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想,包括: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 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 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 家各方面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考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在宪法中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1936年,苏联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其 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苏联模式中,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但计划是主导,忽视甚至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计 划而不是市场配置的。最后是政治思想文化建设与发展。考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二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有些国家如捷克的工业还跻身当时的世界十强。二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考点: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朝鲜、越南和蒙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处于中美洲的古巴,也独立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二战后到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一度出现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大试验,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考点: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各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浪潮风起云涌,殖民地纷纷独立。如何走上强国富民之路,都在探索。再次,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最后,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想、实践和成就给各国人民以启示。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曲折,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实践,有辉煌的成绩, 也发生过曲折, 特别是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第一,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勇于探索。第三,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既要抵制资本主义思潮的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第四,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考点: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首先,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 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其次,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再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 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正义、共同富裕。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政权体制, 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在夺取政权后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和 复辟,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社会主义民主,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 度。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进入无阶级社会。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具体形式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具有多样性,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实践表明,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探索本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形式。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整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理论基础、三权分立的制度等具体内容。它们标榜西方民主是“普世”价值,号称在它们的国家 里已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但究其实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史上存在的所有这些民主,都是少数人、少数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始终处于被统 治、被剥削的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 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 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民主是手段。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善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目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考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设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建立的新社会制度,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 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列宁总结出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 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及其民主制度。考点: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不同。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考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考点: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三,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 战。第四,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考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11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www.shangdaxue.c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