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09751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他改变了近代中国被列强欺辱、任人宰割的历史,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他的时代没有人敢碰中国,即便强大的“老美”也只能乖乖地坐在谈判桌前。这里的他指的是( )A邓小平B毛泽东C蒋介石D孙中山2 . 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因为那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单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以及他的小弟们,这表明此次“交锋”A巩固了新生政权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C为中国赢了和平的外部环境D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3 . 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杨利伟等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A热爱祖国,敬业奉献B清廉执政,一心为民C献身科学,淡泊名利D会战石油,艰苦创业4 . 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争斗、以双赢取代零和,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B铲除“台独”势力C交流合作原则D一个中国原则5 . 李明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了如下知识卡片。如果要给卡片一个名称,最合适的是时间史实1978年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A祖国统一大业B社会主义改造C改革开放D民族工作成就6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宣布,正式成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 )A中央人民政府B福建省C深圳D广东省7 . 在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中,后来又是新时期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是下列图中的( )AABBCCDD8 .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BCD9 . 2017年12月14日上午,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因病辞世。他的乡愁寄托着他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为了解决两岸分离的“乡愁”,中央政府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经济特区D两岸“三通”10 . 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取得稳定物价之战的胜利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ABCD11 .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B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D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12 . 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13 . 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上海浦东B海南C厦门D深圳14 . 观察下表,我国1955和1956年粮食总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表(部分)年份19491953195419551956产量(亿吨)1.131.661.691.831.92A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B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C一五计划的全面推进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5 . 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A新解放区B全国农村地区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16 .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17 . 下列史实有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三大战役的胜利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ABCD18 . 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C中共十五大开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D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9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推动中国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因为( )A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B它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C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它是在邓小平主持下制定的政策20 . 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的基本方针是:( )A两岸统一B一国两制C统一战争D民族自治21 .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探究学习卡片。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B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22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3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外向型经济D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24 . 口号、标语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口号、标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造反有理”、“打倒一切” “港澳回归,洗雪国耻”ABCD25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二、综合题26 . 材料一: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某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请回答:(1)材料一中“民族独立”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会议名称,及通过的宪法名称及其颁布的历史意义。27 . (题文)歌声承载着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歌声响彻全世界)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1)材料一中的“歌曲”在哪次会议中被定为代国歌?这首“歌曲”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天安门广场上被奏响,是为了庆祝哪一重大盛典?(歌声激励保家国)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奔赴朝鲜前线的目的是什么?(歌声谱写大篇章)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3)材料三中的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经济特区的设立,请写出后来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的“诗篇”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该“诗篇”指的是哪一事件?(歌声彰显民族情)材料四: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4)为了确保材料四中“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平等、团结和发展,我国还制定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该制度的名称。28 . 看图回答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结合上图回答问题:(1)上面四幅图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四个步骤,请你列举出来(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失误,请举出两例(3)在完成图二的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其标志是什么? (4)在图四中,率先搞“包干到户”的一个典型是?29 .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概括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什么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综合题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