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918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2.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4.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A政治上重文轻武 B商品经济发展C市民阶层兴起 D理学思想兴盛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6宋代以都城汁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A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7.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8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 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 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9.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10.“(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11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这表明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 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2.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13.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1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间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1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急需改造社会的良方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16.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 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 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17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A推动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18.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对此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并成为主要劳动工具 B农业近代化发展缓慢C民国政府积极倡导农业机械化 D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机具的发展19.字林西报报道:1927年5月14日,上海最著名的买办世家席宝顺的儿子以反革命罪被捕,五天后,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5月16日,上海最大的酒业商人赵继镛被以同样罪名逮捕,交20万元后释放;棉纺织厂主许宝箴的儿子以共产党罪名被捕,交67万元后释放。材料说明A北洋军阀政府勒索敲诈资本主义企业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 D国民政府在上海对企业征收重税以镇压革命20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间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21.法国总统德斯坦说:“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以下各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C.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D.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2. 下图所示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B.加速并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C.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被迫由北往南移23. 1937年,国民政府在某宣言中说:“(日寇)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本日移驻重庆”该宣言表明A.中国的抗战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B.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基本占领华东地区C.国民政府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坚持抗战的决心 D.全国抗战的领导中心发生变化24.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共52分)25、(14分)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成化十一年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 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此后, 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8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6分)26、(18分)一个民族在经历落后的痛楚后,往往会向先进的民族与国家学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8分)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斤、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丈明。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摘编自张允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触合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前后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1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推崇中国文明所反映的(西欧)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6分)福州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科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BDBDBADCCBAA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CBDBBCCABC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共52分)25.(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8分)(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6分)26. (1)变化:维新变为革命。(2分) 原因:清政府没有接受孙中山的主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孙中山对清政府的认识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成长。(6分)(2)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2分)(3)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探索救国救亡运动受挫;北洋军阀统治黑暗;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袁世凯掀起尊孔复辟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主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8分)27. (1)相同:都经过了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历程;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都与本国或地区的社会变革过程相结合;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不同: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也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8分)(2)特征:崇尚理性;反对专制和特权,追求民主平等。(3分) 影响: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