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核心知识点背诵讲义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07844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核心知识点背诵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核心知识点背诵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核心知识点背诵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必背基础知识点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1、分封制: P5(1)分封的内容:土地(主要内容)和人民;(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但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5)分封制的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宗法制:P6(1)特点: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级森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是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地方独立性相当大、政权趋于严密但未形成中央集权、4、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P9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5、秦朝三公九卿制。P9三公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朝时是虚设的)。6、郡县制:P10(1)建立过程:郡县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特点:郡和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汉初郡国并行制P12(1)设置:汉初,刘邦为了加强统治,大封同姓王(2)危害: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在诸侯原有封地上“众建诸侯”,分割诸侯领地。8、唐朝三省六部制:P14(1)三省职能、运行机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9、元朝行省制度: P13(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辖。(2)意义:改变了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0、选官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P14P15夏商周时期,官吏世袭;汉朝的察举制,依据品行选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隋朝隋炀帝时,科举制度形成,依据考试成绩和才学选官: 科举制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由中央选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1、明朝内阁制:P17(1)设置: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2)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2、清朝军机处: P18(1)设置:时间:雍正年间。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2)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诏令。(3)特点:机构简单;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4)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P1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1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皇帝加强君权的两种措施:一种是分割宰相权力,一种是重用身边亲臣、近臣。第二单元 世界古代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P22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山岭纵横,河流交错,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这决定了希腊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和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及内容P23(1)梭伦改革: 内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废除债奴制等。建立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意义: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利克里改革:时间:公元前5世纪 内容:除十将军外,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鼓励公民参政。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4、评价雅典民主政治P24(1)对雅典: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2)对后世: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5、罗马法: P26(1)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的原因: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十二铜表法的影响: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2)罗马法由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的原因: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版图不断拓展,原有的公民法无法适应罗马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3)罗马法的作用:维系统治: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局限性)。影响后世: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第三单元 世界近代政治1、英国权利法案P37(1)内容:限制王权。(2)评价: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P37(1)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P39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掌权,议会内阁制为核心,通过渐进式温和改革不断完善。4、英国渐进式改革的表现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18世纪建立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议会的作用。5、美国1787年宪法P41(1)背景:独立之初美国松散的邦联,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使国家形势很严峻:政治不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阻。(2)内容:政体:总统制共和制;原则:三权分立;国家结构:联邦制。(3)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联邦体制,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加强了国家权利,又发挥了地方的自主性;三权分立、联邦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维护了美国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不足:允许南方的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地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一样的权利等。6、英国首相P38产生: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经国王任命担任;任期:可连选连任制衡:表面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7、美国总统P41产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有任期限制,一般不超过2届,每届4年制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可以提名各级行政官员和法院大法官。但签署命令、缔结条约、提名官员要经国会同意,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立法,但国会可以通过2/3多数再次通过,国会还可以弹劾总统。8、德国皇帝P46是国家元首,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可任命首相。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行政权控制立法权,使德国成为一个不完全不彻底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第四单元 中国近代政治1、列强侵华史:(1)、鸦片战争(18401842)与南京条约: P5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为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主权。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美国强迫签订的望厦条约和法国强迫签订的黄埔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列强侵略权益。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 P52、原因:主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列强修约遭到拒绝。、结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和(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与马关条约: P59、黄海大战(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开始大街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P6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九一八事变:P74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占领东北三省,成立伪满洲国。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6)七七事变:P74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挑起事端,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2、太平天国运动:(1851)P54(1)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正式建立政权。(2)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归圣库,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评价: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性:绝对平均思想,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3)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制定)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教上:开设新式学堂。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4)失败: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义和团运动(1898)P60(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2)口号:扶清灭洋。这个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精神与勇气。但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盲目排外,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2)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采取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的方式加强对中国的控制。3、辛亥革命(1911) P62 P65(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主要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评价辛亥革命政治上: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缺点: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受到革命影响。4、五四运动:(1919) P66(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完整体现了反帝反封建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免除曹、陆、章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共产党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共一大(1921) P67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建立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内容:讨论建党,制定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局限性:没有认识到中国的革命性质是民主革命,没有把发动农民作为工作中心。(2)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P68过程:中共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通过了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接纳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标志两党实现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3)大革命时期(19241927)P68经过: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开始; 1926年开始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P70经过:两大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并召开八七会议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建立井冈山、瑞金等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 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5)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P74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进行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太原会战(共产党参加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共产党在正面战场辅助国民党。相持阶段: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1940年取得百团大战胜利。国民政府继续在正面战场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的畅通,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英国并肩作战。胜利原因:国共始终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胜利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6)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P78经过: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全面进攻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共产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开展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1949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进而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6、民主革命:(1)领导阶级:先后领导的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指五四以后的革命(4)革命的任务:独立、民主;反侵略反封建,反封建的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5)革命的纲领: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6)土地革命: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的土地革命(7)革命军队: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8)革命中心区域:大革命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长征由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9)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0)革命的曲折与教训:太平天国失败: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失败: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共一大: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没有把发动农民作为工作中心。大革命失败: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八七会议纠正右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认识到不能走俄国城市暴动的路,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认识到应该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纠正左倾)第五单元世界现代政治一战后的俄国1、马克思主义:(1848年)P84(1)产生条件: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阶级基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理论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个人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革命;国际联合。2、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P88(1)结果: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俄国四月提纲的提出:(1917年)P89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4、俄国七月流血事件:P89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5、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起义):(1917年)P90(1)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P94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初步确立政协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宪法正式确立三大民主制度。政协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3)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4)完善: 新时期,完善三大基本民主制度、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2、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P99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政协制度;1984年,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十六字方针,并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P10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台湾。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20世纪90年代初,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相继成立,1992年,两会达成“一个中国”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第七单元 中国现代外交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109(1)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50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70年代开创外交新局面P112(1)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在中国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最大外交成就)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2)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转机的关键)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军事上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从中国方面看:来自苏联的直接威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P114(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海地维和)(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上海合作组织)第八单元 世界现代政治二战后的世界1、两极世界的形成及美苏“冷战”P118(1)1945年,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实际是美苏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2)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公开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揭开冷战序幕(3)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4)1947年,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冷战,苏联以经互会应对(5)1949年,北约建立,是军事上的冷战,苏联1955年组建华约应对,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建立。2、 马歇尔计划P119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把西欧纳入美苏冷战的战略轨道,从而实现控制欧洲、争夺霸权的目的。3、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P122(1)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欧洲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的出现。(2)欧洲联合的原因:经济上,资源上的互补性,加上战后经济恢复发展中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政治上,为了摆脱美苏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文化上: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历史上,有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并汲取历史战争的教训(3)欧洲联合的意义: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欧洲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因素P126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苏联解体,但俄罗斯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欧盟的建立;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5、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多极格局尚未形成,但趋势加强,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当今国际关系形势:和平与动荡、紧张与缓和并存高考必背基础知识点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经济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与集体耕作的奴隶社会经济制度相比,小农经济下,农民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从总体上看,小农经济也具有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2、冶铁业: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和推广;两汉出现高炉炼铁技术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出出现灌钢法。3、制瓷业:东汉,成熟的青瓷;北朝:成熟的白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宋代瓷窑遍地,出现五大名窑。元朝景德镇闻名;明清出现彩瓷和珐琅瓷4、“市”的发展宋以前:有严格的地点限制,坊、市分开,设专职官员管理;有严格时间限制,日中为市宋:地点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可沿街开设店铺;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早市;商业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特点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出现地域性商帮6、“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评价:初期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进步。7、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但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世界近代经济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2)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沿岸的传统商路,导致商业危机(3)精神动力:西欧各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各大洲联系加强,打破了彼此隔绝状态,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世界贸易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雏形形成。(2)对欧洲:欧洲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商业革命。欧洲物价猛涨,黄金贬值,出现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原始积累速度加快,封建主势力衰落。3、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金:殖民掠夺带来了大量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的积累;市场:殖民扩张带来广阔的市场。(必要条件)4、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手工工场逐渐被机器工厂取代,近代城市兴起。(2)对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巩固。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3)对世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加紧对外扩张,掠夺原料和市场,一方面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一方面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对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3)对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被美、德赶超;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6、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导(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7、资本主义社会市场形成过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形成(16世纪前后)(2)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17、18世纪)(3)工业革命基本形成(1765年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870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经济1.洋务经济(19世纪60-90年代)(1)概况:洋务派及其主张: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璋、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内容 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代表: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70年代开始筹划海防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实用人才) (2) 破产: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其破产,破产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的科技,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3)评价: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但是没有使中国走向时富强。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条件: 列强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影响:民资产阶级产生)(2)19世纪末初步发展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和主要原因)(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3)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原因辛亥革命的推翻了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直接和主要原因)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影响:资产阶级壮大,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五四运动)(4)一战后迅速萧条的原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结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列强的侵略)(5)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较快的原因: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影响: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6)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的原因: 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大发战争财。(7)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的原因:国民政府对外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国民政府对内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3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后天畸形: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集中于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革命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反抗性(2)妥协性: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第四单元 中国现代经济1、1952年经济恢复:表现:工农业产值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意义: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原因有:巩固国防;重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主要成就集中在东北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4、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内容:提出当前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工业国(3)意义: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5、1958年大跃进:(1)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困难(2)教训: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6、1958年人民公社化(1)评价: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2)教训: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革结束,但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8、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国有企业,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管理体制上:变单一的行政管理为企业自主经营、扩大企业自主权(3)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4)分配方式上:变平均分配为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搞好市场经济(2)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10、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1)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沿边、内地(2)特点: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3)对开开放的窗口是经济特区,90年代的开放重点和桥梁是上海浦东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较大的几个时期(1)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西装、西餐、西式建筑等(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政治、风俗、文化全面影响中国沿海城市、中西合璧(3)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和国内政治运动以及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资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4)20世纪末,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物质文明呈现多样化的特点2、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这是近代各个时期物质生活变化的共有的原因)(2)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3)政治运动的推动(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4)政府颁布的法令政策(如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第六单元 世界现代经济一战后的美国1、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华尔街股市的崩溃经济危机扩展到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此次经济危机异常严重的原因:胡佛自由放任,没有及时调整生产关系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力主改革。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金融方面: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农业方面:减耕减产,提高价格福利方面:发放救济金、以工代赈手段:立法手段为主、兼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经济上:缓解了经济危机;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人民生活,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主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现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90年代出现新经济现象6、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5070年代:加强国家干预,结果出现20年的经济黄金时期;70年代:由于国家干预加强的局限性,出现经济滞涨;80年代:减少国家干预,减少福利,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与私有结合的混合经济,滞涨现象得到缓解90年代:由于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重视知识经济,出现持续增长的“新经济”现象。第七单元 世界现代经济一战后的苏俄(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取消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和实物配给制影响: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内战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7)背景:苏俄领导人企图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主要内容:粮食税;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标志着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作用特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作用: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迅速实现了工业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滞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农业:粮食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推广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物质利益5、勃烈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工业: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6、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7、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承认市场经济,以指导性计划代替指令性计划,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个体和私营企业。第八单元 世界现代经济二战后的世界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运行机制、意义背景: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为继,国际金融秩序混乱。运行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充当黄金等价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意义: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区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宗旨是经济复兴和发展,提供长期贷款3、欧洲联合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原因:(1)经济根源: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2)现实因素:两极格局夹缝中,谋求自身安全、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需要(3)思想文化根源: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相似的文化传统和经济上的互补性使统一成为可能(4)历史根源:汲取了历史上战争和冲突的教训,使欧洲人渴望统一影响:(1)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2)增强了欧洲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3)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4、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原因、实质、评价、应对策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根本);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评价: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以利用国际资金、技术,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基础差、技术低,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高考必背基础知识点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发展的重要阶段。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关于矛盾的双方关系的辩证法思想3、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5、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为政以德,取信于民礼:克己复礼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6、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7、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8、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由思想统一到政治统一) “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核心思想) “三纲五常”。9、儒学成为并维持正统思想的原因儒学自身的发展。如汉代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发展成新儒学体系,宋代吸收佛教、道教学说发展成理学。儒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如汉武帝重用儒士,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南宋以后定为科举考试教科书。10、北宋理学代表人物:“二程”主张:核心思想: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提出“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得到天理。11、南宋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12、南宋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 “发明本心”,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13、明代儒学代表人物: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14、理学与心学比较同:思想上都属儒家理学的范畴;哲学上都属唯心主义;政治上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异:从哲学上层面上: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属主观唯心主义;从求理的方式上: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的方式去把握“理”;而心学则主张反省“内心”、发明本心,致良知。15、离经叛道的 李贽(1)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标准。批判道学家的空谈、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2)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16、反对封建专制的 黄宗羲(1)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权利(2)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7、经世致用的 顾炎武(1)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2)评价: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18、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1)共同主张:都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批判传统儒学,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反映。(2)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理学扼杀人性,不近情理。19、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消极影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束缚人们的思想;倡导“三纲五常”,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第二单元 世界古代、近代思想1、 如何评价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但忽视了道德和法律对人的约束力。2、苏格拉底主要观点及产生背景: 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主张“知德合一”、美德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