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 (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6903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 (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 (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1 (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有个米诺斯王国,王国中有个迷宫。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根据传说组织了发掘,找到了迷宫和米诺斯王宫,证明了该王国的存在。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神话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神话开展历史研究B神话属于人类早期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史前史C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D神话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2、有学者指出:“周代是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通婚。”西周初期的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A鲁国和宋国 B燕国和齐国 C鲁国和燕国 D宋国和齐国3、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5、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地位6、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C一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7、“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9、清朝进士李希圣曾记录:“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特权的先后顺序是:允许在中国华北驻兵权 军舰“巡查贸易”权 协定关税权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 B C D11、光绪二十一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12、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两白银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新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沙市为商埠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13、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1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因为运动A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出现了学生的爱国运动C取得初步胜利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5、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16、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 BCD1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18、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19、毛泽东说:“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20、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可见当时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21、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A B C D2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评价为“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这次会议A作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 B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C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23、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4、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蓝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A吴起镇 B井冈山 C遵义 D会宁25、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一会战示意图,该会战是A武汉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26、右图1是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原文照片,关于这一宣战布告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布B八一三事变后发布C发布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D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推动下发布27、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记载:“香港罢工工人组织运输队随军服务,沿途农民踊跃协助。蒋(介石)曾谓,进入湖南后,一路民众欢迎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这段文字记载了下列哪一事件 A近代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国民党围剿红军 D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30、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31、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民族自治地方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C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D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65年32、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3、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表明: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和控制 蒋介石决意走台独道路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A B C D34、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奴役的历史35、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通商”。经过不懈努力,“三通”实现于A1981年 B1987年 C1992年 D2008年36、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第36题图1 第36题图2A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图1一定程度加剧了两岸的紧张关系 D图2体现了当代世界的主题 37、浅浅的台湾海峡是中国最深的乡愁。下列有关海峡两岸关系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审议通过 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 B C D38、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该制度A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B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C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创新D明确了宰相之间的职责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39、1911年武昌起义,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消息和评论。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报刊报道标题报道内容摘录申报武昌失守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民立报长江上游之血水革命党者,万恶政府下之产儿,故有倒行逆施之政府,欲求天下不乱而不得。何也?制造革命党也大公报武昌革党起事之警电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盛京时报武昌叛乱志详19日傍晚,革命党约300人潜伏武昌,突袭督署,并随处纵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烬A各报刊描述不尽相同,均未能真实反映武昌起义事实B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C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D历史事实往往错综复杂,很难对其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40、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辽得到清廷的回报41、史载:某年10月底,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分向徐州东西前进政府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11月6日,战斗开始南京、上海等处出现抢米风潮,秩序大乱。该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42、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并公开发行的周刊。据此可以判断,该杂志报道了 西安事变 徐州会战 中共七大 一二九运动A B C D43、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上海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组建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A B C D44、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34分)45、(本题11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46、(本题14分)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 1982年,彭真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所作的修宪报告中指出,提到宪法草案在讨论普遍认为“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基石: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原则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明两部法律颁行的意义。(10分)(2)材料三所说的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五四宪法”相比,在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上有什么重大发展?请说明“82宪法”的重大意义。(4分)47、(本题9分)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2分)(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