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04220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8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点一欧洲的宗教改革(一)必要性1历史渊源(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2)宗教“异端”运动,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阻碍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它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2现实动力(1)经济领域: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2)政治领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3)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1)“因信称义”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马丁路德认为,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2)“与上帝直接对话”马丁路德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3)建立本民族的教会马丁路德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2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矛头直指作为欧洲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它不仅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也是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1内容(1)各国改革主张的相同点反对教皇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强调国家权力,认为世俗权力应当高于教权。主张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马丁路德、加尔文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等。(2)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改革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加尔文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亨利八世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通过“至尊法案”强调英国国王在教会中的权力与地位;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等。,2历史作用(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资产阶级获得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很大一部分财产,加尔文派又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尔文派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问题探究1: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提示: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天主教会和制度的一次社会革命,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维升华: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继承、批判和发展。以自己的变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它总是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和利用。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要取得自己的历史存在,不仅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要有自己产生的渊源和发展的未来。,知识点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背景1国内(1)政治方面:马木路克首领们争权夺利,导致埃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2)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破产,商业和贸易萎缩,经济萧条,国力衰弱。(3)阶级关系: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政治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意识: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高涨。,2国外(1)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阿里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虽然把英法赶出埃及,但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二)内容及作用,问题探究2:阿里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提示:内因: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与残暴及对外扩张战争,造成国内形势的恶化,这表现在沉重的捐税、劳役、兵役造成土地荒芜、父母残子、武装起义不断发生,这使改革难以继续推行下去。外因: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战争损害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利益,于是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并助土反埃,打败埃及,迫使阿里屈膝求和,埃及变成英国等列强的半殖民地,阿里改革走向失败。,思维升华:穆罕默德阿里的残暴统治和连年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了农业和近代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落后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因此,评价阿里改革时应坚持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知识点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1经济: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二)“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内容(1)政治上: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2评价(1)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三)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思维升华: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因此,近代化在俄国出现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知识点四日本明治维新1条件(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2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方面: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方面: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影响(1)积极作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思维升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明一个国家的政策措施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世界的和平为代价,应和平崛起。,知识点五戊戌变法(一)背景1政治(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经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思想: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二)康梁的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梁启超变法通议。,2基本主张(1)学习西方,变法图强。(2)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三)内容及特点1内容(1)政治:广开言论、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4)文教:提倡西学,废八股,培养人才等。2特点(1)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推行者: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4)性质: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5)目的: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推行过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四)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思维升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要点1列表法分析近代俄国、日本、中国三次改革成败的原因,典例1(2011年江苏单科)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问,注意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明治维新之初”,由此判断方式是“官办”,“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第(2)问,材料二、三分析了鼓励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和必要性,“原因”可从官营企业的状况、私营企业的状况及其两者的关系分析;第(3)问,要注意辩证地分析政府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三者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推动了三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其结果却大不同,都影响到三国的国际地位。通过比较,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加深对三次改革的认识。,要点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典例2(2011山东文综)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则体现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区别,农民“愁容满面”“怨声”不断,地主则认为农民不再受奴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夺。,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要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理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它实现了俄国社会的转型,使俄国步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后,也称现代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易错点不能正确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典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错因分析】本例题中容易失分的原因在于对题中目的、积极作用的分析、评价不全面。,【正确解答】第(1)问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结果:战败;影响: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第(2)问考查的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第一问: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第二问: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第三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解析】本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测试能力的考查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本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即现代化史观。以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演进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表象(材料中涉及的目的、成员组成、考察的内容等)为载体,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深入分析、探讨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差异,通过解答,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的再教育。,【答案】(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