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806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圣人为政一国,一车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A.反对厚葬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D.崇尚节用2.董仲舒说:“天数佑阳而不佑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这表明他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将“刑”作为“德教”的辅助手段C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D尊重天道,强调以德治国3.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4.“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在这里,黄宗羲认为A.君主统治不利于天下稳定B.宜颠覆君主和民众的关系C.国法家法同构才能抵达治世D.以天下共治来取代君主专制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他建议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虽分立数百年,但书体中的大篆仍然只是大同小异,又如各诸侯国流行的铜鼎,虽然工艺、造型各有地方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这种现象说明当时A.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的趋势并驾齐驱B.国家分裂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C.诸侯争霸有助于经济文化交流D.文字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8.宋朝的统治者重视制定儒家道德要求的礼俗、乡规民约或家族家法,对道德品行较好者通过加官晋爵、树立牌坊等方式,表彰“孝子贤孙”。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造传统儒学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分裂割据势力D.借科举制选拔实用人才9.某思想家说:“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据此,该思想家强调A.“去人欲”是“得天理”的前提B.“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C.“善”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D.外在探求不如内在反省10.明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政治身份,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也通过技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较多的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驰B.社会文化高度繁荣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11.有学者在评论古希腊某一哲学命题时说:“(它将)一切内容、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据材料可知,此“命题”是A.“人是城邦的动物”B.“人是万物的尺度”C.“认识你自己”D.“美德即知识”12.马丁路德说:“我们凡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在平信徒和神父、贵族和主教以及属灵的和属世的之间,确无差别”。由此可见,他A.旨在否定教皇的权威B.提出了民主政治主张C.表达了市民阶层的要求D.彻底否定了神学理论13.陈独秀说,“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 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其中“求宗教之解放”体现在A.“与上帝直接对话”B.“人生而平等”C. “人是万物的尺度”D.“主权在民”14.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民可以废除任何他们想废除的东西,没有也不可能有哪部法律可能约束全体人民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这说明他A.主张人类社会是由契约组成的B.认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准则C.极力宣扬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D.旨在强调政治权力要制约平衡15.有学者说:“在马克思主义与其敌人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总是受到不应有的歪曲,指责它同人文主义相对立,以至剥夺人的要格和抛弃人的普遍价值。”材料中所说的“歪曲”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A.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B.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提出了无产阶级暴力斗争的学说D.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斗争16.普罗泰格拉“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提高人作为认知世界的主体的重要性,从而打破了当时神主宰世界的局面”。这说明普罗泰格拉A.最早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B.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主张C.注重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D.彻底地否定了古希腊神学17.薄伽丘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存在,而人性的自然要求,就是物质欲望。”此观点A.否定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B.反映了部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C.体现了以理性主义看待人生D.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18.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19.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和谐,宣称“要将愚昧、自私的制度变成文明、和谐的社会制度”。该思想A.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B.促使马克思深入了解社会现实C.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高涨D.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20.1839年8月,林则徐在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中写道:“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这表明A.林则徐不能正确认识国际局势B.清政府重视中英两国的关系C.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工业技术D.中英贸易发展造就英国的繁荣21.李鸿章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这在中国外交层面的重大意义是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紧迫性C.已认识到清政府在制度层面上的缺陷D.官员突破了“夷夏之防”的观念22.康有为、谭嗣同宣称“百家皆孔子学”,康有为称孔子为“改革的先师”,梁启超赞扬孔子“垂法万世”。这些做法的实质是A.确立儒家思想为改革指导思想B.谋求传统儒家思想的全面复兴C.质疑民主思想 在中国的适宜性D.为维新变法运动寻求理论依据23.18971900年,全国有三十多种白话报刊; 而19001911年,白话报刊不下一百二十种。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白话文学的发展C.民主与科学是这些白话报刊的主题D.文学革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24.W.C.丹皮尔在评价一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时说:“地球从宇宙的中心降到行星之一的较低地位。这样一个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把人类从万物之灵的高傲地位贬降下来,但却肯定使人对于那个信念的可靠产生怀疑。”在此,他评价的是A.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C.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D.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25.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的抵制。材料反映出东西方A.社会性质的区别B.阶级基础的不同C.政治诉求的异同D.思维方式的差别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材料二 康有为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出废除家庭,以解除封建纲常对孩童的束缚,孩子由政府公育,三岁进入公立怀幼院,教他们图画、唱歌、游戏,六岁进入公立小学,学习世界有形之物,至国家农工商务,以达“养儿体、乐儿魂、开儿智的目的”。陈独秀时期提出儿童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之道没有别的,是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所短,竭力与欧美各国公民教育达成的共识。制定教育方针须得结合国情,体现本国特有之教育精神,用科学理性否定尊贤崇古的封建膜拜和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反对把儿童塑造出“圣贤人格”,要求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将改良现实社会作为教育应承担之责任和义务。摘编康有为大同书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古代童蒙教育相比,指出近代童蒙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原因。(10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 摘编自雷颐史学方法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宋儒主张关于“道”的不同观点认识,并分析其原因。(8分)材料二 1895年严复发表辟韩篇,对唐代韩愈原道篇进行系统批利。韩愈原文说,君主是制定命令者,臣下是行使命令者,民众是供养君臣者,三者以君主为中心,相维相资,臻于大治。严复指出君主制度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君主圣明,而是源于民众需要,“择其公且贤者,立而为之君”。如此一来,民众成为主人,君主则变成了民举代表。中国奏汉以来的君主完全背离君主原意,乃是窃国于民的“大盗”。 摘编自胡其柱重塑“不变之道”(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韩愈进行批判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目的。(6分)28.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 材料二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8分) 2018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BADABABBDBCA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CCBCDADDDAB26.(18分)(1)儒学经典为教材蓝本;注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注重识字、习字,为书馆教育奠定基础(目的是向专经教育的过渡);名家宿儒参与教材编修;办学形式多样(地方义学、私学、政府官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学校教育与地方教化相结合。(每点2分,共8分,答4点即可)(2)理念:注重用西方教育的理念来培养近代人才(2分,答西方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得1分。)原因:西学东渐,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影响;对儒学体系中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社会运动的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社会发展对培养近代公民的需要。(8分,答到4点即可。)27.(14分)(1)分歧:宋儒强调“道”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4分)原因: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4分)(2)观点:提出君主的出现源于人民的需要;否定君主为圣人,君主是窃国大盗;否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4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目的: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宣传维新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寻求强国之道。(2分)28.(18分)(1)背景:农政全书的背景:“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自然哲学数学原理问世的背景:“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10分) (2)不同: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6分) 价值: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