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摘 要】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战略 土地流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2.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2)农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3)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如:医疗保障制度中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门槛费”问题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呈现疲惫状态,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3、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过程。3.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的投资领域。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坚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控制水价,实行“谁安装谁受益”原则,提高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控制电价,提高电量,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3)规范农村市场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健全农村市场,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结构,同时加强与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4)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农村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资源开发应该以可以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为依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使资源开发和资源环境问题相协调。5)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引入资本投入,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负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6)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身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力度,逐步打入外部市场,共同竞争。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并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体制制度改革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抓好农村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措施。关键词农民增收 必要性 措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其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增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差距却仍在扩大,并且还存在诸多限制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因此,分析我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对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必要性1.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因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城乡居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继续培育和扩大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培育和扩大农民需求上,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购买潜力巨大。如果能把农民消费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要让农民来消费,首先要让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手里有了钱,就会产生消费欲望,也就有了消费能力。如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总在低位徘徊,必然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2.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幅度较大,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前几年,农民收入平均增长率4%,仅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早改变,势必造成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过分悬殊,这不仅不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消除贫富悬殊的矛盾,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从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个宏伟目标、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民不增收,农村不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失去了前提和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难以实现。二、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措施农民增收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同时还需面对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气候风险,导致市场不灵,资金趋利而不愿意进入农业。二是过去工农剪刀差和户籍制度形成的事实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农村教育太差,导致农民素质不高。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欠缺。五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进取意识不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主体共同不懈地努力,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协调作用。1.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农村丰裕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二是指地理位置的转移,从农村向城镇或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业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符合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实践证明,农民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从农村向城镇或城市就业,尽管在转移过程中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转移成本和风险,但从总体上说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 体制制度改革创新实现农民增收从广义上讲,其内容包括: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不平等的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进行户籍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土地灵活流转的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以及在WTO规则下制定的一些对农民保护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体制、制度、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其目的就是通过明晰产权、激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村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通过组建新型的产业组织(可以是公司、企业、合作组织以及一些灵活多样的合作体等),变革旧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销售为主要内容,解决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及物质资本投入不足、技术缺乏更新、小规模不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改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让农民从农业部门中获得平均利润,实现收入的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收入增长的重要举措。4.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改革开放30年来,农产品逐步告别短缺,已逐步实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并出现区域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依然要求产业结构的随之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工业化的内容,也是农村经济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和结果。5. 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实现农民增收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为转移的农民提供工作之处,安身之所,给转移的农民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降低农民转移的生活成本和工作成本,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6. 抓好农村教育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实现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据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三、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业和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制度已经发挥了近30年的作用,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制度自身的缺陷和负面效应逐渐暴露出来。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带来的人均农地资源占有量下降以及农地资源非农化倾向使农业生产要素流失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作为农民命根子的土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抛荒”现象,因此,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则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流转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又做了进一步明确的阐述。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实践证明,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土地流转制度的运作存在着许多缺憾和不足,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致阻碍农村生产力进步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已经在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如政府或农村集体组织人为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与组合,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过程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初始政策目标相背离;农村土地流转频率过快,土地流转过程紊乱,引发农户土地经营行为短期化;农村土地流转带有显著地行政强制色彩,从而为少数人利用土地流转进行“寻租”打开方便之门,不仅扭曲了农村土地交易市场,而且严重侵蚀了农户家庭的土地产权利益。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最主要根源是农村土地产权结构不合理,农民权利结构失衡,导致农地流转市场的不均衡,从而引发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异化和扭曲。因此深入研究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变迁的规律;明确当前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分析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不足和原因;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提出促进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建议,是本研究希望达到的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通过历史演进主义的分析方法、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较的分析方法以及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主线,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为中心思路,立足于中国国情,透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揭示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规律,明确当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对目前影响我国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梳理;通过引入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剖析影响农地流转的障碍因素;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构建农地流转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对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主体进行重新定位。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赋予农户稳定和完整的农地产权;加强市场引导,规范市场运作;加快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土地供求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督管理等政策建议。在理论上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中为政府行为规范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记得温总理曾经强调: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而如何做好切实认识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摆在广大农村基础党员干部面前的迫切的课题。1、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到一个高度来对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和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即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需要。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是最直接,最朴素,最有说服力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到一个高度来对待。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2、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增收而努力,才能为农村小康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稳定,才能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时,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 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国家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型的大国。只有农民增加收入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3、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A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利用农村中现有的资源,招商引资,兴办加工厂,种植、养殖场,饲料厂等,对农产品进行生加工。增加农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更高的商品附加值。从而在创造农产品价值的过程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力争建立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人才。为农村打造品牌农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使纯粹靠种田的农民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收入的增加。 B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与现代化信息产业充分的结合起来。 我们要把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要以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开展产销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会、信息协会、流通协会为重点,把农业与现代化信息产业充分的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市场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来指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增产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C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政府要适当引导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尽快调整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品种、质量的结构调整,使农业由市场决定产量、需求决定品种质量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同时也应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必须强化市场第一的观念,下大气力研究市场信息、市场动态、市场容量和供求关系,超前预测,科学分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利用时间差、地区差,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扩大农产品集散量。D突出优质抓特色,狠抓调整促增效。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有特色,才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时期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抓高效特色种植业。(二)抓绿色农产品加工(三)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发展壮大农产品经营队伍,一个产业能不能保持持久活力,还得看产品的销路是否畅通。农业产品销售要有大量的农产品经纪人,政府要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扩大流通渠道。随着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防止恶意哄抬农资物价,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防患于未然E发展农商经济合作社现阶段,土地全部承包到户,在土地不能大规模集约经营的情况下,另辟途径,通过农商合作社,关键要让农民参与和经营,把一个个单一个体有组织的联合起来,使某一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在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尽量降低市场风险,在产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产品中常见的蔬菜、生猪、家禽等都可以通过合作形式形成拳头产品,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只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才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品牌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某一产品达到一定规模、知名度后,政府要引导树立名优品牌,进行注册保护,以品牌开辟市场、拓展销路。4、从另一角度来看待如果不重视农民收入问题从而产生的危害性。如果不重视农民收入问题,会有什么危害呢?其实,如果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话,会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因此,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综上所述,我们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来看,增加农民收入问题都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国家,我们的党和我们广大的农村基础干部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样,我们的农民增收了,农村发展了,农业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8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