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295915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15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15页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15页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目 录前 言13善导大师简介14(一)生平简历14(二)著作思想15(三)德业教化15(四)灵异感应16(五)地位影响17序讲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概述19一、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19(一)弥陀自说19(二)楷定古今20(三)正宗传承21(四)开宗立教23(五)必定往生23(六)普契时机25二、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26(一)立足弥陀本愿26(二)面向罪业凡夫29(三)行法简易殊胜30(四)超生极乐报土31(五)平生往生业成32(六)现生即获不退33三、讲题安排34第一章 难行道与易行道36一、龙树菩萨判难行道与易行道36(一)龙树菩萨与易行品36(二)举难请易39(三)呵问许说41(四)难易二道44(五)本愿称名47二、难易二道判的启示49三、为什么念佛法门容易53(一)龙树菩萨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53(二)无量寿经言“自然之所牵”54(三)善导大师言“以佛愿力莫不皆往”58(四)善导大师言“以佛愿力易得往生”61第二章 自力与他力69一、昙鸾大师判自力与他力69(一)昙鸾大师与往生论注69(二)难行道唯是自力72(三)易行道乘佛愿力73(四)当乘他力74二、如何乘佛愿力79(一)信知自身无力82(二)信知弥陀有力86(三)专称弥陀名号100三、往生全靠佛力108第三章 圣道与净土113一、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113(一)道绰大师与安乐集113(二)总立圣净二门116(三)圣道难证118(四)净土可通122(五)根机不堪圣道126(六)劝归净土一门135二、圣净比较139(一)法上三同139(二)机上三别139(三)舍圣归净140第四章 要门与弘愿143一、善导大师依观经展开净土教理143(一)净土三部经的展开次第143(二)观经梗概144二、善导大师判要门与弘愿166(一)要弘分判170(二)净土门内的细判178(三)诸佛证定179三、要弘废立180(一)废立的三个步骤180(二)观经废立182(三)双重引导194四、要弘比较195(一)共同点195(二)不同点196五、要弘分判的现实意义207第五章 正行与杂行208一、善导大师判正行与杂行208(一)行判208(二)就行立信208(三)正杂分判209(四)五种正行的次第关系218二、正杂得失220(一)五番相对220(二)专杂得失229第六章 正定业与助业257一、善导大师判正定业与助业257(一)正定业257(二)助业264二、正定业与助业的关系267(一)读诵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267(二)观察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272(三)礼拜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273(四)赞叹供养助业进入称名正定业274三、傍助业 专正业275第七章 信机与信法277一、信仰的契入点277(一)机与法277(二)机法相应277二、机法两种深信278(一)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279(二)二者决定深信念佛必生286三、机法两种深信缺一不可294(一)信机不信法294(二)信法不信机295(三)不信机不信法296(四)信机又信法296四、机法两种深信的现实意义297(一)现生得安稳298(二)自量根机300(三)看破300(四)放下302第八章 本愿不虚 称名必生306一、本愿愿文306二、往生礼赞“四十八字愿成释”307(一)前二十四字释第十八愿309(二)后二十四字明念佛必生315三、启发317第九章 名号本义 称名必生320一、南无阿弥陀佛之义320(一)对“南无阿弥陀佛”的不同理解320(二)名号本义使得称念的人必定往生322(三)弥陀正觉与众生往生一体成就323二、六字释325(一)引文325(二)破斥“别时意”326(三)释义329(四)传承的重要332第十章 不择根机 称名必生334一、念佛法门广摄万机334(一)众生的疑虑334(二)“十方众生”即九法界众生334二、法照大师“变瓦成金之偈”336(一)引文336(二)释义336(三)印光大师“逆恶归心也来迎之偈”348(四)念佛感应录下根人往生事例349第十一章 不问时节 称名必生351一、念佛时节351二、不问时节351(一)观经疏“念佛时节之文”351(二)观经疏“正定业之文”352(三)观经疏“不问时节之文”352三、启发353(一)往生靠名号353(二)不管平生临终354(三)一辈子念佛354第十二章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358一、罪与福358二、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358三、罪福皆为染业359四、超越罪福360第十三章 不虑妄念 称名必生363一、念佛与妄念363(一)念佛中的苦恼363(二)光照尘埃喻364(三)“喊破喉咙也枉然”365(四)原汁原味的念佛365(五)鹤脚长鸭脚短366(六)水波无碍江流喻367二、源信大师念佛法语369(一)庆喜人生369(二)庆喜念佛372(三)莫厌妄念374三、心散乱将如何382四、苇池月影喻384五、心乱佛常住384六、十念法要386(一)标宗386(二)释由386(三)举例388(四)结劝392七、结劝念佛392(一)非因计因392(二)见食不饱喻393(三)称名之中一切皆含393(四)穷人失金喻394第十四章 不顾贪瞋 称名必生397一、念佛不为断贪瞋397二、二河白道喻398(一)比喻398(二)合喻406次合喻者:406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406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406言“群贼、恶兽诈亲”者,406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406言“无人空迥泽”者,406(三)几点启发416(四)两处重点426第十五章 诸佛作证 称名必生427一、相信佛语427二、观念法门“证生增上缘”427(一)六方诸佛舒舌证诚念佛必生427(二)感报佛恩431(三)举凡励圣431三、六方诸佛证诚赞偈432(一)东方诸佛证诚432(二)南方诸佛证诚433(三)西方诸佛证诚434(四)北方诸佛证诚435(五)下方诸佛证诚435(六)上方诸佛证诚437第十六章 凡夫入报444一、弥陀大悲 急救苦者444(一)观经疏“溺水偏救喻”444(二)两种标准445(三)业深障重之苦者优先446二、凡夫入报448(一)弥陀净土报法高妙448(二)善导大师“凡夫入报问答”449(三)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八喻453第十七章 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459一、弥陀依愿度众生459二、唯摄念佛459(一)观经疏“佛光普照唯摄念佛”459(二)往生礼赞“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460(三)观念法门“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460(四)般舟赞“唯觅念佛往生人”462(五)般舟赞“照觅念佛往生人”463(六)往生礼赞“唯有念佛蒙光摄”464三、三个问题464(一)为什么弥陀光明唯摄念佛者465(二)为什么弥陀光明不摄杂行者470(三)不摄杂行者是不是佛心不平等470第十八章 称名一行 总超万行473一、概说473二、引文说明479(一)念佛大利无上479(二)念佛福善无边480(三)念佛福善同佛484(四)念佛总包万德486(五)念佛圆超万法491(六)念佛速疾超证496(七)念佛最尊第一499(八)念佛直入报土499(九)念佛直取佛果500(十)念佛成佛有余503(十一)念佛即是实相行506(十二)念佛是本愿行511(十三)念佛是正定业512(十四)念佛万修万去513(十五)念佛佛光摄取515(十六)念佛与佛一体516(十七)念佛诸佛证诚516(十八)念佛诸佛护念517(十九)念佛二圣为友518(二十)念佛菩萨相随523(二十一)念佛天神拥护525(二十二)念佛是芬陀利华526(二十三)念佛人中最上526(二十四)念佛能灭重罪526(二十五)念佛自增多福530(二十六)念佛国泰民安533(二十七)念佛不受时限534(二十八)念佛不受机限535(二十九)念佛不受缘限535三、一切不如念佛536第十九章 净土三经要点538一、无量寿经要点538(一)无量寿经的版本538(二)以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540(三)三辈皆劝归念佛545(四)开说“三毒五恶”之意547(五)“于此修善十日胜在佛国为善千岁”之意553(六)“唯见佛光”之意554(七)化生与胎生557(八)特留此经560二、观经要点562(一)观佛导入念佛562(二)三福属于杂行563(三)九品通皆念佛564(四)念佛不限下品564(五)杂行胎生分九品567三、阿弥陀经要点567(一)“多善根”即是执持名号568(二)“一心不乱”即是专修念佛不杂乱569(三)临终“心不颠倒”是因圣众现前570(四)“善男子善女人”即念佛之人572(五)“若一日若七日”即一辈子573附 念佛问答575一、释普通疑5751.为何求生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5752.世尊为何广说种种法门5753.念佛人要不要深入经藏5764.求消业要不要改念其他佛菩萨名号5765.发愿修其他法门后改念佛是否打了妄语5776.念六字名号和念四字名号有何差别5787.哪种念佛方法好5788.念佛需不需要记数5799.念佛可不可以打坐57910.怎么知道一个人到底往生没往生58011.没有瑞相是不是就没有往生58012.专修念佛的人应该怎样布置佛堂58113.家庭佛堂请佛像要不要开光58214.其他佛像怎么办58315.若改念阿弥陀佛,菩萨有没有意见58316.早晚课该怎么做58417.在道场做普通早晚课算不算杂修58518.如何理解“不虑妄念”“不顾贪瞋”等585二、现场答疑5881.家里不便供水烧香是否影响往生5882.六斋日用不用诵地藏经或念地藏菩萨5883.每天相续念佛用不用回向和忏悔5884.念佛念到什么程度才能预知时至5885.供水时念供水咒是否算杂修5896.念大悲水给病人喝是否算杂修5897.应邀帮莲友念地藏经算不算杂修5898.可否去护持一般寺院或参加法会5899.学净土法门是否需要重新归依58910.听经的同时可不可以念佛59011.念佛求财是否影响往生59012.念佛没有另外忏悔能往生吗59113.曾谤佛法的外道教徒专修念佛可否往生59114.修净土法门最大的障碍和忌讳是什么59115.怎样理解“毗尼住世,正法住世”59116.提倡一句佛号会不会使佛教更快灭亡59217.对其他法门有偏见是否算谤法59318.说往生比得人身容易是否导致忽视人格59319.说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否导致终日悠悠59420.西方莲花会大会小吗59521.如何保持临终正念59522.临终痛苦念不出佛号能否往生59623.为何信愿极坚的念佛人临终也得重病59624.临终神智不清又无人助念能否往生59725.冤亲债主为其念佛也不肯离开怎么办59726.命终要跟着强光去的说法是否正确59827.来接引的佛是真是假59828.怎样超度亡灵59929.为已故亲人烧纸的做法是否恰当59930.烧还债钱是否正确60031.乘愿再来时是否还会受果报60032.如何放生60033.家里蟑螂多该怎么处理60134.烟戒不掉念佛可否往生60235.要为家人切肉怎么办60236.不论吃素吃荤念佛都能往生吗60237.已经上了大愿船就可天天打麻将吗60338.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吗60339.贪婪而又奸诈的人念佛也能往生吗60440.念佛与持戒矛盾吗604前 言 2006年10月,应长春般若寺方丈成刚老法师的邀请,本人在般若寺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弘愿寺制成碟片流通;又有莲友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印成纸书,少量流通,尚受欢迎。因索请者多,觉得有整理的必要,可一拖再拖,直到今年来到终南山悟真寺才完成。悟真寺是当年善导大师证悟三昧、开创净土宗的圣地道场。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因缘在悟真寺完稿,想必是祖师的冥冥加持。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最纯正的净土思想,是净土宗之正脉、标准。大师思想,一言以蔽之:“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即仰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罪业凡夫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得往生极乐报土成佛。依之,人人有安心,人人无恐惧,真正万修万人去。希望本书能让更多人安心欢喜,念佛成佛。 此次整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调整部分章节次序;二、稍加增改润饰;三、较多删繁就简。 感恩诸莲友的打字、校对、编排,特别感恩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凌生华女士设计简洁大方而又具有鲜明净土宗特色的封面。 释净宗于终南山悟真寺 2012年10月27日善导大师简介 (一)生平简历 善导大师,山东临淄(一说安徽泗县)人,出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往生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世寿六十九。 十一岁,依密州明胜法师出家,广习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十八岁,见“西方净土变相”,立定往生极乐之愿。 二十岁,初遇观经,玄悟深远,悲喜交叹:“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二十三岁,入终南山悟真寺,入定修观,不出数年,证悟三昧,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二十九岁,至山西并州玄中寺,师从道绰大师,受净土教,成为最杰出弟子。 三十三岁,回悟真寺,创立净土宗,楷定古今。大师一生在悟真寺生活修行、住持弘法近三十年,其深证三昧、开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等五部九卷多在悟真寺完成。其间亦往返京师光明、慈恩、实际诸寺,大弘法化。 五十六岁,移住京师实际寺。 六十岁,受高宗诏请,为检校僧,督造龙门卢舍那大佛及奉先寺,直到六十三岁完成。 六十九岁,示寂长安,神返净土。满城哭送,哀痛之至。大师弟子怀恽大师为建十三层之“崇灵塔”及香积寺,以纪念大师伟德;高宗皇帝及武后常往敬礼,大兴供养。 (二)著作思想 大师留世的作品有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其中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建立“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往生正定业,顺彼佛愿故”之理论;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四部,分别说明围绕阿弥陀佛之读诵、观察、礼拜、赞叹四种助业修行方法,以导归一向专念之正定业。 (三)德业教化 大师念佛精诚,戒若冰清,律己峻严,待人慈恕,道行高深,超凡入圣。其念佛口出光明,神通智慧不可测度。一生教化极其广大,不可思议。相关传记中记载:入长安三年,化得满城归信,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屠夫失业,满城断肉;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计数;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近代在吐鲁番发掘到大师的真迹阿弥陀经,其流布教化之广,令人惊叹;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壁,据信敦煌千佛洞的观经曼荼罗即是大师亲自作画。 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艺术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净土宗艺术的弘扬。大师本人具有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多方面的卓越艺术才华,大大推动了净土法门的弘传。 (四)灵异感应 大师至德所感,生前灭后灵异不可思议: 著作观经四帖疏时,每夜圣僧(阿弥陀佛)入梦,指示如何写作。 著作完毕,诸佛皆来放光证明。 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是。 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满堂佛像放光为之证明。 手指西方,即时显现极乐世界,恶人一见,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初入长安,路过浐水,闻浐水悉皆念阿弥陀佛,并预言三年化满长安。 往生后一百余年,少康大师在洛阳白马寺殿中看见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屡放光明,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由此启发信心,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大师影堂。大师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后来少康大师念佛一声,随出佛像一尊,被称为“后善导”。 往生后五百余年,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法然上人梦感善导大师上半身为寻常僧相,下半身为金色佛相,立于云端,对法然上人说:“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来为证之。”这便是日本净土门中“二祖对面”的故事。 直到今天,有关大师及其灵塔、著作等神异感应事迹,依然时常听闻。 (五)地位影响 大师本迹不可测度。古今共尊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善导大师所说等同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日本法然上人赞曰:“弥陀愿王之垂迹。” 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大师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在世界汉文化圈内,几乎没有人没听过、念过阿弥陀佛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曾风起云涌过许多大师,但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深入亿万众生心灵,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令亿万众生安身立命,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所以瑞应珊传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大师)之盛德矣!”序讲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概述 现在我们共同研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正讲之前,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第二,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哪些特色,和其他净土思想有什么区别; 第三,这次学习的讲题安排。 一、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我们中国历史上,一般熟知的净土宗祖师就有十三位,其他宗派很多祖师大德也都弘传净土法门,也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经过历史传承之后,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信息和资料,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抉择。 最基本的,这里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地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最能契合我们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 比较起来,我们之所以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弥陀自说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古今相传,普遍公认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既然是弥陀化身,他所说的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宣说的。印光大师赞叹“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 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要以阿弥陀佛亲自化现的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 (二)楷定古今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楷”是楷正,“定”是决定。古往今来,所有对往生弥陀净土的解释、说法,都要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标准,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不正确。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观经四帖疏当中。大师当时为什么要写这部观经四帖疏呢?是因为大师看到古今有不少法师站在圣道门的立场,错解、误解、曲解观经等净土教理,没有显明佛的真实本意,使得绝大多数的根机不堪修持。善导大师面对这种状况,很是忧心,悲心殷重,就说:“我要写这部观经疏,来楷定古今。”而大师写作时,每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导,要如何如何写,这位圣僧就是阿弥陀佛。观经疏写完之后,连续三晚,诸佛菩萨都显现善导大师梦中证明:此观经疏所释教义,深合弥陀愿意,深顺诸佛悲心,决定无误。 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也被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善导大师自己在观经疏的最后说:“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其他历代祖师的注疏能用这种口吻,说“楷定古今”的,还没有见到过,只有善导大师这么说;而且“楷定古今”所楷定的,都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不是一般人。当然,现今这个时代,各种不同的说法,自然一并被楷定。 我们就以善导大师思想为标准,符合的就听从奉行,不符合的就舍而不行。 (三)正宗传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法门传承很重要。一般人学习净土法门,对“传承”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也不必非要像禅宗那样以心印心、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这也说明它普及、易行、简单;但是,并不是说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其实是有的。 中国的净土宗,从南北朝至隋唐时代,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教义。可是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主要著作因为法难、战乱等原因,在中国失传了。接下来宋、元、明、清这段时期,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都来弘传净土法门,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归入净土法门,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诸宗汇归净土”的局面。这样,一方面使得净土法门极大地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法门的宗义变得驳杂,杂有禅宗、天台、华严等各宗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净土理念,一般都比较杂,比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导大师一系的传承断代了,后人对一代佛法的判教和认识,失去了净土宗的立场,理论上只能站在禅、天台、华严的判教立场。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们也觉得“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理事无碍观,我无法当生了生脱死,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绕了一个弯过来,解门和行门之间不一致、不纯粹。这些理念,就对一般修学净土的人有了影响。所以,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理念掺杂其中。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一样,它很纯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立场,以净土教理解释净土法门,完全不夹杂禅、天台、华严的思想,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标准的净土宗思想。 总之,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我们学法要依传承。 (四)开宗立教 善导大师集净土宗之大成,他的净土思想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释,还是行持、仪轨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备的。 不论是佛教研究者,还是净土宗的行人,教内、教外都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即所谓“开宗立教”的祖师。也就是说,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就是这一宗、这一法门的旗帜。 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如果要修学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标准,离开智者大师谈不上天台宗。 净土宗,善导大师所说就是标准,离开善导大师,谈不上净土宗。凡是与善导大师所说相违背的,通通弃而不依。 (五)必定往生 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如果依据其他的解释,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摄受的根机不一样。比如“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很明显,这是受到禅宗的影响,这就不是引导我们这样妄想纷飞的凡夫,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所讲的,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听信了,你往生就不定,就打退堂鼓了。 往往有很多弘扬净土的法师、居士,对往生净土自设一些条件和标准:“你念佛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片;达不到功夫成片,至少要达到功夫成串;达不到功夫成串,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线。总之,达不到标准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若不能这样,就不能往生;若不能那样,就不能往生”对照我们自己,很少人能做得到。按照他们的理念修行,必须达到标准关键是达不到怎么办? 如果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恐惧和担心。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发愿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成佛的时候,我要消除众生的一切恐惧,为众生作大安心。” 我们有很多恐惧、担心。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烦恼这么多怎么办?我贪瞋这么重怎么办?临终没法保持正念怎么办?”这些,还是要找到源头阿弥陀佛为我们安心。善导大师把阿弥陀佛的愿心法藏菩萨的誓愿功德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念佛必定往生!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善导大师的话听起来令人信心倍增,他经常讲:“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即得往生”往生万不漏一。 (六)普契时机 由于各宗立场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描述也不一样。比如说,站在天台宗的立场,就判西方净土有所谓“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夫只能往生最低的凡圣同居土。可是,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急救罪业凡夫的立场,判极乐唯是报土,凡夫乘佛愿力,与大菩萨平等往生极乐报土。这两种判释,可说有天壤之别。 学习净土宗,要把握两点: 第一,脚跟要站稳。 脚跟怎么站稳?你是什么人,是什么根机,要看清楚、看明白,要站在“我本身是一个罪业凡夫”这样一个立场上。 第二,目标要明确。 我们盯住阿弥陀佛不会有错。不然,你晃来晃去摇摆不定。“我是一个妄想纷飞的人,一辈子修行,就是为了克服妄想,可好多年也没有克服得了”。克服不了,又起一个担心、疑惑:“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工夫,还是妄想杂念,这岂不是完了?”这样就产生了障碍。 站在我们本来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场,这样的凡夫、当下的面貌,有没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就不必那么担心害怕了;没有,打破头也得去找。那么,现在就有,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所以,站在这样的时代、这种根机的立场,我们就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二、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简略分为六点说明。 (一)立足弥陀本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立足于弥陀本愿名号。 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很多人解释净土法门不站在这个立场,而是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立场不同,入手点不同,就有难易之分。 如果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他就会这么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心性本来具足一切德能。”虽然众生的心性具足这些功德,不过,被妄想遮盖了。修行的原则,就是把这层妄想给拿掉。好比太阳光芒四射,但是被乌云所遮挡,我们把乌云排除之后,自然是阳光明媚。太阳代表我们本具的佛性,乌云代表我们贪瞋烦恼的妄念,你能把它排除了,佛性显现,自然心地就明朗了。 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上,修持方向就不一样了。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扫除妄想杂念,以念佛作为一个方便手段,目的是求开悟,断除烦恼。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谓“以横超法,作竖出用”,那还是自力的法门,不是阿弥陀佛佛力救度的法门。 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上,解释就比较玄妙:“因为众生心性与诸佛菩萨平等无二,没有时空的间隔,西方十万亿佛土毕竟不出我一念心性之外。”文字上虽然懂,但没有亲切感。比如说“十万亿佛土在我一念心性之内”,什么样的“一念心性之内”?这个“心性”,是指我们的真心、真性,不是指我们的妄想之心。我们每天埋没在妄想当中,都是妄心用事。这一念真心我们没有悟到,虽然讲在心性之内,结果还是觉得在心性之外。这些玄妙道理,只是一种解释方法,我们凡夫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亲切感。 妄想杂念,就它本身来讲,是没有根的;因为我们执著它,它就有了根以一念执心作为根本。你执著它,它就能够让你颠倒,让你轮回,让你下地狱。 不执著它,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大彻大悟,破我法二执,无著无碍,法性本空,这样,妄念就无法起作用。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真性智慧一旦生起,一切罪业当下化为乌有。这种方法太难!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念念都修这个“我”:“我走路”,一步两步;“我吃饭”,一口两口,好吃不好吃甚至听法也是“我来听法”,都是在修这个“我”,哪有一念离开这个“我”呢? 第二种方法,掉包的方法,对置,调换。“虽然我是妄念凡夫,我没有办法打破它,但是我不管它,我把它扔掉,把六字名号拿来”。这样,根就没有了,这就很简单。你不要抱住妄念不放。 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截断众生的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一念妄心。由这一念妄心,我们就会担心很多:“我有罪业,我有贪瞋,我有妄想,怎么办?”还是“我”来“我”去。现在,把这一切投入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不理它!一概交给阿弥陀佛去打发。“阿弥陀佛已经承担我无量无边的业障,我是罪业凡夫,我完全归投阿弥陀佛”。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死根当下就拔除了。这个很容易,所以称为易行道。不过这一点,有的人也有障碍,觉得交给阿弥陀佛不放心,这件事情抓到自己手上才放心。“我念佛念到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没感觉!”他又不放心了。 念南无阿弥陀佛,超越思议,不需要什么感觉。我们谛信佛语,不怀疑! 这正是善导大师解释净土教法的出发点、本源。为什么凡夫念佛能往生?善导大师不会跟你讲很多,他只说一件事:“因为阿弥陀佛没有骗你,阿弥陀佛为你发了愿,你念佛就能往生。”如果阿弥陀佛骗了我们,那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 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他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就立誓说:“如果我法藏成佛的话,十方一切众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智无智,出家在家,有修行无修行通通不论,只论一件事称我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我的净土,信顺不疑,我就能够让他往生,我的名号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功德力量。如果我达不到这一点,我就放弃成佛,继续修行,一直修到任何一个众生,包括一只鸟、一只蚂蚁,只要牠愿意,都能往生。” 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佛,就代表我们十方世界任何众生的往生功德已经圆满成就。 我们想往生,就要有功德,靠罪过不能去往生靠功德去!但是靠功德去,自己修又修不来,那就仰仗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六字名号功德,就是为我们往生而用的,不是说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才成就,早在十劫之前就已经成就了。你愿意领取,名号功德就是你的。 (二)面向罪业凡夫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以罪恶凡夫为摄受对象,不是以福善圣人为摄受对象。“你能修福业,你能行善法,你能圆满戒定慧,得证圣果”,如果以此为标准解脱生死,那我们就没有希望了。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不是这样,而是以“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为救度对象,这也是站在弥陀本愿救度的立场所讲的。 (三)行法简易殊胜 站在弥陀本愿救度的立场上,行法很简单。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只讲一条“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阿弥陀佛的誓愿不会那么复杂。 阿弥陀佛当初发愿,如果以诵经作为往生的行法,那就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碍:没有经典不能诵,不识字也不能诵;有经典、也识字,但是没时间也不能诵,结果就不能往生了。 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这样,救度众生就不普及。佛号,谁都可以念,没有说你不出家就不能念了,你照样念,你念,照样能往生;你不能盘腿,照样念,念了也往生;你不识字,照样念,念了也往生。 这句名号本身,除了容易之外,还有殊胜的功德。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他不是给我们一个阿罗汉的果位,也不是给我们一个菩萨的果位。佛的大悲心,“如果说我自己成了佛,结果让你们只成阿罗汉,那么我就是有私心,我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佛的本心是让一切众生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他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是要我们去成佛。 六字名号完全具足了成佛所具备的一切功德,阿弥陀佛用六字名号把这一切功德无偿地交给我们。就好像父母将亿万家财浓缩在一张小支票里,交给孩子。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兆载永劫修行,圆满一切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里面,交给我们,可以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可以直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圆满功德。 很多人往往看不起六字名号功德,反而执著自己所修的一点点人天有漏善法那个怎么能比呢?“我修布施,我作善事功德;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我这样行善积德才能往生!”其实大错特错!这是知见上的根本错误。而一般人讲解净土法门,因为没有悟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也不了解这句名号就是最圆满的功德,他所提倡的,往往就会夹杂,以诸行回向求往生,这些就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怀。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往生就困难了。 善导大师单刀直入,望佛本愿,专而复专,一句名号念到底,最简易,最超胜。 (四)超生极乐报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往生的果位是不是比较低呢?也有莲友说:“你光念佛,也能往生,可能往生的品位比较低。我念佛之外,再加一部金刚经,我品位比较高。”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觉得念佛还有所不足,认为读诵金刚经能够增加这句名号的功德,这岂不是错误了吗?这句名号是贯通天地、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连诸佛都不能增加。六字名号里面什么都有,一切经咒,一切法门,一切佛菩萨都有。如果我们觉得“可能还有所不足”,我们的心就杂了。杂,不专,不纯一,就是信仰不深入,就是不了解,就是怀疑心,这样就会往生不定。 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凡夫专念名号,往生的是弥陀报土。观经疏说“凡夫入报”(取意),这从教理上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讲,净土有“化净土”和“报净土”。化净土是比较低劣的;报净土是殊胜高妙的,是佛本身的境界,是很高妙的地方,没有层次的差别,超越了三辈九品这样品位阶级的差别,已经达到没有品位阶级的真实净土的境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非化土。专修念佛的人,直生弥陀报土。 如果依天台宗的教判,凡夫能往生,往生的地方比较低劣,叫“凡圣同居土”。这是天台的教判,与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不同。 (五)平生往生业成 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念佛,平生的时候“往生业成”,往生净土的净业成就了,就是通俗所讲的“有把握了”“能定下来了”。不是等到临终,而是我们现生、活着的时候,往生之业就已经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平时没有遇到念佛法门,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发起信愿心念佛,这叫“临终业成”。 如果我们现在接触这个法门就专修专念,一句名号念到底,如善导大师所说的“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尽此一生,誓不退转,这样的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决定可以往生,不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心里就安稳了,决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有人认为,“虽然一生念佛,但是临终那一念如果把握不住,就前功尽弃,不能往生”,一生念佛恐惧不安,不成正定之业,这就和善导大师所说的不同了。 (六)现生即获不退 “不退”是指“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可以成佛,不退于佛果。一般所讲的不退,都是指到达极乐世界之后才获得。 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在此土就可以得到不退转,不须等到往生净土之后。 总结 第一点,立足弥陀本愿。往生的根本原理,在于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假。你能信顺,就能往生;你怀疑,不专修念佛,往生就不定。 第二点,面向罪业凡夫。现是罪恶凡夫,妄想纷飞,烦恼深重,现在就有资格蒙救。好比穷人最有资格领救济粮、病人最有资格到医院。 第三点,专称弥陀佛名,一专到底,毕命为期。 第四点,超生极乐报土,不历阶级品位。 第五点,平生决定往生,不必等到临终。 第六点,现生得不退转,往生证大涅槃。 以上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也就是净土宗的特色,慧净法师总结为十六个字: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这些是净土宗的大根大本,内容非常深广,暂时点到为止。接下来的讲解都会围绕这些展开。 三、讲题安排 这次学习讲题分为五大类。前七章说明“本愿之教”,即教门;接下来八章说明称名之行,即行门;接下来一章说明“凡夫入报”,即凡夫之机得入报之益,所谓“摄机利益”;接下来两章结劝,先引祖语说明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再“比较显胜”,分三十小点将念佛与诸行比较,说明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劝专修念佛;接下来一章解释三经疑难要点,最后附回答提问。 本愿之教教门七章; 称名之行行门八章; 凡夫入报摄机利益一章; 结劝两章。 答疑一章。 教门显明净土宗教理的基柱,由此而搭建净土宗教理的框架。所谓“基柱”,如同建造楼房的基础和梁柱,是非常重要的。 教门七章,对于一宗教理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净土宗的传承关系。这七章通通围绕阿弥陀佛的本愿展开,显明净土宗纯粹的本愿救度之教,依次如下: 第一,难行与易行; 第二,自力与他力; 第三,圣道与净土; 第四,要门与弘愿; 第五,正行与杂行; 第六,定业与助业; 第七,信机与信法。 前四章分别介绍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教判。第五、第六章为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行判,第七章说明依据如上判释,净土行者的信仰取向。 依教起行,依行得益。接下来的内容依次展开。第一章 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 一、龙树菩萨判难行道与易行道 (一)龙树菩萨与易行品 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这些是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源头,也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有一品叫作易行品。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把一代佛法分成“难易二道”难行道与易行道,目的是帮助我们抉择,舍弃难行,选择易行。 龙树菩萨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七百年的时候,诞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对于世间的所有学问文学、医学、道术、天文、地理,没有不通达的。他一开始没有接触佛法,因为印度外道很盛行,所以他学了一种隐身术,然后就和三位朋友潜入王宫侵凌美女,久而久之事情败露,中了国王设下的埋伏,险些丧命,由此他悟出欲为苦本,断然出家。 出家之后,他用九十天时间通达了小乘三藏,又寻访雪山高僧,求学大乘佛法,不久也完全通达,得大辩才,于是起了骄慢心:“看来佛法也不过如此。” 接下来就讲到他的名字龙树。为什么叫龙树呢?“始生树下,由龙成道”:他的妈妈在树下生了他;他的得道因缘就是大龙菩萨把他接到龙宫佛法的经典不仅在世间流行,龙宫里也有保存,天上也有,就像寺院的藏经阁一样,不过比人世间的更为丰富。大龙菩萨就把龙树接到龙宫,龙树一看,这么多经典,浩若烟海,他彻底叹服了。 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取出来的。华严经有三个版本广本、中本、略本。广本、中本卷帙浩繁,人类根本无法诵持,龙树菩萨就取了略本,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华严经。 龙树菩萨深入大乘教理,得无生法忍,大龙菩萨就把他送回岸上,他就要开始弘法了。但是当时的南天竺王承事外道,毁谤佛法,龙树菩萨就应征入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国王就注意到他,问:“你是何人?” “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大惊,问:“一切智人,那你知道现在天上在干什么?” 他说:“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你怎么知道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他说:“不信你看。”只见阿修罗的残肢和兵器纷纷从天上掉下来。国王就信服了,受其法化。 龙树菩萨是位了不起的大德,被尊为“八宗共祖”“释尊第二”。不但净土宗,中国佛教大乘八大宗派都共同推举龙树菩萨为祖师。大乘八宗都能在龙树菩萨的著作里找到理论依据,找到源头。 龙树菩萨虽然八宗并弘,但他本人信仰的归宿在哪里呢?根据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的预记,龙树菩萨是归心极乐世界: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我们凡夫就堕落在“有见”和“无见”当中。龙树菩萨著有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这些都是站在空宗的立场上破有见的;还有像十住毗婆沙论,则是站在有宗的立场上破无见的。“有见”“无见”是我们凡夫的执著,如果讲“有”,就认定实有;如果讲“无”,就认定实无,这样就不是佛法的中道。龙树菩萨破斥凡夫“有无”之见。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极乐国。 龙树菩萨现生证入“欢喜地”,就是初地,又称为“不退转地”,可以分身到百千佛土去,智慧、德行已经是不可思议了。 这样一位大德菩萨,他是选择极乐世界作为最后的归宿。不要说龙树菩萨,就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如此,十地菩萨共同选择极乐世界作为往生的净土。 (二)举难请易 易行品首先说明菩萨靠自力修行,要达到“不退转地”是非常困难的;以此为契机,请教有没有容易的方法。 为什么要达到“不退转地”呢?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当然不容易,成佛所要突破的第一个关口就是达到不退转。如果能达到不退转,即使没有成佛,也很稳定了,因为只进不退了。不退转地的菩萨,决定不会再退堕下来,只有升进,不会堕落。如果没有达到不退转,就有可能堕落,不管你有怎样的智慧、德行,都有可能堕落。 要自力修行达到不退转,有三个困难因素: 行诸难行; 久乃可得; 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行”就是修行,“诸”就是很多。种种的难行苦行、六度万行都要去修“行诸难行”。 不是说一生、两生,或者说一百生、一千生的修行就可以得到不退转,要“久”。这个“久”是很长久很长久的时间。“万劫修功证不退”,从发心修行,生生升进、不堕落的话,都要经过一万劫以上,这是璎珞经里所讲的。总之,要达到不退转,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不是一生、两生、一百生、一千生。 “劫”是时间单位,很长,无法衡量。世尊很善于打比喻。如果讲一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有概念,说“一亿”“十亿”“一百亿”讲多了,在我们脑子里都是差不多的概念。世尊用磐石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劫的长短。说有一块大石头,其实就是一座石山,四十里长,四十里宽,四十里高。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有一位长寿的天人,每一百年下来一次,用他的袖子在石头上轻轻拂一下天人的袖子是非常薄的,“薄如蝉翼”都不足以形容它的薄,比云彩、空气还要稀薄。长寿的天人,一百年来拂一次,一直把这个大石山拂完了,一个劫还没有完。 你看看,怎么可以想象!这个时间久远得不可称计。 修行菩萨道“久乃可得”,是成千上万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如果说有一生不能修行了,堕落成猪马牛羊了,那还不算在内;是要你生生修行,那才算在内的。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根据经典所说,自力修行非常难,久远大劫才可以得到不退转。 是不是久远大劫一定得到呢?不一定,有危险因素,可能会堕落。堕落成什么呢?堕落成阿罗汉和辟支佛,“或堕声闻、辟支佛地”。成为阿罗汉怎么叫堕落?这是相对于成佛而讲的,相对于发大心的菩萨来讲,成为自了汉了,那等于说前功尽弃。经典里说:如果堕为阿罗汉,“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等于菩萨断头了,死掉了,因为阿罗汉讲自利,如果不再发大心,就“灰身灭智”了,这样就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于一尊菩萨、一尊佛没有了。 龙树菩萨在这里用三个字形容: “诸”种种的难行苦行; “久”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长时间的修行; “堕”中途不保险,可能会堕落成阿罗汉。 当然,这还是指有道心、能修行的人。就我们来讲,谈不上,我们是“常没常流转”。 有人一听,就想:“难行道这么难!我这辈子一口气上不来,还不知道下辈子到哪里去。”所以就在盼望“如果诸佛教法里有易行道容易修行的法门,能够快速到达不退转地,这样的教法请你给我讲”。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 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 愿为说之。 (三)呵问许说 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之后,龙树菩萨先是批评,批评之后才应许他的要求,说出易行道。 怎么批评? 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儜(nng),弱 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何以故? 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得阿惟越致, 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