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标解读.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5481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标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中历史课标解读(III) 历史(II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B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C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并在长安办太学,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持法家等其他学说的读书人都遭到排斥。(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也广泛传播,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儒学也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隋朝的儒学家即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中叶以后,韩愈等儒学大师便积极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开了宋明理学之端绪。北宋时,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则继续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由此,儒学得以复兴,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与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诉求相吻合,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理性时代的到来,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促进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了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反思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的涌现。这股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的限制君权的主张。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关注现实的国计民生,反对空谈性命之学。王夫之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这就批判了陆王心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这四位思想家的主张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从而体现了时代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恪守天理之说的沉闷的儒学趋于活跃,改变了教条主义的思想局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认识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维护统一,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孟子“定于一”、荀子“隆于一统”、春秋公羊派“大一统”这些都为新型封建国家设计了理想的蓝图。秦始皇用法家思想(“内用刀具,外用甲兵”),焚书坑儒,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儒家比法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欺骗性;汉武帝“外儒内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封建统治阶级创立了新的更适合地主阶级利益的上层建筑,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儒学内容也发生变化:“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诸之”、表示了对封建大一统的最大拥护。“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表现了对君主专制绝对忠诚。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集中在技术层面的四大发明和四大农书,科学层面的九章算术与珠算、石氏星表授时历与浑仪,以及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要素。这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A.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魏晋以前中国的书法艺术基本属于自发阶段,魏晋以后,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在魏晋时代即已基本成熟,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B.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战国时期的一些帛画已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后世的国画艺术的发展,隋唐以前,人物工笔画占主导地位,隋唐时代,山水画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绘画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以下的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极具歌唱性。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总体来说,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清初的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进京演出,它在表演上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悲剧喜剧应有尽有。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徽戏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行当、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A.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鸦片战争后,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唯一目的是“制夷”,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并且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他们学习西方是在肯定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的前提下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早期维新思想传播的基础上,以康、梁、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反专制、兴民权、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几乎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开始了革命实践。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这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的继续。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是与中国的民族危机紧密相连的,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其思想资源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另外,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的探索,呈现出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B.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下列因素有关: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因而它的作用就可以联系这些背景因素加以说明。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A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B.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A史实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a、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b、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领袖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制订革命纲领、开创了革命胜利的道路;与中国建设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A.全面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民族主义是前提,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忽略了革命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洲贵族时,也忽视了另一股反对势力汉族地主和官僚。后来帝国主义对革命阻挠破坏,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实施进攻,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民权主义没有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A.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产物,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领域。包括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人民民主专政、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等重要思想。当然毛泽东在军事、党建、统战、外交、文化等诸多领域也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从理论上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实践上讲,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产物,毛泽东思想逐渐发展成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毛泽东思想最突出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此外,毛泽东思想对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命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只是经济建设的手段,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A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人民群众是主体,实现人民利益是根本目标。B. 意义(地位影响):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各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第二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转变:半殖半封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立国的政治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时俱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推敲及理由)。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运载火箭等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A.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中国的科技进步,尤其是“两弹一星”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B.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C.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不但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而且为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探讨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A毛泽东和“双百”方针。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是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双百”方针充分体现了宪法的这一精神。“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为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B.认识“双百”方针贯彻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过程:a.“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社会学、遗传学等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争论。文学艺术界思想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b.1957年后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尤其是“文革”的爆发,“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学术观点被错误批判,一些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c.“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蓬勃生机。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最基本的);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A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人民教育的奠基与复兴: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创立人民教育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抓教育,继恢复高考以后,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大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发展道路的偏差: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大跃进”年代,各地教育出现了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革”时期,高考制度废止,教育战线一片混乱。B“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1)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扭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证明了教育的影响力。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理论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现和综合国力提升的保障。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A智者学派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B苏格拉底对“人”的探索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哲学家。这一时期,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人们贪图没有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同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带来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于是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批评颓废的社会风气,在寻找人的价值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苏格拉底对于“人”是什么作了如下回答:a.人的本质是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就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b.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德行即智慧,智与德是合一的。c.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因此一切使人德行完善的只有知识,因此,“美德即知识”。d.人之所以要求知,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e.人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追求和生活,“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A马丁路德的观点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诚如他所言:“义人靠信仰生活”、“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他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这些观点的含义在于:否认教皇的权威,肯定基督徒个体的思想自由和国家的民族意识,其中蕴含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主体的理性因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倾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包括路德派在内的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诉求,冲击了罗马神权的统治。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的人文主义倾向。前者主要在知识阶层,而后者则激发了普通民众。(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A.康德的人文主义观点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论述艰深,思辨性极强,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就启蒙运动的思想层面来说,他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其经典表述是“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承认“人生而自由”,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道德的作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显然,他在继承了智者学派以来的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兼容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人的道德哲学,这是他在人文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B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程:古希腊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树立了人的权威和尊严,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希腊罗马文明之后的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西方社会,实行愚民政策,抑制人性,人成为上帝的奴仆,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的禁欲思想,极力张扬人的价值和个性,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复苏了人文主义;随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否定教皇权威,抨击教会的腐败,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大众层面上传播了人文精神;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在继续批判教会的思想束缚的同时,直指世俗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制度,弘扬人的理性和自由,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并且趋向成熟。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A经典力学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17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中突出发展起来的是经典力学。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奠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一个有关物体运动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故此,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在经典力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这些成就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内容。B.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表现在它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力学运动的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总结。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表达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又表明了科学的预见力和对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可以概括为三点:生物是进化的;生物的进化是连续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变异最重要的途径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讲的是进化机制,它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达尔文的这一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是在这一基础上对生物学一次全面的总结。此后,达尔文进化论又为孟德尔开创的遗传学所修饰和发展,终于发展成现代进化论。(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对互联网的依赖;工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网络聊天、网上购物等)。当然,负面影响也不小。如何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搞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a.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b.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c.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同学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八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A.19世纪以来欧美主要文学流派及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文学时代。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其主要的创作风格。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离奇、紧张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绚烂多彩的场面和浓郁的抒情气氛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19世纪中后期是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流的时代,它以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为主旨。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俄国、北欧的丹麦、挪威都涌现了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直到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仍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例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20世纪初期以后,以集中表现自我、故事背景模糊不清、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B.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影响无论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文学,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肮脏、邪恶的东西包括道德沦丧进行了批判和揭露,表达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憧憬,体现了强烈的正义感,关注了普通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是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武器,具有激励成长的作用。苏联文学反映的社会主义精神和亚非拉美文学反映的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都体现着文学的人文影响力。如何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依靠什么先天的本能,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在人类社会里,生产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也是人们认识的最近本的来源。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为全部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一个客观真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每一时代文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衰更替,都是由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反映。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戏剧文学的发展过程就鲜明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变革,反映了贵族阶级统治地位的摇摇欲坠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是反过来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鼓舞人们去改造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列宁就曾高度赞扬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指出“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2)欣赏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9世纪的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寻求新精神寄托,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这就导致了现实主义美术的产生,它强调艺术的时代性和表现社会现实的真实性。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这就产生了印象派。所以,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3)列举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浪漫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兴起,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民族乐派也颇具浪漫主义的音乐元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它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民族感情被赋予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视艺术产生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影视艺术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