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857950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0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第三章,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3.1课程内容体系的宏观指导3.1.1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定位一、技能化倾向的反思重视离散的、孤立的技能训练,相对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提高及情感态度的养成,等等。技能化倾向显然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利于全面认识和准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1、目的与手段的关系2、形式训练与问题解决的关系3、情感(培养)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为技能而技能”的追逐促使课程培养人的本体价值逐渐削弱,而其工具性价值则日益彰显,并呈凌驾于本体价值之势,结果,课程伴随文化品性的消失逐步简单为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学习者则在被动的适应中丧失主体性,丧失主体应有的主动适应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一、技能化倾向的反思,二、课程的文化教育定位,“技术是形,文化是神”,缺乏文化素养教育的学生将陷入技术的奴役而难成为技术的主人。要纠正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能化倾向必须进行文化转向,即对课程的认识需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面,明确社会信息文化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从而还原教育或课程培养人的本体价值,彰显课程的文化教育意义。,二、课程的文化教育定位,1、课程的文化教育定位具有社会环境的有力保障。2、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教育定位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事实性的3、文化教育定位意味着课程冲出简单技能训练的藩篱,走向文化素养的教育,但并不等于对技术的彻底否定或与技术的对立,而是需要以技术或技能为基础,在此之上关注技术思想与方法、关注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关注技术应用中的情感态度问题等。,3.1.2课程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一、双本体观(一)双本体观概述信息技术分化成大众信息技术与专业信息技术两个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实际上成为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是技术取向的部分,它们分别是大众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技术母体向基础教育映射的结果。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双本体观。,双本体理论通过两个本体的解析有力地支持印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教育属性,并指导课程建设走向文化教育实践之路。(二)双本体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三)双本体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积淀,同时课程又有着明显的技术性特征。1、首先是不可忽视其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2、不可忽视其通过技术实现所携带的技术思想与技术文化3、不可忽视其所必然携带、支持和传达的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信息文化。,二、内容体系组织线索,(一)以知识点为主线以知识点为主线来组织内容是信息技术课程最早采用的、比较经典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知识点作为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思路。(二)以工具为主线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对知识点主线反叛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工具论”主张以软件工具的应用作为计算机课程体系建构的主体思路。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主线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实用,将信息技术课程单纯地视为工具性课程,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三)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强调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技术,提高应用能力。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认识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比较适合采用以主题活动为线索进行内容组织。活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欲望,并有利于兴趣在活动过程中的继续保持。,(四)以“工作”为主线,1、“工作”思想的形成是指将“工作”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线索。2、“工作”主线的普遍意义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融操作、应用与基础知识为一体的课程特征,使得它比较容易围绕“工作”展开理解,进而组织;其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部分模块急需新的主线贯穿其中。3、“工作”主线课程形成的原因?P64,3.2各学段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置于综合实践活动框架的原因?),1、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课程以“综合化”为主要特征,不宜以分科为主。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与各科教师间在教学上进行密切的配合。2、各地区、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差异较大,不宜有统一的硬性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习。3、就课程目标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设定较低,比如小学阶段主要是激发动机,形成感性认识,而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3.2.1小学阶段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选择性,(一)课程开设与否的选择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率较低。由于小学阶段的设施设备条件问题比较大,解决的速度会比较慢,不同学校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课程设置上,小学不宜做统一的硬性要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独立课程,并且要关注与“整合”概念下的课程形态相结合;经济条件较差、设备配备较少的学校和地区可以不单独开设课程,而以综合学习为主,但尽量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贯穿信息技术教育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部分跟本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当允许小学阶段不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出现。(二)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性,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1、认识发展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P67思维能力方面:观察能力方面:记忆能力方面:2、社会性发展道德方面:自我意识方面:社会关系方面:,(二)课程内容的选择,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启蒙初期。该阶段的任务是:接触信息生活,通过模仿与操作感受技术的神奇魅力,产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初步形成对技术、信息化生活的感性认识,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基本知识(2)鼠标及键盘(3)操作系统(4)基本软件,2、第二阶段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初步实现对技术的独立操作,并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生活的理解。(1)基本知识(2)应用软件(3)LOGO(4)网络应用,3、内容建议的说明首先,选择LOGO语言是定位在程序设计思想的引入上而不是追求程序设计训练。其次,LOGO直观的操作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促进学生对距离、角度、方位等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数学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再次,LOGO的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三)内容的组织形式游戏类、设计类、制作类、应用类,,(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既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在顺序上及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上的合理安排,也需要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互相配合。,3.2.2初中阶段,一、初中课程开设的基本假设(自学)二、初中阶段的内容选择及组织1、初中学生的心理学发展(1)认识发展-P74在思维能力方面:在观察能力方面:在记忆能力方面:,2、社会性发展P75(1)基本知识(2)基本操作(3)基本软件(4)多媒体应用(5)程序设计,3、内容体系的组织通过“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线索来组织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尝试其他体现“工作”思想具有聚类性质的组织方式。教材组织过程中,在设计上许要围绕学生生活、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展开。,3.2.3高中阶段,一、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认识发展P76在思维能力方面:在观察能力方面:在记忆能力方面:2、社会性发展高中学生的理论道德:在自我意识方面:,二、高中阶段的内容选择及组织,1、内容选择2、内容体系的组织高中阶段的内容体系建议采用“工作”主线的组织方式,如关于“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可以通过主题网站建设的工作需要,按照分析设计创作发布评价的顺序将各部分内容有机串联。,三、小结P-78,1、针对学生认识特征与发展需求实施教育?2、要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3、注意各学段由体验到内化的循环提升?,3.3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一、内容分类按照梅瑞尔的分类方式:史实、知识点、技术思想、知识体系组织、课案。,二、各分类的具体描述,1、史实类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事例。2、知识点类知识点类的内容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我们所熟悉的知识点也包括按照新课改思路发现的新知识点。3、技术思想类技术思想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本身蕴含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应用技术过程中应当持有的思想,两方面相辅相成。,4、知识体系组织类在宏观的层面上只全部内容的体系组织。在微观层面只知识块内部的关系。5、课案类课案类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所熟悉的说课、教案或课例等,这部分内容设计的关键之一是要关注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法多种多样,几包括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邮包括现代的任务驱动法、WEBQUEST教学法、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等。,思考题:,1、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定位?2、以双本体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