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87929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 论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第一章 肌肉收缩 四、简答题: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伸性,弹性和粘滞性三个物理特性。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两大生理特性,兴奋性是电变化过程,收缩性是机械变化过程。 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条件是什么?引起神经肌肉兴奋需要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和刺激时间。4、强度时间曲线有什么意义?强度时间曲线的意义在于说明引起组织兴奋强度再大也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或刺激时间再长也不能小于一定的刺激强度。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静息电位是细胞膜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其特征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动作电位是细胞膜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电位波动,其特征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6、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局部为外负内正,而周围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水平,这样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引起电流,电流沿神经干传导。 7、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神经冲动传至三联管外引起终池Ca+释放,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肌纤蛋白抑制,肌纤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收缩过程开始,这种Ca+将兴奋与收缩结合的过程称为收缩兴奋耦联。 8、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有何区别?不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有波峰曲线,而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每次在收缩期内肌肉保持续缩短状态,收缩曲线为一条直线,没有波峰可见。 9、单收缩包括哪几个过程?一次单收缩包括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10、前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意义?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加可拉长肌肉,增加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因而增加肌力。 11、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什么影响?后负荷指肌肉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增加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而收缩速度减慢。 12、肌电图测定有何意义?肌电图可测定两方面机能,一方面可测定神经系统运动单位的募集,另一方面可了解肌肉本身的兴奋特征。 五、问答题: 1、试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膜电位的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在静态状态下细胞膜允许K+通透,而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顺着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外正电位升高而膜内显负电位。当膜外的正电位增高到足以阻止浓度差驱使K+外流时,K+外流便停止,电位达到平衡。所以静息膜电位又称K+平衡电位。 2、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1)当细胞膜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便依浓度差和电位差向膜内迅速扩散使电位逆转,形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去极化时相。 (2)随着膜对Na+通透性停止,对K+通透性增加,K+便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驱动下迅速流向膜外使电位很快恢复至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原有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 (3)电位复极化后一部分Na+流向膜内,同时有一部分K+流向膜外为维持膜内外的离子平衡,膜上的K+Na+泵启动,消耗能量将Na+泵出膜外,同时将K+泵入膜内。 3、说明兴奋在神经的传导过程。(1)当神经受到刺激时受刺激局部产生动作电位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局部电位。 (2)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静息膜电位水平,即外正内负。 (3)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两个电偶极子,产生电场,电场中电解质流动便产生电流,这个电流又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使其兴奋,如此下去兴奋便沿整个神经干传导。 4、谈谈神经的兴奋是如何可传递给肌肉的。运动神经末稍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稍导致突触小泡破裂,释放乙酰胆硷(Ach),Ach与终膜受体相结合,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便沿肌细胞膜传导下去。 5、试述肌肉收缩时的滑动原理。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对肌纤蛋白的抑制作用,使位点暴露,肌凝蛋白质的横桥与肌纤蛋白位点结合同时激活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扭曲拉动肌纤蛋白向肌节M线滑行插入粗丝,使整个肌小节缩短。6、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分类的?这种分类对体育运动实践有何意义。肌纤维分为红肌(慢肌)和白肌(快肌),在快肌中可分为三个亚型:快红肌、快白肌和中间型。由于不同的肌纤维类型在收缩性上的生理差异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直接的影响,红肌纤维比例较高者有利从事长时间运动的耐力项目,而白肌纤维比便较高者在短距离,高强度或爆发性力量的项目具有优势。 7、组成肌肉的最基本单位是肌纤维(肌细胞),每一根肌纤维有其独立的生理特征,而且具有不同的兴奋性。当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较高所需要阈值较低的肌纤维首先兴奋收缩,产生较小的力量。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兴奋性居中的肌纤收缩,刺激强度继续增大,兴奋性较低的肌纤维也参与工作使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大,从而形成肌肉力量的等级性。第二章 血液四、简答题: 1、什么是体液?体液分为哪三个部分? 2、血液的理化特性有哪些? 3、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二部分?各自有什么机能? 4、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5、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什么? 6、白细胞的特性有哪些? 7、血液粘滞性大小取决于什么? 五、问答题: 1、血液是怎样维持酸碱平衡的? 2、血液有哪些主要的机能? 3、试述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第三章 循环系统 四、简答题: 1、简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途径及主要生理功能。 2、简述最大心率与心搏率储备的关系。 3、简要回答为什么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少? 4、简述心电图各波形意义及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电图特点。 5、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简述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7、请简要说明为何运动能提高心脏功能。 8、简述运动性充血的发生机制。 9、简述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10、简要回答何谓心脏前负荷与后负荷。 五、问答题: 1、试述心肌的重理特性意义。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试述动脉血压的成因。 4、试述动力性运动时血压的变化。 5、试述静力性运动时血压的变化。 6、试述运动时循环机能的变化及调节。 7、试述体育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 呼吸系统四、简答题: 1、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 2、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有何区别? 3、胸内压与肺内压有何区别? 4、功能余气量的大小有何意义? 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6、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有哪些不同生理特征? 7、简述CO2的运输过程。 8、简述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五、问答题: 1、试述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2、“S”形氧离曲线有什么意义? 3、血液化学成分变化是如何调节呼吸运动的?4、试述最大摄量与无氧阈之间的关系。 5、谈谈氧债的产生和氧债的消除。 6、呼吸系统是如何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 7、需氧量和摄氧量在强度确定中有何意义?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四、简答题: 1、简述测定基础代谢率的生理意义测定基础代谢率可观察人体内耗氧状况。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为1520%,若高于此值则说明体内耗氧速度高于正常,反之则低于正常。 2、简述ATP分解供能的主要机制ATP即三磷酸腺苷,为人体活动时直接提供能量的能源物质,其腺苷分子以三个高能磷酸键与三分子磷酸相连,后两个高能键断裂时释放出能量。ATP可分别在有氧及无氧的情况下由CP,肌糖原及葡萄糖合成。 3、简述乳酸的去向运动中无氧酵解供能产生的乳酸在供氧充足时大部分经血液回肝合成肝糖原,必要时分解为血糖,在肌肉内进一步合成肌糖原,小部分在供氧充足时氧化为丙酮酸,参加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及H2O,并释放能量。 4、简要说明评定有氧供能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的指标有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的最大摄氧量值即运动中每分钟能够被人体摄入并利用的最大氧量。 无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负氧债的能力。 5、简述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人体主要能源物质,氧化释能较多参加构成细胞成分 对器官可起到保护作用 有助于保持体温 6、何谓能量节省化经系统训练后,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此即“能量节省化”。 7、简要说明音求产热量的原理,测定能力代谢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为:求单位时间内CO2排出量及耗O2量求呼吸商查食物氧热价表计算所消耗的总能量。 五、问答题: 1、人体是如何维持血糖恒定的?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血糖含量的恒定取决于葡萄糖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平衡,其来源及去路如下: 来源:加强糖的利用;加强糖元分解为葡萄糖;加强肝脏内糖元异生作用;减少糖的消耗; 去路:加强糖的氧化,分解供能;加强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并贮存;加强糖变脂肪;血糖超过肾阈值时,加强糖的排泄。 2、糖在体内有何主要作用?主要供能物质 参加构成组织细胞 转变为脂肪及蛋白质并贮存3、试分析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肌肉活动的强度、时间、性质 环境温度的变化 性别、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差异 训练程度水平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神经的紧张程度及情绪变化 4、试述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分解,ATP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 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系统) ATP=ADP+Pi+E(能) CP+ADPATP+C(肌酸)+E 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 元氧 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 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O2 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 Pi 5、试述人体代谢的与供能系统。人体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可在两种供能形式下进行,即无氧代谢及有氧代谢,分别在这两种供能形式下工作的有三个供能系统。 无氧代谢即指人体在供氧不足的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靠物质的无氧分解提供,主要由ATPCP系统及糖酵解系统供能。 人体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运动时,能量供应由能源物质的彻底氧化供给,此时工作的供能系统为有氧氧化系统。 6、试述人体各供能系统的特点。ATPCP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来源有限 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 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7、试述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因无氧供能的能源物质肌糖元及磷酸肌酸均需在供氧充足时合成,而无氧代谢时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肌酸等需有氧供能条件下彻底清除。 8、如何提高有氧供能力?有氧供能能力的提高,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呼吸系统的摄氧能力,提高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增加O2的摄入,进行呼吸形式的训练,深而慢的呼吸较浅而快的呼吸摄O2效率高。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O2的能力,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从而增加氧含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加强血液载O2能力。 循环系统的氧运输能力:提高心输出量,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因为心脏的泵血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此与肌纤维类型有关,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能力强;提高氧化酶的含量及利用。 增加能源物质的合成。 9、如何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增加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提高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延缓疲劳。第十三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四、简答题: 1、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是什么?随意运动的生理机能是以大脑皮质活动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2、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各阶段中应如何注意教法?学习动作初期,即泛化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进入分化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势准确。到巩固阶段,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技术理论学习。以便有利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教法和训练水平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学习动作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自己的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费力,出现多余动作。(2)分化阶段: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动作也逐渐消除。由于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动力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 (3)巩固阶段: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巩固的运动动力定型阶段。在环境条件变化时,运动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也感到省力、轻松自如。不仅运动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现自动化。2、第二信号系统在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在注意利用第一信号系统的同时,更要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如在学生的动作做得正确时,教师说:“做的对”、“正确”、“好”等,可帮助语言进行强化;利用“想象”和抽象思维让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正确体会;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或运动员明确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大脑皮质有适宜的兴奋性,这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首要条件。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在掌握动作初期,教师应该用明确的语言,以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尽快形成精细的分化,使运动技能更加完善和精确。如篮球运动员练习投小蓝圈或进行比赛性训练等。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加速分化抑制的发展,但应以正确示范强化为主。 4、如何利用各感觉机能相互作用来缩短教学过程? 人体各种感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正确的肌肉感觉。通过视觉强化正确动作,消退错误动作,如在体操、举重武术等项目中的对镜练习;在跳远的起跳点旁设置标记,以强化合理的起跳时间。通过听觉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如中长跑运动员在练习中,随着踏地的声响建立跑的正确节奏;体操运动中的音乐伴奏以增强体操运动员的节奏和韵律感。运动员在完成翻腾式旋转动作时,对位觉空间三度的适应能力要求很高,如体操、跳水运动员掌握空中的动作,往往先降低高度或用保护带反复练习。初学爬泳时,为了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幅度。可用限制圈控制下肢打水的幅度,通过皮肤的触觉,强化正确的本体感觉。 在完成任何动作时,各感觉机能都同时起作用,只不过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对某一种感觉机能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在运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各感觉机能作用,以便有效地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发展肌肉的原则是:超负荷、要有针对性、结合动作特点。 2、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哪些?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等动练习、超等性练习、电刺激等法。3、简述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杠杆(骨)的效率、肌纤维的组成4、简述运动成绩和素质的关系?良好身体素质能促使运动员更快掌握动作技能,而运动技能的训练,又能促进其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5、等动练习有何特点?等动练习可使肌肉在不同关节角度的活动范围,都得到最大抗阻的训练,符合运动实际的需要。6、简述力量如何结合动作特点?力量练习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应极其相似; 力量练习与正式练习的发力特点应该极其相似 7、简述负荷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负重大能显著增大力量 中等或中等以上的负重,对发展肌肉体积较明显,小负重时,主要发展肌肉毛细血管和耐力。 8、简述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 负重大小、速度快慢及训练次数等。五、问答题: 1、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什么?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有: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肌内生理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包括肌凝蛋白质含量增加,肌肉毛细胞血管网增多,肌肉结缔组织增厚、肌糖元增加等,并伴随脂肪减少。 神经调节的改善:神经调节的改善包括。 动员参加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多。 改善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应协调关系,对抗肌放松能力是影响力量的重要因素。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 杠杆(骨)的机械效率(略)。 肌纤维的组成: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组成高,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有氧耐力实际是供应肌细胞氧的能力,这种耐力水平的高低可以由最大摄氧量的水平反映出来。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如下几点: 肺通气量: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量越多。吸入体内氧量的多少又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增加呼吸深度,减少呼吸频率,最大摄氧量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 心输出量:心脏的泵血机能是构成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的能力,它又决定于慢肌纤维的%及琥珀酸脱酶的活性。 3、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是: 肌肉无氧酵解的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缓冲乳酸的能力:血液中碱贮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4、试述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生理基础。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的高低);中枢延搁;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又是重要的。反应速度还与中枢神经的灵活性与兴奋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反应速度还决定于条件反射巩固的程度,随着动作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缩短。 肌纤维类型的组成%面积。快纤维比例越大而且越粗,肌肉收缩速度越快。 肌力大小。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而完成工作,所以凡能影响肌力的因素也将影响运动速度。 肌组织的兴奋性。肌组织的兴奋性高时,则较低的刺激强度和较短的作用时间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 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时随条件反射的逐渐巩固而日益缩短。 5、影响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因素。影响周期性运动位移速度的因素有: 肌力 腿力 步长 柔韧 运动技能巩固速度 跑速 协调性 肌肉放松能力 神经过程灵活性 步频 快肌及面积的% 6、为什么说力量素质是重要素质?人体所有的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有很多运动项目中,力量素质的大小,可以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力量素质与其它各种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力量是跑速,游速的重要因素,力量是耐力的因素;增加力量,有助于爆发力的发展;力量也有助于灵敏素质发展。因为增强了力量,有利于对抗地心引力对体重的作用,从而能更快地操纵身体。由此可见,当力量素质提高了以后,就会促进其它各项素质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很大作用。 7、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各有什么生理特点?动性练习能更快发展动力性力量,并可使全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动力性练习能改善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能更有效地发展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静力性练习能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有利于发展身体某一位置的力量,而且能量消耗少,节省时间。 8、力量训练方法有哪些?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等动练习;超等长练习;电刺激法。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四、简答题: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2、比赛或运动前,人体发生哪些机能变化?在比赛或运动前,人体几乎所有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肺通气量增加,物质代谢加强、汗腺分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提高等等。3、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赛前状态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准备。 4、判断疲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概括起,判断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生理学指标测定法。运动医学检查法。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法。 5、为什么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有效措施,在运动后做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 6、恢复过程简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恢复过程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第二阶段,运动后物质恢复过程占优势,恢复大于消耗。第三阶段,超量恢复,在这阶段消耗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超过原来水平。 7、促进体力恢复的措施有哪些? 五、问答题: 1、影响赛前状态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不良的赛前状态? 2、人体运动为什么生理惰性? 3、为什么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极点”? 4、为什么“极点”出现以后继续坚技运动会产生“第二次呼吸”? 5、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4、什么是准备活动,它有什么生理作用。答: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行的练习,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功能能力,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运动中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做好准备。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内分泌的活动;(2)增强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3)使体温适度增高;(4)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5)增强皮肤的血液流和降低泌汗阈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身体过热。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5、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有哪些?答:运动训练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早期观点认为出生后肌肉中的纤维数量不再增加,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近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改造的。即专门性的训练可使慢肌纤维变、为快肌纤维或反之,即:慢肌纤维快C纤维快肌纤维。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可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以改善。此与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即肥大和肌纤维数量增加(增生)。运动训练对骨骼肌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耐力训练明显地使肌纤维中的线立体的数量和体积增大,容积密度增加,从而使线立体蛋白增加,使线立体中琥珀脱氢酶、细胞色素C等酶的活性增加,提高了有氧氧化能力。训练对无有氧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乳酸脱氢酶活性;研究认为骨骼肌具有很大的可 性,可能可改变肌纤维类型。6、分析“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形成原因。答: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练习开始后的一定时间内,运动员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变化,这种状态称“极点”;“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觉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极点”是某些运动项目正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中,它产生的原因与进入工段状态原因相似,主要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对它的需要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变化,这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急剧增强。这些功能的失调又引起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运动中枢抑制过程占优势,因此出现了“极点”。“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渐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这样机体的内环境逐步稳定,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7、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答:静脉回流即指血液的回心,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液的阻力,故凡能影响这三者的因素均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时,由于其收缩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室内压较低,静脉回心血量加大,反之则减少。(3)体位改变。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此静脉扩张,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减少;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也减少;长期处于卧位而突然站立时,因静脉管壁紧张性降低,腹壁和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少,回心血量也会出现减少。(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作收缩活动时,位于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受挤压,加之静脉内有瓣膜,使静脉血流加速回心,即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但若肌肉长时间维持在紧张状态,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心血量反而减少。(5)呼吸运动。胸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有起伏,当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内压降低,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扩张,有利于外周静脉回流;反之,在呼气时,胸内负压值减少,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量也会相应减少。但在肺循环情况则正好相反,吸气时,由于肺处于扩张状态,肺血管容量显著加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血量减少,呼气时则相反。8、为什么说乳酸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答: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 mM/L,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激剧上升的开始起点并不都是4 mM/L,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4-7.5mM/L之间。因此,此时的拐点也称为“个体乳酸阈”。最大吸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的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激剧堆积时的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吸氧量利用率(%VO2max)。其值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愈低。9、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肌肉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机体代谢率。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可使产热量超过安静时很多倍。在肌肉活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能量代谢仍保持较高水平,而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2)精神活动的影响 人在平静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产热量增加一般不超过4;但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加强,虽无明显的肌肉活动,但产热量已明显增多。另外由于神经紧张状态可促使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分泌,结果使机体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加速,产热量增加。因此,在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受试者必须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从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机体虽然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饭后23小时代谢率升高达最大值。若膳食全部是蛋白质,则额外增加热量达30%左右;若为糖类或脂肪,增加热量约为46%;混合食物可增加产热量10%左右。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4)环境温度的影响 人在2030的环境中,在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最稳定。实验证明,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即开始有所增加,在10以下显著增加,主要是因寒冷刺激反射性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加所致。当环境温度为3040时,代谢率又会逐渐增加。原因可能是体内生化反应速度有所增加,此外还有发汗机能旺盛及呼吸、循环机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10.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动作技能相互间的良好影响促进教学和训练?答:运动技能之间的影响 各种运动技能在很多基本环节或附属细节方面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动作,在实践中彼此会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影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可能有良好的作用,也可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影响,而尽力消除不良影响,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1)良好影响 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良好影响,表现为原有的运动技能可以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或同时学习几种运动技能可以彼此促进,或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后有助于原有的运动技能巩固和完善。如在武术学习中,掌握了里合腿的动作,就有利于旋风腿的动作学习,这是由于动作之间的基本环节有相同之处。在学习与原有动作结构相似的动作时,大脑皮质内原已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中的基本环节,即可作为新的运动动力定型的基础,只需补充某些附属的环节就可形成新的运动动力定型。2)不良影响 运动技能之间的不良影响是指原有的运动技能妨碍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新形成的运动技能破坏原有的运动技能,当同时形成几种运动技能时相互妨碍。例如,新学蛙泳时,原来所掌握的自由泳双腿打水技术就会妨碍新动作蛙泳蹬水技术的掌握,这是由于两种不同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所致,如果有些附属环节相同,而主要环节不同,往往是那些比较容易或已经巩固的动力定型,干扰新的、较复杂的、较不巩固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一般来说,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把基本相同的动作编成一组进行教学,在选用诱导性练习时,诱导练习动作的基本部分要与正式动作接近或相一致,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也应考虑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联系,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如先学前滚翻,后学鱼跃前滚翻等。11.试述激素作用的机制。答: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两大类,即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其作用的机制也不同。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含氮激素分子质量较大,且为水溶性激素,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内。该类激素首先与细胞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的ATP转变为环腺苷酸(cAMP),这样,作为第一信使的细胞外激素,将其所携带的信息传递给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MP,cAMP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活化,从而催化细胞内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包括一些酶蛋白发生磷酸化,最终引起靶细胞的各种生物效应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的分子质量较小,且是脂溶性的,可通过扩散或载体转运进入靶细胞,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适宜的温度和 Ca2+参与下,发生变构获得透过核膜的能力。激素进入核内后,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上,启动或抑制该部位的DNA转录过程,进而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结果诱导或减少某些蛋白质(主要是酶)的合成,实现其生物效应。一个激素分子可生成几千个蛋白质分子,从而实现激素的放大功能。12. 试述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及其实践意义。答: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速度不同。(1)磷酸原恢复很快。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在20-30s内合成一半,2-3min内可完全恢复。磷酸原的恢复主要靠有氧氧化供能(乳酸能系统也可参与)。根据这一规律,在进行短距离重复跑时,间歇时间应控制在2-3min左右,不可过短或过长。同时,每次跑后可多做些深呼吸,以取得更多的氧量。(2)肌糖原恢复速度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另一个是膳食。在长时间中小强度运动后,食用高糖膳食比食用高脂高蛋白膳食恢复速度快,因此,应多食用高糖膳食。在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无论食用高糖膳食或普通膳食,其肌糖原的恢复速度相同。13.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重要因素。而运动中氧的供应受多种因素制约。(1)心肺功能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的活动吸进肺,并通过物理弥散作用与肺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交换。因此,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在系统训练的影响下,使心脏的形态与机能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内腔扩张,心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其表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以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2)骨骼肌特点 当毛细血管血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有氧耐力的好坏不仅与心肺功能或氧运输系统有关,而且与氧的利用能力有关。心输出量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本身的特点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3)神经调节能力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节省糖原的利用。14. 试分析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答: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有一定年龄特征:(1)身体素质呈自然增长 不同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呈波浪式非等比增长;同一年龄阶段各项素质发展也速度也不同。(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按照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特点和基本趋势,男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女子可划分四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3)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 自然增长,男子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和静力性耐力较晚。女子713岁时与男子一致,1317期间速度、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力量;臂静力性力量、耐力最晚,且有停滞和下降趋势。另外,男女力量和耐力素质出现高峰的时间要比速度素质晚。15. 试述女子在形态、功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与男子有何不同?答:(1)女子骨骼细,重量轻,承受拉力和压力较差,体型为肩腿狭小、中间宽大。 (2)女子肌肉占体重比例没男子的高,肌力也小,但皮下脂肪含量比男子的高。 (3)心脏重量和容量比男子的低;脉搏频率较快,每搏量较小;女子呼吸频率较快,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比男子的低。 (4)女子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速度等均比男子的低,但柔韧性高于男子;女子最大吸氧量相对值与男子相差不大,从事耐力项目的可训练性不比男子的低。 (5)女子在青春期后有月经,基础代谢率比男子低67,提问调节能力比男子的高,对热的适应能力比男子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