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方法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库.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81889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分析方法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策分析方法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策分析方法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策分析方法论期末复习资料姓名:曹亚辉院系: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2班学号:20123330202联系方式:15093222503授课老师:刘兆鑫老师政策分析方法论 授课老师:刘兆鑫考试时间:2015年1月7日;考试形式:随堂闭卷考试;试卷结构:1、选择,10道; 2、简答,4道; 3、论述,1道;卷面80分,平时分20分。注:加粗的词为个人以为的重点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绪论:1、 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之比较政策研究政策分析研究内容政策过程政策价值、方案、战略等研究对象政治或行政系统单个或多个领域学科话语政治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研究路径解释性和建构性的分析性和描述性的研究方法规范性的实证性的学科价值提供一般知识创造专门知识第1章 政策分析的过程与步骤第1节 政策分析的性质定位一、作为理性的政策分析 1、背景2、相关概念 经济学:理性“经济人”中的理性是指“经济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追求利润或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韦伯:理性指的是组织对目标的自觉适应性,以及组织的运转不受组织成员或个人目标的有害影响,而是靠规章制度这种非人格化措施来运转。官僚制。 林德布洛姆: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来说,该行动被“正确地”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 西蒙: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3、政策分析的理性: 追求政策目标最大化,是指政策分析要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政府应该选择给社会带来的收益最大限度地超过所付成本的政策,放弃那些成本起过收益的政策。 政策分析方法上要使用量化分析、统计分析和实证主义的方法。4、理性政策分析: 特定的政策主体为着一定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收集的资讯,经过客观和准确的计算或度量,以寻得最佳的政策手段和最大值的政策结果。伍启元5、理性政策分析的基本假设 (1)目标取向;(2)知道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3)偏好明确;(4)偏好持续不变;(5)没有时间或成本的限制;(6)最后的抉择将使结果最大化。 6、理性政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1)统计分析;(2)相关性分析;(3)回归分析;(4)成本收益分析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政策分析1、产生背景2、概念:(1)意识形态: (2)政策信念:就是政策相关者对某个政策问题所持有共同认识。3、倡导联盟分析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ACF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政策学者萨马蒂尔和史密斯提出的政策分析框架,其核心就是对政策信念的分析。(1)概念: 倡导联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信念体系的政策行动者群体或政策共同体,他们由于共享一套基本价值观、因果假设以及由此形成的对问题的认知体系,因而能进行长期的深度协调与合作。 政策子系统:由持有大致相同的政策信念的主体所组织的群体,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利益集团、新闻者、研究者、政策分析者以及活跃在政策形成和执行过程中的所有层级的政府行动者。一个政策问题上通常最终会形成两大对立的子系统。 信念体系: 第一层是深层核心信念(deep core beliefs),包括根本的规范性认知和本体论公理。 第二层是政策核心信念(policy core beliefs),包括对重要因果关系和问题严重性的认知,是一个联盟区别于其他联盟的根本标志。第三层是次要方面的信念(secondary aspects),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工具性认知。三、作为话语的政策分析 话语性政策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现代主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后现代主义 (1)反理性主义(2)反基础主义 (3)反进步主义(4)反思批判性 (5)情感与价值(6)对话和交流 2、关键词 (1)话语 “话语”,指的是一个由概念、措辞、范畴、观念、框架或原则) 等所构成的集合体,它们作为一种“意义媒介”而存在,个人据以理解和体验社会现实,并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情境中展开各种实践活动。(2)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在社会交往实践中为表达、交流和传播特定的社会意义而形成的一种理解世界的共享方式。它构成了一种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谈论和书写的方式,由此形塑了人们理解并采取行动应对该问题的方式。(3)共识 共识,即共同认识。 同化共识 社会中存在一个居于优越地位的文化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被其它文化群体认为是好的,从而放弃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思考,认可和接受按照优势文化而得出的结论。 重叠共识 如果我们考虑到现代世界观的多样性,由于其内在的普遍主义潜力,它们是能够互相宽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政治正义问题上达成一种重叠的共识 协商共识 相对于各自的自我解释和世界观,每一方都参照一个共同接受的道德视角,在话语的均衡状态(和互相学习)的条件下,这种道德视角要求各种视角不断地消解自己的中心地位. 话语是形成共识的媒介,话语体系是提高共识程度和扩大共识群体的途径。 (4)参与性政策分析 规范性政策分析(normative policy analysis) 政策科学家从一般民众的认知中寻找政策输入的资源,比如社会对特定问题是如何理解的,问题如何被弄清的,以及不同政策选择会有何种影响。 参与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 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使普通民众的声音能够表达出来并被听到。 用参与式民主取代自由式民主。 政策分享(policy sharing) 在政策讨论和决策中分享各参与者的知识、意愿、技能、信息、经验等资源,通过分享实现信息共享、价值共享,甚至是意识形态共享,而政策分享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过程。 政策专家的社会责任:对话和授权的推动者 (5)协商性政策分析 政策议程创立模式: 内部进入模式:议程设定的主要成员是由立法机关的代表、委员,接近政府机构的人员及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组成的。通常的情况是他们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部,直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动员模式:议程设定的主要成员是由执政领导集体及核心人物、政府主要领导人立法机构中的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他们或由个人提出动议,或由集体提出提案,形成关于制定某方面政策的动员,使政策问题进入议程。 外部动议模式:由政治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群体发起政策议程的模式,他们提出制定某项政策的创议,然后该创议弥漫到更广的范围,吸引公众更多的注意,再通过公意诉求或公众压力,引起政府官员的密切关注,最终使政策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政策协商 多元政策主体以公共协商的形式形成共识性政策决策。3、话语分析 (1)分析架框上的参与性和协商性(2)分析方法上重视结构化的意义宣称第二章 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政策分析的价值论(Values) 政策分析的过程论(Process)政策分析的主体论(Actors) 政策分析的工具论(Tools)范式:(托马斯库恩)(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价值论1、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前提假设 (1)价值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 (2)公共政策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3)价值是公共政策伦理的基础(1)价值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价值的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形成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 价值:是事物的用途和积极作用(2)公共政策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伊斯顿戴维) 政治理论家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社会的迫切问题和社会的需要作出敏捷的反应,以便有可能明确表达极其深奥的、但对公民和政治家了解自身处境大有帮助的价值系统。这种创造性理论历来是对社会起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政策就是为社会规定有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或强制性决定,并且予以实施的行为或互动行为。公共政策的存在理由就是对社会价值分配进行调节政策分析的任务就是发现社会价值关系中的问题,并根据一定的价值分配原则,通过制定和执行特定政策改变不恰当的社会关系。(3)价值是公共政策伦理的基础公共政策伦理就是以正确或错误、好或坏、正义或不正义、公平或不公平等道德性字眼定位公共政策内涵。价值决定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方案选择价值决定着社会公共问题解决的轻重缓急价值制约着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评价2、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要义 (1) 追求正当性(2)分析价值层次 (3)确定价值原则3.公共政策价值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正义:公共政策的首要价值 正义是社会首善 正义是社会价值分配的基本原则正义是政府追求的核心价值罗尔斯的正义论:1.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在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兼容的情况下,拥有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在公平的平等机会的条件下,职位与工作向所有人开放。第二节 政策分析的过程论 政策过程,也称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是指公共政策在自身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下,由公共政策主、客体活动构成的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动态运转过程。狭义的政策过程是指由政策产生到政策终结的过程,广义的政策过程还包括政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策实施效果。1、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前提假设 (1)政策过程的复杂性 西蒙:目的理性与程序理性在无法准确预知结果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遵循程序合理性的要求。 (2)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论 政策生命周期是一项政策从原初政策问题进入议程开始,经过政策当局的规划、决策、执行、评估、达至该项政策的终结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和期限。一项政策被终结,意味着原有政策生命周期的结束,或者通过被调整和变迁之后继续下去,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循环。 公共政策周期,是在新旧政策不断交替过程中,从公共政策过程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再回到这一阶段的运动过程,就被称为一个运动周期。任何政策都是在既定的政策体系内生长变迁而来的。 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模型:社会问题问题认定建立议程提出方案方案评估方案选择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政策终结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把政策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加以分别研究的途径; 政策过程的阶段研究途径,也称阶段启发法(Stages heuristic),是按时间上的先后继承关系将政策过程划分为一系列阶段或环节,并以这些阶段或环节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或方式。拉斯韦尔七阶段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德洛尔四阶段论: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后政策制定、反馈;布鲁尔六阶段论: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琼斯十一阶段论:感知/定义、汇集、组织、表述、议程确立、方案形成、合法化、预算、执行、评估、调整/终结;安德森五阶段论:问题形成、方案制定、方案通过、方案实施、政策评价;2、政策过程分析的要义 考量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政策的生命周期,即政策在未来的有效运行期限。 考量的目的是要利用这种期限约束来有效调控政策未来的执行、评估与终结阶段的相关活动。考量的结果应该被纳入政策方案当中,形成政策运行的期限约束。3、政策过程分析的基础 政策过程的理论框架、政策过程的分析、政策变迁4、政策过程的理论框架1)制度分析框架 2)多源流框架3)间断-均衡框架 4)倡导联盟框架政策过程本质上就是集体选择的过程,规则决定了个体偏好转化为集体选择的方式和结果!5、制度分析的要素:(1)人的偏好:任何政策选择以及这种政策能产生何种激励效果等都与人有关,确切说是与人当时所处的决策环境及人性的冲动有关,对人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维度。(2)物品的理论: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属性直接关系到现实中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 。实际上,现实中的任何政策或制度安排中都隐含有对物品属性的前提假设或凌判断。(3)制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运用制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对现实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和评价,诱因公益物品或服务的生产或供给提供一种有效的集体选择。6、多元流框架1问题流(Problem Stream)问题流是指问题如何被确认,状态如何被定义为问题。政策制定者对某些问题是否关注,主要取决于他们了解真实情况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主要有三种:(1)社会指标的改变。政策制定者关注某些问题,常常是因为“某些指标完全表明那儿本来就有一个问题存在”。由于社会指标通常是公共部门为了便于对各种活动和事件进行例行监控而设计的,所以这些指标的变动就会吸引政策制定者的注意。(2)巨大突发的变故。政策问题通常不会仅仅因为一些指标的变动而浮现,它往往还需要一些推动力量如突发性事件,来引起政府内部及其公众的关注。(3)方案的反馈信息。这常常导致决策者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官员们可以通过系统的监控、评估研究报告及一些非正式渠道得到这种反馈信息。2.政策流(Policy Stream)政策流是指知识与观点的积累、相关专家提出政策方案的过程。政策流包含内容表现为四个方面:(1)通常是由幕后的参与者提供方案,例如专家、文官、议会助理或幕僚人员。他提出了一个由办事人员、学者、利益集团的分析人员等组成的“政策共同体”概念,而政策备选方案的意见和主张正是由共同体中的专家们提出的。(2)各种备选方案之间进行竞争。金顿认为,在政策共同体中,“政策原汤”周围“漂浮”着多种意见主张,然而这些意见和主张“并非简单地漂浮,它们相互碰撞,彼此整合”。(3)政策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标准包括:可行性、与社会价值一致的程度、预算的限制、公众的接受性。经过检验,难以操作的建议被舍弃,与决策者价值观念不符的建议也几乎不被采用。(4)共识的建立是靠说服。在政策方案采纳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的困惑,这需要各方对其进行争论以说服对方,这一过程靠压力是不能够完全解决的。3.政治流(Political Stream)政治流是指国民情绪、行政当局的变化以及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等对、政策议程产生影响的因素集合。具体内容如下:(1)国民情绪。金顿教授认为,政府内部及其周围的人们都相信“像国民情绪这样的事务具有重要的政策后果”,这使得国民情绪对“选举结果、政党命运以及政府决策者对利益集团院外游说的可接受性都有一定的影响”。(2)行政当局的变化。首先是关键人事的调整,而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立法和行政部门的换届,“新政府上台的第一年显然是关注变革这个主题的黄金时期”。其次是管理权限问题,“在政策方向的争夺战中所占有的位置往往反映了有关机构的权限和利益”。(3)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金顿教授把它表述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当利益集团发生意见冲突,政治家们通常会想办法调和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矛盾,以维持双方的平衡。而为达到这种平衡所采取的技巧直接影响到该问题是否还能够继续受到关注。第三节 政策分析的主体论前提假设:1行为主义(1) 相对于制度主义(2) 制度是由人设定的(3) 人可以选择遵守规则约束也可以选择破坏规则2政策差别产生于活动者的共同作用 共同意愿 博弈 误区:政府政策既政府的政策3分析政策过程中的活动者就是分析政策本身 (1)需求(利益或风险) (2)影响力(权力或实力)(3)行动(事件性或策略性)4直接利益相关者政策受众 政策制定者5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围观者 潜在利益相关者 长期政策受众6影响力结构(权力核心的远近)官方与非官方 精英与大众 高组织化与分散同盟7行动策略 支持 默许 反对 投票与协商第四节 政策分析的工具论陈振明: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好的公共管理者要熟悉和善于使用政策工具: 社会复杂性不断增加公私领域从分化到融合公共管理能力现代化政策工具的基本类型:(1)规制(2)直接提供(3)补贴(4)信息(5)合同外包(6) 政府间协议(7)志愿服务第3章 政策分析的认知路径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认知活动。政策分析的认知路径就是政策分析者认识政策问题、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方式。实证主义:(1)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方式(2)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所能感知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3)建立通识的客观知识1.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是什么” “会怎样” “为什么”2.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1)提出理论假说(假设条件和中心内容)(2)建立假说模型(主要结论)(3)理论假说模型的经验检验(验证结论)(4)验证理论假说(解释结果)3.实证分析的类型 理论实证分析 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概括出研究内容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假设条件,以此为基础或出发点进行理论逻辑辑的演绎。 经验实证分析 对理论提出的假说和推演的结论进行统计检验的过程,即对理论的再证明。经验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面谈、实验(社会实验、实验室实验)、计量研究规范分析;1.提出标准,分清是非“应该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 “好的或坏的”2.价值判断是规范分析的前提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来分析研究经济社会活动“应该怎样”“应该是什么”,回答诸如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应该怎样来处理或解决”、什么方案是“好的”、什么方案是“不好的”、“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实证主义的弊病: 实证往往难以实证 实证分析不关心未来 实证主义走向“技术官僚”第四章 政策问题界定(分析)方法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1 按政策问题的性质划分 问题的结构因素结构良好结构适中结构不良决策者一个或n个决策者一个或n个决策者许多决策者备选方案有限的备选方案有限的备选方案无限的备选方案效用(价值)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出现冲突结果结果确定或风险可以预知结果不确定结果未知概率概率可计算概率不可计算概率不可计算 一般而言,问题解决难易程度与问题结构优良程度成反比2. 按问题的层次划分 按问题的宏观层次可以分为:基层、地方、中央问题;一般而言,越是宏观,越难解决;3.按问题的领域划分 政治类政策问题:涉及到国家权力分配、组织以及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经济类政策问题:涉及国家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社会类政策问题:涉及到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妨碍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4.按问题的功能划分 指导性政策问题: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涉及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分配性政策问题:涉及资源配置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限制性政策问题:涉及对某些社会成员的行为或利益进行限制等方面的问题。5按问题的持续时间划分 短期性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存在及发生影响的时间范围通常是指一年以内。中期性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存在及发生影响的时间范围通常是指一年到三年以内。长期性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存在及发生影响的时间范围通常是指三年以上。6按问题的强度划分 温和政策问题:涉及那些没有引起过多冲突,仍处于可承受区间的政策问题。强烈政策问题:涉及那些引起过多冲突的政策问题。剧烈政策问题:引起过多冲突,并造成社会剧烈震荡的政策问题。7按问题的处理手法划分 实质性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对社会有重大影响,政策制定者运用一定资源去加以解决的问题。象征性政策问题:主要集中在令决策者不安的政策问题上,对这些问题的反映倾向于提供更多的心里安慰,稳定秩序,而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以促成现实的实际改变。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2.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此阶段中,以专业知识来判断究竟该问题是属于哪一个政策领域:若是经济学的范畴,则从供需法则的角度加以分析;若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则以权力和影响力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概念架构,这个阶段都能够反映出政策分析者的世界观或意识型态。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 此阶段中,须以建构语言的方式,将实质问题转化为以数学语句或专业术语为表达方式的形式问题,但这种建构语句的形式必须明确反映政策问题本身的性质。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1. 论证图解(Argumentation Mapping)图尔敏的论证结构包含六个要素:(1)主张(Claim),立论者意图要诉求的目的或是企图合理化的论证结论,要回答类似“我们将向何处去”的问题。(2)论据资料(Data),即任何研究或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或信息,要回答类似“我们拥有哪些证据”的问题。(3)正当理由(Warrant),它是连接根据与结论的桥梁,要回答类似“从起点到目的应该采取怎样的路径”的问题,以保证主张的合理化。(4)支持依据(Backing),对“正当理由”提出额外的支持,要回答类似“为什么此种路径是安全的”的问题,以增强“正当理由”的信度。(5)合格者(Qualifiers),它是从依据和正当理由到结论的跳板,要回答“结论是肯定的得出,还是可能的得出”的问题。(6)反驳(Rebuttal),指出无法从依据得出主张的因素,要回答类似“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我们应该放弃该路径”的问题。2.边界分析法(Boundary Analysis)步骤:1)饱和抽样(这种方式可以接触到与政策问题相关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2)诱导性地提出问题(为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提供更有意义、更具有实质性的数据资料);3)边界估计(通过制定出一个积累频率分布图进行分析)3.利害关系人分析(Stakeholders Analysis)利害关系人是指方案中带有利益诉求的个人、群体或机构,而其中能够对方案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关涉方案成败的个人或群体又被称为关键利害关系人。 利害关系人分析是指通过对方案中关键利害关系人的辨认,进而对其利益进行估价,以判断其给方案实施带来的风险。 步骤:(1)识别利害关系人。列出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清单,确保不要有任何遗漏;(2)列出利害关系人矩阵。根据利害关系人各自的参与程度、参与力量、个性等因素来构建矩阵。(3)提出相应的策略。 4. 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它以图表的形式指出造成某种结果的各级原因之间的等级关系,用以辨识和处置问题的原因。 5. SWOT分析(SWOT Analysis) 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