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主观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7845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主观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主观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主观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观题题目及答案(40道)说明:复习以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第十二章的主观题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而且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放在这四十道题目中。一、【论述题】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区别和联系。【解答】区别:心理过程是大脑内部的一个加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现象。而心理特征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联系:一方面,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心理过程,时的心理过程表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风格。二、【举例说明题】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解答】1.描述心理现象。即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事件加以精确描述。例如,可以从定性的角度来研究一位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特点。2.揭示心理规律。即能够科学地对心理事件做出因果解释,探讨心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例如,有实验表明,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和学习适应有密切的关系。3.控制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预测与调控两个方面。预测是指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种因素的密切联系,对这个特定心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调控就是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些因素的因果联系,去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状况,引发出有利的“因”,得到期望的“果”。例如,当某个感到孤独和苦闷的大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孤独和苦闷是由于害羞和怕与别人交往而引起的,就可以勇敢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摆脱害羞,积极与人交往,就能使自己有效的摆脱孤独和苦闷的阴影。三、【论述题】(考的可能性大)(一)请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阐述遗忘的规律和特点,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 (二)知识学习过程包含哪些内容,根据知识学习的过程阐述如何提高知识学习效率? 【解答】(一)从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可以知道,遗忘的规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总体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影响因素有以下: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以上记忆的规律启示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一下几点:从过程上来说,根据遗忘的曲线,复习应该及时,新内容复习间隔短,旧内容复习间隔慢慢加长;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培养其对学习良好的态度和认知,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从复习材料来说,记忆的材应该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注意集中,内容清晰有条理,分成一定的信息组块,利于学生记忆,一次学习中复习数量适宜,不能贪多求快,重要的内容安排在材料首部分或者末部分;从复习方法上来说,运用视觉的、听觉的各种材料,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出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提示】(二)刺激感觉记忆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或早起加工,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元认知)回答如何提高效率时围绕这几个过程进行展开,这个题网上找不到标准答案,大家结合PPT发挥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吧!四、【应用题】为了把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张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实物、图片,还有摸型。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你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吗?【第一种版本的答案】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上课时,他们对张老师带来的各种教具感兴趣,就不能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张老师在客现上使学生产生分心现象。应该根据讲课需要,逐步展示教具。【第二种版本的答案】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焦距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五、【辨析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解答】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和能力内在关系的规律揭示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分析问题即了解“四成分”已知、目标、障碍、方法。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是:教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考虑思维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灵活运用。(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六、【举例说明题】举例说明监控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写作中的重要性。【提示】如解数学应用题中,得出5.38个人,如果有监控能力,就会发现这一答案有问题而去查找解题中的错误。写作中,有监控能力,就可以觉察出文章前后写的不一致之处。七、【论述题】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解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过程影响,有些因素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有些则阻碍作用。 (一)问题情景: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标的既解决问题。问题的最初情景称为初始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叫中间状态,目标就是目的状态。所谓问题空间,就包括上述三种状态以及有关三种状态的知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循环子目标的策略。问题情景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地说,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二)定势: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候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积极影响表现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倾向采取习惯的方式解决,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它限制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三)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赐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称为功能固着,如盒子是装东西的,毛笔写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即灵活运用功能变通,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背景知识: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决绝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解决问题越容易,但知识经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 (五)个性特征:气质、性格等差异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富有理想、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刻苦勤奋等优良品质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保持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也有利于问题解决。 此外,智力水平、动机强度、认知策略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八、【方案设计题】如果你是一名中学教师,目前需要指导你的学生进行以下题目的研究性学习。请从下列题目中选出一项,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五个特点,设计出在研究实施阶段的指导方案。1)关于高中生与人交往状况的研究 2)城市变迁3)碘盐与人体健康 4)高一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5)化妆品对人体危害的调查与研究6)赢在“血拼”对商场促销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7)废旧电池充分利用的实验探究 8)一次性筷子使用和影响的研究【要点提示】1.确定及搜集资料时的指导、知识上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思维方法的指导、心理素质的指导;2.资料整理及分析中的指导、资料筛选方法的指导、材料的分析和提炼的方法指导、结论的产生;3.研究实施阶、段上应注意的问题、对研究活动进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九、【辨析题】高创造性的人一定都是最聪明的人。【解答】习惯上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高创造性的人一定都是最聪明的人。其实不然,心理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创造想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以上研究,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智商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十、【案例分析题】分析下面案例中大象能被一根小铁链拴住的原因。小象出生在马戏团中,它的父母都是马戏团中的老演员。小象很淘气,总想到处跑。于是,工作人员在它腿上栓上一条细铁链,另一头系在铁杆上。小象对这根铁链很不习惯,它用力挣扎,挣不脱,无奈只好在铁链范围内活动。过了几天,小象又试着想挣脱铁链,可是还没成功,只好闷闷不乐地老实下来。慢慢地,它不再去试了,它习惯铁链了,再看看父母也一样嘛,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小象一天天长大了,以它此时的力气,挣断那根小铁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它从来也想不到这样做。它认为那个铁链对它来说,牢不可破。这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早已深深地植入它的记忆中。一代又一代,马戏团的大象们就被一根有形的小铁链和一根无形的大铁链栓着,活动在一个固定的小范围中。【解答】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绝大多数的销售人员,因为过去学习或经验所得而养成某种思维习惯,较容易产生偏见。他们无法做到,先把自己完全归于零,以海绵的精神吸收别人的优点再做判断。许多人在待人处世上,往往显得很固执,或是一定要遵循过去的方法执行,不愿做任何改变。这种固执的态度,不仅容易与人产生争执,也会令自己烦恼、痛苦,甚至对人产生憎恨。这样的人往往抑郁寡欢,与人格格不入,也较容易走向极端。所以,我们遇到任何的不同观点,甚至是强烈的反对意见,都要做到先肯定,后否定。这样可以获得别人的情感认同。十一、【方案设计题】请结合课堂所学的头脑风暴法,设计一个创造性训练的方案。详细说明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流程。【方案】首先,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在脑海里想出四种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比如一本书、金项链、一瓶可乐、一台电视。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将他们进行分类,每两种事物都要能归到一类且与另外两类不同。比如:1、金项链和电视属于贵重物品,书和可乐比较便宜。2、书和电视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戒指和可乐不能。3、电视和可乐属于新兴事物,书和金项链很久以前就有等。 每天早上就像这样对你想到的事物寻找共同点来分类,你的思维会在一天之内都会非常的开阔。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将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容易的找到,非常有助于我们创新。 第二部是求异,方法与求同恰好相反,类似于我们玩的游戏找不同。在一天之中去不断发现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 第三是求合。求合就是在求同和求异的基础上将我们发现的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起来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很多创新的事物都是来自于多种事物的结合。比如铅笔和橡皮,正是人们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在写字的时候用),所以有了铅笔上面的橡皮。十二、【简述题】简述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并举例说明。【解答】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属于学习动机的认知论观点,价值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某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取决于:看重任务的回报的程度,即价值;达成目标的预期,即期望。举例:考研究生,报考本校还是外校呢?清华大学:动机=500(价值)60%(期望:成功的概率)=300,西南大学:10090%(期望:成功的概率)=90。十三、【论述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榜样的影响力受榜样自身哪些特点影响。【简要回答】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2.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3.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4.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是否联系教学实际。十四、【列举题】请列举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至少5条)。【解答】(举例略)1.设置悬念,由难题引发学习;2.猜测与反馈,就一问题引发多种观念,让学生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对问题相关知识产生兴趣;3.挑战学生知道感,挑战学生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4.争议,诱发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5.引起认知冲突。十五、【简答题】请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解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时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你,就是“最近发展区”。十六、【辨析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解答】(如左图所示)1.总体来说,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2.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学习动机超过一定界限之后,学习效率反而会下降。3.除此之外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的难度有关,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应该逐渐下降。十七、【论述题】为什么说外部学习动机不可靠?外部学习动机损害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解答】1.诱因引起或促进个体学习行为均不是因为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所带来的替代性奖赏或其他的什么理由。首先,外部学习动机可能导致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其次,他们会发展出一种工作心态,做那些以最小的努力带来最大的奖赏的事,而不是尽可能做好工作以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奖励阻止了挑战性行为。奖励把人不当做一个生命体,旨在控制他人行为,当个体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其效果将是惩罚性的。另外,奖励完成任务的人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的惩罚。奖励破坏人际关系。奖励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容易引起冲突和嫉妒。2.损害学习内部动机的不是奖赏的使用,而是事先提供奖赏作为诱因和提供奖赏的方法使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奖赏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要赚的奖赏而不得不做,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有价值或能契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因此,在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时须避免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观念。3.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首先,运用奖赏时,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的任务,比那些目标模糊,学生必须发现或创设新策略的任务来说,奖赏对学习具有更好的指导效果。其次,奖赏最好用于达标性任务的诱因,针对需要大量操练与实践的技能(比如数学计算、打字、投篮训练等)。再次,在给出奖赏时,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欣赏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只想着奖赏。十八、【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小明很苦恼,这次期末数学考试只考了50分,他觉得这次考试失常因为题目太难,或者是因为数学考试时一紧张,一段时间内脑袋短路,也有可能是自己考试早上没吃早餐,影响发挥。另外这学期新换了数学老师,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应这个新老师,这可能影响到了他数学的成绩。同时,他也感觉这学期自己数学学习没以前那么投入了,很少去摸数学课本,做数学题。还有,他觉得自己最近运气很不好,总是到处“碰壁”。小明的期末总结里写到以上好几种情况影响了他的数学成绩。作为班主任,应如何诱导小明能让他增强后继的数学学习行为,请结合归因理论进行分析阐述。【部分解答】(考试时需要结合案例和个人观点进行分析)1.维纳归因理论: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认知解释。解释自己子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个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取决于其对行为结果所做的归因解释。2.三维度六因素表:归隐类别归因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能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研究显示,内部的可控归因,也即努力程度,往往促进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十九、【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抗战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当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时,就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学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的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对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的接过糖。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得留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得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动的磕磕巴巴的跟陶先生说出心理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请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谈谈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部分解答】(考试时需要结合案例和个人观点进行分析)惩罚的积极作用:去除一些不良的学习行为效果明显、见效快。惩罚的消极作用: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 惩罚“奖励”不良行为,罚站对不想学习的学生正是一种奖励。长期的惩罚降低了对惩罚的敏感性,易于养成逆反心理,激发憎恶感和痛恨感。总之。惩罚的使用必须以人为本。二十、【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这一个题由于解答太复杂,个人认为考的可能性不大)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部分解答】(一)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水平1:前习俗水平(前道德阶段)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水平2:习俗水平(因循阶段)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水平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二)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这里只展示两个阶段的内容,具体详见ppt)阶段1:惩罚服从阶段。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水平阶段态度理由前习俗水平1赞成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掉,你将会有很大的麻烦。受到谴责和调查反对不该偷,将会被送进监狱,即使跑掉也会不得安宁,担心被抓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阶段态度理由前习俗水平2赞成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算不了什么。反对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不用受到谴责。二十一、【案例分析题】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选择离开。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分析责任分散效应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教训。【参考答案】第一步:描述责任分散效应的含义: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第二步:分析责任分散的原因: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三步:阐述启示和教训:按照我们通常认为的观点,在一件突发事件发生后,旁观者越多,当事人就越可能得到帮助。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从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当中的一员,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受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不能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必须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趋于和谐。二十二、【论述题】简要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解答】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内容全面 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2)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 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3)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 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3.道德与品德的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十三、【辨析题】社会性发展指的是智力的发展。【解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的社会性发展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与社会性内涵不同,并不能全面概括反映社会性发展的实质内涵。其实,除了生理和认知以外的心理特征,许多被称为社会性的东西并不是心理层面的因素和特征,社会性发展更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场域和情景. 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人的社会化程度,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存在和发生于个体与个体。人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形成相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以及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本,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形成交往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等等二十四、【辨析题】社会认知就是对人的认知。【解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做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二十五、【论述题】近来“女汉子”一词流行于网络,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女汉子”这一现象反映了那种心理现象。结合日趋广泛的“中性化”现象,谈谈你的态度。在性别界限日趋模糊的当下,有人提出了“双性化”教育,你对此怎么看?【提示】1.“女汉子”反应的是性别不一致或性别角色不一致。2.态度无所谓对错,接受与否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3.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个体适应能力较好,男性可以适当程度上具有细腻等特质,女性可以适当程度上具有坚强、勇敢等特质。但行为方面的性别不一致与心理健康成负相关,可能与性取向的发展有关。因此在行为方面要正确树立性别观,加强生理性别与行为一致性的教育与培养。二十六、【论述题】小明和大明是兄弟俩,小明3.5岁,大明9岁。他们的妈妈要过生日了,兄弟俩一起为妈妈去选择礼物。小明为妈妈选择的礼物是一辆遥控汽车,大明为妈妈选择的礼物是一件首饰。请用社会性发展相关的知识分析,小明和大明在选择礼物上的差异。【提示】1.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去自我化的过程。2.3.5岁的男孩可能会选择汽车等礼物,而8岁男孩会选择首饰等。因为3.5岁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自己喜欢的就认为是别人喜欢的,这是一种未发展的社会认知。而随着一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社会认知也在不断发展,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只是了自己,更会为他人去着想。二十七、【论述题】论述什么是情绪ABC理论?【解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问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二十八、【论述题】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解答】(一)认知疏导策略:如合理情绪理论:(1)分别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 (2)找出对不良事件认识上的非理性观念;(3)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观念;(4)建立合理的信念,达到情绪的改变。(二)情感调节策略:正面认识常见的心理障碍,如自卑、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等,然后对症下药。如如何解决焦虑情绪:(1)支持性心理辅助;(2)认知性心理调整;(3)放松;(4)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5)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还有如何排解负面情绪:(1)宣泄;(2)转移注意力;(3)升华;(4)放松;(5)增强自信心;(6)学会辩证的思维。(三)行为矫正策略:(1)系统脱敏疗法:适合治疗恐惧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等。(2)行为契约法:通过和被治疗者签订并履行契约的方法帮助他改变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契约法对问题较多学生更有利。(四)自我教育策略:(1)自我管理;(2)积极自我暗示;(3)合理宣泄;(4)挫折教育。二十九、【辨析题】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解答】说法不正确。现代健康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三十、【案例分析】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原先是个比较活跃的人,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也不错。可自从高考没有发挥好,落榜之后近2个月来,他变得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有时还自言自语地说“活着没意思”,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自己一生都完了。大家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叫他出去玩儿散心也不愿意。自述最近总睡不着觉,头昏昏沉沉的、痛得厉害。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解答】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诱发事件:高考落榜B、不合理信念:“上大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我这一生算是完了。”,特征是糟糕至极。C、情绪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头昏昏沉沉,痛得厉害,不愿意交际。三十一、【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解答】小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因素、自我认识和评价偏差、自我期望过高、个体的失败和挫折经验以及家长和教师的不适当教育方式等。对策:教师和家长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失败和确定要耐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等。三十二、【案例分析】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解答】天天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在中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环境。对象也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程序。交往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安排;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的活动中进行,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保持平常心;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机能。三十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依据教学对象和教育者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答】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对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视,是现代教学观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者的起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必须从该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对教学对象起始状态的分析主要是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学生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准备情况)。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情绪、动机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偏爱)。教师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策略都要我们去选择、制定、操作、执行和完成。影响教学策略制定的有效性的主观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学者自身的特征,包括教学者的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和心理素质等。举例:接纳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便会采用“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可能对学习较慢的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三十四、【辨析题】“现在实行新课改,教学策略制定应该相应调整。现在应该不采用教师为主导以讲为主,应该采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针对这种观点,写出你的看法以及相应的依据。【解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教师为主导:指导教学实施时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教师为主导有其优点:信息加工强度大,短期内使学生学习较多材料;可带来更集中、有效、可预测的学习结果;适用先决知识、技能或学习策略有限的学习者。但是也有其缺点:学习者投入智力活动少,信息加工不够深入,缺乏挑战性、刺激性, 缺乏个性、独立性和动力。学生自学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给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主学习学生自学取向的优点:信息加工深入,学习效果好,激发兴趣、动机,学习策略得到使用、练习与修正;其缺点是:学习结果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对学生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成功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策略的宽广度,易导致认知超荷、情绪受挫折。举例子: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当教学内容前后连贯,并且答案是确定的时候,适用于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广泛,未必有唯一答案的时候,比较适合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合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初中以上,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人格上比较独立,比较适合采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三十五、【举例说明题】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请根据这个例子,阐述其中体现的教学策略。在日常学习中,还有哪些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的是启发式教学策略。基本过程为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景,探究知识的尝试,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变式练习的尝试,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其他教学策略: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类型和教学任务类型可以分为知识型教学策略、方法型教学策略和任务型教学策略。知识型教学策略又可以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综合式和循环式;方法型教学策略包含讲授性教学策略以及发现性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任务或学习目的为中心,分为练习性策略、创新性策略、问题定向性策略和综合能动性策略。举例:如讲授型策略,在课堂上首先启发设疑,导入新课,再创设情境,在此期间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和创造,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还可以举其他方法的例子)。三十六、【案例设计题】假如你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针对“概率”此节课的内容,你会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依据是什么?并设计出此种教学策略。【提示】1.内容包含:“决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概念2.了解“概率”的概念,以及用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的条件和具体的做法。根据以上,我会采用练习性教学策略。练习性教学策略主要针对智力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学生在课堂内外自己做练习或以某种方式来表现新习得的技能或知识,实施练习性策略采用以下措施:(1)提供学习者之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情境。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练习中的大部分题目;(2)详细说明要用到的基本知识;(3)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促进学生活动;(4)注意问题的数量;(5)进行错误分析,并做出总结。三十七、【简答题】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娱乐节目,在节目中五个小孩在其爸爸的带领下完成不同任务。节目中这些年龄相似的小孩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试用个体差异的概念来解释该现象。【解答】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2.个体差异的类型:心理发展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学习差异,性别的差。3.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遗传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十八、【简答题】“早熟”和“大器晚成”对我们教育的启示有哪些?试举一个大器晚成1例子进行说明。【解答】1.总启示:关注早慧,着重培养。充满爱心,挖掘能量。针对“早熟”的个体(1)加强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因:独立性、批判性强,有特权,离群索居,有孤独感。(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原因:统一的课程和标准缺乏挑战,会导致他们兴趣下降,情绪波动,智力潜能的浪费。针对“大器晚成”的个体(3)透过现象看本质原因:奇特的习性和思维方式,已经孕育了才能的萌芽,比如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4)鼓励与宽容原因:鼓励和宽容可以更好的激发潜质,而斥责和鄙弃将扼杀才智,比如知名导演李安。三十九、【论述题】请结合遗传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解答】1.遗传:生物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对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因为遗传因素带来的差异,但我们在对待同学的态度上一定要坚持一视同仁。2.环境: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心理发展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针对环境的不同,可以采取这几样措施: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分层教学;发挥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助;重视超长生与学困生的教育;必要的时候要采取差异考试与评价;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四十、【举例说明题】请试举一例说明超常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措施。【解答】 超常生是指智力(或某一方面能力)显著超越平常学生的学生。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教学不适等某些特殊原因,造成他们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学生。并能根据其定义举例。 对超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安置,如采用超常学校、超常班级、暂时性分班、随班就读。采用速成和深造。对学困生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深谙学困生三种心理,及时进行矫正:叛逆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持之以恒,富有耐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