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7480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肥料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2、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放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3、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4、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5、有效钾: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6、复合肥-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7、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8、旱作农业;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不采用灌溉种植植物的农业,也称集水农业。9、矿化度;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克数。10、硝化作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11、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铜、钼、铁等元素,作为肥料使用的微量物质。1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13、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以及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14、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15、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16、土壤团粒结构体;直径在0.2510mm的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是良好的土壤结构。1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18、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19、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2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收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21、土壤容量-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22、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23、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4、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25、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质数量。26、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27、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PH的变化而变化。28、质流-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29、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30、叶面肥:喷施在叶子上的液体肥料。二、填空1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0.01毫米。2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的运动和气态水的运动两种。3按照生成方式,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4土壤污染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类型。5一般来说,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小于100mmol.kg-1时,土壤保肥能力差;大于200mmol.kg1时,表明土壤保肥能力强。6土壤表层结皮实际上是片状土壤结构体。7导致岩石物理风化的主要原因有温度、水和风等。8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离子接触交换、离子扩散和质流。9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必须有脲酶存在。10土壤退化最严重的是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11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是大部分有机态、不易代换下来的吸附态和容易风化的矿物态。12作物缺氮时,老叶首先出现缺乏症状。 13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通过扩散到达根系的自由空间。14当今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是高效、价廉和无污染。15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矿质化和腐质化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16土壤胶体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胶体。17土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18低产水稻土剖面上一般都有潜育土层。 19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20土壤中铁有2价和3价两种价态。 21、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离子接触交换、离子扩散、质流。22、作物营养一般有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关键时期。23、土壤孔隙一般分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空气孔隙。24、花生体内的含磷量高于小麦和水稻等作物。25、根系吸收养分最强烈的部位在分生区。 26、水稻对有益元素硅和微量元素锌有特殊的需要,应注意施用。27、我国土壤酸碱性从南向北的变化规律是从南向北土壤碱性增强。28、西红柿缺钙时的症状是脐腐病。29、果树小叶病是由于缺乏锌营养元素。30、如果有机物质的C/N高于25或30,分解时就会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1、铁是叶绿素组成成分,所以缺铁时叶片失去绿色32、作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铵根和硝酸根形态的氮素。33、棉花对锌和硼微量元素发应比较敏感,所以应注意施用这些营养元素。34、有机物质中含有的养分大部分是缓效养分,而化肥中的养分是速效养分。35、作物体内钼的含量比较高时对作物本身没有危害,但对动物有危害。36、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级法、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和计算机推荐施肥法。37、土壤4大肥力因素是水分、营养、空气和温度。38土壤氮素损失或无效化的途径:硝酸盐淋失、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形成有机质、黏粒对铵的固定。39叶面肥一分为:无机营养型、腐殖酸型、生物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型、综合型五大类型。40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三、单选题1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50%以上 B50%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2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B)。A逐渐提高B逐渐降低C保持不变D略有变化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B)。A母质B生物C地形D时间4中低产田作物产量低的原因是土壤(D)。A养分含量低B过黏或过砂C降雨少,干旱D多方面的因素5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是(D)。A养分亏缺B养分富集C氧化还原电位低D微生物比较6如果前茬作物是油菜,后茬作物种小麦,应该(B)。A增加氮肥的施用B增加磷肥的施用C减少氮肥的施用D减少磷肥的施用7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C)。A钙镁磷酸盐B有机磷酸盐C铁铝磷酸盐D有机和无机磷酸盐8硫是一些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对作物品质影响大的是(C)。A禾本科作物B豆科作物C十字花科作物D蔷薇科植物9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是(B)。A有机质的含量B腐殖酸的含量C氮磷钾的含量D有机质和腐殖酸的含量10一般不宜施用在水田的肥料是(B)。A磷酸铵B硝酸磷肥C磷酸二氢钾D碳酸氢铵11良好土壤结构一般意味着(D) A、总孔隙度高,而非活性孔隙比较多B、总孔隙度高,毛管孔隙比较多C、总孔隙度高,通气孔隙比较多D、总孔隙度高,而且级孔隙比例合理分布12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吸收水分的数量(B)。 A基本保持不变B经常变化C于土壤质地有关D与有机质含量有关13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D)。 A颗粒大小B养分含量C质地D有明显的发生层次14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A)。 A黏土矿物增多B养分流失C有机质累积D铝相对增多 15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影响,但主要影响(B)。A养分的被动吸收B养分的主动吸收C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16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C)。A栽培耕作制度B灌溉条件C肥料利用率D土壤物理性状17在石灰性土壤上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D)。A硝酸根的淋失B铵的固定C转化为有机形态的氮D氨的挥发18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B)。 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B土壤酸碱反应C肥料颗粒的大小D耕作栽培措施19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B)。 A糖向花器的运输B花器的受精C细胞壁的形成D糖的合成20堆肥调整C/N,以使其分解速度快,腐殖质形成较多,一般是(C)。A80:1100:1B40:150:1C25:130:1D15:120:121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C)。 A非活性孔隙度B毛管孔隙度C通气孔隙度D土壤盐基饱和度22任何土壤由湿变干时的含水量比由干变湿时的含水量(D)。A要高B要低C差不多D根据土壤情况而定23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D)。A岩石变成很小的颗粒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C形成砂粒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24必需营养元素是指(B)。 A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 B在作物体内所起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替代的营养元素C能够使某些特有缺素症消失的一类营养元素D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25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B)的制约。A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D总养分含量 26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C)形式存于体内。A硝酸盐B铵C两种酰胺D核酸 27一般情况下,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磷素主要是通过(D)。A质流B扩散作用C接触交换D扩散和接触交换28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B)。A叶片中B细胞壁中C籽粒中D根系中29以下属于热性肥料的是(C)。A猪粪B牛粪C马粪D三种都是30关于磷酸铵,错误的是(B)。 A含磷量高于含氮量B含氮量高于含磷量C适宜施用在缺磷较多的土壤D适宜施用于需磷较多的作物31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时(B)。A吸附能力比较强B吸附能力比较弱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32土壤吸附阴离子的结果是(B)。A土壤胶体颗粒之间溶液中的阴离子浓度增大B土壤胶体颗粒之间溶液中的阴离子浓度减小C土壤颗粒分散D土壤颗粒凝聚 33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B)。A非活性孔隙多B毛管孔隙多C通气孔隙多D通气孔隙少34土壤水吸力相同时(B)。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C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差不多D决定于其它因素35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D)风化而来。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原生矿物36中低产田指的是(C)。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37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B)。A养分供给越多,根吸收的就越多B具有选择性 C优先吸收小的物质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38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B)。 A作物养分吸收B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D获得高产39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是以(C)形式。 A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BNO3累积C蛋白质D核酸40磷素供给不足,特别是作物生长后期,籽粒不饱满,直接原因是(C)。A光合作用弱B根系吸收其它养分少C光合产物不能向籽粒运输D蛋白质合成受阻四、问答题1、 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 答:土壤胶体从形态上可分为无机胶体(也称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有机胶体即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无机胶体主要由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和无定形氧化物组成,有机无机胶体是由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粘粒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等作用形成的各种复合体。2土壤团粒结构体是如何形成的?答:团粒状结构体是经过多次复合团聚而形成的。一般先是单粒相互凝聚成复粒或粘团,再经过逐级粘结作用,依次形成微团聚体,微团聚体再经过多次团聚形成较大的团粒。土壤结构体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主要有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机械作用、生物作用、耕作措施等作用机制。3说明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盐碱土实际上包括盐土、盐化土壤、碱土和碱化土壤,盐碱土的特点是“瘦、死、板、冷、渍”。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包括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化学改良等。4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形态有哪些? 氮素有4个来源:即雨水、灌溉水、微生物固氮和施肥。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5磷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如何?有效性如何? 根据磷素化合物的形态,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 根据其溶解性,无机态磷酸盐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3种。土壤有效磷是指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6、说明红壤类土壤低产的原因及其改良措施。红壤类土壤的低产原因归纳为6个方面:酸、瘦、黏、板、旱、浅。 红壤类土壤的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7、说明养分是如何在作物体内运输和分配的。 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部分被根系的细胞同化利用,大部分经皮层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输送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养分从表皮细胞进入皮层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称为养分的横向运输,又称短距离运输,包括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两种。养分经木质部输导组织向地上部的运输,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又称长距离运输,其动力来自根压和地上部叶片的蒸腾作用。 作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氮、磷、钾、镁等在韧皮部移动性大的养分可以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从而被再利用。 8、什么是最少养分原理?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多种养分,但决定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此时继续增加其它养分的供给,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而且可能起相反的作用。9说明土壤中钾的有效性。 土壤中钾的形态有3种:无效态(矿物态)钾、缓效性钾、速效性钾。10作物缺镁有哪些症状? 首先出现在下部老叶上,叶脉间失绿,叶片基部出现暗绿色斑点,叶片由淡绿色转变为黄色或白色,并出现褐色或紫红色斑点或条纹。 1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况、酸碱反应、离子之间的拮抗与互助作用。12有哪些方法确定施肥量?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6 田间试验配方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氮、磷、钾比例法);计算机推荐施肥方法;营养诊断方法(包括土壤诊断法和植株诊断法)等。13氮素有哪些营养功能? 作物体内的氮素有两种形态:有机氮和无机氮。无机氮指存在于各器官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机氮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叶绿素和纤维类物质。蛋白质态氮占作物体内全氮的80%85%,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必须有蛋白质参与。氮素供给不足,作物生长缓慢,其原因就是缺氮导致细胞分裂缓慢。14镁有哪些营养功能? 答:叶绿素的构成元素;很多酶的活化剂;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作物缺镁有哪些症状?答:首先出现在下部老叶上,叶脉间失绿,叶片基部出现暗绿色斑点,叶片由淡绿色转变为黄色或白色,并出现褐色或紫红色斑点或条纹。 15说明有机肥料的特点与作用。 答:有机肥料就是由各种有机物料加工而成的肥料。有机肥料种类多、来源广、数量大,不仅含有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但是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加工制造和施用时需要较多的劳力和运输力。有机肥料的作用包括:改良和培肥土壤;活化土壤养分,平衡养分供给;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产品的品质;减轻环境污染,节约能源。16何谓土壤比重和土壤容重? 土壤比重是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土壤容量-是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17土壤分布有哪些规律?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上的规律性变化,土壤分布也存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性。土壤地带性就是土壤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性,一般包括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3种。 土壤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随山体高度的变化而呈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土壤区域地带性是指同一气候带内,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性分布的现象。1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是什么?构成作物体内的结构物质和生命物质;(结构物质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生命物质指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加速作物体内代谢活动;对作物有特殊功能。如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调节细胞透性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19什么是报酬递减规律? 在合理的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即实际报酬)却逐渐减少。此时只有更换新的品种,或采取其它新的技术,才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报酬。20磷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如何?有效性如何?根据磷素化合物的形态,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根据其溶解性,无机态磷酸盐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3种。土壤有效磷是指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2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有哪些途径?根据当地情况举例说明。 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等。22、如何合理施用叶面肥? 合理施叶面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喷施时期: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后期,当作物根系受到伤害,吸收能力下降时。7 喷施量及次数:叶面肥喷施的浓度必须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一般喷施23次。喷施时间:一般都选无风的阴天,晴天时早上9时以前或下午4时后, 中午和刮风天不能喷肥,以免肥液在短时间内挥发,如果喷施后34小时下雨,应重新喷施。 加入粘附剂:为了扩大吸收面积,常常在喷施时加入肥皂粉等物质。23、用杜南扩散的原理,说明养分进入根系细胞内的过程? 由于细胞质膜是大分子的半透膜,质膜内则含有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R-),它不能扩散,但可与钾等阳离子形成盐。当膜外的阴离子如氯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时,为保持电荷平衡,质膜外的钾离子必然随着进入细胞内,直到质膜内外离子扩散速度相等为止。此时质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氯离子浓度。质膜外则相反,钾离子浓度低于氯离子浓度。养分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也不消耗能量。24、土壤各种形态养分之间的转化对配方施肥有什么意义? 配方就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应养分能力,灌溉条件、耕作管理措施和计划目标产量,结合肥料特性及其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开出施肥的品种和数量的处方,施肥是配方的执行。施肥时不仅要考虑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而且要考虑缓效养分的储量,土壤中的养分有效性是相对的,各种形态的养分相互转化,总处于动态平衡中。25、根据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说明应该如何合理施用? 土壤中有些微生物能够分泌脲酶,施入土壤的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很快就转化为铵,其转化速度受到土壤PH、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影响,中性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宜时,尿素转化为铵的速度非常快。尿素适应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对土壤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可用作基肥、追肥或叶面喷肥。26、根据普钙在土壤是的转化特点,说明如何合理施用。普钙非常容易被土壤固定,高效施用应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但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固定。具体措施包括:集中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制成颗粒磷肥,分层施用,根外追肥。27、根据当地的情况,举例说明如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我市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缺水严重,降雨集中,年际之间变化大,可利用水量少,旱涝灾害频繁。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 水分的高效利用:(1)开源、节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少水分损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劣质水和工农业污水的资源化和有效利用。(2)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宣传,建立水源保护区,狠抓“三废”治理;统一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实行水资源商品化 (3)农业耕种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培育抗旱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灌溉。28、根据当地的情况,应该如何防止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防治首先在于健全法律,提高全民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具体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包括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 29、硼在作物体内主要起哪些作用? 硼的营养功能包括:参与作物体内糖的合成和运输;促进作物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参与半纤维素及有关细胞壁物质的合成,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调节酚代谢和木质化作用,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及生长素的运输,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30、1510-2B2是什么意思? 表示该肥料中N的质量分数的15%,P2O5的质量分数为10%,K2O的质量分数为2%,有效B的质量分数为2%。 8 。 31、土壤分布有什么规律性?土壤分布规律性有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的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随山体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区域地带是指在同一气候带,土壤类型随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32、大多数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指哪些营养元素? 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钼、硼、氯等16种。33、磷在作物体内起哪些主要作用? 磷的营养功能包括:磷是核酸、磷脂、植素、ATP等高能物质的组成成分;参与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氮素、脂肪等代谢活动,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增强作物体内对酸碱的缓冲性能。34、土壤胶体为什么具有吸附离子的能力?土壤胶体不仅表面积很大,而且带有大量电荷,因而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土壤胶体一般都带负电,所以吸附的离子主要是阳离子。但两性胶体在PH很低时也会带正电荷,从而吸附阴离子。35、氮素供给不足时,作物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物体内的氮素有两种形态:有机氮和无机氮。无机氮指存在于各器官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机氮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叶绿素和纤维类物质。蛋白质态氮占作物体内全氮的80%85%,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必须有蛋白质参与。氮素供给不足,作物生长缓慢,其原因就是缺氮导致细胞分裂缓慢。36、钾在作物体内有哪些主要作用?钾在作物体内主要作用: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改善叶绿体的结构,控制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糖和氮等物质的运输,是多种酶的活化剂,增强作物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等抗逆性能,改善作物品质。3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高低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1)胶体的数量、种类和成分:胶体的数量多,有机胶体多,2:1蒙脱石类矿物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就愈大。 (2)PH值:土壤PH值直接影响土壤的可变电荷的数量,PH值升高时,土壤可变负电荷一般呈增加趋势,阳离子交换量上升,反之PH值下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降低。38、什么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作物营养的临界期是指在作物生长发育某个阶段,需要某种养分的绝对量虽然不多,但缺乏或过多对作物所造成的危害,即使以后补充也很难纠正或弥补,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不同作物,不同的营养元素,其营养的临界期是不一样的。29、养分归还原理告诉了我们什么?养分归还原理是指随着作物每次收获,必然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弥补所带走的养分,因此,为了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必须向土壤归还被作物带走的养分,否则,土壤肥力将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土壤养分不是用之不尽的资源、随着耕作必然逐渐减少,改善耕作制度能够缓解土壤养分的减少,但并不能完全地使其恢复,必须向土壤施肥,才能保证作物的产量,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五、论述题 1、说明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 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岩石的风化、搬运、沉积的过程。也就是岩石中的矿物变化与新矿物形成的过程。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温度、水分、空气、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结构、组成成分、性质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等类型。风化作用的产物包括:易溶水的简单盐类物质,形成黏土矿物,形成风化残积体。2、土壤中的磷是如何转化与释放的? 答: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所谓磷的固定是指水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9 也就是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而磷的释放是指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水溶性磷酸盐,也就是无效态磷转化为有效态磷,其结果将增加土壤中有效磷的数量。磷的固定包括: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生物固定。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pH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3、说明钾肥的性质及合理施用。答:常见的钾肥主要有硫酸钾、氯化钾、窖灰钾肥和草木灰。硫酸钾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含K2O约50%52%,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是速效肥料,为生理酸性肥料,可作种肥、追肥和底肥,根外追肥,适宜于在各种作物上施用。氯化钾呈白色、淡黄色或紫红色,含K2O50%60%,易溶于水,水溶液为中性,是速效性肥料,是生理酸性肥料,可作基肥和追肥,但不能作种肥,特别适宜于在麻类、棉花等纤维作物上施用。窖灰钾肥含K有时高达39.6%,另外还含有钙、镁、硅、硫、铁及其它多种微量元素,窖灰钾肥中90%以上的钾易溶于水,水溶液pH911,颗粒小,易飞扬,是热性肥料,可作基肥或追肥,但不能作种肥,适宜用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时应避免与种子、根系直接接触。草木灰含钾量差别很大,一般高于5%,90%以上的钾溶于水,水溶液为碱性,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根外追肥。如何合理施用钾肥?答:高效施用钾肥必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土壤供钾能力;作物种类;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施用方法。4、说明我国农业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匮乏的特点。我国农业水资源匮缺有以下几个特点: 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因我国耕地面积大的区域,水资源反而少)占国土面积69%的山区、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缺水严重;降雨集中,年际之间变化大,可利用水量少,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接近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三倍,很难进一步提高利用率;水质差、水污染严重;(污水排放量大,我国每年浅层地下咸水量也较大,无法利用)水分利用率低。(占全国用水量多一半的农业用水,因管理不善,不能被全部利用)5、当地土壤的粘土矿物主要有哪些?这些粘土矿物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 答:层状硅酸盐类黏土矿物类型按铝氧片和硅氧片二者比例分为1:1、2:1、2:2三种。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有的性质。1:1型:同晶替代很少发生,带负电荷少,阳离子代换量低,吸附阳离子能力弱,保肥性弱。颗粒较粗,吸湿性弱,粘结性、黏着性、可塑性弱。典型代表为高岭石。2:1型:同晶替代普遍发生,带负电荷多,阳离子代换量高,吸附阳离子能力强,保肥性强。粘结性、黏着性、可塑性强,颗粒小,吸湿性强。典型代表为蒙脱石。 2:2型:典型代表为绿泥石。阳离子代换量介于二者之间,此类粘土矿物含铁、铝较多,抗风化能力较弱,主要分布于我国高寒地区 6、作物缺氮一般表现出什么症状?如何根据不同形态的氮肥特点进行高效施肥?答: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叶色变黄,分蘖或分枝少,穗短小,穗粒数少,籽粒不饱满,易出现早衰。铵态氮肥应深施覆土防挥发,不宜与碱性物质混施;硝态氮肥不宜在水田施用,以免产生反硝化作用脱氮而失去肥效,施时应少量多次,以免氮素流失;酰铵态氮肥应有脲酶的参与,同时还应根据尿素的转化时间提前710天施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