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4讲 中外知识的关联视角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276576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4讲 中外知识的关联视角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4讲 中外知识的关联视角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4讲 中外知识的关联视角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四 中外综合串讲 第14讲 中外知识的关联视角主题1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外关联视角微视角1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古代中国古代雅典政权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皇权至上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参政)、陪审法庭(司法、监察)人民地位及权利专制统治下的臣民,无参政权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资格,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成员来自公民群体生产方式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文化特色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后世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微视角2宋代同时期东西方商品经济的对比(1)表现宋代: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等。西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2)特点宋代西方发展水平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市场范围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影响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迫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微视角3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思潮的比较(1)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例如,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都强调道德的作用。例如,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2)不同点古希腊人文思想先秦儒家思想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个体”的人,即以个体(个人)为中心强调“社会”的人,即以集体(社会)为中心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微视角4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孔子苏格拉底相同点(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2)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不同点目的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主张(1)思想核心“仁”(2)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3)主张“克己复礼”(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总之,孔子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人(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美德即知识”(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总之,苏格拉底更强调“个体”的人影响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产生不同的原因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工商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微视角5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项目古代中国近代西方不同特征关注人,以农业科技为主,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识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关注自然,崇尚理性,思维模式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原因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国家鼓励科技发展,推行重商主义思想条件文化专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制度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微视角6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欧洲启蒙思想政治条件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内容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对当时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针对训练1(2016浙江文综)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A B C 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故正确;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农阶级的利益,注重尚贤、兼爱、非攻,属于功利主义者,并不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故错误;雅典的斯多亚学派是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学派,重视对人思想的培养,故正确;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道德修养,故错误,故A项正确。2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答案B解析隋唐的科举制度使普通的庶族地主参加到政权中来、梭伦改革使工商业者、平民获得了政治权利,罗马的万民法使广大的被征服民族获得了公民权,这些都扩大了本国的统治基础,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材料中“心满意足的注视着过去”的根本含义是()A固守农耕文明 B坚持君主专制C昧于世界大势 D实行闭关锁国答案A解析16世纪的欧洲“正在崛起”,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逐渐摆脱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工业文明,相对应的中国“注视着过去”,应指其停留在封建社会,固守农耕文明,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只是“注视着过去”在政治上的体现,故B项错误;昧于世界大势是“注视着过去”在思想观念上的体现,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是“注视着过去”在对外政策上的体现,故D项错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三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基本特点。(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2)特点:卷帙浩繁、规模巨大;诸法合体;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注重形式和法律程序;不断发展完善。(3)观点: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意义: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主题2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外关联视角微视角1近代东西方各国内阁(1)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最高行政机构,它制约王权并对议会负责,它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2)美国的内阁是为总统决策提供顾问的智囊团和秘书班子,没有最终决策权。(3)德国的内阁由宰相主持工作,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4)南京临时政府以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权力,但是不久就被袁世凯破坏。微视角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明清统治者逐步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进行自卫。(2)经济: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原产美洲的粮食、经济作物玉米、烟草等开始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与经济结构。(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出现。微视角3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项目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经济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企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社会生活开始变化,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文化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经济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社会生活及习俗发生变化文化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进一步变化微视角4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1)历史背景相似新文化运动发起时,辛亥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政治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军阀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使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欧洲时代的主旋律,资产阶级掀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启蒙运动兴起。(2)性质相似: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3)内容相似打倒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铲除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4)作用相似: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之,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都主张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和迷信,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微视角5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如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如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科学为指导思想。微视角6进化论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为中国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同时也被帝国主义利用,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针对训练1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三省制 B枢密院C内阁制 D军机处答案C解析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故可以排除三省制,而枢密院是负责军务的机构,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始设立。2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答案B解析“(清政府的代表们)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表明清政府并未致力维护国家主权,A项错误;“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项正确;C、D两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光荣革命”辛亥革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1787年宪法 A B C D 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故正确;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故正确;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共和派与君主派长期斗争与妥协的结果,故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实际上是一系列妥协的产物,包括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之间的妥协,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妥协,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4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答案D解析材料中涉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更多的是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5(2010新课标全国卷文综)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期,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答案C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文化交流,考查由日本向中国学习变为中国向日本学习的决定性因素。A项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是一个推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B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客观因素。D项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是错误的,中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日本在19世纪50年代遭到美国侵略后才开始学习西方。C项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从主观方面阐述了由日本向中国学习变为中国向日本学习的决定性因素。6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材料二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材料三“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请回答:(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内涵: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社会和谐思想。(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对外开展商品输出。影响:开展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倾销商品,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起步。(3)原因: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研究中国时政以加深对中国认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称霸世界战略的需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全球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欧美受经济危机影响,渴望寻求缓解危机的有效机制。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结合所学分析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第二小问内涵,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分析,可得出民本思想、社会和谐思想,以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科举制。(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近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时间限制“二战后”,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美国、两极格局等几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间提示,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中外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主题3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外关联视角微视角1美苏“冷战”局势的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政策。(3)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4)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5)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参加重大国际组织活动。微视角2多极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战略对策(1)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两极格局瓦解后,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首位,发展科技成为重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是又一挑战。特色道路的挑战: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何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面临的又一大挑战。(2)战略对策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搞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事业,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微视角3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2)扩大需求的政策要高度重视保民生、保就业,优先支持有利于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的项目。(3)以工代赈,开拓国内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动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4)加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5)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确保生产的有序进行。微视角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性共同点(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说明)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营企业,同时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微视角5经济全球化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瓦解了旧的社会结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出现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并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针对训练1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政局变化 B“冷战”重心东移C朝鲜半岛分裂 D意识形态相同答案A解析19451948年当时中国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年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也就增多,故A项正确;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美国一直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故B项错误;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无关,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相同不能说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这一现象,故D项错误。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新中国成立初签订,当时国际背景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当时是二战结束后不久,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1961年,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间是1950年,故C、D项错误。3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主要原因是()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答案C解析国家利益是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造成题干中中美关系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影响中美外交关系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4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B“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C“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D“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可知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8年末,因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卡特,尼克松已经于1974年因水门事件而下台,故B项错误;“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可知作者是指出“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原因之一,但没有说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滞胀”危机,故D项正确。5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B解析孙中山是革命活动家,材料中“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表明了其现实追求,而非仅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故A项错误;第二国际主张社会主义,材料中“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的要素,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与旧苏联不同,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套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对我们而言,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摘自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答案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综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解析首先概括材料的观点:“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第一,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中国“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第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最后,归纳否定中国威胁论的错误。一、选择题1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水平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C文化环境的差异 D国际地位的差异答案B解析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718世纪,英国已经逐渐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与此同时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从而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多,故B项正确;文化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故D项错误。2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据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A黑奴贸易 B殖民屠杀 C工业污染 D商业战争答案B解析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非洲,不是美洲,故A项错误;美洲原本有大量印第安人,但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欧洲人实行了殖民掠夺和大屠杀,导致人口锐减,故B项正确;工业污染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海地岛当时不可能有发达的商业,故D项错误。319171918年间,毛泽东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作出批语:“吾国宋儒之学与康德同。”这里,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是()A深化启蒙思想内涵,构建时代理论体系B强调人的独立思考,运用理性进行判断C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出民主政治框架D突出伦理重要地位,强调遵守道德法则答案D解析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出民主政治框架,A、C两项只符合康德,均排除;康德强调人的独立思考,运用理性进行判断,B项排除;宋儒之学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康德认为主权属于人民,人生来自由平等,但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二者都强调遵守道德,故D项正确。4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符合材料“传染病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符合材料“文化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符合材料“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答案B解析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体现出政权的更替,但A项反映的过于表面;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向民主政体过渡,而中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东西方的主要差异在社会形态的转变,故B项正确;清朝建立后也出现过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故从国力上对比不能得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变化,故C项错误;中国和英国文化途径迥异,但从文化方面得不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这一认识,故D项错误。6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都() 新军攻占武昌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A推翻了专制王朝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新军攻占武昌”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项错误;辛亥革命既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C两项错误;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推动中、俄两国的近代化,D项正确。7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答案C解析“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的说法明显错误,故A项错误;苏联社会制度早已建立,故B项错误;1931年正是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不仅有产品,还有工程师,故D项错误。8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十五、企业之有独占性质者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铁路航道等,当由国家经营管理之。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共一大宣言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扶助农工、节制资本”,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9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A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B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C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的赞赏,与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然而益可宝贵也”,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故B项正确;蒋介石的观点是遵循三大政策中“联俄”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蒋介石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故D项错误。10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A中美关系比中俄关系更为重要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D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比较中俄关系与中苏关系,而没有将中美关系与中俄关系相比较,故A项错误;从历史常识来说,我们要区别苏联与俄罗斯是不同的国家,中苏关系有曲折,而中俄关系没有曲折,且材料说“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可见,中俄关系并没有出现曲折,故B项错误;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是结盟的,而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故C项正确。1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答案A解析材料中时间信息“1953年”,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进行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53年与市场经济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苏联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进行农业集体化,故D项错误。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女性就业人数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50%,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0%,伊斯兰国家仅为10%,甚至更少。据此,正确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B性别平等程度与工业化进程相关C宗教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D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高于伊斯兰国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发达国家中女性就业人数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50%”不能说明发达国家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故A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女性就业人数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50%,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0%,伊斯兰国家仅为10%,甚至更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性别平等程度与工业化进程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宗教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且该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就业人数,不能由此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高于伊斯兰国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刑狱)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豺狼。是故天下虽极治,其刑罚终不能以必中,而侥倬之人,或可与法相遁。若夫今世欧洲之立宪,宪非其君之所立也,其民既立之,或君民共立之,而君与民共守之者也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惟美、惟法、惟德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王拭主编严复集按语材料二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的这一法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答案(1)观点:中国古代法律是专制之法,具有不平等性。近代西方的法律是君民共守之法,西方国家因立宪而强。背景: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成果的逐渐传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2)不同: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刑狱)以贵治贱若夫今世欧洲之立宪君与民共守之者也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惟美、惟法、惟德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等关键信息,从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两个角度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背景,首先要紧扣严复的身份是维新思想家,以此为思维展开的立足点,从材料一中“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蕴藏的“富、强、立宪”这一信息出发,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上旧体制的束缚、近代民族危机、经济基础的变化、新兴阶级力量的崛起和诉求等角度进行归纳。(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概括出两个时期分别以阶级史观和文明史观评价的事实;第二小问原因,从评价的时间出发,综合考虑两个时期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内影响历史评价的思想意识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即可。14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自己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时,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并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变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主张: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2)说明:承认西方政体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3)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概括即可。第(3)问,注意从题干“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