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1681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达磨灭佛后的吐蕃佛教及其发展趋势西藏佛教史上“黑暗期”的说法新红史:“赞普心中魔障,以各种方法使佛教之根本逐一消灭,以至搞得连僧侣的标志也不复存在了,佛教从根本上被毁灭。”对达磨灭佛施行程度的探讨,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在执行灭佛命令时有意消极抵制,暗中保护佛像、佛典;僧人向边远地区逃逸灭佛并不彻底吐蕃佛教发展的两个基本特点及其局限性其一,主要依靠赞普和王室的扶持来传播和发展;,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其二,佛教盛行的地区主要是以拉萨为中心的卫地达磨灭佛之后佛教在藏区发展的两个新趋势:从统治者上层开始向民间转移由卫藏地区向康区、多麦和阿里等边远地区扩散参见石硕: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下路弘传和上路弘传下路弘传藏饶色、约格穷和玛释迦牟尼喇钦公巴饶赛拔协记载的启示:传授佛法的活动由卫藏转移到康区;僧人与民众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下层民众中产生佛教徒。鲁梅等十人前往朵康获取佛法公元978年,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念智称在康区的传法活动上路弘传峨松贝考赞利玛衮日巴衮、扎西衮、德尊衮柯热(益希沃)绛曲沃大译师仁钦桑波和小译师玛雷必喜饶阿底峡大师入藏菩提道灯论佛教已经具备了广泛的民众基础藏传佛教最终形成时间是在公元10世纪后半期,阿底峡大师,取经图,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藏传佛教各派的形成藏传佛教各派的区分并不像印度的大乘佛教是由于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出派别的,而是由于他们所传承、修持的密法彼此不同的缘故。宁玛派“宁玛”“旧、古”之意“三素尔”素尔波且、素尔琼、濯浦巴宁玛派僧人比较偏重于修习,讲究咒术。参见法尊大师:西藏佛教的宁玛派,现代佛教,1957年第10期;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噶当派渊源于阿底峡大师,创立于种敦,到博多哇时开始盛行。噶,译为教,教即言教,指佛教的一切显密经论;当,译为教诫、教授,意思是对僧徒行持修习指导、指示。阿底峡大师仲敦、枯敦、翱雷必喜饶博多哇、京俄巴、普琼哇教典和教授两派列钦贡嘎坚赞:噶当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仲敦巴木雕塑像,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萨迦派因萨迦寺而得名昆氏家族“道果法”为主要的密法传承。卓弥译师衮乔杰波萨迦五祖:衮噶宁波(萨钦)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衮噶坚赞(萨迦班智达)八思巴参见:阿旺贡噶索南著:萨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贡嘎罗追:萨迦世系史续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火龙年法会(“丙辰法会”)1076年意义:佛教在藏区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统治者上层的重视和扶持;佛教的教义和主张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佛教势力在当时社会上形成一种新型力量的标志。,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噶举派或名噶尔举,噶尔举,译为“白传”;噶举,译为“口传”。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密诀。琼波南交香巴噶举唐东杰波玛尔巴米拉日巴塔波拉杰塔波噶举1121年兴建岗波寺参见:桑杰坚赞著,刘立千译:米拉日巴传,民族出版社,2000年;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米拉日巴合金像,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噶举派“四大八小”:噶玛噶举黑帽、红帽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朗氏家族)止贡巴、达垄巴、主巴、雅桑巴、绰浦巴、修赛巴、叶巴和玛仓巴希解派、觉域派、觉囊派等参见:大司徒绛求坚赞著,赞拉阿旺译:朗氏家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九至十三世纪藏区的新变化:宗教社会基础扩大,宗教势力增强;经济形态的转变;僧俗上层相互结合和渗透。藏民族的形成藏族形成的时间不少学者认为藏族的形成时间是在78世纪前后。参见: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年;尼玛太:藏民族形成的时代及其他,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藏族”的内涵意大利藏学家杜齐西藏中世纪:“这样从东到西的种族集团的散布,很自然地引起对先来吐蕃文化的吸收和同化,如此看来,藏族人口远非出于一源虽然在今天,这里语言和宗教是相同的,习俗也是一致的,但我们愈往西部和南部走,就愈发现人们在身体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异,就是最粗浅的观察者也不会忽略掉。虽然几个世纪的混合和共同生活会把许多来源不同的种族融合在一起,但这个差异还是明显的。西藏的合成人口,包括混合在一起的许多不同的集团。”,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藏族具有如下内涵和特点:共同语言,应是指在上述地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通行和统一的语言,即藏语和藏文。共同的经济生活,则是指上述地域内形成的基本一致的农牧生产方式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应是指上述地域之内形成的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信仰为核心的宗教文化及习俗。藏族的最终形成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112世纪。古代藏族自身称谓的变化: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蕃境黔首”、“蕃兵”“蕃”的由来:库敦尊追雍仲广史:在玛桑九族统治时,西藏便被称作蕃喀雅刍。,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陈庆英汉文“西藏”一词的来历简说(燕京学报,1999年第6期),认为“吐蕃”可能是藏文中吐蕃王朝自称的“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赤松德赞以后,古藏文文献中同时出现了“吐蕃”和“大蕃”的称谓。唐蕃会盟碑:“大蕃圣神赞普”,“大蕃大论”、“吐蕃逻些”“大蕃”一名的出现,标志着吐蕃本土及其各属部辖境在政治、军事上已经结为一体。,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萨迦法王班智达致乌斯藏纳里速各地首领的信:“操蕃语之众”。意味着当时青藏高原各地的吐蕃部落及其割据政权尽管还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中,但使用语言已经趋于统一。藏族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从悉补野部到松赞干布统一卫藏、阿里等地藏族核心部分逐渐酝酿和形成的阶段,九至十三世纪的藏族历史与文化,第二阶段:吐蕃王朝阶段。这是藏族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吐蕃王朝期间通过向外扩张和征服而完成的对青藏高原地区众多部落和部族的统一,可以说已经为藏族在这一地域内的形成奠定了最直接的基础。第三阶段:从吐蕃王朝灭亡到十三世纪以前。这一阶段是藏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参见:石硕:论藏民族的多元化构成及其形成时代,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