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张静中学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专项一四.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70557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张静中学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专项一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2014年张静中学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专项一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2014年张静中学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专项一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张静中学广东省高考语文复习专项一四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要求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第二,考查范围是“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使用比较普遍,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第三,考查的目标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判定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对于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实词“间”常用的义项有以下几个: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断断续续,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2.古今异义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利用通感方法扩大。例:,原义,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例:,原义,扩大,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例:,(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语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示责备之义,现只表示前义了。,(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5)感情色彩变化。,3.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4.同义复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5.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近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6.词类活用古诗文中,某个实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也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理解文言实词词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解题点拨】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文言实词均属常见的多义词,其中“敛”还是多音多义词。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验证判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中对应释义是否正确,从而选出正确答案。C项中“逡巡”是“徘徊不前”的意思,“去”是“离去”的意思。“敛”如果解释为“躲藏”显然不正确,应该是“整理”、“结集”的意思。,【一线穿珠】B选项中文言实词“迎”为介词,面对、面向。除此之外,文言文中“迎”还有哪些用法及义项?请举例归纳一下吧:动词,迎接,往迎。如“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动词,迎娶。如“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动词,迎击。如“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史记淮阴侯列传)。,【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意。(2)审清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选项中语句的具体位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应理解为“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整兵离开了”。,(3)将选项中加点词的词义解释代入语句中进行验证,逐一排查,最终确定正确答案。“逡巡”是“徘徊不前”的意思,“去”是“离去”的意思。“敛”如果解释为“躲藏”显然不正确,应该是“整理”、“结集”的意思。答案:C,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或著崖石皆没镞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得善田二万六千顷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B.CD.,【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表明“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在分析时就要对六个句子按选择标准逐一分析、梳理、排查,区别选项正误。要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全部还是部分;二审对象行为现状,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行为;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行事有成”。最后用排除法选择。说的是何灌不许辽人前来取水,的做法,说的是何灌针对水浅如何运粟的打算,均与“行事有成”无关,应予以排除。说何灌神勇善射,而有辽人“惊以为神,逡巡敛去”;说何灌临敌劲射,而有“羌惧而引却”;是何灌建言行事的功效;显示何灌射技超人,“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这四者都体现了何灌行事有成。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内容要点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照,加以区别,注意“无中生有”和“曲解文意”的干扰,找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或许只在某一小点,D项由“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句可知,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也望风溃败,所以“何灌阻止溃退未成”理解有误。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_(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_,【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理解和对文言句式的正确把握,做到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要注意把握关键词“整”“诵”“劳”“之”。(2)句要注意把握关键词“乞”“控”“西隅”;省略句:乞入见(帝),(帝)不许,而令(之)控守西隅,要注意成分的补出。,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附【译文】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应试得中,担任河东从事的官职。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位奇士啊,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官职。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发告划定边界,禁止辽国人前来,辽国人忿然地兴兵进犯。何灌迎着敌军向高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有时射中山崖,箭头都能没入到岩石之中。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整兵离开了。之后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情,历数何巡检的神妙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何灌啊。”萧太师震惊地起身向何灌行礼。何灌在河东做将领,与西夏人相遇,敌人的装甲骑兵追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贯穿敌人的铠甲,甚至于洞穿前胸,从后背射出,叠连贯穿后面的骑兵,西夏人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情况,何灌用笏在御榻上画,并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至西上阁门使,并兼任威州刺史、掌管沧州。因为修治城障有功,转任引进使。朝廷下令运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进言说:“河水太浅负载不起大船,如果改用陆路运,输又要用八千辆车,这时沿边麦子正好成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请报上去,得到了许可。过了不多久,何灌又治理岷州,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田不受旱灾之苦,那么人民就会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要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到半年,就得到了质量良好的耕地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与其他行政路区相比,是最成功的。何灌曾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却没有射中。辽国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是出于礼节让让客人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何灌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进犯,朝廷调出全部禁军交付梁方平带领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往南败逃,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整个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敌军,金兵于是径直南下进攻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在京城下坚守奋战了三天,受伤死在战场上,时年六十二岁。,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技巧1.语境推断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宋史何灌传(2011新课标全国卷)“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一句中的“敛”读lin时,有“收拢、聚集,收束、收缩,收取租税,不足、不满”等义项,读lin时,是“装殓”的意思,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判定“整理、结集”为其确切含义。,【特别提醒】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作出判断。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而作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对偶句,所以句中的“谏”和“追”,只有从结构上对举分析,才能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宋史何灌传(2011新课标全国卷)“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中的“彻”,前有副词“皆”,后有名词“甲”,因此“彻”在此应是动词,做谓语,选项中释为“穿透”是确切的。,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申甫传(2010山东卷)“遽薄京师”的“薄”,结合我们学过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的“薄”,可推知其应释为“逼近、迫近”。,【特别提醒】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5.成语对应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泽命不渝,信也”(2011山东卷)中的“渝”,可以用成语联想法,成语“矢志不渝”指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渝”为“改变”之意,由此可推断出“渝”在文中的含义应是“改变”“违背”,惟如此才与后文的“信也”保持语意的一致。,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如“仍充岭南采访使”(2011辽宁卷)句中的“充”,若解释为“代理”,代入句中检验发现讲不通,可知该项解释是错误的。,【想一想】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否则理解极易出现偏差。因此阅读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文言文有哪些技巧呢?我们不妨一起想一想,交流一下。,【拓展延伸】在解答文言实词类题目时,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1.读文技巧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是推断词语意义的基础。因此,我们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具体说来,要做到: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大多不同于现代汉语,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境,从而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这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辨明体裁风格。高考考查到的文言文体裁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议论文。其中传记是重中之重。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我们解读文章、理解词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熟知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姓字名讳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知识,它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绊脚石。,2.读句技巧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个性”:句子的构成要素大多是单音节词语;虚词使用频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特点都是把握句意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应在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3.读题技巧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尽管题干、选项都比较简单,但我们在读题时也必须认真而仔细。读题干,要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二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意图,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根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4.选答技巧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我们答题的过程就是确定选项的过程。我们在确定选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和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其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第一题,做对与否,对文言文阅读的其他题目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同学们可注意以下解题步骤:1.审读语境,寻求相关信息,推断词义;2.调动知识储备,为推断出的词义作佐证;3.将所给词语义项一一代入,检验语境是否通顺;4.采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注】姨妹:姨母的女儿。二子:两个女儿。中和:唐僖宗年号。缗:穿钱的绳。绐:哄骗、欺骗。,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众皆伏泰之义伏:通“服”,佩服B.俾其人他徙俾:使C.已别除官除:任命、授职D.解维而逝解维:想通了【解析】选D。解维:意思是解开船绳。维,系物的大绳子。,附【译文】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器,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没有再回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列,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才,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死,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三国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倨:傲慢B更为纪拜更:改C属吕布破属:适值D太祖以谢群谢:道谢【解析】选D。谢:应为“道歉”或“谢罪”。,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模、逵秽德B人民至少C不过一大郡D今中国劳力【解析】选A。A项,与现代汉语同,均为“认为”。B项,古义为“少到极点”;今义表示最小的限度,副词。C项,古义为“不超过”或“相当于”;在现代汉语中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有时作连词,表示转折。D项,“劳力”古义即“使力劳”,使动用法;今义指从事体力劳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群为儿时辟群为别驾B以为模、逵秽德廙深德群C今东,必与之争备遂东,与袁术战D世以群为知人将何以应敌【解析】选C。A项,判断动词,是动词,担任。B项,名词,品德动词,感激。C项,两个“东”都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D项,动词,认为介词,凭,凭借。,附【译文】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人。祖父陈实,父亲陈纪。当陈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陈实就觉得他不同凡俗。鲁国的孔融才高意广,生性高傲,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是好朋友,以后又与陈群交往甚密,于是改视陈纪为长辈,陈群由此声名显扬。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征聘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刚刚病死,徐州的佐吏迎接刘备,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他说:“眼下袁术的力量不可低估,若现在东取徐州,一定与袁术发生争斗。如果吕布袭击将军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刘备不听劝告,就带着人马东进,和袁术缠斗不休。吕布果然乘机袭取了下邳,然后又派兵去支援袁术。刘备一败涂地,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他便跟随陈纪一起到徐州避难。适值曹兵大破吕布,曹操征聘陈群为司空府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决定征召二人。陈群把征召的教令原封不动地退还给曹操,认为这两个人品德不好,早晚会败亡。曹操不听。后来王模、周逵果然由于为非作歹而遭杀身之祸,曹操为此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广陵的陈矫和丹阳的,戴乾,曹操都任用了。以后吴人叛乱,戴乾忠义赴死,陈矫则成为名臣,世人为此都称道陈群是慧眼识人。青龙年间,朝廷营建宫室,致使百姓耽误了农时。陈群上疏说:“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尚且只建低矮的宫室,穿粗陋的衣服,何况当今自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老百姓数量剧减,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现在的户口还比不上那时的一个大郡。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灭,国家还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现在陛下舍弃这些当务之急,反而忙于兴建宫室,臣下担心老百姓会日见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劳力,正是吴国、蜀国所乐意看到的。这可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当初太祖在世时,刘廙因为受弟弟参与魏讽谋反一事的株连本当斩首,陈群向太祖讲了自己的看法,太祖说:“刘廙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赦免他。”于是令刘廙官复原职。刘廙由衷地感谢陈群的恩德,可陈群说:“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情,况且决定来自明主,我又知道什么呢?”,加的题目是与本节考查内容一致的题目。其余章节相同,不再一一说明。一、高考题组(三)(2011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C项,延:延请。,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复以细故烦御史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提供的信息,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选出答案。表现其孝顺,表现其敢于直谏,应予以排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项迁走的是方氏占据当地后担任官将的人,对明朝而言,这些人算不上官将,原文用的是“伪”,所以“凶恶残暴的官将”表述不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_(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时要紧扣语境,抓住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特点,准确理解并翻译。第一句中实词“罢、有司、列”需要把握,第二句两个“使”和两个“遣”需分辨异同。此题中文言翻译考查仅限于实词,未涉及虚词和句式,难度降低。答案:(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附【译文】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贼寇暴乱,熊鼎聚合乡里兵丁自行守卫。陈友谅屡次威胁,熊鼎都没有顺应他。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向朝廷)推荐他。太祖想授予熊鼎官职,熊鼎用母亲衰老(需要照顾)的理由而辞谢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之中辅助军队事务。等到母亲去世并守孝期满之后,熊鼎这才应召到了京师,被授予德清县丞的官职。松江人钱鹤皋反叛,相邻的郡都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后来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皇帝都没有接受。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一起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蛮横。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辩解,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熊鼎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察知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二、山东模拟题组(四)(2012济宁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毛大福太行毛大福,疡医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掠死矣!”狼见毛被絷,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节选自聊斋志异)【注】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数事:数件。搒:用板子捶打。絷:用绳索拴住。稳婆:接生婆。,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不信,械之械:用枷锁拘禁B会毛货金饰货:出卖C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委:舍弃D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遑:急迫【解析】选D。遑:闲暇。,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敷药如法,乃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官不信,械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其一疮痕犹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君不为我昭雪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选C。A项,第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为“才”。第二个“乃”是副词,可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B项,第一个“之”是人称代词,“他”。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那些”。D项,第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为“替”“给”。第二个“为”是介词,可译为“向”“对”等。,3下列各句分编为四组,每句都能体现狼讲“义气”的一组是()咆哮相侵,惧甚日既晚,狼遥送之狼见毛被絷,怒奔隶君不为我昭雪,回搒掠死矣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ABCD【解析】选C。第句是写毛大福在看到群狼咆哮时害怕的情状,第句是毛大福在请求狼为他昭雪。,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帮助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可见这类事情在以前也多有发生。,【解析】选B。不是“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而是“狼见毛被絷”后,才奔向差役。,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译文:_(2)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译文:_(3)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译文:_,答案:(1)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被强盗在路上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2)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3)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附【译文】太行地区的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的左旁。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包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可等毛大福走了一段,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大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当时天色已晚,狼远远地尾随着他。走了三四里,毛大福又遇到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便全都散开走了。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被强盗在路上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正巧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枷锁把他拘禁起来。毛大福受了极大的冤屈,却又不能自己申明,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不巧,狼没回来,等到天黑也不见踪影,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迎面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赠送,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了!”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差役十分窘迫。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了。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于是怀疑杀死宁泰的必定是丛薪,审讯他后,知果然如此。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的钱银,而宁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从前有个接生婆外出归来,遇到一只狼挡道,狼牵着她的衣服好像想带她到某地去。于是就跟狼去了,到了地方,看到母狼正难产,分娩不下来。接生婆为它用力按摩,直到小狼生下,狼才放她返回。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院子里来报答她。可见这类事从来就有很多。,(五)(2012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述庵文钞序姚鼐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注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注】瓌:通“瑰”。,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端:端绪,头绪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过:过分,过于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病:弊病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害:坏,不足【解析】选D。害:妨害。,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直接反映作者文学主张的一组是()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ABCD【解析】选C。作者的文学主张在第一段中便已经提出,是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肯定,是作者的写作缘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是一篇书序,在文中,作者赞扬了王兰泉先生“异于人”的地方,并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义理、考证、文章必须相辅相成。B.姚鼐早年就很赏识王兰泉,而述庵文钞序则是后来姚鼐读了王兰泉从金陵寄来的诗文以后才写的。,C.王兰泉先生早年随军征战,立了不少战功,解甲归田后立志于创作,写下了述庵文钞。D.作者认为,王兰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述庵文钞这样深得古文精髓的好文章,是由于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巧妙地结合起来。,【解析】选D。其错误是“王兰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述庵文钞是由于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巧妙地结合起来”,原文说的是“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4.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译文:_(2)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译文:_(3)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译文:_,答案:(1)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2)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3)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附【译文】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就像谈话的记录而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明晰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瑰丽雄伟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而我当时心里就唯独认为先生的才识可贵。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一)(2012淄博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