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总结,一、政治方面,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建设得到加强1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唐朝统治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结束分裂割据奠定了基础。960年,北宋建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宋太宗时陆续灭掉了各地割据政权。,但从实际意义上说,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其并立对峙的先后有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夏、女真族的金等几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北宋灭亡后,又形成了南宋和金的对峙。到元朝时,最终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1)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并改革了科举制度。使北宋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2)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1)元朝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表明少数民族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出过突出的贡献。(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元时期,其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如北宋由于过度集权,带来了机构臃肿,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直接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3)元朝时,台湾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当时的台湾称琉球,由澎湖巡检司管辖,当时的西藏归宣政院管辖。),二、经济方面:南北经济都有了较大进步,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本内容未列入高考的范围)三、民族关系方面。时战时和,以和为主1“战”是民族关系的次要方面。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发生过多次战争,但这是民族关系的次要方面。,2“和”是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1)两宋时的三次和议。三次和议是指宋辽的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这三次和议是两宋在接受了屈辱的条件下达成的,统治者求得了苟安,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2)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西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的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1)这一时期,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领袖,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权,接受汉族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为我国边疆地区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值得肯定。(2)辽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是“一国两制”构想在古代的实践。其分治的根本原因是辽统治区的南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3)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鲜卑、女真、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旧俗”(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最终总是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指中国内地的封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所替代,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也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的体现。,四、文化方面1隋唐以来的文化成果、社会经济的进步、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两宋时期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长期的民族纷争和战乱,也对宋元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2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完善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梦溪笔谈是百科全书式著作。3宋元史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体例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4文学方面成绩辉煌,词成为此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苏轼、柳永、李清照等著名的词人。绘画和书法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向外传播的完成,与宋元时期民族交往和发达的海外贸易有关,此外,指南针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远洋航海把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1造纸术(1)发明:西汉前期发明,用于书写和绘图。(2)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便于书写的纸。(3)传播:4世纪起,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传到非洲与欧洲。(4)意义: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印刷术(1)发明: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传播: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3)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3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2)应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4)意义: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1)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火药的制造方法。(2)应用: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3)传播: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4)意义: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特别提示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向外传播的完成,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和发达的海外贸易有关。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受教育的状况。北宋发现磁针指南原理,制成指南针,又叫罗盘针,用于航海。西传后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制造火药和火器。元时,火药与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由此可见,中国的三大发明向外传播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特别提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地方行政管理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1对宋太祖的评价问题对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在肯定的基础上主要有四种意见。(1)一个有功劳的人物说。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经济上,对豪强势力没有给予任何限制和打击,从而助长了兼并势力的发展。其强调防微杜渐,但其创立的制度都走上了反面。他在消灭封建割据的再现和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是起了进步作用的。,(2)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说。主要是从他结束藩镇割据、完成了局部统一、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予以肯定的。他实行的很多制度,以后产生了很大消极作用。如果把这些弊端全部归于宋太祖是不公平的。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历史发展提出新任务,体现和解决这些任务的政治经济政策,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应当谨守祖宗成法。(3)懂“法”的政治家说。宋太祖的法律思想明确,健全了宋初的司法制度和机构,选派了一批执法的官吏。在短期内使全国出现了安定局面,这是他懂“法”的结果。(4)中央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说。从他实行的一系列内政、军事措施看,他是集官制兵制改革的大成者。,2对宋代基本国策的评价问题(1)宋初集权政策肯定者认为,宋初集权举措成功地防止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重演,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真宗以下诸帝则不达时务,他们坐享其功,墨守成规”,致使祖宗成法中的不利因素迅速膨胀,形成了官僚政治,但责任不应归咎于太祖、太宗。否定者认为,消除割据势力这一问题,柴荣统治时期已基本上解决了。宋太祖的措施与宋代的许多社会弊端、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推迟形成等关联较大。因此,消极方面的作用是主要的。,(2)“先南后北”政策肯定者认为,宋太祖为完成统一所采取的“先南后北”政策,是在全面考查权衡利弊后作出的,完全符合宋初军事、经济实力的一种稳妥政策。当时,南方军事实力薄弱,经济实力上升。宋太祖着眼于经济目的,先取江淮,后取燕云的策略是正确的。宋太祖对契丹等少数民族采取友好态度是应该的。否定者认为,“先南后北”战略是一种迂缓、怯懦而不切实际的决策。,(3)“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是宋太祖、宋太宗为防止武人专权而确立的基本国策之一。史学界对“重文”无异议,但对“轻武”有三种意见。第一,抬高士人地位说。宋代重文轻武成为风气,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反映出来,而且也成了社会普遍流行的观念。通过抬高科举地位、扩大取士名额等极力尊用文人,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则大降。这种制度和风气,对巩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但不免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二,由“重武”到“惧武”到“抑武”说。有人认为,“重文”符合历史实际,但“轻武”则不然。北宋有为的皇帝都“重武”,北宋军队的编制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军费、军人待遇都很高。北宋重用文臣,其目的是为了抑制武将势力的增长。,第三,重文轻武有利于文化发展说。这是不恰当地接受了五代统治者专权的教训而采取的对策。这一政策改变了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唐末五代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上的飞跃发展,使宋代的社会生产赶上并超过盛唐。中国未实现大统一,是因为辽、西夏的强大。此外,有人还指出,宋代重文政策主要包括:网罗人才、优礼儒士、大规模编书等内容。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不仅使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化昌盛发达的朝代,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典籍。,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多方面。建国后,对其评价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肯定说。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漆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的积贫积弱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通过一系列措施,所要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富国”和“强兵”的目的已基本达到,使宋朝得到了稳定和巩固,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前进起了促进作用。,第二,否定说。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的搜刮和镇压,而对国家的统一未作出贡献,有些举措(如部分恢复征兵制、用官营商业破坏私营商业等)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有些措施对发展生产起了某些作用,但只能是评价变法的次要方面。变法使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和作出了牺牲,但并未对统一国家作出像样的贡献,他对前辈提供的新东西主要是加强剥削和镇压,这是难以肯定的。,还有人认为:王安石是一个空想式的改革家,其变法是脱离实际的。作为封建经济最重要的农业,变法措施中是弊多利少,并未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反而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变法使国库充盈,王安石是通过增加税收,尤其是变相的税收来得以实现的。变法中对官制,不是减官而是加官,不是减俸而是增俸,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官吏的挥霍,丝毫不予触动,表明并未打击和限制封建贵族的特权。,4元朝的历史地位问题如何评价元朝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说。有人认为蒙古贵族的军事破坏和摧残,及其奴隶制和半奴隶制方式的暴力统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而又使之逆转。还有人指出:元朝的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第二,中国历史得到继续发展说。著名元史研究专家杨志玖认为,元朝的历史有两种特点:一是世界性。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征服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二是多民族性。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元朝尤其突出。杨志玖还进一步指出,把元朝看成黑暗时代,社会停滞或倒退的观点,是一种历史偏见。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客观效果看,元朝统治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主要表现在:(1)国家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对我国疆域的奠定、边疆的开发都有积极意义。(2)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实现了民族大融合。(3)中西交通发达,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可波罗行纪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明西传,对世界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元朝的统治不能一概而论,应据时间、空间的不同,分阶段、分地区进行观察、分析。在政治方面,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如元朝实行了开放政策、宗教宽容政策、思想放任政策、轻刑政策等。有人还指出,与汉、唐相比,元文化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吸取外来文化比汉、唐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再加上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使元代文化在前代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与当时文艺复兴前的西方相比,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