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0301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三: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单元三: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单元三: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三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单元目标:,了解学校德育的问题之所在认识学校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多层次性思考学校德育应传授的价值观掌握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德育:当务之急,千古难题,一、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1、生态环境问题向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高新技术给德育带来新的课题,辨析: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类的物质生活和创造自己生活的技术手段空前大大提高了,但科学技术也有负效应:,网络世界将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现代医学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道德困惑科技的进步激发了人的欲望高新技术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3、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1)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念失范辨析:社会的转型意味着所有传统道德观念均需淘汰?,(2)改革开放引发的挑战,二、德育的概念,1、什么是道德2、德育的概念,1、什么是道德,苏格拉底的美德观:“美德即知识”把人在生活世界中所表现和实现的卓越品质如勇敢、虔敬、正义、节制等都视为美德(arete),认为美德就是人之为人的德性品质,也是人在追求善、实现善的过程中所表现和获得的品质。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善的无知。,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与“礼”相辅,有德才能遵礼。在古语中,“德”“得”相通,最高层次的“道”是“天道”,“得”之于“德”,可谓“道德”。所以“道德”在中国文化的词源学上,有孔孟的人格追求和礼仪规则之追求,也有“按天道(可理解为规律)行人事”解,道德:是一种关涉人世的、是与每个人的人生直接相关的范畴。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归结起来,道德是人类对自身需求和如何才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理性探究的产物,其规范的是人生的基本操守。这些基本操守主要通过遵守规范的处世、行事和立身的践行来体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都是人的行为规范,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法律是强制执行的律令,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来敦促实行的律令。,2、德育的概念,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美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吗?”对这一问题的追问自古希腊时期已开始。2000多年前,美诺(Meno)向苏格拉底提出了这个问题。美德在与知识,增进知识可以增加的德行,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大学便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仁、义、礼、智、信,道德与道德教育属人类生活的永恒范畴。尽管学术界有“道德相对论”、“环境自发影响说”、“学校德育取消论”等诸多论点,但在人类生活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或家庭,都不存在“道德虚空”,也不存在“道德无涉”的教育。“道德是可教的”可以说是所有教育家的基本假定。我们之所以学习德育,也是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德育”概念像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许多概念一样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其内涵也随时代的不同而处于变化之中,我国近代在引进“德育”概念之初只是限指“道德教育”,经常与“世界观教育”相提并论,如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发展状态的影响,德育概念在我国迅速泛化,比如将德育视为“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至今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德育概念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德育”之“德”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对于“德育”之“德”,有人理解为“道德”,有人认为为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后者即所谓“大德”,前者即所谓“小德”我国德育概念在三个各有不同规定性但又相互联系的语境中使用:其一是“工作语境中的学校德育”,即德育工作;其二是教育学语境中的德育或学校德育,这是与智育、美育、体育等相对的德育;第三是其他语境中的德育,如政治家或经济学家谈论的德育。,教育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德育,应该属于第二种语境,即与智育相对的德育。具体而言,我们所指的德育是:“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三、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学生品德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能动实现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德育过程的多种开端性。德育的整体性与针对性,知与行的统一。学生的道德发展最终通过道德行为来体现。,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外在要求与学生需要的矛盾。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与主要特点。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辨析,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分数高标志着其道德品质好?,四、学校德育的问题剖析,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的单一化如德育目标的政治化倾向对所有人统一要求,千人一面,2、学校德育观念与方法的滞后,如在对德育功能的认识上仅注重维持、保存功能,学校德育变成了“救护车”、“消防队”,而在德育更新、创建功能的发挥上少有作为。在德育方法上大量采取的是灌输式的说教、训斥,实行的是简单、机械的命令与禁止,忽视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体验。,3、德育过程的知性化,现在一些德育课程注重的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知识化、认知化,将人的道德品性的养成简单等同于科学知识,以为在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品德。,4、德育内容本身的教条化,内容简单化、僵化、形式化,与时代脱节也是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五、学校德育的改革构想,学校德育自身从观念、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改革。如(一)学校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1、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层次性2、学校德育目标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益尝试(三)评价学生品德的初步探索,(一)学校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统一基础上的多层次,1、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层次性,德育目标统一基础上的多层次,张人杰教授把在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分为四个层面:“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坚决反对的”,全球伦理底线,孔汉思(HansKing)为代表的全球伦理运动提出伦理道德的层次性和人类道德底线:(1)把人当作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依据希腊神话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层次:,黄金时代,己之所欲,先施于人。理想社会,“应该提倡的”白银时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平社会,“必须做到的”青铜时代,人施诸己,也施于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允许存在的”黑铁时代,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坚决反对的”,2、学校德育目标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至今保留着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有优良的共同的价值观,如“天下为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传统价值观里有那些要保留?面对市场经济应该倡导哪些新的价值观?,世界各国的德育内容的共同变化:,“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强调与他人共处合作,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益尝试,1、正强化2、负强化3、间隔强化4、订立契约,1、正强化,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运用各种令人喜欢和愉快的事物给其以奖赏,从而提高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叫作正强化。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以后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就可能重新表现出这个行为。正强化物有三种类型:物质型,活动型,精神型。,运用正强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第二,强化时,老师之间采用的强化策略应该一致(公开、公平、公正)。第三,恰当地掌握“剥夺”和“满足”的程度。第四,强化物的类型应该从物质型的逐渐过渡到活动型、精神型的。,2、负强化,当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撤去某个令人不快的刺激物,或让其离开一个情境,从而提高该行为的发生事的方法,叫做负强化。学生表现出以逃过正在面临的厌恶刺激为目的的行为反应,叫做逃避条件反射;以回避可能面临的厌恶刺激为目的的行为反应,叫做回避条件反射。负强化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逃避条件反射或回避条件反射。,在教育学生时,要就事论事,一般不要从整体上否定学生,也不要轻易地从整体上肯定学生。只有在必要时,才从整体上评价学生。在使用负强化时,撤销厌恶刺激(惩罚)也必须及时,否则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激化矛盾。,辨析:在民主开放的社会,负强化是一种无效的道德行为训练方法?,3、间隔强化,间隔强化就是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是每次一发生就给予强化,而是间隔地给予强化,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心理学家用这种办法训练那些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的小学生。他们事先说好,如果学生能集中注意力20分钟看书学习,老师就在教室里的张贴栏上记1朵花,每记5朵花,学生便可以从老师那里借到一本他们特别喜欢看的课外书。以后将20分钟增加到25分钟,再增加到30分钟。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地改变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4、订立契约,订立契约,就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同意,以提条件、订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老师就满足学生的什么条件。订立契约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开始时最好是书面的,把契约写好贴在墙上。,在学校教育中,有些老师常常觉得学生有许多缺点,如不爱学习,不听老师的话,任性,固执,不爱劳动,不体谅老师等等。而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说话不算数,答应的条件又变卦取消,因此与老师形成对立。在这些时候,采用订立契约的方法,既能规范学生,也能规范老师,而且能够建立起师生之间一种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以及守信、遵从正确教导的行为习惯。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学生的很多坏毛病,像任性、固执、懒惰、自己管不住自己等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讨论:案例分析,小武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上课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有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丢三落四,常忘记带课本、作业等学习用具,作业也常忘记,有时还撒谎。如果他是你的学生,你将采用怎样的行为训练方法帮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考:案例分析,、一位教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经历时,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是10年前的一天上午,第三节语文课。坐在后排一个外号“小百灵”的女生,叽叽喳喳话很多。我憋不住一肚子气,当场揭她疮疤:“你留了一年,还打算再坐几年?”这当头棒喝,顿时教室鸦雀无声。她脸一红,倏地把头埋到桌子下。放学后,我冷眼瞥见她热泪盈眶,一出校门,即抽泣起来。她下午没来上课,我有点忐忑不安。但想,明天总会来。谁知,第二天仍不见她的身影。这一下,我的脑袋着实像挨了一闷棍,昏昏地上完课,就朝她家跑。凭我磨破唇舌,她也无动于衷。后几次去动员,她竟避而不见。这只“小百灵”,就这样在校园消失了。请运用德育原理评析这位教师的行为。,(三)评价学生品德的初步探索,对学生的品德如何进行评价,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讨论:,评价一下你在中小学所获得的操行评语的印象。这些评语对你有何影响?,我国的教育传统,历来喜欢把被教育的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先框定出好坏优劣,然后再给予不同的对待,所谓“转变差生”就是不同对待的典型说明。按这样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循规蹈矩,常不利于个性和人格的特殊发挥发展,各种奇才的培养和成长。而且,在我们评出的“三好学生”中,许多学生从小就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又无形中使孩子们造成了人为的人格的不平等,使许多学习成绩差,却很可能成为专才的学生被“扼杀”在摇蓝中。,案例:这里不评三好学生P126,在北京有一所名叫BISS的国际学校,来自30多个国家的13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学校总监是一位有多年国际学校管理经验的新加坡人,个头不高,看上去精明干练。下面是新华社记者与这位总监的一段对话。记者问:“你们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好坏吗?”“不,”回答很果断,“考试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除了成绩,更重要的,老师还写详细的评语。”记者又问:“那么对你们来说,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没想到总监竟然感到奇怪。他看着记者追问的目光,半天才说出一句:“我们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从来不评好学生、三好学生什么的?”这回,轮到记者大惑不解了。因为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清楚地知道三好学生的重要。三好学生不仅可以优先升学,且还是评判老师、学校好坏的一个标准。“从来不评,”总监好象转过弯来了,“学生不是学习好就好或者打球好就好,这样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品德、人格,包括很多方面,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今天他这件事好,明天她那件事好,怎么能断言谁就是好学生,谁就是坏学生呢?”记者:“学习成绩不好总算缺点吧?”“不。”回答又是很果断,“有的孩子英语成绩不太好,可他进校的时候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作了很大努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而叫优点。”。,1、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是否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德育中最初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只是凭直觉给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这样品德评定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用分数或等级来表示的评定结果本来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但是分数和等级所能表达的含义就很有限了。因此,要使评定科学而有效,就必须制定具体可行的评定标准。,1)应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并正确处理评定标准的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矛盾,“标准”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但每个学主的品德表现千差万别,各有其个性待点。同一条标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不同起点的学生,在表现程度上,在反映状态上,在发展速度上,都是不相同的。如果离开了每个学生品德表现的差异性,事实上就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定。,2、定标准要符合可行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评定标准要符合少年儿重的年龄待征,所定标准不是少年儿童高不可攀的。可测性原则是指标准具体、可操作。,2、怎样的品德评价才有效,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中,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很多学校的德育仅仅局限于让学生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学校给家长的学生成绩单中,分数、名次写得很细致,但操行评语却很简单,而且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甚至随成绩好坏而上下浮动。P131案例:旧的操行评定模式P134案例:奇特的纸袋,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改革,国内的许多学校已开始学生品德评价的改革。广东江门市的农林小学发给学生的是富有童趣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你真棒!”、“老师寄语”、“学生自语”等栏目让人耳目一新;-评价主体多元化:师、生、家长等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发展成长册”更是丰富多彩,它被制成彩色的、活页的,有很多的插件,可插学生的作业、作品(手工制作、图画、)等。-评价对象主体化,评价内容多样化按不同内容标准分评星星,每一方面都有星星-评价标准差异化,近年来,国内外品德评价的改革似乎呈现这样的一些趋势:,强调与学生的过去比,纵向比,强调进步;强化学生的后天努力;鼓励学生的自评与自律;注重品德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凸现品德评价的教育性,淡化品德评价的鉴别性、选拔性。,总结,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转型也不意味着所有传统道德观念均需淘汰。社会的转型,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科技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滞后等为新时期德育提出新的挑战,更凸显学校德育的必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公民重新定位学校的德育目标时,需结合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多端发展的过程,最终落实到道德行为来体现,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分数高不能表明其道德品质好为改善德育效果,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正强化、负强化和间隔强化、订立契约等方法。每一方法均有不同的适用条件中小学品德评定标准要符合可测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凸现品德评价的教育性,淡化品德评价的鉴别性和选拔性是品德评价改革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