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章末回顾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3.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702259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章末回顾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章末回顾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章末回顾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回顾总结,一、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土地政策的对比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二、认识历史上改革的本质和规律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一般有两种情况:(1)整体适应、部分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的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这样的局部调整就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2)两者从根本上互相矛盾,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这种根本的改造是革命性的改革,它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2凡是改革,都必然触犯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犯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的利益,斗争更为尖锐。,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势力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与权力的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决反对变法。,1(2015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常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等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动机以及结果等角度说明。,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2)问,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需用其他史料印证。,3(2016全国卷)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谱牒改革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可从材料中“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等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谱牒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室的地位、维护统一和政权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