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78850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和浩特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呼和浩特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呼和浩特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项中,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有人说,人生充满了沉重与乏味,即使偶有轻松也是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ABCD2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 , 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B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校庆”后加“活动”)B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删除“因为”)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D工作后是否继续学习,是一个人能够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删去“是否”)4 . 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有误的一项是( )A畸形(j)悄然(qio)深恶痛疾()矢志不渝B要塞(si)绯红(fi)锐不可挡(dn)不可名状C镌刻(jan)解剖(po)藏污纳垢(u)震聋发聩D履行(n)犀利(x)窒息(zh)杳无消息(yo)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化妆人声顶沸絮叨花团锦簇B狼狈截然不同诀别混为一谈C感慨由然而生云宵废寝忘食D央求喜出忘外烂漫各得其所二、现代文阅读书房花木深冯骥才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文章来自网络,有删改)6 . 阅读文章,依据书房建成前后作者心理感受的变化,梳理文章内容。_ 心智迷乱,无法安心写作_7 . 文中第段和第段都描写了花木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写作目的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有何不同。8 . 读了此文,有人认为作者是为了表现环境与人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写作家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阅读李静的口袋里的父爱一文,完成小题。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了饭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丝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老了。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会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背着母亲把攒的钱用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去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父亲会再次“离家出走”,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不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的。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想到这,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却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逐渐在她眼前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从未停止。9 . 文中多次提到父亲记性差,会迷路,行为古怪,有什么作用?10 . 分析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的。11 . 写自己打车时意外地从口袋中摸到100元钱在文中有哪些作用?12 .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段中加点词语“模糊”的含义。父亲佝偻的身影逐渐在她眼前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从未停止。三、课内阅读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3 . 孙权劝学选自_,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_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_体通史。14 .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15 . 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6 . 翻译句子。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17 . 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8 . 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19 .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四、情景默写20 . 按要求填空.(1)晴川历历汉阳树,_。 崔颢黄鹤楼(2)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3)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4)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色如洗的句子是:“_,_, _。”(5)吴均 与朱元思书 把原本静止的崇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6)王维使至塞上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名句是:“_,_。”(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的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8)古诗词中有许多与思乡有关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话:“_,_。”五、诗歌鉴赏21 .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在武昌作徐祯卿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1)第一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_(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答:_六、课外阅读(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710题。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注释: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颛(zhun):独一,专擅。22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例句:(陈胜)之陈A然足下卜之鬼乎!B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3 .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涉之为王沉沉者。24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25 . .联系课文,说说陈胜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给你的启示。(2分)七、名著阅读26 . 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文段一: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挺直脊背,它就都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是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文段二: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拼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中国现代小说。(2)根据以上两段文字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造成小说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原因有哪些?八、综合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毛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前往楚国。结果,他成功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材料二)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搜集资料。他受父亲临终嘱托,研读整理历史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遭受酷刑,但他克制自己,发愤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材料三)张海迪五岁时因病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到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材料四)大作曲家贝多芬少时贫穷,后来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命运顽强搏斗,最终创作出了许多世界经典名曲。27 . 以上四则材料中,不符合“自强不息”这一主题的是_。28 . 概括以上符合“自强不息”主题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九、命题作文29 . 根据要求作文。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显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告、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以上。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书写要求工整、美观。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