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78108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的朗读重音和节奏不正确。B“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的主干是“船舱里飘起炊烟”。C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D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字词书写2 . 识记字音憎恶(_)絮说(_)颈子(_)惶急(_)大抵(_)惊骇(_)掳去(_)炙疮(_)诘问(_)霹雳(_)震悚(_)画舫(_)孤孀(_)粗拙(_)陆玑(_)淡薄(_)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也谈“到此一游”几乎每个国庆长假,都俨然是全民出游的时节。每每此时,都有不少“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新闻出现,并且引发热议。其实,游客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行为,是有一定深层原因可以探究的。人作为生命体,相对于其他动物,就在于试图追求某种“意义”或者说“永恒”,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超越生命体的有限性。比如,人可以选择通过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英雄而使自己的事迹、成就流芳百世;还可以通过产出今天谓之知识产权对象的智力成果、作品而将“自己的思想”传之久远。可以说,追求永恒是人类的本性,但追求永恒的手段和途径各有不同,且有层次之分。实际上,在名胜古迹刻涂诸如“某某到此一游”字样的行为就是一种追求永恒的任性层次或状态。确实,中国自古就有在山石或建筑上题字的传统,也可以说,今日游客的行为有仿效古人做法的意味。古代文人们热衷于题壁作诗,以致古诗里专门有个种类叫题壁诗,不少诗歌就是这样得以传播开的。也有的皇帝喜欢在巡游中题诗词于名山胜水,以示临幸。然而,总的来讲,古人题词与今日游客的做法还是存在很大不同。从写作的主体来讲,在古代农业社会,有能力出游并有资格题诗作词的人一般都是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而现在很多游客,既写不出像样的诗来,也没有什么书法功底。再就客体即题诗作词的载体来讲,古人虽然也是用料广泛,但并不会选择在受到法律保护的文物上或者国家明确禁止的载体上题诗作词;此外,与第一点相联系,古人所题的内容大都比较有文化意蕴,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美感,能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总之,古人题诗作词达到了悦人悦己的效果,具有正外部性;而今日游客的做法,仅是一种赤裸的自我宣示和标榜,只具有悦己效果,不具有正外部性,而且可以说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破坏了名胜古迹的完整,降低了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减损了其他游客的旅游收益等。因此,这种在名胜古迹上刻涂字画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明确禁止,相应的责任人也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面对一种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民众行为方式,仅仅禁止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科学的引导方式。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民众在景区有抒发自己心情的心理需求,因而可以设置一些供游客签名留念甚至是涂鸦的设施。当然,墙上的内容是需要定期清理的(电子设备除外)。实际上,我们的室内博物馆、展览馆大都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具有留言功能的设备,只不过没有把这种做法延伸到开放性的景区而已。另外,我们也要允许游客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在景区留言墙上有更多个性化的表达。再者,也是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对民众进行意识和思维方面的引导。这其中,核心就是民众的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或者说是如何处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一些人之所以难以树立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是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社会,人们以家族、村落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安土重迁,进而形成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人们基于因关系远近亲疏、身份高低贵贱而形成的“礼”进行交往、活动,谈不上什么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换句话说,只有在与陌生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在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空间内,只有在脱离了熟人社会的环境中,才谈得上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的问题,也即如何在公共场所或空间选择自己行为的问题。而这种陌生人社会,正是工业生产方式以及城市的兴起所带来的结果。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仍然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因此,立基于陌生人社会之上的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自然也仍处于一个不断培育的过程。3 . 作者探究出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人们树立了公共理性或公共意识,导致在名胜古迹上刻涂。B游客认为自己的书法功底深厚,刻画在名胜古迹上可以让其得到更有观赏性。C游客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试图以此来追求某种“独特的思想意义”或永恒。D现代人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个人素质低下从而导致的行为。4 . 作者在文中详细分析了古人题壁作诗的做法,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所题的内容大多不会降低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具有正外部性。B古人出游时题壁作诗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美感,可随意题在名胜古迹上。C有能力出游并有资格题诗作词的古人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精英阶层。D古人题壁诗也是证明自己的存在,超越生命体有限性的表现形式。5 . 面对民众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现象,下列表述最符合文本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认可这种人类本性追求永恒的做法。B只要具有正外部性,可以允许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C我们要不断培育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D民众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行为既要禁止,又要加以引导。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迷雾灯塔之光(英)拉夫特里芭芭拉庞启帆译(1)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2)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3)“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回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4)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父亲的渔船。(5)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6)“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7)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微不足道的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8)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9)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10)“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11)“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12)“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13)“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14)“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15)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16)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17)“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18)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19)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20)“我会带更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6 . 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那些事?7 . 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8 . 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词句。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请你分析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9 . 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至少答出三点)10 . 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四、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日光下澈(2)不可久居(3)佁然不动(4)其岸势犬牙差互1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3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作者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小石潭记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14 .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注】虞(y)、虢(gu):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宄(gu):坏人。钞:掠夺。15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客谢之_(2)监试者异之_(3)窃为郡内忧之_(4)以病去_16 . 与“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马之千里者C何陋之有D策之不以其道17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监试者提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在关东兵起时,冀州刺史李邵想移家避难到温地,司马朗不赞同他的做法。司马朗认为当敌人到来时,不应逃避,他愿意和李邵一起对抗敌人。C司马朗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D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军队出现瘟疫,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18 . 翻译下列句子。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五、句子默写19 . 默写(15分)1、夕阳西下,。(天净沙 秋思)2、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3、,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4、关河梦断何处,。(诉衷情)5、,皆出酒食。(桃花源记)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0 .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21 . 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七、作文22 . 作文请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作文要求: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语言规范,条理清晰字迹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23 .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