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专项练习:积累运用与阅读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16283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三年级下册专项练习:积累运用与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专项练习:积累运用与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专项练习:积累运用与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三年级下册专项练习:积累运用与阅读姓名:_ 班级:_ 成绩: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填空题1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_。、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_。它送来的_,袅袅地_到我们的心中。、是母亲用那一双_的手为我打开了_的宝库,给我送来_的诗情。她让_陪伴我的童年,用_启迪我的想象。、君子不失色于人,_。、_,无礼讨人嫌。、学会_,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_,社会生活更加_。、她用_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_,像_,像_。小院立即_了他那_的音韵。2 . 语言运用。古人赞美荷花的诗歌有很多,请你写几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吧!_。3 .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1.朝辞白帝彩云间,_。两岸猿声啼不住,_。这是_朝诗人_写的古诗_。2.站在_脚下仰望,好_呀,一座_的屏!时时来_,把它吹得如_,如_,如_。3.在“远行”这个主题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个成语故事_。这个成语中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它们是_和_。4.咏柳的作者是_,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5.嫩绿的树梢闪着_,广场上成了一片_。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_神仙一样。6.牛儿还在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_。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_。4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我们学过的三则伊索寓言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则是_,从中你明白了_。你一定还读过其他的伊索寓言,如_。(2)在中外寓言故事中,“狐狸”几乎成了“_”的代名词。在狐狸和葡萄中,狐狸的形象是_;在蝉和狐狸中,狐狸的形象是_;在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形象是_;在狐假虎威中,狐狸的形象是_我们常把老奸巨猾的人称为_,把不三不四的朋友称为_。二、现代文阅读课后提升_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出的冷光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冷光( )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 )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 . 阅读短文,完成填空。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_,由_、_和_三部分组成。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_转变成_的过程。6 .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7 . 选词填空。发现发觉发明(1)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_)了稳压仪。(2)考古工作者最近又(_)了一座古墓。(3)当他(_)自己上当时,那个骗子已溜走了。8 . 给短文取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趴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种鱼身体像(棱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功)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族旅)行。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9 . 把括号里不正确的字用“”画掉。10 . 第一段是围绕“_”这句话来写的,具体写了_、梭子鱼、_、_、_等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11 . 画“”句子采用了_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12 . 找出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13 . 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海底植物的差异的?_课内阅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14 . 选段主要是围绕“_”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15 . 选段先总写赵州桥的美观,接着具体描写了_,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赵州桥的美。16 . 结合选段描写图案的句子,发挥想象仿写:有的刻着_。17 . 画“”的句子_(是不是)比喻句。这句话可以用成语(_)来形容。A画龙点睛B活灵活现C有声有色三、诗词曲鉴赏默读古诗,回答问题。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8 . 从古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下来。(_)(_)(_)(_)19 .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_20 .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_21 . 在本诗中,诗人苏轼从 _几个角度观赏庐山。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