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41533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的方法因书而异:有的书,可以躺在床上,随意地翻阅;有的书,恐怕得找一把硬木头椅子,以便正襟危坐地展开书页,虔诚地与经典对话。B读文章不能够断章取义,必须联系上下文、背景、作者等多方面因素来解读文章。C智慧的人往往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免重蹈覆辙而后悔莫及。D很久以前他不学无术,无所事事,无意之中,被一朵墙角的小花打动,此后改头换面,有了蓬勃的朝气。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这个句子中“幸福”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B“五脏六腑、生日礼物、蹑手蹑脚、轻描淡写”这四个短语类型全都是并列短语。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举措”。3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泯灭/抿嘴散漫/散文数不胜数/数见不鲜B汲取/吸收伎俩/歧视相形见绌/咄咄逼人C钻探/钻研相当/相声为人处世/为虎作伥D遒劲/劲头憔悴/纯粹含辛茹苦/莘莘学子4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作者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C“诉衷情”、“南乡子”、“满江红”、“朝天子”都是词牌名。D想和做和最苦与最乐都是议论文,而背影和纪念白求恩都是回忆性的叙事散文。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分主馆区、建军广场(铜马广场)、泰山庙三部分组成。B盐城航空公司的航班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安全管理到位,而不在于执行廉价经营模式。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县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D山上的水非常宝贵,我们决定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二、字词书写6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 chng ch( )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2)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bng sh( )出光明了吗?(3)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fng xu zi t( )的寒冬。(4)多么宁静的世界哟,wn li j j(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一双脚上的修养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7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8 . 请说明我愧怍的原因。9 . 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段中的划线句。10 . 文中第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少于60字)11 . 如何理解题目“一双脚上的修养”的含义。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大地的恩典杜怀超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2 .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13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14 . 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15 .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四、文言文阅读(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郑人爱鱼郑人有爱惜鱼者,列盆庭中,且实水焉,得鱼即生之。鱼新脱网罟之苦,惫甚,浮白而喁。逾旦,鳍尾始摇。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未几,糁麦而食,复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人曰:“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未三日,鱼皆磷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君子曰:“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注释)罟(g):捕鱼的网。喁(yng):鱼口向上,露出水面。糁(sn)麦而食:喂食饭粒和麦屑。16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得鱼即生之_(2)郑人掬而观之_17 .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郑人开始后悔不应该听取有些人的话B郑人才开始后悔没有听取那个劝告人的话C郑人开始后悔不用或不听别人的话D郑人才悔恨听有些人的话是错误的18 . 郑人哪些行为直接导致了“鱼皆磷败以死”的结局?作者借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是什么?五、句子默写19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问君何能尔?_。(陶渊明饮酒(其五))感时花溅泪,_。 (杜甫春望)风休住,_! (李清照渔家傲)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_,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赠从弟(其二)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质的句子是“_,_”。“_”,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方言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了;“似曾相识燕归来”,方言中一些精妙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重新活跃在人们交流的语言中。(请选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句子填写)六、诗歌鉴赏古诗词鉴赏诉 衷 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20 .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未”三个三字句,形成排比,步步紧逼,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作者“敌人未灭,两鬓已苍”的沉痛感情,越转越深。D这首词在结构上进行今昔对比,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21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_七、名著阅读22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1)以上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_,文中的“她”是_。(2)文中作者有两次对她发生敬意,第一次是因为_,而二次是因为_。八、作文23 . 作文青春,用汗水书写美丽的故事;青春,用泪水记录成长的悲欢;青春,用创造见证生命的喜悦!请以“我用度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补全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书写工整规范。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