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37269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哈尔滨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哈尔滨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B我登上泰山之巅目空一切,胸中自然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C魏学洢笔下王叔远雕刻的核舟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D陈赫自参加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以来,便成为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演艺明星。二、字词书写2 . 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ln zho(_)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_)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lng dn(_)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_)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节选自紫藤萝瀑布)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一片枣林的召唤,完成下面小题。一片枣林的召唤李登建一树一树的绿浪,你不由得怦然心动,脉管鼓胀。这片枣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小儿童。而不论老的少的,枝干都疙疙瘩瘩,树结挨着树瘤,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枣树”,农人都舍了麦田,提着篮子,拿着刀或镰,来到枣林。裹着枣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一缕缕吹拂着,脸庞痒痒的、酥酥的,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最惬意的时节。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但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憨厚,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前方迸发。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枣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枣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和粗壮的手臂接在一起的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这亲密的接触让枣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树下的炕席、床单、包袱皮上堆成玛瑙山丘,而成群结伙的顽皮“小子”则专钻草丛,在沟底栖息,可苦了捡枣儿的老婆婆。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我好像它们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但是,枣树却不怕盐碱,不怕干旱,碱不死,旱不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存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遍地都是它们的子孙。乡亲们亲昵地称它们“铁杆庄稼”。瞧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咸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这很重要,如果没见过冬天的枣树,你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们。枣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桠。但是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这帮前来赏景的人失望,那黑色的枝桠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犄角,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这“黑”与“白”又组成一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达,是一件大作品。老北风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铮铮作响,这是古老平原上悲壮的琴声。“唐枣树喊我们去了,快走啊!”我招呼同来的文友来枣林是不能不瞻仰唐枣树的。这棵老枣树实际植于东晋,1680多岁,树身像一块布满青苔的假山石。像一堆锈蚀的铁。尽管有三五根树枝被劈断,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啊,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棵巍峨的大树,这块土地就不一般了,就有了魂。你看,这棵老枣树高擎着一杆绿色的旗帜,身后集结着百万大军,从遥远的地方走来,正气势雄壮她向前方进发。庆云人把这棵老枣树尊为神,写进县志,为它立碑,给它装了铁围栏。一位叫周德宝的七旬老人,雷打不动,早出晚归,义务看护它。我们每次来,老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笑哈哈地迎上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历史上瓦岗英雄罗成曾在树下拴马歇脚,以枣充饥;唐太宗赐给它“唐枣”的名字;明燕王扫北,它借漫天大雾庇护逃难的百姓;抗日战争时期,倭寇的铁蹄踏入枣林,他们找不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八路军,气急败坏地向老枣树挥起屠刀,当地村民舍身相护(和所有的千年树神一样,它也有一串传说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唾沫乱飞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他还讲他亲眼见到的一幕:世纪初一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摇撼着庆云平原,唐枣树訇然倒地,这可把人们吓坏了,它哪里还经得住这般折腾?扶起它的时候大家心情异常沉重,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是它却又慢慢活了过来!老汉一边比划一边说,干枯的眼里闪着泪花。我围绕唐枣树转了一遭又一遭,不愿离去。唐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这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的圣哲,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想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即使读不出,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也叫人难以忘怀。(有删改)3 . 文章首先叙述 _的情景,接着描写_的画面,而后描写_的景象,最后记述瞻仰唐枣树的见闻与感受。4 . 文章第段和第段对枣林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这两段中的一处语句,进行赏析。_5 . 文章-段,主要记述作者一行人瞻仰唐枣树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谈谈这三段文字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_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文学作品的能力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 . 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能量。B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个体精神、坚定意志。C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D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心灵的正能量。7 . 下面对文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阐述了文学作品中那些蕴含积极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文学回答了“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B第段主要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引用了屈原、韩愈、文天样、林则徐等人的宣言,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C第段中“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是本文的分论点之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D本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结构严谨,论证有力。8 .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学习委员主张的看法和建议。(链接材料)临近中考,学习委员发现同桌只要有空,就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于是建议他封存文学作品,多做中考模拟题,并说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考出理想的成绩。四、句子默写9 . 默写上句或下句。(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2),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3)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佳作。词中想象之句是,。五、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殆:大概。缒(zhu)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这是测水深的方法。掬(j):捧。馀甘:橄榄。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B凄神寒骨(凄凉)C俯仰度数谷(越过)D不复甚寐(睡)11 .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折处辄为潭B潭中鱼可百许头其源殆可熟物C潭西南而望循山而东D以其境过清书以付过12 . 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却将水、鱼各尽其妙,令人叫绝。B乙文“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字,写出了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及作者的感受。C甲、乙两文作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同处被贬之时,故所抒之情也完全一样。D甲、乙两文自然流畅,层次井然,又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富有诗情画意。13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六、诗歌鉴赏古诗词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4 .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5 . 赏析诗中“暗”或者“满”的表达效果。七、名著阅读16 . 名著阅读。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当时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1)文段选自昆虫记,其有“”之美誉,作者是法国作家。(2)鲁迅评价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说说鲁迅这么评价的原因。八、综合性学习17 . 综合性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到下列各站点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活动。(1)(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故事会)请仿照下面示例收集一个“名人读书故事”,并简要讲述故事情节。示例: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3)(名人堂)学校将请你作为学生代表邀请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于4月23日当天下午3:00在颂恩堂与师生见面并开一个主题为“中学生如何读好一本书”的讲座,你该怎么说?九、作文18 . 作文。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请以“这,是一种修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班级名和人名。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