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609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班别: 姓名: 学号: 组号: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2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3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背诵两首词。【学习重点】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学习难点】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知识链接】一、解题念奴娇,著名词牌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妓“念奴”,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共有一百字,宜于抒写豪迈感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使用这一词牌填写的名篇,因句中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等句,该词牌又得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在这里,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并非赤壁大战处)。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二、衬托手法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正面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三、双关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它分为:(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有句云:“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实际上还暗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暗含感情的“情”。四、作者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天资极高,学识渊博,诗文书画样样皆精。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他从政约四十年,历经坎坷,几番沉浮。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次年遭受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苏轼在黄州没有颓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得潇洒而成熟。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堪称千古名篇,其中就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黄州第三年写的。“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n )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念奴娇赤壁怀古【自主学习】(一)给加点字注音:纶巾(gun) 樯橹 (qing l) 华发(f) 还酹江月(li)(二)整体感知:请简要概括整首词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赤壁景物。下阕:借助周瑜形象,抒发人生感慨。【合作探究】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赤壁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阕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的景象,意境开阔雄壮,还囊括了与此地有关的英雄豪杰,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2、结合对比、衬托手法分析下阕刻画周瑜形象的作用。 下阕刻画了周瑜春风得意,英姿勃发,从容领军,大破曹兵,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周瑜这种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使词人满怀崇敬。作者运用衬托手法,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周郎壮威,以千古英雄豪杰作陪衬。多少豪杰都被无情历史长河荡涤干净,只有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与此同时,以周瑜的“雄姿英发”对比映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瑜的少年得志对比映衬作者的壮志未酬的暮年之叹。3、品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加以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是洞穿之意,“拍”是拍打、拍击之意,“卷”是翻卷之意,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的情景,画面壮阔,气势恢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定风波【自主学习】(一)给加点字注音:同行( xng )吟啸(yn )( xio ) 一蓑 ( su ) 料峭(qio) 萧瑟(s)(二)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2、上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风雨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上阕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的风雨,无所畏惧、淡定从容、旷达乐观的情怀。从“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等词语可以看出。【合作探究】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请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一语双关。“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风雨;晴既指自然的晴天,又指人生的顺利。“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是说对天气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此句强调了作者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顺逆的人生态度及豪放洒脱的情怀。我的疑问:【延伸训练】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lu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