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4课《出师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3057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4课《出师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4课《出师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4课《出师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师表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2、体会文章的论辩之美和情感之美。情感目标感受诸葛亮的忠义与人格之美。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人格的高度评价。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故事中最具传奇色彩和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自古以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中。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国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建立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国的凉州(今甘肃省部分地区)。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前出师表。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助其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成为能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于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的身分。(三)本课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卑鄙:古义为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人品低劣、下流)(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为时,时候,时刻;今义指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惋惜遗憾。今义为十分憎恨)(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激:古义为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今义为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其他产生好感,激动感谢)(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开张:古义为扩大;今义指商店等开始营业)(6)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晓畅:古义为精通,谙熟;今义常指语言表达通顺流畅)(7)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古义为“的原因”;今义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配套使用)(8)猥自枉屈(猥:古义为辱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义常用为卑鄙下流之意)(9)后值倾覆(倾覆:古义为兵败;今义常用为倒下、颠覆)(10)庶竭驽钝(庶:古义为希望,期望;今义为众多)(11)临表涕零(涕:古义为眼泪;今义常用为鼻涕)2、词类活用:(1)不宜妄自菲薄(菲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2)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示)(4)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5)北定中原(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名词活用作动词。流泪)3、一词多义4、文言词“以”的用法:(1)介词,译作“用”、“拿”、“凭”等,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某物而进行。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介词,译作“因”、“因为”,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3)介词,与“是”组合成“是以”,译作“因此”,表示原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4)连词,表示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的行为的目的,可译作“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若有作奸犯科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5)连词,表示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的行为的结果,有“以致”的意思。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6)“所以动词”(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等。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示方法。可译为“用来”)(7)“以来”表示时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8)动词,作“以为”,“认为”的意思。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四)探究学习:1、赏析出师表的论辩之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用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出师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诸葛亮在一“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势禁之。出师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魏吴二国,如不发愤图强,则难与曹、孙持久并存,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以此提醒后主刘禅注意。尔后又亮出一道“希望”之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在指出不利的形势下,分析了有利的主观条件:文武官员受到先帝的恩遇,想在后主身上报答恩情。这就又使本来吓得“汗颜”的后主稍镇定了一下。理喻之。诸葛亮在讲明当前形势之后,接着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并用深刻的道理进行说服。第一是“开张圣听”;第二是“陟罚臧否”;第三是“亲贤、远佞”。讲明“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振奋志士精神。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阻塞了忠谏之路。在“法治”方面,诸葛亮提出应严明赏罚,并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诫。“陟罚臧否”万万不能因“宫中”、“府中”而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明确评判人的好坏,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言外之音是,你当国君的不要以己意从中干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使用什么样的人去执行就成了关键。他告诫后主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只有依靠死节之臣,才能保证北伐成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通过“理喻”,切盼后主采纳“忠谏”。利诱之。诸葛亮在劝告过程中,反复申明了处理内政和人事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我们已和前文提及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对比,特别强调了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高度重视。为此,他向后主推荐了一批可“亲”可“信”的贤臣,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有向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而且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希望后主能“亲之信之”,以求汉室兴隆。否则,失去他们的辅佐,汉室就江山难保!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汉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观照,警儆后主,这样的“利诱”无异于一剂猛药。隐讽之。诸葛亮上表陈说时,特意安排了一段表白身世的文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接着说明是先帝“三顾”“草庐”,臣才得以“出山”的。乍一看,表达的是“报先帝” “忠陛下”的感情。其实,我们从下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便可知道,诸葛亮是在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后主,要他记住“白帝城托孤”一事。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故其一生的奋斗目标是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光明磊落,并无非分之想。这一点,后主理应明白。这是作者用委蛇含蓄之辞,启发劝告刘禅要多听像他这样的“良臣”之言。激怒之。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他把“情”和“理”喻之为“经”和“纬”,也就是说,文章的思路、文采是不能离开情和理的。出师表正是以“激情”(动之以情)进行“明理”(晓之以理)的。综观全“表”,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以身许国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从感情的走向来看,他一开始从先帝“中道崩殂”落笔,这就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意在引起刘禅深思: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帝遗愿。接着依次说到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以及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包含了激励刘禅要效法先帝,发扬先帝“遗德”之意。文中,他自叙身世,受先帝赏识而感激“出山”,以及“受命以来”的工作过程,抒发了他效忠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在谈论各方面的责任时,诸葛亮面对后主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要求刘禅委以重任,“臣不胜受恩感激”。从感恩到“临表涕零”的结束语,道不尽临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2、赏析出师表的情感之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身上透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至忠的情感美。我们先来看他的良苦用心,表文一开始就先分析蜀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既有“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不利条件,又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有利条件,再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然后婉转规劝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让后主容易接受,真是难为了一代忠臣,为了蜀汉,为了刘氏江山可谓煞费苦心。作为两朝元老,诸葛亮不但无居功自傲之气,反而更谦虚谨慎,恭敬有礼,向后主提出“赏罚分明”的建议时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推荐贤才时是“愚以为”既保全君主的自尊又尽了人臣的本分。在提出关键性建议“亲贤远佞”时,更是以历史之训为鉴,以先帝之叹为情,以自己之见为理,让后主在历史的车轮声和先帝的感叹声中得以警醒。面对昏庸的后主,诸葛亮尽心竭力,恨不得掏心掏肺以明其志。陈述自己的身份、志向、出山为先帝“奔走效劳”的经历以及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难。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借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告诉后主创业的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同时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的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后主怎能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其诚心可见,诚意可鉴。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心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大忠之心日月可鉴。观其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弥留之际,仍心系汉室江山社稷,正是这“忠”和“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诸葛亮情感的光辉,并且布泽于后世无数的有志之士。(五)拓展积累:“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却先逝世,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曾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陆游更是在诗词中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总之,这篇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答题时间:50分钟)【基础知识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崩殂()性行()臧否()裨补阙漏()陛下()费祎()咨诹()夙夜()菲薄()猥自枉屈()陟罚()行阵()驽钝()攘除() 忠谏()以遗陛下()2、诸葛亮,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时蜀汉的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以著称。著有诸葛亮集。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一段对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忠贞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语句是:“,。”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意思一致。4、指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陟罚臧否(善恶)性行淑均(平)夙夜忧叹(早)B. 中道崩殂(死亡)悉以咨之(询问)此皆良实(善良、诚实)C. 平明之理(治)臣本布衣(平民)以彰其咎(表明、显扬)D. 咨诹善道(询问)引喻失义(适宜、恰当)危急存亡之秋(时)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两项是()A. 先帝知臣谨慎B.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C. 先帝不以臣卑鄙D.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E.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F. 苟全性命于乱世7、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B. 忘身于外/敌国外患者C. 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D. 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分别选出下面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以光先帝遗德”()A. 悉以咨之B. 咨臣以当世之事C.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以塞忠谏之路也”()A. 以伤先帝之明B. 以告先帝之灵C. 愚以为宫中之事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9、“于”字在句中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B. 不求闻达于诸侯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 受任于败军之际10、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A.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C. 今天下三分D.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1、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二、阅读分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1)躬耕于南阳()(2)先帝不以臣卑鄙()(3)由是感激()(4)遂许先帝以驱驰()2. 用“”给第一段画线的句子断句(两处)。3. 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两汉的历史教训?在选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照应的句子。 4. 第二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5. 诸葛亮“受命以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 6. 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二段画线句子的意思。 【探究拓展训练】阅读文段,完成题目: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 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 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 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5.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训练】一、1. 崩殂(c)性行(xng)臧否(p)裨补阙漏(b)陛下(b)费祎(y)咨诹(zu)夙夜(s)菲薄(fi)猥自枉屈(wi)陟罚(zh)行阵(hng)驽钝(n)攘除(rng)忠谏(jin) 以遗陛下(wi)2. 孔明 三国 散文3. 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4. (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5. B(“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意为“善良、诚实的人”)6. B F7. B(B项中“外”都是指“国家外围、边境”的意思。A项中第一个“秋”是“时”的意思;第二个“秋”是“秋季”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盖”是“大概”,表推测的意思;第二个“盖”是“覆盖”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以”是“以致”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借,用”的意思)8、(1)C(2)A9. C(A、B、D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只有C项中的“于”是“到”的意思)10. C11. (1)如果暂且(2)消失逃跑通“无” (3)罚惩罚(4)任务效果(5)对在二、l. (1)亲自,亲身(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感动,激动(4)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2.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3. 正反对比论证。句子为“亲贤臣,倾颓也”。4.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 心情:夙夜忧叹。行动:五月渡沪,深入不毛。6.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探究拓展训练】1. 先帝2. zhu亲自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3.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4. “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