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247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过程与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一、 自学展示关于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1、 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瞭望( ) 授予( )2、理解词义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3、找出文中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二、合作学习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质疑导学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学习检测见练习册板书设计: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精 物致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五学后反思: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