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人生百相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188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人生百相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人生百相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人生百相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测评(四)(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21680117】(1)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已_。(2)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工作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3)看着自然保护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_,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A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B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熟视无睹C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焉不察【解析】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清华大学附小在庆祝和纪念学校百年华诞的过程中,提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B手足相亲、精神相依,各民族群众的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夯实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蓬勃力量。C如同天津市的主政者当初设想的一样,以天津大剧院为主体的建筑群,作为当地最大的有史以来的公共文化设施,自落成以来,日益发挥出“城市客厅”的功能。D50多年前,为了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被沙漠埋没,宁夏中卫市开创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治沙体系,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小康社会”后加上“的基础”。C项,语序不当。“最大的有史以来的”改为“有史以来最大的”。D项,不合逻辑。应把“保护”改为“防止”或在“被”前加“不”。【答案】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_。_。_,_,_。_。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ABC D【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意思,二是通过六句话的小排序判断选项的正误。语段介绍了柳宗元与山水的关系。从小排序的角度分析,两句承接横线前“偶然、被动和无奈”,衔接紧密,是结果,即“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照应下文,由此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是D项。【答案】D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古代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联系三个句子中的动词“发现”“把握”“创造”的递进关系可确定A、D两项符合,两项相比,再由“人生与自然”的生活范畴上升到“虚实”的艺术范畴,呈现出递进关系,由此排除D项,确定答案为A项。【答案】A二、阅读理解(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9分)法官英赤哥黎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那年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家的地里干活。到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冬季天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多恩并说明了他的打算,多恩同意借给他那笔钱。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到了下午,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离家不远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他一连几个小时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来说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还欠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另外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的75美元。 十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半天才开口说:“愿意。”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待到4月底。这时,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决定回家了。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捕猎工具的钱;然后又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约翰三十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法官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导学号:21680118】A小说并没有对法官多恩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刻,但从简单的言行描写中,人物形象依然清晰感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第二次狩猎后,约翰获得的兽皮卖了300美元,他终于还清了自己购买捕猎工具所借的150美元以及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C约翰很小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吃苦耐劳,具有担当和责任感,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D约翰经过多年打拼,三十岁的时候,便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抗争,就能成功。E法官多恩去世以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自己没有后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错,从文章结尾处可知法官从未借给约翰父亲一分钱。D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约翰的成功还有法官多恩对他的帮助的影响,选项说法不全面。E项,“自己没有后代”一说于文无据。【答案】AC6法官多恩明知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约翰,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小说,从法官多恩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找出答题区间,再由表及里,逐项归纳。如由最后一段法官写的“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考验了你”,可概括出几点;进而分析法官多恩的品行,如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以及两次借钱给约翰等,可知他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等。【答案】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为了考验约翰,证明他跟他父亲是不一样的人;想帮助约翰一家摆脱生活困境;法官多恩具有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7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简要分析小说构思的妙处。(4分)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注意理清情节结构特点,通过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分析,探寻构思上的精妙。小说两次写法官多恩借钱给约翰,让人既担心他的动机,又担心约翰将来没有能力偿还债务。这是开端和发展,充分蓄势。高潮和结局是法官多恩把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甚至还归还了那“假借”的40美元,令读者恍然大悟。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出人意料的结尾。【答案】小说开篇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法官多恩一次次借钱给约翰,让读者以为法官多恩是为了给约翰提供本钱,让他早日替父亲还清欠债。直到小说结尾,通过一封信,揭开真相,表现出法官多恩的良苦用心和美好品格。欧亨利式的结尾,令人拍案叫绝。8小说的题目是“法官”,文中却用大量篇幅描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有人认为是约翰。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5分)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探究作品的主人公是谁。辨析作品的主人公,首先要看哪个人物能够表现作品的主题;其次,像本文一样,还要从情节、标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该题为开放式探究题,认为两个人之中哪一人是主人公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阐述具体理由。【答案】(示例一)小说对法官多恩虽然着墨不多,但他仍是小说的主人公。理由: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从本文标题上看,法官多恩统摄全篇,是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从情节上看,约翰只是个线索人物,他的遭遇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最终达到高潮,突出多恩这一人物形象。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热情善良、慷慨大方、解人危困的人性之美,而这一主题正是通过法官多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理由答出两点即可)(示例二)作者用大量笔墨写约翰,约翰应该是小说的主人公。理由: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对约翰进行精雕细画,约翰形象鲜明,感人至深。约翰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他的行为传递着一种正能量,能够激励人,鼓舞人。从情节上看,约翰的举动推动着故事发展,最后达到高潮。(理由答出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十七,湘东王召为诵书左右。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高祖受禅,除国子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时纳言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妥进曰:“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教子独反圣人之训乎?”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妥因奏威不可信任。又以掌天文律度,皆不称职,妥又上八事以谏。时苏威权兼数司,先尝隐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岩、滋水之气,以此激上。书奏,威大衔之。十二年,威定考文学,又与妥更相诃诋。威勃然曰:“无何妥,不虑无博士!”妥应声曰:“无苏威,亦何忧无执事!”由是与威有隙。其后上令妥考定钟律,妥又上表,别敕太常取妥节度。先是,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数十年唯作大吕,废黄钟。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请用黄钟。诏下公卿议,从之。六年,出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学事。时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选自隋书列传第四十,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1680119】A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B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C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D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断句题,需关注关键词,如人名、官职名、时间状语等。“高祖下其议”与“朝臣多排妥”语意完整,中间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朋党”应为宾语,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项。【答案】D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教,古代学官名,晋咸宁时设置,协助国子祭酒、博士教授生徒,至宋废止。B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C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以及大臣们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D大吕,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宗庙应是指古代帝王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没有大臣们。【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妥少时机警聪明,长大后很受器重。何妥八岁游国子学,顾良戏弄他问他姓哪个“何”,他十分机智地反问;江陵沦陷后被周武帝任命为太学博士。B何妥口才好,喜欢评议人物。何妥不认同纳言苏威只要通读一本孝经就能立身治国的说法,就向皇上进言说苏威言语虚假,不能信任苏威。C何妥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惧权贵。苏威一身兼任五职,深受皇上器重,但何妥并不惧怕苏威,上书弹劾苏威在掌管天文、律度中不称职。D何妥关心游学的人,亲自给他们讲课。何妥曾出任龙州刺史,当时有很多背着书箱四处求学的人,何妥就召集他们并亲自讲解刺史箴的内容。【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亲自讲解刺史箴的内容”错误,原文是“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这是在说两件事情,一是何妥为学子讲学,一是把刺史箴雕刻在州门外。【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5分)译文:_(2)时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5分)译文:_【答案】(1)如果苏威的父亲确实说过这话,苏威没听从父训,这是他不孝顺。假如没有说过这话,苏威当面欺骗皇上,这是他不诚实。(2)当时苏夔担任太常的官职,参与商定钟律的事情,提出了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都赞同,只有何妥不赞同,常常揭苏夔的短处。【参考译文】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何妥小时候就机警聪敏。八岁时求学于国子学,助教顾良戏弄他说:“你既然姓何,不知是荷叶之荷,还是河水之河?”何妥应声说道:“先生姓顾,不知是眷顾之顾,还是新故之故?”众人都对他感到诧异。十七岁时,湘东王召他在左右诵读诗书。江陵沦陷后,周武帝特别器重他,任命他为太学博士。隋文帝接受禅让后,何妥被授为国子博士,兼通直散骑常侍,晋升爵位为公。何妥生性刚强急躁,也颇具口才,喜欢评议人物。当时,纳言苏威曾对隋文帝说:“我的祖先常常告诫我说,只要通读一卷孝经,就足以立身治国,何必多学!”隋文帝觉得他说得对。何妥进言道:“苏威所学,不只是孝经。如果苏威的父亲确实说过这话,苏威没听从父训,这是他不孝顺。假如没有说过这话,苏威当面欺骗皇上,这是他不诚实。既不诚实,又不孝顺,这种人凭什么侍奉皇上!况且孔子曾经说过:不读诗经,就无话可讲;不读礼记,就不能立身行事。怎能允许苏绰教子单单违反圣人的训导呢?”苏威当时身兼五职,隋文帝十分亲近、器重他。何妥趁机上奏苏威不可信任。又因为苏威主管天文、音律、法度,都不称职,何妥又上奏八件事来劝谏。当时苏威暂且兼管几个部门的工作,而先前曾隐居武功县,所以何妥说他自负有傅岩、滋水之气,以此刺激皇上。材料上奏后,苏威对他怀恨至极。十二年,苏威考定文学,又与何妥互相诋毁、攻击。苏威勃然大怒说:“没有何妥,不必担心无博士!”何妥应声说:“无苏威,也不必担心没有办事的人!”因此,何妥与苏威有嫌隙。这之后,隋文帝命令何妥考定钟律,何妥又上表奏,朝廷另外命令太常采用何妥的法则。在此之前,太常寺所传授的庙宇祭祀所用的音乐,几十年来只制作了大吕,废弃了黄钟。何妥又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古人的初衷,于是上奏请求使用黄钟。隋文帝下诏命令众臣讨论,众臣都同意这种做法。六年,何妥出任龙州刺史。当时,常常有一些背着书箱四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亲自给他们讲述解说,教导他们。他写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门外。任刺史三年后,因病请求还京,隋文帝同意。后又主管学事。当时苏夔担任太常的官职,参与商定钟律的事情,提出了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都赞同,只有何妥不赞同,常常揭苏夔的短处。隋文帝下达何妥的意见,朝臣大都反对何妥。何妥又上密奏给隋文帝,指陈得失,大致说的是时政得失,并指责当时的朋党。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等都因此获罪。后被任命为伊州刺史,何妥没去上任。不久,又被授为国子祭酒。死于任上。谥号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南乡子冬夜黄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注】稜稜(ln):冷硬,像有棱角一般。13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冬夜的?请简要分析。(4分)【导学号:21680120】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景角度的能力。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角度分析,特点的表述要明确。【答案】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角度描绘夜阑人静、布衾冷硬、沉香已尽、残灯如豆的画面;写出了冬夜寒冷、寂静、凄清的特点。14对词的下阕,明代李攀龙评曰“以梅花为故人,便见不孤”,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评语的理解。(4分)_【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要抓住“梅花”“故人”“不孤”等关键词。【答案】词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人的情感,“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不仅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起他来了;词人与梅花成为一对知心好友,精神相通,互相鼓励,所以“不孤”。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15根据要求变换句式。【导学号:21680121】(1)住宅的寒碜,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改成以“她”为主语的单句:_(2)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毯,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改成兼语式语句:_【解析】(1)单句要求只能有一套句子成分,可确定其主干为“她苦恼”,然后添加苦恼的原因。(2)她梦想客厅,客厅张挂着所以可确定“客厅”为兼语。【答案】(1)她为住宅的寒碜,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苦恼。(2)她梦想那宽敞的客厅张挂着古式的壁毯,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_: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语段的意思、结构特征以及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讲人的属性和人们对待礼的态度问题。第一个空格,从冒号来看,所填内容应是后文的总起句,应该填人有两重属性;第二个空格,前文的表述与人的自然属性有关,可知,所填内容与前文是一种对应关系,即应该填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必须接受礼仪规范的有关内容;第三个空格,由前文“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可知,所填内容主要表述的是这种情况的结果。【答案】(示例)人具有两重属性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这就与禽兽无异了17下面是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_【解析】图标分析类题目要从图案、文字、字母、寓意几方面分析,从图案看,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景象,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它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答案】图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表示绿色食品是出自优良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答出提醒人们必须保护环境,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创造自然界的和谐状态和蓬勃的生命力等亦可给分。)四、作文(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海洋馆中,一群鱼刚被放入特制的玻璃池中,它们惊恐万分,看到远处蔚蓝的海水,一个个都往那里蹿,碰到玻璃后它们都失望回来了,渐渐地,一个礼拜后,它们再没当初那份激情与冲动,安静地在玻璃池中游来游去一个月后,人们把那面玻璃抽走,然而,鱼儿们再也没往有海水的方向游去,安心自在地在玻璃池中游玩。这一切,海洋馆里的人全看在眼里,也引起了他们无尽的思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可从以下方面立意:心中那堵可怕的墙;要突破习惯思维;要敢于尝试;寻找自由,追求理想;精神的枷锁,心灵的羁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习惯成自然。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