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四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119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四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四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四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基础点: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析文段内部的层次关系,就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了。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考查。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一般考查以下几点:(1)直接评判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或思路;(2)分析概括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思路安排。重难点: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考法综述把握文章思路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形式上要特别注意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内容上抓住能体现思路的主要语句,如中心句,提挈句。命题法1直接评判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或思路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应当是为二氧化碳找出路,而不仅仅是减少排放或简单地掩埋它。富碳农业就是在解答这样的世界性课题中产生的新的技术命题。富碳农业是指将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以高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几倍的浓度,释放在密闭的人造气候小区域中,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从而极大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也就是说,富碳农业是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粮食或其他干物质的形式储存在地球表面的一种碳储存方法。它所转化成的碳水化合物不仅包括粮食,而且包括目前需要大量碳排放才能获得的钢材、水泥、化学纺织品、化石燃料等。富碳农业将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植物转化为有用的食品和用品,是缓解生态失衡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有效举措,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大规模发展富碳农业可以起到一石四鸟的作用:利用盐碱地、沙漠地、荒漠地等解决土地短缺问题;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缓解能源危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不同,小区域人造气候中的富碳农业工厂是在农业温室、大棚等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它将许多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到新的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离不开光合作用,富碳环境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其中,密闭的人造富碳小区域可以利用目前大量存在的废地下室、废矿井、岩洞、盐碱地、沙漠地、荒漠地等进行改造建设,所需要的能源应以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为主。相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温室蔬菜、水果遇到的由于控温要求而大量耗能和由于保留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而需要密封温室所产生的高成本,富碳农业工厂可以建造在难以利用的土地上或地下空间,使用地热和太阳能光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温,使用太阳能直接光照、人造光源和太阳光导相结合的方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能。植物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光的催化下生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对于一部分植物,在充分具备光合作用三要素的条件下,其理论极限效率高于传统农业的常规效率,为农业生产在养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极其丰富的情况下进一步增产提供了可能性。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人工方法进行补给,气体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现代技术已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运输和在密闭场所的释放,这是实现富碳农业的气的技术途径。叶绿素对阳光的吸收光谱主要呈现两个峰值:红光和紫光。所以,太阳光的全色光谱中只有部分谱线是对光合作用作出贡献的。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并非全部太阳光强,其最佳光强是同二氧化碳浓度有关的,而且对于许多植物来说,光饱和点远小于太阳光强。基于这两点科学事实,在密闭环境下,使用最佳强度的红色、紫色人造光源代替或部分代替太阳光源的技术已经出现:一是单色的发光二极管,在目前成本每瓦几角钱的水平下,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所取得的农业干物质的价值进行比较计算,达到了初步可行的程度;二是对于距地面不是很深的密闭农业工厂,使用太阳光的光导纤维导入阳光,运用反射聚光的技术改进,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这是发展富碳农业的光的技术途径。综上,科学技术发展使我们能在较低成本条件下获得富碳农业所需要的光和二氧化碳,从而打破传统农业生产需要使用阳光下的土地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在密闭的人造气候中重新设计植物生产方法,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线化、高效化。(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3月13日)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阐述“富碳农业”这一概念的含义。指出富碳农业是为二氧化碳寻找出路的有效途径,对二氧化碳的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粮食。B文章第段认为富碳农业对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发展富碳农业能解决土地短缺、粮食短缺问题,解决能源危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C文章第段指出富碳环境是提高光合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密闭的人造富碳小区域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建设,所需要的能源以再生能源为主。D文章第段分别阐述发展富碳农业的气和光的技术途径。第段对全文加以总结,指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在较低成本下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A项,将原文中的“它所转化成的碳水化合物不仅包括粮食,而且包括目前需要大量碳排放才能获得的钢材、水泥、化学纺织品、化石燃料等”转述为“主要表现在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粮食”,范围和程度都不符合原文。B项,将原文中的“缓解能源危机”转述为“解决能源危机”,言过其实。D项,表述不合文意,第段不是对全文的总结,而是对第两段的小结。解题法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途径(1)从内容入手,抓文章整体。首先要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一层次到底说的是什么,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或全段的内容,才有可能弄清其内部层次。有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更是如此。典例1 结构清晰,层次明朗,理解起来并不难。第一段解释富碳农业,第二段阐述富碳农业的积极意义,第三段分析富碳环境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生态条件,第四、五段解说实现富碳农业的气和光的途径,第六段总结第四、五段。对全文的层次进行分析之后,可以轻松排除D项,然后找到对应段落,A、B、C也可轻松排除。(2)从层次入手,抓逻辑关系。从高考考查来看,往往在注重整体的情况下,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等,这就要在注重整体的情况下,依据试题的范围去分析材料。(3)从位置入手,抓结构作用。如开头具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欲扬先抑等作用;过渡则具有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等作用;结尾则具有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作用。(4)从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包括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前后照应的语句,文段的起始句或收尾句,等等。这些语句和词语对理解文章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命题法2分析概括文章整体或部分的结构特点及思路安排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白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答:_答案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第一段指出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第二、三段从自己的角度,第四段从世界的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我们的作用;最后一段强调了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刷新”。解题法2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从论述类文章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入手。(1)此类文章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就大致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典例2 围绕“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这个中心来行文,结构了然,层次分明,引论部分指出阅读对精神刷新的意义,本论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结论强调刷新要持之以恒。利用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分析思路后,答题就轻而易举了。(2)我们如果要理清作者的结构、思路,还得从文章的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的,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的每句话的意思,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各段的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的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也就理清了。(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本论部分各分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项,“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分析错误,从第段最后一句话“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和第段开头第一句话“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可以看出,第段承接了上文;再由第段中的“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和第段中的“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等句可知,两段和第段一样,都是议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所以段落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错误,原文是说“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古代汉语的诞生史,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与战争、移民和贸易运动密切相关。早在上古时代,语言就放弃了自我封锁的围城。商朝信奉的“帝”,其发音、字形和语义,完全源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周朝所信奉的“天”,源于突厥语的天神。这两个核心价值语词,犹如两面高蹈飞扬的旗帜,向我们显示着语言的开放性汉语是一个向世界洞开语言大门的悠久体系。跟庄严的国家语言相比,区域方言的形成,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和吸纳特征。有研究者指出,北京话中残留着部分羯胡语(希伯来语),如丫头、屯儿、胡同、窟窿、烧卖等;吴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来自阿尔泰语系的“遗产”,包括它的语法、基本词汇和语音等等。现在的上海俚语里也包含大量洋泾浜英语“成果”,如门槛精、戆大、赤佬、瘪三、大班、发嗲、噱头等,这种基于殖民地语境的皮钦语,100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城市方言的核心部分。现代汉语的组建,同样有赖于日语对白话文运动的“赞助”。明治维新时期,汉化后的日语出现了剧烈的自我更新,它对传统汉语进行语词重构,借此表达(翻译)西方近现代学术概念。现在本文所使用的语词,很大一部分源自这种经过改良的日式汉词。如果没有日语的大规模反哺,白话文运动或将声势微弱得多,因为在废除文言文之后,当时的汉民族自有的民间口语体系,只能用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很难营造精神和思想的现代化场景。新文化运动的案例足以表明,正是门户的全面开放,点燃语言的活力,推动了汉语的转型和进化。只要观察一下语言的变迁史,就会发现,语言体系一直具有强悍的自我过滤机制,会以一种温和的集体遗忘模式,淘汰那些失效的语词。这意味着语言会利用时间效应来进行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只有数量很少的新语词能够穿越这种“时间筛子”,成为上一历史时段的“舌尖遗产”。在今天的语言竞赛中,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有人统计称,近年来,汉语互联网平均每天以诞生17.5个新词(不包含词组)的速度在自我繁殖,同时,它也以每天淘汰9个新词的速度在自我清洗。新词组、新句式和“新语体”更是大量疯长,犹如春风野草,对传统汉语构成犀利的挑战。但绝大多数新鲜出炉的“语言事物”,缺乏足够的阳寿,只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它们在互联网上喧嚣数日或数月,而后便销声匿迹,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仅以我称为“中国娱乐元年”的2005年为例,当年流行的“笔迷”“花苞裙”“猫抓病”之类的红词,今天已经无人问津。语言伦理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语言上的自我审查,通常用于脏词(酷语、色语和秽语)清洗,它旨在把那些“不良语词”阻挡在词(字)典、公开印刷物(报纸和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外。这种伦理检查在西方源于罗马教廷,以后则转化为政府和法庭的管制使命。例如,英国在上世纪20年代查禁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其中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它的情色描写“有伤风化”,而且还因其含有大量“脏词”。世界各地都曾有过此类语言净化运动,当然若过分严厉,会伤害语言活力和思想表达的自由,甚至对文学和艺术的生长造成伤害。然而,语言的双面性在于,当暴力化的脏词大肆入侵语言系统时,它也会对文化肌体产生严重腐蚀,令其走向活力的反面,最终成为汉语的罩门和死穴。在这方面,互联网已向我们出示了恶化的征兆,“脏词”的蔓延和流行需要警惕。(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07月22日23版,有删改)1下列对于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第段是总说语言的开放性,第段是分说,第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B文章整体上是并列式的结构,第段阐述汉语的开放性,段论述汉语的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C文章第段采用了一个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句总说“区域方言的形成,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和吸纳特征”,下面以北京话、吴语、上海俚语等为例论述。D第两段是并列式的,从两个角度谈语言的过滤、净化,与第段形成对照式结构。答案A解析文章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汉语的开放性和汉语的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AB是矛盾项,A项是错误的。C项,充分利用好关键句(中心句)来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第段第一句是分论点,是总说。D项,文章段论述了汉语的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段与段是一个总分的关系,段的第一句话“语言伦理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其中“另一个”是很重要的语言标志,而第段开头“然而,语言的双面性在于”,非常清楚地表明其与前面形成了对比。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着语言的开放性和净化功能展开论述,段以“帝”和“天”的源起为例,指出汉语是一个开放的语言体系。B两段对段进行分说,段以区域方言中的外来词汇为例,段以日语对汉语的反哺为例,论述语言的吸纳特征。C段从观察语言的变迁史角度指出,语言具有自我筛选和自我净化的过滤机制,在结构上对段起到总领的作用。D段以互联网新词的繁殖和消亡、段以英国查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来说明语言的自我过滤功能,段提出告诫。答案D解析答题有效区间在第段,英国查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是语言的自我过滤,而是政府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