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材料概括分析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5157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材料概括分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材料概括分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材料概括分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科附加题之材料分析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科附加题第三项的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2. 分析有关材料的常规写作思路。3. 掌握该类题型的基本答题策略。 重点、难点 重点:1. 了解文科附加题第三项的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2. 掌握该类题型的基本答题策略。难点: 分析有关材料的常规写作思路。 设计思想 文科附加题的第三大项名著阅读,由于文本本身的多样化,对学生平时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但是相对固定的命题规律又让它的得分相对可控,因此要重视这一题的研究与训练,争取获得更好的表现。 教学资源 1 资料辑录。1) 文档:2008-2013江苏高考加试题汇总2010加试题汇总2011加试题汇总2012加试题汇总2012-2013学年高三上期末附加题汇编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加试题汇编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投影历年江苏卷文科附加题的材料概括分析题教师总结观看并总结相应的命题方向及规律了解命题方向和规律,才能在自我研究与训练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听讲命题方向和规律归纳筛选,整合 针对题目要求,从观点确认、原因分析、策略分析等方面概括分析解释词语或者句子的多层含义; 鉴赏句段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或者使用材料中表现手法分析相关文学作品。方向1:就某种现象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牵涉由表及里的分析;注意方案的针对性方向2:文学评论类文本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1学生预做,教师讲解方法。慢词长调是中晚唐以来就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俗歌。花间集所收的是诗客曲子词,这些诗人文士所写的词,大半都是小令。小令的格式与诗比较接近,因此诗人文士插手写词后,习惯于写小令。/而且,诗人文士常常自己觉得比较高雅,而慢词长调当时是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所以,他们不肯去写慢词长调。/慢词长调的填写,要配合音乐的曲谱,它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不像五七言的字句那么简单。因此,一般的诗人文士也不能为。/柳永的出现就像一座里程碑。他的创作突破了小令的范畴,而以慢词长调为主。写慢词长调就要铺排,铺展开来叙述,就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它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冯延巳的词。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去联想想象。柳永的长调呢?因为铺陈,就好像都明白地说出来了,没有可发挥的余地。所以有些文人诗客评价柳永词浅俗,比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就批评柳词:“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值得注意的是,柳永所写的相思离别之情,不再是女子的口吻,而是从一个客子身份来写,他开创性地选取高远的景物,并在词作中融入了自己的追寻和感受,这是柳永词最大的特色。(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改)24.文中说柳永之前诗人文士不写慢词长调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3分) 由于格式与诗接近,诗人文士插手写词习惯写小令;慢词长调是市井流行,诗人文士自认高雅,不屑写;慢词长调对音乐和格律要求更高,一般诗人文士不会写。(一点1分)【合理分层,找准答题区域,然后摘抄或概括】25.请具体解释“里程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6分) 比喻的手法【功能义,1分】,里程碑比喻柳永在词创作史上的重要意义或重大突破【表层义,1分】。形式上,柳永开拓了慢词长调的创作,采用铺排的方式写作(2分)。内容上,柳永以男子口吻写离别相思,选取高远的景物,融入自身的感受(2分)【依据文本内容,抓住表层义中的关键词“重要意义”和“重大突破”,解释概念的深层义】。26.你是否同意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对柳词“浅近卑俗”的评价,试以雨霖铃为例分析说明。(6分) 同意。柳词以慢词长调为主,就要使用铺排的手法,没有了联想想象的余地【选文中的依据】,所以“浅近卑俗”(3分)。如雨霖铃上片“寒蝉”、“都门”和“执手”三句【举具体例说明】,铺叙离别之景,铺写离别之情,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几乎无想象余地(3分)。 不同意。柳词写相思离别,从男子角度出发,结合了高远景物、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留有想象的余地)【选文中的依据】,对词的创作是一种突破,所以“不俗”(3分)。如雨霖铃“念”字领起的一句【举具体例说明】入景高远,下片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融入自己的感受,使离别之情更真实(3分)。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2学生预做,教师讲解方法。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参考答案】(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参考答案】(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6分)象征手法。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板书 材料概括分析题归纳筛选,整合 (合理分层,概括到位)分析解释词语或者句子的多层含义 (功能义,字面义,情感义) 鉴赏句段中使用的艺术手法;或者使用材料中表现手法分析相关文学作品。方向1: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立足文本,适度拓展)方向2:文学评论(用文中观点证明,学以致用) 课堂反馈 【典型例题分析】慢词长调是中晚唐以来就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俗歌。花间集所收的是诗客曲子词,这些诗人文士所写的词,大半都是小令。小令的格式与诗比较接近,因此诗人文士插手写词后,习惯于写小令。/而且,诗人文士常常自己觉得比较高雅,而慢词长调当时是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所以,他们不肯去写慢词长调。/慢词长调的填写,要配合音乐的曲谱,它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不像五七言的字句那么简单。因此,一般的诗人文士也不能为。/柳永的出现就像一座里程碑。他的创作突破了小令的范畴,而以慢词长调为主。写慢词长调就要铺排,铺展开来叙述,就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它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冯延巳的词。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去联想想象。柳永的长调呢?因为铺陈,就好像都明白地说出来了,没有可发挥的余地。所以有些文人诗客评价柳永词浅俗,比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就批评柳词:“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值得注意的是,柳永所写的相思离别之情,不再是女子的口吻,而是从一个客子身份来写,他开创性地选取高远的景物,并在词作中融入了自己的追寻和感受,这是柳永词最大的特色。(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改)24.文中说柳永之前诗人文士不写慢词长调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3分) 由于格式与诗接近,诗人文士插手写词习惯写小令;慢词长调是市井流行,诗人文士自认高雅,不屑写;慢词长调对音乐和格律要求更高,一般诗人文士不会写。(一点1分)【合理分层,找准答题区域,然后摘抄或概括】25.请具体解释“里程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6分) 比喻的手法【功能义,1分】,里程碑比喻柳永在词创作史上的重要意义或重大突破【表层义,1分】。形式上,柳永开拓了慢词长调的创作,采用铺排的方式写作(2分)。内容上,柳永以男子口吻写离别相思,选取高远的景物,融入自身的感受(2分)【依据文本内容,抓住表层义中的关键词“重要意义”和“重大突破”,解释概念的深层义】。26.你是否同意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对柳词“浅近卑俗”的评价,试以雨霖铃为例分析说明。(6分) 同意。柳词以慢词长调为主,就要使用铺排的手法,没有了联想想象的余地【选文中的依据】,所以“浅近卑俗”(3分)。如雨霖铃上片“寒蝉”、“都门”和“执手”三句【举具体例说明】,铺叙离别之景,铺写离别之情,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几乎无想象余地(3分)。 不同意。柳词写相思离别,从男子角度出发,结合了高远景物、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留有想象的余地)【选文中的依据】,对词的创作是一种突破,所以“不俗”(3分)。如雨霖铃“念”字领起的一句【举具体例说明】入景高远,下片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融入自己的感受,使离别之情更真实(3分)。 【高考演练1】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参考答案】(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参考答案】(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6分)象征手法。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课后测评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24.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24. 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25.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分)25. 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26.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6分)26. 这首词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 (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不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冢。前有粱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26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27.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28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