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3568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学时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设计思路】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方向、周期、速度方面来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要充分利用教材及地图册中的示意图片,结合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进行复习。要借助实际演示建立空间观念,并落实在图上,从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要学会利用图解法,进一步加深有关知识的理解。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图解。要采用逆向思维法,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如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那么对同纬度地区地方时的早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习中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要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地方时和日期的计算方法等等。【知识构建】图1地球运动地球自转运动地球公转运动黄赤交角地理意义太阳运行轨迹图的判断及应用光照图的判断及晨昏线的应用变化及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和五带本讲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章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大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3.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特点,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探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重难点分析】该讲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虽有直观感受,但并没有形成概念,如何使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的现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形成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考试说明结合近年高考考查内容,可将本讲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黄赤交角及其影响。2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课前准备】主要突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的目的,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和建构。方法上可采用对主干知识的再认、知识网络构建等。同时列出在前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疑问和困惑。【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检查学生课前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特别关注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疑问和困惑。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地球运动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高考命题感知投影近年高考命题中的主要考查内容和方法:1.以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2.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方式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 3.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河流水文特点、自然景观、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等。仔细阅读和体会,注意回顾和反思自己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与高考要求的达成和不足。让学生对高考要求有更清楚的感性认识,使下面的学习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朗读学习目标;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图2图3探究活动1:读图2、图3观察分析地球运动速度,归纳其特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投影“地球自转速度”(图2)和“地球公转速度”(图3)。展示导学问题:你知道同步卫星与地面对应点相比,自转速度的异同吗?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同吗?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投影“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状况比较表”(图1)进行小结。读图,注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状况,思考自转线速度还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及对应的时间。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作出回答。学会比较、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时间和空间变化,去认识地理事像。表1 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状况比较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轴心及轨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夹角。(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59,24小时,是昼夜更替周期。(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四季更替周期。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约为15/小时。(2)线速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约1。(3)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内容解析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等。高中地理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图4图5探究活动2:读图4、图5观察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绘制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图5图4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投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4、图5)。展示导学问题:请描述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规律,说明在“二分二至日”直射纬线、移动方向。快速绘制示意图。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则对五带范围的变化有何影响?指导学生读图,注意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认识。投影“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影响图”(图6)进行小结。读图、绘图观察和归纳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学生作出回答。学会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动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并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图6 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影响图内容解析黄赤交角的影响:直接影响:造成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黄赤交角等于2326,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之间作周年往返移动,移动幅度为4652,移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了各地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最终使各地获得的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对全球气候等自然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的纬度数是回归线纬度数的余角。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纬度数将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将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区范围也扩大;反之,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区范围减小。五带的范围变化: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范围也将减小,温带范围扩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某地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若黄赤交角变大,则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将增大;反之,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所在平面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各地昼长、夜长的差值就越大。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年变化幅度变小。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将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的改变。因此,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黄赤交角变小,其结果与上述相反。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总结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质疑,提出讨论,师生点评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典型例题1】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死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地球的运动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与考点的关联系,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该类题目的实际意义。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讨论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选择高考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形成解题思路并交流,集思广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答案:C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日出和地方时的计算。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地的地方时为6时日出,根据四地日出的北京时间(120E)可以推出四地的经度分别是:130E,115E,100E,85E,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丙地。图7【典型例题2】图7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回答1-2题。1.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昼夜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地球的运动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与考点的关联系,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提炼解答该类题目的实际意义。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讨论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选择高考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形成解题思路并交流,集思广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答案:1.D 2.D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试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图中找出突破。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南半球昼短夜长,而图中甲、乙、丙三地日落地方时都是在18时及其以后,说该三地昼长为12小时及其以上,只有丁日落地方时早于18时,即昼长小于12小时,位于南半球。甲地日落时间晚,则说明甲地昼长于乙地,但日照时数少于乙地,根据题干的提示“日照时数是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可知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状况,甲地阴雨天气多于乙地。【重点图像1】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解析】读图能够指导学生说出地球位于图中A、B、C、D四点中各自的日期和节气的名称;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相对较快和较慢的点;四点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规律;能够将四点中的侧视图转绘成俯视图。【重点图像2】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读图解析】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所示:(1)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2)南、北回归线太阳每年各直射一次,回归线之间的地点,太阳每年都直射两次。(3)图中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后至次年春分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回归年。图7图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